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届“南国符号学论坛”线上系列讲座

语言科学 2024-03-07

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中性、语象、物质、翻译

2023年11月- 12月



    

       讲座(1) 

孟华

中性符号学的语象隔离与融合

11月4日 (周六),19:00-21:00

(腾讯会议ID: 665-539-237)

    主持人 

吴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教授

 

        专家简介

孟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教授。原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社会兼职: 青岛动漫文学创意中心主任、全国语言与符号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符号与传媒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汉字符号学。

 

        讲座摘要

中性符号学重点研究语象关系。包括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语象隔离原则,区分象符和语符的边界,并进一步描述出象符的可视性关联度和语符的可说性关联度。第二是融合性原则,考察语象边界的消解和超越。具体包括时间性的语象主导型移位和空间性的语象互渗。

既研究语象差异的两端,又研究语象融汇的中间,中性符号学称之为“语象合”。


    

       讲座(2)

王铭玉

翻译符号学的理论与实践

11月8日(周三),19:00-21: 00

(本次讲座将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持)

 

        专家简介

王铭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会长,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主任、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

        讲座摘要

翻译符号学目前处于萌发阶段,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符号学是符号学与翻译过程的结合,研究符号或符码的转换问题,旨在建构以符号转换为研究对象的符号学分支学科理论体系。

翻译符号学具有自己的本质属性。一是翻译符号学的外延观,二是翻译符号学的内涵观,三是翻译符号学的关系观,四是翻译符号学的方法观。讲座侧重翻译符号学的特质及翻译符号学的典例展开,试图为大家提供一条走进翻译符号学的路径。


    

        讲座(3) 

牛月明

“语言艺术”对“文学”的改编

11月11日(周六),19: 00-21:00

(腾讯会议ID: 607-750-251)

    主持人

吴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教授)

 

        专家简介

牛月明,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著有《圆融之执: 艺境符号化的选择与审视》、《中日文论互动研究-以“象”根词的考察为中心》等多部专著,在《文史哲》、《文学评论》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目前主持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讲座摘要

以“汉字”这一超语言符号书写和翻译西方概念,暗含着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异质性符号之间的对话互动、暗中置换与增殖变形,这里既包括显性概念迁移(本土与外来概念之间的语义距离容易辨识) ,也包括隐性概念迁移 (利用汉字文化圈共同使用的具有中国古典渊源的现成汉字词书写外来概念,在汉字词的格义中利用外来概念隐性改造本土概念) 。隐性概念迁移是自我与他者、旧语与新语、国学与西学边界的消解,体现了汉字符号强烈的中性特征和融合思维。汉字符号的融合模式常常遮蔽了文化互动与文明互鉴中的概念迁移,发掘这种隐性概念迁移,通过具体文本挖掘其迁移过程的复杂性,成为考虑文明互鉴的底层逻辑的核心问题之一。这里用符号学中性观审视“文学是语言艺术”命题中的概念译介问题,可以更清楚地分析由于概念的隐性迁移所导致的中国文论话语的复杂性与异化。


    

        讲座(4)

田海龙

皮尔斯符号学对社会语言学创新发展的理论贡献

11月18日(周六),15: 00-17:00

(腾讯会议ID: 148-779-174)

    主持人

王家宝(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教授)

 

        专家简介  

田海龙,博士,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名誉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特聘教授。AMI入库集刊《话语研究论丛》主编、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编委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编委。曾任《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等职。

        讲座摘要

21世纪的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变体,从以往具有群体特征的方言转为具有个体特征的音质,如个人讲话音调的高低;关注的社会变项也从具有普遍意义的年龄、性别、社会阶层转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个人风格、性格,等等。在这些课题的研究中,社语言学从皮尔斯符号学思想中汲取养分,发展出关于“感觉质”和“呈符化”的论述,探究一种音调如何被感觉为是讲话者的某种风格,或者如何被感觉为体现讲话者的性格。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说明“感觉质”和“呈符化”作为工具性概念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力,进而阐释皮尔斯符号学对社会语言学新发展的理论贡献。


    

        讲座(5) 

康澄

“物”的符号身份及其意义的生成与阐释

11月25日(周六),15: 00-17:00

(腾讯会议ID: 565-493-777)

    主持人

孟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教授

 

        专家简介

康澄,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领军人才”,兼任全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全国巴赫金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文化符号学、俄罗斯文学的研究。曾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目前主持2项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的子课题。获省部级科研奖3项。出版两部学术专著,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俄罗斯文艺》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讲座摘要

物与文字、仪式等其他的符号形态一样,行使着保存、传递和创造文化意义的职能。多层次、多类别和多样式的物构成一个文化复合体,促进并维系着群体和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传承。本讲座引入俄罗斯民俗学家阿·巴伊布宁的“符号身份”概念,运用文化符号学等相关理论,通过探讨物的符号特点、表征与变化,分析文化实例,尝试为揭示物的意义生成和阐释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讲座(6)

刘涛

视觉修辞与语言修辞

12月2日 (周六),19: 00-21: 00

(腾讯会议ID: 879-385-766)

    主持人 

孟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教授)

 

        专家简介

刘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入选2017年度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视觉修辞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代表作《视觉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获奖若干。


    

        讲座(7) 

彭佳

制造奇异亲族:生物艺术的符号学研究

12月9日 (周六),19:00-21: 00

(腾讯会议ID: 104-406-490)

    主持人

孟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教授

 

        专家简介

彭佳,现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全国文化与符号传播学会副秘书长、语言与文化符号学会常务理事、世界符号学会青年符号学分会中国区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5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2项和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3项。在传播符号学研究与共同体研究方面积累较为丰富,出版专著3部、译著3部,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0余篇,CSSCI以上3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和摘录。

        讲座摘要

“制造奇异亲族”是哈拉维对人类世进行批判时提出的生态思想,通过对并不存在的生物亲族的制造,哈拉维展示了想象和体验生命关系的新的可能。生物艺术的实践通过创造原本并不存在的肉身交互性和符号活动,创造了人类与其他生命体的符号意义世界的企近和联结,从生态符号学的意义而言,它打开了新的建构“主体世界”的可能。


    

        讲座(8) 

戚晓杰

汉字的三个世界: 语言·艺术·符号

12月16日 (周六) ,19:00-21:00

(腾讯会议ID: 416-498-044)

    主持人

王少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教授

 

        专家简介

戚晓杰,文字博士,青岛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已在《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报》《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科学》《古汉语研究》《汉语学习》《修辞学习》《中国大学教学》《澳门语言学刊》等有影响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多篇论文为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

        讲座摘要

探究汉字的特性,是学界一个经久未衰的重要议题。我们所熟知的汉字,是属于语言的,同时它也属于视觉艺术,还属于符号学。汉字三个世界的探究,可以向我们展示汉字的多重特性,由此深化我们对汉字乃至汉文化的认知--汉字构成汉民族文化的底层逻辑,可以古今贯通,中外接轨,认清汉字面貌本真。


    

        讲座(9) 

王铭玉

中性符号学

12月23日(周六),19: 00-21: 00

(腾讯会议ID: 884-365-455)

    主持人

王少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教授

 

        专家简介

王铭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会长,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主任、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

        讲座摘要

中性符号学是我们在“语象合治”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它要突破语言中心论符号观,把研究对象拓展到人类的生命活动所展开的各种意指实践或符号化过程。中性符号学所处理和思考的对象是异质符号的中间性质或跨界性关联,尤其关注说的符号与看的符号相融合的双重思维。中性符号学起因于本土符号学,根植于传统文化,着眼于中国符号学的进路,关注世界符号学的走向。

来源:符号学思享
1.相关阅读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语言类型学视域下的领属范畴研究
起始年龄和语言学能与二语学习成效的关系研究
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与实证
李葆嘉教授等——幼儿语言的成长:常用词汇语义系统建构
鲜活的语言:语言人类学导论
杨亦鸣教授导读《人类语言的大脑之源》
冯志伟教授谈依存语法

2.学术资讯
【免会务费】第三届《中国外语》学术交流会
50+场语言/翻译学学术会议汇总
2023年“全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论坛”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第三届研究生学术论坛
2023年智能技术和语言学习国际研讨会
【免会务费】第十一届中国外语博士论坛

3.讲座回看
国际期刊论文写作发表系列
语言学讲座回放集锦(八)
语言文学讲座回放集锦(七)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六)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五)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四)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三)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二)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首届“南国符号学论坛”线上系列讲座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