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爸妈,省吃俭用一辈子,老了就别在小区里捡垃圾了

2017-12-04 蒋廷熙 凤凰WEEKLY

作者|蒋廷熙 编辑|赵赵


住在好几万一平米的房子里,却爱上了捡垃圾,过于节俭的父辈们到底还要省到什么程度?


出门没捡着东西

就算丢了东西


你身边有爱捡垃圾的老人吗?跟年轻人爱逛街旅游发个定位一样,老人锻炼时爱撞树出门爱捡垃圾,捡到“好东西”了还得在小区里同别人炫耀一番。

 

“出门没捡着东西就算丢了东西”是不少有此爱好的老头老太的内心独白。其实这也是门技术活,在外除了骑车和走路外,还需要添加对地扫描功能,区分那反光的是口痰还是硬币属于入门级技能,高阶技能的解锁奥秘在于捡回来的东西能获得家里其他人的认可——无论这种认可是否属于无可奈何。

 

一把辛酸泪啊,谈起爱往家里囤“战利品”的老父亲、老母亲,许多在职场雷厉风行的都市人都忍不住掬一把泪。



先说我家里的苦处吧,我爸就爱捡垃圾。一进我家厕所,你就能看到毛巾架上挂着破烂不堪、霉烂到手感变滑的擦布,它们都是我爸从路上捡来的。他走路的时候,眼睛一定注视地面,就像一部雷达,一片破布、一件衣服(骑车者不小心颠簸掉下的)、一根捆束用的带子……都不会错过。

 

要是捡点零碎玩意儿也还能接受,可有些老人捡垃圾成瘾:

 

武汉一位老人连50多斤的废旧水泥墩都不放过,哼哧哼哧背回家,可谓将个人爱好与强身健体完美结合了:


爱捡垃圾的武汉老人家里清出28车垃圾


呼市老人把省城100多平米的房子用来堆垃圾,让一天比一天穷的租房一族无言以对:


呼市老人放着100平方米的家不住,净收藏垃圾了


也许你家没有一个爱捡垃圾的老人,但保不齐你的邻居就住着这样一位老人。那些捡回来没处放的东西多数堆积在了楼梯过道和阳台,时间久了就开始滋生难闻的臭味。

 

臭到窒息怎么办?楼道堆满垃圾影响通行怎么办?那么多易燃物一旦遇到火苗怎么办?真是够难为这些不得不与垃圾作伴的邻居们。

 

长沙一位退休金丰厚、医保无虞的退休干部都喜欢捡垃圾,还差点危害到整栋楼住户:



比烧毁自家更悲剧的,是害了楼栋里的其他人。

 

今年4月南京一楼道内成堆的垃圾引发火灾,一名14天大的无辜小男孩因吸进太多浓烟而被送往医院抢救。你家人囤的垃圾引发火灾差点要了大家的命,给各家带来程度不一的财务损失,你必然在左邻右舍眼中成为“公害”。火灾平息后的日子,你与大家每日低头不见抬头见,所有人都对你翻白眼、吐口水、没好气,你住在这里会觉得舒服吗?

 

然而,有些老人就是想不通,垃圾才是他的全部世界,是他的生命寄托。

 

理财讲究“开源节流”,对于讲究节约的老人来说,从外边捡回来的垃圾就是“开源”啊!

 

孤苦伶仃的穷老人靠捡垃圾补贴家用,这种情况我们不予讨论,但新闻中和实际生活中有很多老人并不穷,存款数能吓死多数白领。然而,他们还是舍不得卖掉捡来的垃圾,囤着囤着,才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囤货似乎成了许多人幸福感的来源

 

北京一个均价6万多的小区里,同事王富贵曾经与一个神奇老太为邻。老太的最大嗜好是出门捡垃圾,孜孜不倦把一袋袋垃圾搬入自己家门。王富贵在装修阶段就见识了这位邻居有多神奇,王富贵订购的地板刚刚到家,老太就一声不响站在一边,双眼死死盯着装修工人拆卸地板的包装。工人一边拆,老太一边手脚利索地收起包装纸板,唯恐工人会趁她不注意偷走一张纸板。

 

住着几百万的房子,领着几千块的退休金,却以捡破烂为人生最大乐趣,这真的是病,一种心理疾病。北京有很多这样的老人,事实上全国各地一模一样,只不过北京老人的屁股底下压着北京房子,四五线城市捡垃圾老人屁股下是当地几千元一平的房子。

 

京城“豪宅”主人爱上捡垃圾,周杰伦的“黑色幽默”都不敢这么写。

 

500块买的非得说成100块5件

当心惊着父母的消费观

 

“我中午吃饭蘸过的那一碟子酱油去哪里了?什么,扔掉了?!”

 

“那我中午那盆儿洗碗水呢?又被你扔掉了?你不知道水里有洗洁精可以继续洗晚饭餐具?”

 

最终的结论是:“真是败家,一点不知道节约,那么好的酱油和洗洁精都扔掉了。”

 

这些来自父亲的日常训斥在我家时常上演。

 

不少父辈母辈的世界观之一是,你们买东西肯定买贵了,被人坑了,只有精明如他们能买到最物美价廉的商品。不得已,你只好撕掉商场的价格标签然后把东西塞到父母手里,嘴上还得说“这个不贵!100块买了5件,拿去用吧”。


碍于父母的消费观,许多人恨不得把自己买的正品全说成A货。

 

在没能力“开源”的情况下,“节流”便成了首选。

 

在吃穿用度上注重节约的长辈们买东西时会货比三家,为了买到最便宜的物件,行走的路程足以称霸微信运动榜。但面对新买的物品,老人家往往舍不得用,要好好地收起来。

 

我有个同事遭遇过更极端的故事,他爷爷去世后,亲人发现老人家居然还珍藏着结婚时专门购置的被子、毯子、床单,原来老人家一辈子都舍不得用。送给附近工地上的农民工,农民工白了一眼,不屑一顾说,现在哪还有人用这样的东西。


程度再深一点的“节俭”则游走在违法的边缘。

 

许多人家里都用过这一招吧?把水龙头拧到最小,但还是有水滴滴下来,水表不转动,一天至少能接两盆水。这样的记忆多定格在1990年代,货币增发后后,这么干已经没啥意义了,水费太便宜了。

 

此外,这种偷水手法必须在旧式水表、铸铁水龙头的配合下才能凑效,现在两者都被淘汰了,反而水滴声音成为家里最大的噪音,影响休息。在老人聚集的老旧小区里,这一招依然很流行,全国各地都一样。


成都某老式小区的水表



到了冬天集中供暖季,则出现了偷暖气用水的现象。

 

我还有一个前同事,他母亲屡次在小区里捡垃圾被他阻拦,为了教育这个不节俭的儿子,他母亲一个捡垃圾的同伴借了一双打了十几个补丁的拖鞋,给儿子示范生活是应该如此节俭。冬天采暖季到了,他母亲一次熟稔地打开暖气阀门,用脸盆接热水。同事欲哭无泪。

 

似乎哪里集中供暖,哪里就有这种现象。而它也在倒逼供暖企业“转型升级”:


一些供暖企业富有“创造力”的招儿

 

节约这,节约那,是许多长辈根深蒂固的观念。要节省没错,但节省过头了则容易成为家庭争吵的导火索。

 

全国不乏这样的故事,子女带着父母住进豪华小区甚至别墅,可父母就是改不了捡垃圾习惯,老人还成为小区里的新闻人物,背后有许多人指指点点。钱包鼓鼓、衣冠楚楚的子女觉得很丢脸、很懊恼。

 

“爹,妈,你们这样影响不好,别人以为孩子们不关心你们、虐待你们。”——“随他们说好了。”长此以往,免不了几顿面红耳赤、互不退让的争吵。

 

而一些独居老人的家里,连电灯都舍不得开,天黑了,也只开功率最小的那个灯,没客人来就绝不开客厅的日光灯。

 

一些老人就愿意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守着他们那些加起来卖不到一百元的垃圾。连他们自家孩子都没办法。


与其被“节俭”束缚

不如好好享受晚年

 

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勤俭节约和精打细算是中国人的必备技能,也是生活所迫。



这种节省的倾向也并非中国独有,外国也有。但似乎在中国,这个问题尤为严重。过去外媒就曾关注过异常节俭的中国老人。有媒体报道了上海退休老人定期在徐汇区宜家的餐厅聚会,在那里老人可以获得免费咖啡和休息交友的场所;有的老人家里不开灯不开空调,却跑到有空调的地铁站里避暑。

 

但到了现在,很多父母辈的思想还停留在那个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记忆里,不愿走出来。尤其是那些从贫困地区打拼出来的父母。

 

节约是需要的,但是这种节约不应该以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与其被“节俭”织出的网牢牢困住,还不如思考怎么让晚年生活过得更有滋味一点儿。


与其节约出来那几度电,不如还自己一个敞亮的屋子,把自己几十年来收藏下来的老物件看看清楚;


与其把新买的东西收起来不用,不如早拆开早享受,让年轻人看看老年人也会摆弄新玩意儿;


与其把家弄成垃圾堆,不如拾掇拾掇,学学时兴的“断舍离”收纳哲学,让老宅对得起它现在的市价。



关注公号 凤凰WEEKLY 并在后台回复关键字“巴马”,获取《中国中老年人撑起养生骗局半边天,现在他们又去“长寿之乡”抢圣水了》


- END -

北京局外人:被清退之前的他们

感恩教育为什么被这帮人弄得像传销洗脑?


| 点击关键词,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

女大学生裸贷测试:完美诠释了油腻和恶臭

网上的汉服照为什么辣眼睛 | 东北往事

远洋渔轮仇杀事件 | 东京爱情故事 | 假拳王


|     有温度    |    有情感    |    有趣味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