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起始年龄、语言学能与二语语法学习成效关系研究

李红 等 语言科学 2022-04-24
DeKeyser(2000)是探索二语学习者的起始年龄、语言学能与其二语语法学习成效关系的重要学者之一。该研究的受试为57名匈牙利的英语学习者,他们在美国的居住年限长达10 年以上,起始年龄从1 岁至40岁不等。研究所使用的语法判断测试包含196个英语句子,涉及12种容易受到年龄因素影响的语法规则,主要包括时态、单复数、词序等。实验句子通过听觉方式呈现给受试,每个句子播放两遍,两遍之间有3秒钟的间隙。研究采用的学能测试是MLAT中的句中词部分。研究发现起始年龄晚的移民(AO≥16)的语言学能与其英语语法水平呈正相关(r=0.33,p<0.05),获得语法判断测试高分的晚学者几乎都具有较高的语言分析能力,而早学者(AO<15)的语言学能与其英语语法水平则没有显著相关性(r=0.07,p>0.05)。DeKeyser认为语言学能对早学者没有发挥作用,但语言学能尤其是语言分析能力却是晚学者接近本族语者水平的必要条件。DeKeyser认为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根本性差异假设,证明早学者和晚学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机制学习二语。为了给根本性差异假设提供跨语言的证据,DeKeyser 等(2010)分别以移民到北美国家的英语学习者和移民到以色列的希伯来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考察三个年龄组的语言学能与语法学习成效的关系。研究所采用的语法判断测试与DeKeyser(2000)所采用的测试相似,而学能测试则采用的是专门为在以色列的俄语母语者设计的大学入学考试题,与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类似。研究发现起始年龄晚的两组学习者(AO≥18)的语言学能与其语法成绩呈正相关,但却没有发现起始年龄早的学习者(AO<18)的语言学能与其语法成绩之间的相关性。虽然两组学习者的母语和二语均不相同,所处的社会背景也不一样,但其语言学能与二语语法水平之间的关系却相似,也与 DeKeyser(2000)年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这进一步证明语言学能只在晚学者的二语学习中发挥了作用,表明早、晚学习者的学习机制有所不同。 上述两项研究(DeKeyser,2000;DeKeyser,Alfi-Shabtay & Ravid,2010)都发现晚学者的语言分析能力与其语法成绩呈正相关,达到本族语者水平的晚学者都具备较高的分析能力。Abrahamsson 和 Hyltenstam(2008)的研究则发现起始年龄早的学习者的学能与其语法成绩也呈正相关。该研究以 42 名母语为西班牙语的高水平瑞典语学习者(二语水平接近本族语者的水平)为研究对象,所采用的语法判断任务包括听觉和视觉两种形式,实验材料共包括 80 个句子,涉及四种难度较大的语法规则。该研究中所采用的学能测试是 Swansea 语言学能测试(Swansea LAT),前文所提到的 LLAMA 正是在这一学能测试的基础上改进的。研究结果显示起始年龄晚(AO≥13)的学习者的语言学能与其语法能力呈正相关,但这种相关性并不显著(r=0.53,p=0.094)。该组中有 4 名分数达到本族语者水平的晚学者均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语言学能。研究者认为该组的语言学能和语法水平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可能与该组受试的样本量较小(n=11)有关,也与该组受试的语言学能分数的差异较小有关(11 名晚学者的语言学能分数均高于平均分)。起始年龄早(AO≤11)的学习者的语言学能与其语法能力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r=0.70,p<0.01),并且达到本族语者水平的学习者中有 72%的学习者的语言学能得分都高于平均分。因此,研究者认为学能对晚学者达到本族语者水平是必要的,对早学者达到本族语者水平也是有利的。 Granena(2012)以100名母语为汉语的西班牙语早学者(3≤AO≤6)和晚学者(AO>16)为考察对象,着重考察了语言分析能力(即外显性学能)和序列学习能力(即内隐性学能)对两个年龄组的二语语法水平的不同作用。该研究显示,在控制性语言使用中,语言分析能力强的早学者和晚学者的语法水平比学能低的早学者和晚学者高,而序列学习能力只对早学者的语法水平有作用;在自动化语言使用中,序列学习能力强的早学者和晚学者对违反一致性的语言结构有更高的敏感性。作者认为,语言学能对早学者和晚学者的二语最终水平都有影响,但不同的学能要素对其影响则不相同。 与上述几项研究相比,Granena 和 Long(2013b)的研究结果则有所不同。该研究的受试为 65 名高水平中国西班牙语学习者,所采用的学能测量工具为LLAMA。研究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任务来测试学习者的语法水平,包括图片描述任务、词序选择任务以及限时语法判断测试等。该研究在三组学习者中均没有发现语言学能与其语法成绩存在相关性。笔者认为这一结果可能与该研究所采用的限时语法判断测试有关。Abrahamsson 和 Hyltenstam(2008)、DeKeyser(2000)、 DeKeyseret 等(2010)采用不限时的语法判断测试均发现晚学者的语言学能与其二语语法最终水平呈正相关;而 Granena 和 Long(2013b)采用限时的语法判断测试则没能发现这种相关性。笔者在前文(5.2.1 小节)已指出现有的研究已初步揭示了不限时的语法判断测试偏重测量明晰性的语法知识,而限时的语法判断测试更偏重测量隐性的语法知识。所以上述研究结果的差异说明语法判断测试的任务形式可能是影响起始年龄、语言学能与二语语法学习成效关系的干扰因素之一。Granena(2013b)的研究也揭示了语法判断测试的任务形式对研究结果可能产生干扰。该研究以具有高水平的西班牙语晚学者(17≤AO≤43)为研究受试,分析结果表明晚学者的限时听觉语法判断任务测试成绩与其语言学能不相关,但是晚学者的不限时视觉语法判断任务测试成绩却与其语言学能显著相关。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采用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语法判断测试涉及两种实验材料的呈现方式:听觉和视觉。该研究显示的语法判断测试与语言学能之间的相关性究竟是受到语法判断测试时间的制约还是语法判断测试呈现方式的制约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Granena(2014)在研究中增加了语法判断测试的时间变量和语法结构变量,对比了起始年龄为 3~6 岁的西班牙语早学者在限时和不限时语法判断测试中的语言学能与其语法学习成效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语言学能与语法判断测试的时间变量和语言结构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只有在不限时的语法判断测试中,西班牙语早学者的语言学能与其一致性语法结构的二语语法成绩才呈正相关,但他们的语言学能与其不一致性语法结构的二语语法成绩则不相关。作者认为不限时的语法判断测试能为受试提供更多的时间对语言结构进行分析,因而有益于早学者的明晰性语法知识的测量,但早学者的语言学能与其二语语法水平的相关性还受到语法结构的制约。近期有关起始年龄、语言学能与二语语法学习成效关系的研究见表1.

表1 起始年龄、语言学能与二语语法学习成效关系研究概要(李红、马莉,2016:48)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法判断测试任务的形式,包括任务的时间变量和材料的呈现方式,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早学者与晚学者对明晰性语法知识的运用,因此这两个变量应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国内学者对语言学能与二语语法学习成效进行探究的研究不多。温植胜(2005)回顾了国外语言学能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呼吁学界重视对语言学能的研究;戴运财(2006)考察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学能及其相关因素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苏建红(2012)探讨了显性、隐性教学与语言学能及二语显性、隐性知识习得的交互作用,该研究显示对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学习,高学能者均优于低学能者,揭示了学能在外语教学环境中的作用。但戴运财和苏建红的研究并未考察隐性学习能力以及年龄的因素。目前少有国内学者探究起始年龄、语言学能与二语语法学习成效的关系,而国外的研究多以有长期目标语国家居住经历的二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其语言学习环境与中国课堂教学环境完全不同。 



本文摘自李红教授等著《起始年龄和语言学能与二语学习成效的关系研究》,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李红: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心理语言学、英语教学法、语言测试等研究。
READING本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年龄问题概说 1
1.1 问题的缘起 1
1.2 年龄效应研究的主要类别 2
1.3 起始年龄、语言学能与二语学习成效的关系 6
1.4 本书的目的及主要观点 9
1.5 结语 10
第2章 年龄效应的表现形式与理论解释 11
2.1 引言 11
2.2 二语学习年龄效应的表现 11
2.2.1 起始年龄 11
2.2.2 二语学习成效 12
2.2.3 起始年龄与二语学习成效的关系 13
2.3 基于关键期假说的年龄效应解释 18
2.3.1 关键期假说 18
2.3.2 关键期假说之后的理论发展 20
2.4 基于环境与个体差异的年龄效应解释 25
2.4.1 基于社会、心理因素的解释 25
2.4.2 基于认知发展的解释 26
2.4.3 基于语言经历的解释 28
2.5 问题与启示 29
2.5.1 概念或理论误解与方法难点 29
2.5.2 研究与教学启示 32
2.6 结语 32
第3章 语言学能与二语习得:理论、测试及研究 34
3.1 引言 34
3.2 Carroll的学能理论 34
3.3 Carroll之后的学能理论及模式 36
3.3.1 信息加工步骤模型 36
3.3.2 语言学能综合体理论 38
3.3.3 高水平语言学能理论模式 40
3.3.4 小结 41
3.4 语言学能的测试及相关研究 42
3.4.1 现代语言学能测试(MLAT) 42
3.4.2 Pimsleur语言学能测量表 43
3.4.3 语言(外语)习得的创新认知能力测试 44
3.4.4 LLAMA语言学能测试 45
3.4.5 高水平语言学能成套测试(Hi-LAB) 48
3.4.6 中国外语学能测试研究 48
3.5 学能对二语学习的作用 50
3.5.1 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学能研究 50
3.5.2 显性学习、隐性学习条件下的学能研究 51
3.5.3 语言学能与二语学习成效的关系研究 53
3.6 结语 56
第4章 起始年龄与二语语法学习成效关系的元分析 57
4.1 引言 57
4.2 变量及系统性综述研究 58
4.2.1 年龄效应 58
4.2.2 二语学习成效的判断标准 59
4.2.3 影响起始年龄与二语语法学习成效关系的因素 60
4.2.4 系统性综述的必要性 64
4.2.5 现有元分析结果及局限 65
4.3 研究设计 66
4.3.1 文献检索 67
4.3.2 筛选标准 68
4.3.3 样本编码 70
4.3.4 效应值计算与分析 70
4.4 研究结果 71
4.4.1 起始年龄与二语语法学习成效的整体关系 71
4.4.2 各调节变量的影响程度 76
4.5 讨论 77
4.5.1 起始年龄与二语语法学习成效的整体效应 77
4.5.2 学习环境差异的影响 78
4.5.3 测试任务类型、呈现方式和时间条件的影响 80
4.6 结语 82
第5章 起始年龄、语言学能与二语语法学习成效关系研究 84
5.1 引言 84
5.2 二语语法学习成效与语言学能的有关概念及研究 85
5.2.1 二语语法学习成效的测量 85
5.2.2 语言学能研究的发展及其测量 87
5.2.3 探索起始年龄、语言学能与二语语法学习成效关系的研究 89
5.2.4 探索其他因素与二语语法成效关系的研究 92
5.2.5 小结 94
5.3 研究设计 95
5.3.1 研究对象 95
5.3.2 实验任务及过程 96
5.4 结果与分析 98
5.4.1 语法判断测试、LLAMA及SRT数据分析 98
5.4.2 语言学能与英语语法成绩的相关性 99
5.4.3 内隐性学能与外显性学能 100
5.4.4 回归分析 100
5.5 讨论 101
5.5.1 起始年龄、语言学能与英语语法成绩的相关性 101
5.5.2 内隐性学能与外显性学能的作用 102
5.5.3 英语语法学习成效的预测因素 103
5.6 结语 104
第6章 起始年龄、语言学能与二语词汇学习成效关系研究 106
6.1 引言 106
6.2 二语词汇学习成效及其测量 107
6.2.1 二语词汇知识与词汇能力 107
6.2.2 符合年龄效应研究要求的二语词汇学习成效核心指标 112
6.2.3 产出性词汇深度知识及搭配知识的测量方法 113
6.3 起始年龄、语言学能与二语词汇学习成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115
6.4 研究设计 119
6.4.1 研究问题 119
6.4.2 受试 119
6.4.3 实验任务及过程 120
6.5 分析与结果 122
6.5.1 词汇知识、搭配知识、LLAMA及SRT数据分析 122
6.5.2 起始年龄、语言学能与词汇知识和搭配知识的相关性 123
6.5.3 内隐性学能和外显性学能与词汇知识和搭配知识的相关性 124
6.5.4 其他因素与词汇知识和搭配知识的相关性 125
6.5.5 回归分析 126
6.6 讨论与结论 128
6.6.1 起始年龄、语言学能与二语词汇学习成效的关系 128
6.6.2 二语词汇学习成效的预测因素 128
6.6.3 课堂教学环境下起始年龄、语言学能对二语词汇学习成效的作用 129
6.7 结语 131
第7章 起始年龄、语言学能与二语语音学习成效关系研究 133
7.1 引言 133
7.2 二语语音学习的年龄效应 134
7.2.1 起始年龄与二语语音学习成效 134
7.2.2 语言学能与二语语音学习的年龄效应 137
7.3 研究设计 142
7.3.1 受试 142
7.3.2 测量工具 143
7.4 数据分析与结果 146
7.4.1 起始年龄与英语语音成绩 146
7.4.2 语言学能与英语语音成绩 148
7.4.3 英语语音成绩的预测因素 150
7.5 讨论 150
7.5.1 起始年龄与二语语音学习成效的关系 151
7.5.2 语言学能与二语语音学习成效的关系 152
7.5.3 二语语音学习成效的预测因素 154
7.6 结语 154
第8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二语语法、词汇与搭配及语音学习成效多因子研究 156
8.1 引言 156
8.2 理论基础及有关概念表述 157
8.2.1 起始年龄与二语学习成效 157
8.2.2 影响学习成效的其他因子 159
8.2.3 结构方程模型 163
8.2.4 小结 166
8.3 研究设计 166
8.3.1 数据概况 166
8.3.2 假设模型及运算步骤 168
8.4 建模与分析 169
8.4.1 语法学习成效模型 169
8.4.2 词汇与搭配学习成效模型 172
8.4.3 语音学习成效模型 175
8.5 讨论 176
8.5.1 SEM中的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 176
8.5.2 不同语言层面的因子以及因子结构差异 179
8.5.3 早学组与晚学组模型对比 180
8.6 结语 181
第9章 语言学能与外语早学者口语学习成效关系研究 182
9.1 引言 182
9.2 二语口语学习成效的有关概念、测量及研究进展 183
9.2.1 二语口语水平的构成 183
9.2.2 二语口语学习成效的测量 185
9.2.3 语言学能与二语口语学习成效的关系 186
9.2.4 小结 188
9.3 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 188
9.4 研究设计 189
9.4.1 研究对象 189
9.4.2 实验任务及过程 189
9.4.3 评分方式与分析 190
9.5 结果与分析 192
9.5.1 LLAMA及图片描述任务的描述性统计数据 192
9.5.2 语言学能与英语口语学习成效的相关性 193
9.6 讨论 195
9.6.1 语音辨别能力(LLAMA D) 195
9.6.2 机械和联想记忆能力(LLAMA B) 197
9.6.3 语音编码能力(LLAMA E) 198
9.6.4 语言分析能力(LLAMA F) 198
9.6.5 内隐性学能与外显性学能对外语早学者口语学习成效的作用 199
9.7 结语 201
参考文献 202
附录 233

长按二维码

即刻购书哦

科学出版社



1.相关阅读

跨语言视角下的汉语假设句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官群:具身语言的理论基础
语言文学研究成果速递
语言类型学视域下的领属范畴研究
非习语程式语与学术写作语言产出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汉英翻译语体研究
《春秋左传》在英语世界的接受与研究

2.公益讲座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六)
山东大学迎百廿校庆学术活动(7-10月)
心理语言学线上论坛|Brian MacWhinney/Tim Hunter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学术讲座系列
8月23-30日语言文学讲座/会议/论坛(第64期)
外研社系列讲座(8.25-9.23)

3.论坛/会议
高校外语专业硕博研究生学术论坛
第八届当代语言学理论及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生学术论坛
“2021语言智能教学国际会议”
第六届全国生态语言学研讨会
四川省语言学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通知
跨文化与跨学科——语言、文学、新闻传播论坛
北外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研究生论坛
第一届语言健康研讨会
首届语言智能研究高层论坛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第一届研究生学术论坛
第五届“语言学博士论坛”
第17届功能语言学学术研讨会
4.方法工具
(1)互动赠书||带你玩转翻译技术
(2)王华树博士团队带你走进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
(3)雷蕾教授《基于Python的语料库数据处理》重磅上市
(4)国内常用语料库集锦
(5)免费下载英文电子书网站集锦
(6)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暑假书单
(7)华东师大外院推荐专业读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