查看原文
其他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专题·核心工艺篇丨“水深火热”蕴巧技 洁白无瑕证匠心(含专题片)

国家非遗中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23-07-02


 编者按


为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和档案建设,形成与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相关的,全面、系统的数字化记录成果,我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支持下,自2018年起持续开展入选项目资源采集工作,并已经先后完成了6个项目。


该项工作的开展以我中心组织编制的非遗数字资源采集相关规范为指导,以记录入选项目本体内容和保护传承情况为核心,旨在更加清晰、准确地掌握入选项目的文化形态、存续状况、履约情况和保护成果。


今年,我们将在本公众号和中国非遗网(www.ihchina.cn)陆续推出、展示各项目资源采集工作成果,以更加多元、立体的方式为大家呈现这些非遗项目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敬请期待。本次,我们将集中展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项目的采集成果。


本篇我们来了解一下宣纸制作的核心工艺。



专题成果片(第二集):《技艺法古 匠心凝聚》


(注:该片拍摄于2018年11月,片中人物、机构信息和有关统计数据等,均为当时时间节点下的表述,部分信息现已发生变化,特此说明。)

 核心工艺 


从洁白的纸浆变成人们眼中宣纸的模样,背后凝聚着无数宣纸人的汗水与辛劳。原料加工完成后,还需经历捞纸、晒纸、剪纸等技艺流程,才能最终迎来自身形态的转化。


捞纸


图1 捞纸


捞纸,也称抄纸,是宣纸成纸的第一道工序。捞纸工使用帘床、纸帘等工具,将纸浆从纸槽中捞出,确定宣纸的厚度和尺寸,使宣纸初步成型。捞纸工序包括多个具体步骤。


通常情况下,每捞一张纸需连续捞两次,俗称“头帘水”、“二帘水”。“头帘水”主要起上浆的作用,形成纸页;“二帘水”主要起补浆,平整纸页的作用。


图2 捞纸车间的日常工作景象


除了制作八尺以上纸张,小幅面纸张皆由两人完成。一人掌帘,一人抬帘,动作须整齐划一,配合默契,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要求进行操作。


图3 四丈宣的捞纸过程


图4 四丈宣的捞纸过程


八尺及以上的宣纸在捞制时,需多人共同完成,具体人数和分工通常由纸张尺寸决定。以三丈三的宣纸为例,这一宣纸中的巨无霸,捞纸时需由44人协同操作。类似的大幅面宣纸在捞纸时,需要使用吊绳、滑轮,方可拉起、移动帘床,进行相应操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图5 工人在进行扳榨


捞完的纸层叠到一定数量后需进行扳榨,压出纸张中多余的水分,将其变为湿纸帖,交由晒纸工开展后续的烘帖、晒纸等操作。无论任何一种规格的宣纸,捞纸工歇槽下班时,必须清洗纸帘、帘床等工具,清理纸槽,保持清洁,备次日使用。


晒纸



捞纸并扳榨形成湿纸帖后,宣纸的制作即可进入下一个环节——晒纸。晒纸的主要目的是将一张张湿纸烘干,形成宣纸成纸。


晒纸环节中,烘帖、浇帖、鞭帖、做帖等都是正式晒纸前的工序,目的是为了使晒纸工从压得又厚又紧实的纸帖上顺利揭下每一张湿纸,这一过程也被称为牵纸。晒纸工常说,牵纸讲究“三条线”,要完整不破地牵下一张纸,全靠多年的经验与手上功夫。


图6 牵纸


图7 四丈宣的牵纸过程


晒纸时,晒纸工用刷把将牵好的湿纸贴到焙墙上,并刷平、刷匀,借助焙墙温度将其烘干。刷纸的刷路通常有严格规定,数量也要求控制在16-18刷左右,讲究不起皱、不破纸,晒纸火候不欠不过。晒纸完成后,需将纸张叠好理齐,交由剪纸工做进一步检验和处理。


图8 晒纸


图9 四丈宣的晒纸过程


剪纸


剪纸,即对宣纸进行裁剪的过程,也包括看纸、盖印等前后关联工序。


图10 看纸


看纸,即对宣纸的检验,纸上的灰尘、杂质和微小瑕疵都逃不过剪纸工的眼睛,不合格的纸张将被抽出,回炉再造,重新变成纸浆迎接第二次生命。


剪纸时,工人使用特制的宣纸将纸张整齐裁剪成固定的规格,通常以50或100张为一个刀口,因此,一刀”也成为了宣纸生产、流通中的一个特定数量称谓。剪好的宣纸将被盖上红印,表明纸张的规格、材质、品牌、厂商等信息。


图11 剪纸工在剪纸


图12 剪纸工在剪纸


自此,宣纸完成了从青檀树皮、沙田稻草到成品纸张的转变。


图13 盖好印的宣纸成品


 技艺特色 


宣纸人怀揣一颗匠心,在专注与执着中,用他们的精湛技艺成就了宣纸,也为守护中华锦绣文明贡献了力量。


原料加工粗中有细,漫长、繁复、严格的工艺成就宣纸的品质


原料加工尽管不在“捞、晒、剪”三大核心技艺范围内,但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其他环节。缺少好的材料,后续的成纸制作和宣纸特性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


传统的宣纸制作,原材料加工的时间所占比例最大,流程最为繁复,工作也最为艰辛,是不折不扣的苦差事。但看似粗糙、艰苦的原料加工,却粗中有细,各个步骤环环相扣、井井有条,每个细节都有其作用,不可马虎。以处理沙田稻草最初阶段的扎草把为例,外人眼中简单的打捆,实则大有讲究,要为后续端料、蒸煮、摊晒埋好伏笔。打捆时既不能太松,否则易散落;又不能系死,否则蒸煮时不便叉挑,摊晒时无法拆开摊平。仅扎草把这一项工作,就需要数月甚至半年左右的实践才可胜任。又如摊晒阶段,不仅时间、次数要足,摊开原料时要求平整、均匀,才能保证皮料、草料充分接受阳光、雨水的洗礼。


 图14 沙田稻草加工


粗中有细还体现在原料加工的科学性上。宣纸的两大制作原料——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前者富含长纤维,茎皮优质,绵韧易剥;后者富含短纤维,纤维均匀。在漫长的加工过程中,二者特性得到充分融合和发挥,使宣纸在微观层面呈现出长短纤维互为骨架与填充、相互交织的状态,并使纸张具备较好的存水导墨特性,达到“墨韵万变”效果,能够与元代以来中国传统水墨艺术追求意境与韵味的审美特征完美结合。


皮料和草料都要经过三四次碱水浸沾熏蒸,处理成燎皮和燎草。浸、蒸所用的碱,有石灰或纯碱,呈相对弱碱性,学界称之为“弱碱多级蒸煮”。通过这一方式,可把宣纸原料中的果胶、木质素等杂质去净。弱碱蒸煮配合摊晒时的日晒雨淋,处理过程缓慢、柔和。这些都是宣纸具备较好书画性能和较长寿命的重要原因。


图15 板坑燎皮厂工人装锅


原料的加工,不仅是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的融合过程,更是对宣纸人的历练。工艺繁复、严苛,必有其因,其中蕴含的是宣纸人善待材料、物尽其用的理念和实践,以及减少返工、提高质量与效率的必然要求。


技艺精妙,心手相传

在长期的实践和传承中,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实践者们总结出许多经验、心法,帮助自己和他人领会其中要义,如捞纸环节中的 “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胸”“抬帘的要活,掌帘的要稳”“放帘要做筒,起额要平,掀帘要像一块板,传帘要像筲箕口”等口诀,以及晒纸环节中“吊角、托晒、抽心、半刷、破额角、挽刷、打八字、挽刷、破梢角、破掐角、收窗口”等刷路要领。但尽管如此,很多细节和技巧在操作时仅有毫厘之差,结果却千差万别,其成败全凭艺人心中之意与指尖之感,只有在经年累月的反复实践中,才能准确掌握并完成。


图16 泾县宣纸厂历史图片


以捞纸为例,两次捞纸的目的分别是上浆、补浆,但纸槽中纸浆的浓度会随着捞纸次数而逐渐减少,因此捞纸时对每一捞时间、力度、纸浆量的把握都需要见机调整,才能确保每一张纸的质量、厚度趋于一致。这种变化往往以克为单位,区别只在毫厘之间,却能被优秀的捞纸工了然于心,手到即成。


道法自然,尊崇时令,和谐共生


宣纸传统制造技艺同中国传统技艺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都尊崇时令,秉持道法自然的原则。在原料的索取上,每年的霜降到次年的惊蛰时节,青檀树进入休眠期,才是青檀枝条的砍伐时段。砍伐时,要从枝条的两边下刀,避免刀口紊乱,刀口要呈元宝状,创口要内比外高,避免下雨时存水、腐烂。被砍伐后的青檀树,须进行修桩,清除残苗细枝桠,以利于春季桩头发芽和生长。通过这种方式,青檀树得以长久、有序生长,当地人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宣纸原料的永续获取。宣纸生产过程中的不少工具,也都取之于自然,纸帘、帘床、刷把等工具,使用竹丝、松毛等材料制作而成,与宣纸存有天然的亲和感。


图17 传承人用刷把进行晒纸


宣纸原料加工阶段,当地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通过多次上滩摊晒,让皮料、草料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在阳光、雨水和时间的共同作用下,原料中的杂质被逐渐去除,原本发黄的皮草料,也逐渐自然褪色,形成成纸时的洁白颜色。




图18 燎草厂工人晒草


晒纸、剪纸过程中产生的废纸、坏纸也不会被浪费,它们将被制成纸浆“回炉再造”,进入新一次的制作过程,迎来第二次生命,充分体现出宣纸人珍惜材料、爱护宣纸的品质。


无论是原材料加工还是成纸制作,不仅历时长久,过程也充满艰辛:原材料加工要在不同季节面对烈日、雨水、寒风,在田地、山坡、溪流中肩挑背扛、奋力劳作;成纸的各道工序虽在室内完成,但捞纸师傅的手要在寒凉的水槽中千万次地重复出水入水,晒纸师傅每天要在四十多度的晒纸房内与火热的焙墙“亲密接触”……但无论过程多么艰辛,他们始终怀揣匠心,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技艺充满敬畏,在坚守中诠释和践行工匠精神。


对成果片和技艺流程有什么观感?

欢迎在留言区与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1.黄飞松、汪欣:《宣纸》,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

2.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网站

(www.hongxingxuanpaper.com.cn)



往期回顾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专题
重磅丨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资源采集成果专题片即将发布,预告片抢先看~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专题·概述篇丨为什么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含专题片)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专题·原材料加工篇丨宣纸制造 首在于料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专题·工具篇丨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文字:周奇,部分内容根据参考资料综合整理

图片 / 视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视频制作:河南华之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编辑:杜丽丽

责编:周奇

审核:王福州


声明:本文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原创专题内容,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