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届社会语言学高端论坛(7.17-18)

分享 语言科学 2022-04-24

第三届社会语言学高端论坛 

(第2号通知)


“第三届社会语言学高端论坛”将于2021年7月16-19日在西南大学(重庆)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主办,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诚邀您拨冗参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论坛主题及议题


论坛主题:社会语言学研究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主要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变异社会语言学的传统与创新

      互动社会语言学的传统与创新

      交际民族志的传统与创新

      社会认知语言学的传统与创新

      社会符号学的传统与创新

      话语研究的传统与创新

      语言政策与规划的传统与创新


专家简介


(按姓氏拼音排序)

杜世洪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西语言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浙江省和重庆市各类项目8项。2015年获首届西南大学“研究生心目中好导师”十佳好导师称号;2016年获西南大学教学名师荣誉;2017年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重庆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Semiotica、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当代外语研究》《当代语言学》《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期刊上有文章发表;出版专著3部,发表小诗数首。随笔集《美国语言之旅》《语言情事录》深受读者喜爱。

 葛云峰

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山东师范大学“东岳学者”,英国阿斯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兴趣为话语分析、法律语言学、生态语言学。在SSCI,A&HCI来源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 Pragmatics, Discourse & Society,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Context & Med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以及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其中国内出版专著2部,国际出版社Peter Lang出版专著1部。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等国际期刊同行评议专家。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项、国家语委项目2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主要学术兼职为: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allidayan Linguistics 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法律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生态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理事。

李勇忠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机构——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主任。留英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专家。江西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认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西省外语学会副会长,江西省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分别荣获江西师范大学课堂教学“十佳”教师(2014)、熊智明教师奖(2015)和全国明德教师奖(2016)。曾任教育部高职高专其它语言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2010)。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叙事学。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出版专著三部,主编教材两套。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各一项、省级项目十多项。


田海龙

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学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带头人。学术兼职有: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编委、系列丛书Discourse Approach to Politics,Society and Culture(John Benjamins)顾问委员会成员、系列丛书《南开话语研究》总主编、《话语研究论丛》主编、《中国社会语言学》主编。曾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作研究工作,也曾应邀在芬兰、波兰、英国、德国、泰国、美国及中国多所大学作学术报告。目前研究兴趣集中在社会语言学、话语研究、以及翻译研究方面。近几年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和著作被广泛引用,成果两次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著作包括《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批评话语分析:阐释、思考、应用》(南开大学出版社),译著《语言与全球化》(费尔克劳著,商务印书馆)。


文旭

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教育部英语分指委委员。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会长,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重庆市外文学会会长。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及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主编,Language Sciences,《中国外语》等国内外多种学术期刊编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兴趣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认知翻译学及外语教育学。


张天伟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国家语委科研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专职研究员,现为《语言战略研究》(CSSCI扩展版)、《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副主编、国际标准化组织WG3(书面语言转写)工作组专家、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赵蓉晖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院长,国家语委科研基地暨国家语言文字智库“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级“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语言学史,致力于开展语言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研究工作,倡导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出版专著文集等 10 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近 70 篇,主持国家哲社基金项目等 15 项,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12 个。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香港大学、日本成蹊大学访学。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领军人才”“楚天学者”“鉴湖学者”计划。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上海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编委会主任、俄罗斯科学院《社会语言学》与商务印书馆《语言战略研究》等期刊编委。正在主编《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丛书、外语战略研究丛书。


赵永峰

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兼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教授、博士/博士后,重庆市第三批学术技术后备人选,四川外国语大学嘉陵优秀人才。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政治话语分析和语言哲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和教学项目3项,校级科研和教学项目近10项;在Pragmatics and Society,《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外语学刊》《英语研究》《外国语文》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含编著)3部;获各类教学科研奖项近10项。


赵芃

北京大学博士,天津商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话语研究、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理事,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在《当代修辞学》、《外语与外语教学》等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三部,译著两部(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主持并完成省部级课题两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目前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一项。代表作包括:《“学雷锋活动”历史变迁的话语研究》(2017,南开大学出版社)。曾获天津市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英语组一等奖、中国社会语言学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天津商业大学优秀科研贡献奖、天津商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天津商业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天津商业大学三八红旗手称号。

祝克懿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任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当代修辞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研究院专家委员;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学术委员/学术顾问/兼职研究员;多所高校、研究机构评审专家。出版专著两部、主编十部、合著五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含合作)。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省部级社科项目和复旦大学科研项目数项。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语文学会常务理事;陈望道研究会副会长。


主旨发言摘要


(按姓氏拼音排序)
社会事实的价值重估
——同指异述现象发微
杜世洪
同指异述现象是指言语社群对同一指称对象进行不同的语言表述,例如“教师”与“教书匠”、“教授”与“叫兽”、“专家”与“砖家”、“店小二”与“生意人”、“美国黑人”与“非洲裔美国人”等。同指异述现象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事实和社会心理呢?现代社会学奠基人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在创造“社会事实(social fact)”一词时说,在一个社会中,一件社会事实就是行动的各种方式,而这些行动方式具有社会普遍性,它会给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实施外部限制,即社会事实就是影响社会个体的行动方式以及影响社会群体的处事态度的观念、力量或者一些特定的“事(thing)”。社会事实并非个人独有,它是群体德性(collective conscience)的言语表达。同指异述现象以社会事实为基础,以价值观念为指引,是言语社群的社会心理写照。社会群体的处事态度反过来会影响该群体对人对事的价值判断,会出现对价值标准本身进行否定,从而实施价值重估(transvaluation)。社会事实的价值重估会在社群的言语中充分体现出来。按照尼采的界定,价值重估本应是正向正面评价,是从堕落走向进取、从病态走向健康。可是,在一些网络言语社群中,为什么会出现把教授重估为叫兽、把专家重估为砖家这样反向负面评价的呢?这不仅是一个值得从群体意识形态层面进行深思的价值取向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值得从群体情绪角度去理解的社会语言问题。同指异述现象不仅出现在语词层面,而且还出现在语句甚至语篇层面。从拉波夫(William Labov)关于语言事实的论述来看,同指异述现象会被当成语言变体(linguistic variety),然而在尼采的价值重估以及 阿兰•勒罗伊•洛克(Alain LeRoy Locke)情绪价值重估视域下,同指异述现象反映的并非是指称对象的实质,而是言语社群就指称对象进行的带有情绪的价值重估。一切同指异述现象都需要接受理性的疏导,从而实现从堕落到进取的正向价值重估。因此,对反向负面的价值重估进行批判,是为捍卫言语社群正当话语权服务,甚至是为捍卫国家正当话语权服务。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法律语言历时研究(民国-现在)
葛云峰
本研究基于所构建的语料库,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话语研究、语篇信息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和概念为基础构建了适用于法律语言历时研究的分析框架,对自民国至现在的中国法律语言进行了历时研究,具体分为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三个历史时期。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法律语言的使用特征、法律语言的功能以及法律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三个层面。其中,法律语言的使用特征分析主要包括词汇、语法以及语篇结构三个层面;法律语言的功能分析主要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法律语言所要实现的法律知识构建、法治思想传播等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以及在构建上述意义的过程中实现的语篇意义;法律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主要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对我国法律体系构建以及法律语言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P词的认知语义阐释

李勇忠

介词和小品词同属封闭词类,在句子中表达射体和界标之间的关系。介词与小品词的区别在于:介词指定了界标,而小品词则隐藏界标。本文基于O’Dowd的观点,结合认知语法理论,从认知视角,尝试着用界标凸显与隐藏的语用方法,来解读语言背后的理据。在辨析介词与小品词的同时,分析了同根同源P类词的语义、语用和语篇功能。得出结论:两者同属一个上位词形即P词,是在不同的语境作用下,语用者根据交际目的不同而采用的两个不同变体。

提出新概念与重访老问题

——社会语言学在21世纪的新发展

田海龙

       社会语言学的诞生是语言学学者参与社会活动、借鉴社会学理论的结果。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亦是如此。进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学者关注这些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借鉴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使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本次发言将讨论社会语言学提出的一些新概念,观察学者对社会语言学一些老问题的重新审视,借此讨论社会语言学近20年来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展望社会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一步融合的发展潜势。

语言演化的社会认知动因

——演化语言学探索之二

文旭

       人类语言的起源与演化是当代科学研究中最神秘的问题之一。最近Science发布了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其中之一就是“How did speech evolve and what parts of the brain control it?”(言语过去是如何演化的以及大脑的哪些部分对其进行控制?)。这样的问题,并非某个学科能够彻底解决,它不但涉及语言学(包括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演化语言学),而且还涉及演化生物学、演化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灵长类动物学、神经生理学,等等。本文主要在社会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针对语言的变异、遗传和选择,从个人知觉、他人知觉等角度,阐释语言演化的社会认知动因。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的传统与创新:

能动性与客观世界视角

张天伟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LPP)兼顾社会语言学与语言社会学研究,呈跨学科和多元发展态势。本报告从能动性与客观世界视角阐释了LPP研究面向后现代的研究范式转向,重点介绍了能动性研究中的三个核心要素:重复(iteration)、筹划(projectivity)和实践性评估(practical evaluation),探讨了能动性与客观世界在LPP研究中的历时演变,介绍了最新的研究个案,并结合中国语境进行案例研究。

语言政策的本质及相关研究问题

赵蓉晖

       语言政策研究在我国发展迅速,在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科专业、专业刊物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从当前的进展来看,不少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的学术机理认识不足,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选择颇感困惑,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研究的质量和效果。为此,应回归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土壤,在准确把握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认识语言政策的本质,回归语言研究的人文主义精神,并由此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构式变迁研究

——以going to/gonna为例

赵永峰

       认知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随着社会语境变迁而变迁。基于这一观点,本文认为作为形式功能配对体的构式也处于变迁之中,其变迁的源动力是基于用法的社会竞争。语言变异和语言标准化有两种基本模式: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理性主义模式将语言视为民主参与和解放的中立媒介,超越地域差异和社会差异,提倡语言标准化,而浪漫主义模式则强调语言和文化的认同,将语言视为一种地方性的身份表达途径。本文主要以美国英语历史语料库(COHA)中going to和gonna为语料,以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变异模式为理论切入点,系统考察该构式的变迁轨迹及其影响因素,希冀推动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基于风格实践的变异社会语言学研究

赵芃

      变异社会语言学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Eckert,2012)。第一次浪潮的语言变异研究将语言变异的意义与社会范畴联系起来,第二次浪潮的语言变异研究认识到语言变异的意义与社会范畴存在偶然的因果关系。在第三次浪潮的语言变异研究中,语言变异的关注点则是语言变异与风格实践之间的动态关系。发言将重点讨论第三次浪潮的变异社会语言学,特别是其对于风格实践的研究。发言将介绍一些基于风格实践的变异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如指向性意义(indexicality)、风格化(stylization),拼凑(bricolage)、杂糅(hybridization)、移动性(mobility)等,并将阐释这些概念对前两次浪潮的补充和修正。通过讨论,我们将认识基于风格实践的变异社会语言学研究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及其揭示的风格实践的机制,进而认识变异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

辞趣”修辞的社会文化功能

祝克懿

       “辞趣”修辞是古代修辞学的传统论域。历代学者虽时有关注,但直至1932年陈望道现代修辞学奠基作《修辞学发凡》问世,“辞趣”范畴作为现代修辞学理论体系中“积极修辞”的两大部门——“辞格”和“辞趣”之一才正式确立。八十余年来,由于辞格研究中心地位的影响,“辞趣”范畴的研究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学者认为应当将其归入“辞格”论域。进入21世纪,有新媒体技术支持,自媒体传播得以强势扩张,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网民高频使用、高效交流信息功能全方位提升,助推“辞趣”修辞在现实和虚拟网络双重空间强势回归社会语言文化生活,并以其内外体验、想象联动的情致,恰当表现了网民适应交际需求的情感取向与意义表征。报告通过描写意趣、音趣、形趣类型的生成理解机制和表意功能,解释了“辞趣”修辞借助多模态载体形式所呈现的丰富情致与超强的社会文化功能。


论坛时间


报到时间:2021年7月16日


报到地点:西南大学桂园宾馆


论坛时间:2021年7月17-18日


论坛地点


本次论坛视疫情情况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线上腾讯会议ID:927 671 348


线下参会地点: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会务费


线上参会者无需缴纳会务费,线下与会人员的会务费标准为每人900元(在读学生凭学生证费用为每人500元),与会代表的交通及住宿费用自理。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请确认线下参会人员提前通过会议邮箱与会务组取得联系并提供健康码等信息。


联系方式

请有意参会的专家学者于2021年7月8日前将论文摘要(中文或英文)发送至会议邮箱:slswu2021@163.com.

期待您的参与!

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1年7月2日


本文来源:Sociolinguistics


1.公益讲座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六)
7月1-7日语言文学讲座/会议/论坛(第57期)
第三届社会语言学高端论坛(1号)
2021-2022 “具身语言——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科学”系列网络论坛
学术论坛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6月15日—7月6日)
“网络研讨会Webinar” 系列学术论坛

2.项目申报
(1)讲座回看||2021年度国社科活页新变化专项解读
(2)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书填写+立项案例
(3)第七届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线上研讨会邀请

3.写作与发表
(1)全流程!武大MBA中心教授线上课程:从论文写作、研究方法到答辩
(2)《人文社科论文修改发表例话》重磅上市
(3)第七届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线上研讨会邀请

4.方法工具
(1)互动赠书||带你玩转翻译技术
(2)王华树博士团队带你走进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
(3)雷蕾教授《基于Python的语料库数据处理》重磅上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