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个跳楼自杀的14岁男孩,是为我们其他人死的

米利暗 王动 凤凰WEEKLY 2020-09-28

青少年自杀,很多时候,就是想报复这个世界,尤其是报复给他伤害最多的原生家庭。

他对大人们的行为绝望又无计可施,唯有报复。

跳下去的那一刻,便是想把生命还给父母,想要他们后悔,想要他们痛哭流涕。

结局是两败俱伤。

看起来是一个生命的逝去,带走的却是一个家的生机和希望。

生命中的最后三分钟,

这个男孩在想什么?

这则新闻令人心碎。

9月17日,一个初三男生因为在教室与另外两名同学玩扑克牌,被老师请了家长。

这个男生叫张某锐,母亲来到学校后,在五楼的走廊里扇了他两耳光。
他一个人在走廊原地呆了几分钟后,趁其他人不备,纵身一跃。
当晚9时,伤势严重的张某锐宣告身亡。
如果新闻简讯也只是这样短短几行文字,那么,这个14岁男孩的死讯,可能很快就会湮没在信息流中。
但是,不知为何,张某锐跳楼前的监控录像,也被公布在了网上。
视频中,张某锐双手揣在校服衣兜里,独自站在走廊上,他的母亲气势汹汹地朝他走过来,劈头盖脸就是一巴掌。
看得出她非常愤怒,她一面责骂着张某锐,一面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据网络上自称张某锐同学的人爆料,当时张和他母亲所在的走廊,就在他们的班级门口,母亲的斥责声非常大,班里的同学隔着一面墙都听到了。
但是画面上的张某锐却似乎很冷静,14岁的他已经比母亲高出半个头,他只是低着头,没有奋力反抗,没有激烈争辩。
母亲很快甩来了第二个耳光,进而又掐住了张某锐的脖子,路过的老师和同学,都忍不住朝他们这边看。
此时,画面中出现了另一名女子(应该是张某锐的班主任),走过来劝说,母亲这才把手从张某锐的脖子上放下来。
他耷拉着头,又被母亲一阵狠推。
随后,母亲和女子一起朝走廊的另一头走去,留下张某锐一个人站在走廊上。
他对面站着两个面对着墙壁看书的同学,据自称同班同学的网友爆料,正是和他一起打牌的那两位。
走廊上时不时有同学进出,只有张某锐在原地呆呆地站着,他把头抬起来,又低了下去。
2分钟后,张某锐扭身看了一眼楼下,又往母亲的方向盯了许久。
3分钟后,趁左右两边都没人注意,张某锐轻轻地翻过身后的护栏,从五楼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短暂的14年人生。
这是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没有人知道,在那短短的3分钟时间里,张某锐的脑海中究竟闪过了怎样的画面,他感受到了怎样的绝望和黑暗,才最后做出了这个决定。
“多么希望自己能穿过屏幕去抱抱他,在他犹豫的那3分钟里,把他从情绪里带出来。”
这是不少人共同的心愿。
中国家长们,
考虑过孩子的自尊心吗?
首先必须要申明,凤凰WEEKLY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想苛责张某锐的母亲。我们也不会再去挖掘他的家庭背景信息。毕竟,张某锐的死,再怎么可悲可叹,对我们而言都只是一则新闻,对他们的家庭来说,则是灭顶之灾。
他们正在承受的痛苦,是我们不可想象的。
但我们也希望,张某锐没有白白死去。
就像有网友感慨的那样,

                

希望他的决绝,能够换回我们对家庭教育问题一点点的反思与觉醒。
张某锐所经历的这一切,对大多数中国孩子而言,实在是太熟悉不过。
责骂、殴打、不被理解,事后家长还觉得自己一点错也没有。
孩子除了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对抗以外,无路可走。
童话大王郑渊洁很多年前就写过一篇神作,用逆向思维告诉大家,该如何做家长。

而在张某锐事件的新闻评论区,很多网友也都指出了一点:
整件事最糟糕的地方在于,他母亲忘记了,孩子也是有尊严的,母亲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斥责他,还扇巴掌、掐脖子、推脑袋,这实在是太侮辱人了。
为什么张某锐被掐脖子也一声不吭?肯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为什么母亲一见到张某锐就又打又骂?她完全可以先跟孩子沟通,让孩子有时间告诉她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不止是张某锐一家这样。郑渊洁总结的“毁掉你的孩子”七大招数中的杀手锏——“让他当众出丑”,正是很多中国家长最爱干的事。
博主@愁容骑士典当记 分享过这样一则见闻。
“一个医生复诊患抑郁症的孩子,小孩在看书,医生说‘这孩子真用功。’表扬了她,然后她母亲紧接着说了句‘用功,假用功’。”
这条微博被转发了12万次。
母亲的一句反话,挖苦讽刺的意味实在是太强了。任凭医生如何努力给孩子补救心理问题,父母一句话就能前功尽弃。
不顾人前人后,对孩子拳脚相加,挖苦讽刺,难道就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就像典当记所说,“家长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也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想死,就是因为你啊。”
“你责骂,甚至暴打你的孩子,他不会选择放弃爱你,但是他会选择放弃爱自己。”

请不要以爱的名义打孩子,

你表达爱的方式是错的!

电影《狗十三》讲述的就是一个以爱之名来包装伤害的故事。
女生李玩讨厌牛奶,父亲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名义,强迫她喝牛奶;李玩喜欢物理,而父亲觉得英语更好,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名义,让她改报了英语小组。

生活中起了冲突,爸爸打了李玩之后,也要把女儿拉到身边,动情地说: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都是爱你”,“都是为你好”。
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
但事实上呢,这些行为往往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控制欲。
在很多父母的愿望里,自己的孩子应该要长成一个标准化的样子。他们想让自己的小孩,变成“别人家小孩”。为了实现这种标准化,他们会粗暴地纠正一切计划外的事件,大到婚恋、工作,小到一些最细微的生活习惯。
演员杨烁上亲子综艺节目,就全面演绎了这种纠偏式教育,以至于当年有一个热词就是“杨烁式家长”。

有一期节目是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地区录制,杨烁带着儿子和其他嘉宾会合的路上。

由于到场比较晚,他先是粗暴地给孩子下指令:

“快点”

“所有人都在等着你啊”

“衣服拉好”

“包背好了”

“走路不会走吗”
在发现孩子有轻微的内八字现象之后,杨烁火冒三丈:
“脚尖向前,不知道吗?”

越说越慌。在摄像机前,孩子的脚下已经开始拌蒜了:
杨烁在此时开始展示他的“严父”姿态,要求儿子在高原的山路上倒回去重新走一遍:

在反复遛孩子的过程中,杨烁嘴上也不闲着:“能走直路吗”、“会不会走路”……

这样的画面,让很多人感同身受。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都分享过自己因为左撇子、咬手指……被粗暴纠正的经历。

“左撇子怎么纠正?”

“就是打。”

类似表述我们都很熟悉。
左撇子、内八字当然是要纠正的错误。
男孩不够坚强,是错误;女孩爱美,耽误学习,是错误。
考不进年级前十,是错误;拥有一个上锁的日记本,是错误。
20岁之前,恋爱是一种错误;30岁之后,不结婚是一种错误。
不考公务员和事业编是一种错误,
拒绝公务员和事业编的相亲对象,更是错上加错。
……

想要别人家小孩,

请先学习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前年春节,一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的自述文章在网上热传。

34岁的王猛是北大毕业的留美高材生,看起来是最成功的家庭教育的范本,但他同父母却势同水火,几近断绝关系。

在万字长文中,王猛详细描述了他被父母控制30年的经历。

从上学开始,他就处在严格的控制之下,从小学到中学,一直被强留在父母的单位学校,便于他们控制:

在事无巨细地控制他的同时,父母对他的心理状况却无动于衷。

王猛被亲戚嘲笑,长期焦虑,但他的父母无动于衷,反而斥责他总是抠指甲——那是焦虑引发的强迫行为。

在学校遭到来自校长、老师的打压时,父母的反应是:为什么别人都没有问题,就你对学校这么大意见?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这样的家庭中,子女只有一种选择——成为一件标准合范的产品。然而即使是钢铁,如果不能消除变形时产生的应力,时间一长,也会出现断裂、破损。

即使考上北大,王猛依然只是父母炫耀的工具,继续承受控制、打压、不理解……没有任何改善。

对抗性的亲子关系,只会带来创伤的印记。

最终,他们的家庭分崩离析。而王猛自己,虽然采取了最决绝的姿态,但他内心的创伤同样难以愈合。

以前我们提到教育,经常聚焦学校和老师,但其实,家庭教育才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环。

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提供怎样的家庭教育?

100年前,鲁迅也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他在1919年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或许适宜充当这个问题的答案:

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德善爸爸在《请回答1988》中的那句台词感动过很多人,“请原谅,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今天新闻的评论里,也有不少人感慨,家长就是不懂小孩子的。

可是家长也都是从小孩过来的啊。

想要独立人格,想要自由思想,想要被尊重,这是每一个人都曾有的愿望。

作为父母,想要有别人家的小孩,就先从自己做起吧。有句话说的好,父母前半生的样子,就是孩子后半生最好的榜样。

作者丨 米利暗 王动    编辑 | 花木蓝
凤凰WEEKLY视频号里上线啦,
文字承载不了的,我们用视频为你呈现 ↓↓↓




点亮在看,让更多家长看到 ↓↓↓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