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与实证

张素敏等 语言科学 2022-04-24

    信息会因学习者的知识和体认不同而存在差异,造成大脑表征不同于实际发生的情况,语言的概念意义因而应是多维能力的产物,迁移研究中三种类型的问题可以在概念性迁移框架下进行(Jarvis,2016)。第一类问题有关概念意义表达和解释中的跨语言影响等,可以在概念性迁移框架下进行研究。跨语言影响是否能够,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能够在概念意义表达和解释中发现等系列问题,与言为心声假说密切相关,不需要非言语任务,可以通过学习者的语言产出任务和理解任务来发现。因此,这是概念性迁移框架下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不是语言相对论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类问题有关学习者通过某一语言学习所获得的概念性意义的语言类别(verbal category)是否能迁移到其另一种语言学习中,此类问题也可以在概念性迁移框架下进行研究。这些问题也往往采用言语任务,而不是非言语任务来研究。言语任务的目的是发现被试概念集中的结构和概念内容,并基于此来断定不同言语者对于同一次经历是否生成不同的概念表征,以及概念意义中的不同是否导致其目标语使用存在差异。第三类问题有关学习者概念意义表达和解释中的跨语言影响是否与其非言语行为相关。这些问题涉及非言语证据中的范畴化、注意力及记忆等。需要强调的是,概念性迁移首先关注的是学习者的目标语言语行为,即学习者的目标语使用类型,然后才是非言语行为证据。传统的跨语言影响旨在判断一种语言系统对另一种语言使用的影响,并不属于概念性迁移和语言相对论领域。还需注意的是,要在有充分证据的条件下进行概念性迁移研究,避免把属于语义、语法等范围的形式-意义匹配问题作为概念性迁移来研究。 

前人迁移研究多集中在研究方法、迁移产生的条件、迁移产生的证据及类型上。近来,不少研究者开始分析,双语者或多语者的某一种语言知识是否对另一种语言知识产生影响(Jarvis,2016),即学习者某一种语言结构表征(structural representations)、语义表征(semantic representations)及概念性表征(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是否对另一种语言相关知识产生影响。但由于相关语言知识理论数据验证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此方面研究尚未形成共识。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涉及人类大脑演示真实或想象体验的方式(Bylund & Athanasopoulos,2014a,2014b),而这一方式具有主观性。一方面,人类感官对信息自下而上的感知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基于学习者语言知识的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中,信息也会因学习者的知识和体认不同而存在差异,造成大脑表征不同于实际发生的情况,因而语言的概念意义应是一种多维能力产物(Bonfieni et al.,2019;Jarvis,2016)。概念性迁移与音素、词素、句法、语义及语用等语言迁移虽有所不同,但又彼此相关(Jarvis & Pavlenko,2007)。尽管语言不能决定人的思维,但一些范畴如数、性、格、时间、体、情态及语态等“不通过语言就不可能观察到”(Jarvis,2016:612)。由于概念性迁移往往也可以与语义迁移、词汇迁移相伴而生,许多研究者往往会混淆这三者,或笼统地称之为语言迁移、语义迁移或概念迁移。因此,不能脱离语言而独立地分析概念性迁移,有必要结合语义迁移来阐释概念性迁移。语义涉及词汇与概念间的匹配,以及词目间的匹配(如同义词、搭配等)(Pavlenko,1998),所以也有必要结合词汇迁移来对比阐释概念性迁移。并且,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区分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如 Jarvis,2000a,2000b;Odlin,2003,2005;Pavlenko & Jarvis,2002;李锡江和刘永兵,2020),但仍存在对概念、概念化等的混淆或互指现象(如邓巧玲和李福印,2017;裘晨晖和文秋芳, 2020),未对概念迁移和概念化迁移进行区分。因此,本书也很有必要对概念性迁移和语言迁移进行对比阐释。明确各种术语间的区别,或在语料收集及结果分析中区别对待语言的各个层面和概念的不同所指,对于理解二语习得、二语或多语种学习及迁移等加工机制至关重要(Jarvis & Pavlenko,2007)。 长期的二语学习会影响到母语的词汇化和范畴化(Yi & Li,2019),从双语及多语思维能力视角来分析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可为迁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语言对心理词汇概念及范畴的影响会随着学习者目标语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概念的发展和成熟是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Jarvis & Pavlenko,2007;Murphy,2002)。无论是运动域动词的选择、运动方式的表达,还是时间域体、数的识解、产出,迁移的产生都和双语及多语者的主导性语言相关(Berthele,2017;Yi & Li,2019;张素敏,2018a,2018b)。物体域中的概念性迁移研究也指出,学习者不论英语水平高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概念性迁移(裘晨晖和文秋芳,2020)。因此,目标语-母语的迁移方向及迁移域在个体层面是一个渐变体,不只受到学习者教育水平、学习环境的影响,还受到个体间不同语种的学习水平、语言知识及认知体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对于双语者来说,学习者两种语言能力的相互作用导致两种语言是呈现出一个逐步拉平的趋势,还是永远的不对称,或是此消彼长?这些都需要从双语及多语思维能力视角来进行分析,以得到更为客观、具体的描述和分析。 虽然已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概念性迁移的存在,但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厘清(Jarvis & Pavlenko,2007;裘晨晖和文秋芳,2020)。例如,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能更为科学地证明概念性迁移的存在?概念性迁移到底存在于语言的哪个层面?在不同的层面又会发生什么程度的概念性迁移?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在概念性迁移中又有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样的教学干预能更好地优化学习者的目标语学习概念?使用某一种语言所获得的与该语言特殊相关的概念化类型影响着人们对另一种语言的使用,语言指导着我们的思想、概念表征的形成及认知过程,是我们获得经历的一个重要途径,甚至能培养我们关注或记住所经历的某一事件细节,使我们能够区分某一特定事物(Jarvis,2016)。因此,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不仅会为概念性迁移提供新的理论视角,还会为学习者目标语学习的地道性提供参考。从双语及多语思维能力角度梳理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有相对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概念性迁移研究目前在理论上仍存在分歧,在方法上仍不够严谨,存在自说自话现象,甚至存在把语言迁移(linguistic transfer)过度解释为概念性迁移的现象(Jarvis,2015)。此外,研究者尤其是国内学者和外语教师对语言相对论、言为心声假说、概念性迁移假说等不够了解,对概念迁移和概念化迁移等术语模糊混淆,对相关研究方法不够熟悉(Jarvis,2011)。概念性迁移关注思维建构和意义表达中的跨语言差异和影响,认为外在的语言表征取决于内在的概念结构,强调概念系统的语言特定性、双向性和交互性,既是观察到的现象,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和假说(Jarvis,2011)。作为二语习得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概念性迁移日益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如 Jarvis,2007,2011,2015;Odlin,2005, 2008;Pavlenko & Volynsky,2015;Yu & Odlin,2015;蔡金亭,2015;姜孟和周清,2015;张素敏和孔繁霞,2016 等);而语言迁移中哪些体现出了概念差异和概念化差异,以及语言迁移具体在不同文体中又有何体现,也是相关研究的关注重点。  



本文摘自张素敏等著《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与实证》,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 张素敏等  著

书号:9787030693181

定价:98元(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作者简介


张素敏:博士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现任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二语加工、外语教学及认知心理。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项目20余项,在SSCI期刊、CSSCI期刊上发表文章近50篇,出版著作2部,曾两次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READING本书目录


  • 第1章 导论 1

  • 1.1 语言迁移与概念认知 1
    1.2 本书章节构成 4
    第2章 双语及多语思维能力视角下的语言迁移与概念性迁移 13
    2.1 引言 13
    2.2 迁移与双语及多语认知思维能力 16
    2.3 概念及概念性迁移 21
    2.4 判断概念性迁移的方法 28
    2.5 语言迁移及概念性迁移实证研究 40
    2.6 结语 54
    第3章 时间概念加工中移民语境对母语迁移的抑制作用 58
    3.1 引言 58
    3.2 英语一般过去时间概念与语言学习环境研究 60
    3.3 研究设计 64
    3.4 结果分析 66
    3.5 讨论 69
    3.6 结语 73
    第4章 时间概念加工中留学语境对母语迁移的抑制作用 75
    4.1 引言 75
    4.2 时间概念输入加工与留学语境 77
    4.3 研究设计 79
    4.4 结果分析 81
    4.5 讨论 84
    4.6 结语 86
    第5章 运动事件中英文识解中的概念性迁移 88
    5.1 引言 88
    5.2 运动事件与概念性迁移 91
    5.3 研究方法 112
    5.4 结果分析 118
    5.5 讨论 123
    5.6 结语 137
    第6章 汉-英双语者英语记叙文关联词使用中的母语迁移 140
    6.1 引言 140
    6.2 关联词与母语迁移 142
    6.3 研究方法 159
    6.4 结果分析 163
    6.5 讨论 179
    6.6 结语 188
    第7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说明文词汇衔接中的迁移研究 191
    7.1 引言 191
    7.2 衔接理论、词汇衔接与语言迁移 193
    7.3 研究设计 207
    7.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3
    7.5 结语 227
    第8章 结论 230
    8.1 概念性迁移与语言迁移研究发现 230
    8.2 概念性迁移与语言迁移研究启示 233
    8.3 概念性迁移与语言迁移研究未来发展方向 236
    参考文献 241
    附录 记叙文写作任务 274
    后记 275

长按二维码

即刻购书哦

科学出版社



1.相关阅读
跨语言视角下的汉语假设句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具身语言的理论基础
语言文学研究成果速递
语言类型学视域下的领属范畴研究
非习语程式语与学术写作语言产出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汉英翻译语体研究
汉语广义遭受结构研究
起始年龄和语言学能与二语学习成效的关系研究
第二语言产出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2.公益讲座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六)

山东大学迎百廿校庆学术活动(7-10月)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学术讲座系列
跨学科时代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系列讲座(9月8-24日)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系列讲座
PUP云端研学共同体“云端研学,你我同行”系列学术活动
心理语言学论坛||Nick Huang教授/M. Branzi 博士
数字人文方法论系列讲座
心理语言学线上论坛(9月22-10月20)

9月22-28日语言文学讲座/会议/论坛(第68期)

3.方法工具
武大教授线上课程:从论文写作、研究方法到答辩
《人文社科论文修改发表例话》重磅上市
国内常用语料库集锦
免费下载英文电子书网站集锦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暑假书单
崔希亮教授推荐语言学书单
剑桥大学语言学系推荐入门书单
华东师大外院推荐专业读物
华东师大外院博士生推荐读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