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如何一点点崩塌掉的
安全感,
都是在我们看不见的
那些小事中
渐渐瓦解的。
——Robin
图 | 小马驹剧照
文 | Robin
本文大概
2412
字
读完共需
7 分钟
(重要小事)
忽略与不安全感
《小马驹》是一部以父母之间沟通处理孩子受到校园霸凌事件的戏。我和很多人聊过这个话题,校园暴力聊到最后回归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关于不安全感。
在一个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是ta的安全基地。孩子在感到安全的情况下探索世界。而在外界碰到危险的时候,回到父母这里“充电”。等到足够安全的时候,或者孩子发展出更强的能力的时候,ta又会有自主开始探索世界的欲望。
如果父母总是没有接纳孩子,忽略孩子,孩子可能会体会到被“被抛弃”,“没有人能够理解我”“没有任何人能够帮我”。
最可怕的其实是忽略,因为最不起眼。孩子的情感比父母丰富细腻的多。当他们感到不安全的时候,回到父母这里,需要的渴望的是对等回应,真诚的关注。然而,很多时候是得不到的。直到这件事情真正发展起来的时候,可能已经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了。
我和你商量好一件事,你答应了。却没有做。
你说不就是这点小事嘛。
最后是我自己收拾。
我又和你商量好一件事,
你又答应了。
然后又一次
满怀抱歉地告诉我
你忘记了。
你有说不就是这点小事嘛。
最后是我自己收拾。
我说的,对你来说一点都不重要。哪怕一点点小事都记不住,那要你还有什么用呢?而我竟然原来那么爱你。
《小马驹》的开头就是这样的。这是两个成人之间的互动,其实也是内在的小孩与父母的互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碰到的困难很多是,类似于“我突然发现我自认为彼此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和其他人的关系比我更好”这种微小的事件。
而当孩子在碰到类似这样的困难的向家长寻求支持的时候,不少家长会说这样的话:
“这算什么破事。
过两天就好了嘛。”
“为什么别人都没问题,
就 你 有问题?”
“你把学习成绩搞搞好就是了,
这些都不重要。”
孩子的情绪没有被接纳,反而被父母用一种批评的方式给抛弃了。更别说孩子可以期待家长愿意耐下心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支持了。而这样的话语,在中国家庭里比比皆是。
很多家庭里面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家庭容易把各种各样的期望都加在一个孩子身上。光是父母就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更别说家庭里面也有老人共同居住了。孩子就很容易在不同的期待下“分裂”了。或者在某种更集中性的“统一标准——好好读书”的压力下崩溃,无处表达。
而对于现在的二胎家庭,新的孩子的出生会引起原来享受独生待遇的老大的被忽略的感觉。倘若父母没有注意老大的感受,那么就会更容易增强老大的被抛弃感。很多孩子转向了其他能够提供安全感受的事物,比如最常见的网络和游戏。
作为一个母亲以及上戏老师的出品人李芊澎在《小马驹》美妙的戏剧的座谈上,谈起了去年的三原色幼儿园事件。我能感觉到她的心痛,以及对于那些孩子的父母亲的一部分愤怒。作为孩子的父母,自己家孩子在外面受了什么点委屈,不都写在脸上吗?还用孩子自己来说吗?最后发现被针扎了,可父母早干嘛去了?在事情还在萌芽阶段的时候,不是就应该被发现了吗?什么到了最后才会发现?
事实,是很多人做不到。
“ 亲爱的,对不起
如果我要搬砖,就没法抱你。”
当下这个时代,中国的家长得面对社会不断分化带来的冲突的焦虑。阶级流动是否固化了?还是可能流动性本身就是一种假象?家长一方面面对着这些压力,还有“家长”这两个字本身的责任。孩子就是需要温暖,爱和关注,这对他们来说就和水、阳光空气一样重要。可是真的好难平衡。做一个家长真的好难。
人人都容易被焦虑绑架,我没有那么多时间、空间来允许自己有丰富的情感。我不允许自己表达脆弱。
因为脆弱了也没有人来帮助你,反而会让自己更受伤。当别人表达脆弱的时候,我也拒绝接受。我看到你脆弱的表达,也会看见了那个脆弱的无助的自己。
因此,我们没有时间照顾自己,更没有时间照顾别人。努力地在平衡外在的关系,却忽略了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亲人,以及自己。
社会的发展把很多原有的让人感觉到安全的部分都给撕裂开来。这种创伤不仅仅是孩子的,也包括家长的,机构的,社会的,个人的。就像是舞台上那个冰冷的不锈钢做成的装置一样,它的空间也在不断地被每个个体变动,撕裂。
安全感的重建
关于安全感重建,其实我写过相关的几篇文章。比如:
它可以小到我们每天给自己留出一个简单的5分钟和自己静静的一会,给自己,给身边的人一个简单的拥抱。它可以大到整个更健全体制的建立。
除了这些之外,我想在这里另外再强调(重申)3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1.相信自己可以接受帮助,
理解自己可以有所选择。
在这个不安的世界里,我们都有脆弱的一面,都有不完美的地方。那也正是给了他人帮助我们的机会。我们不仅因为我们的强大而相互连接,也因为创伤而相互链接得更深了。去尽可能地寻求帮助,包含业余的帮助和专业的帮助。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允许自己把脆弱交给他人。去找一个咨询师,找到一个有凝聚力的安全的团体。然后,知道你想成为的样子 是一个人。
2.相信每个人自己,
用心感受、倾听、沟通。
当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
问问ta自己的感受,
问问你怎么了?
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呢?
当父母遇到困难的时候,
你问问家长,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你还好吗?
我能为你(自己)做点什么呢?
当我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
问问身体,问问对应的部位,
你怎么了呢?
不做评判,而是支持性的倾听。这些都是源自我们内心真正智慧。
3.爱,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
不断的重复。
在《登天之梯—一个儿童心理咨询师的诊疗笔记》一书中,以下的观点在对于每个创伤的孩子的个案中不断的重复出现:
孩子需要,稳定的,持续的和重复的身体接触。这帮助他们感觉到安全,被爱着的。大脑会因为模式化的,重估的体验而发生改变。你越多重复某件事情,这件事情就越根深蒂固。
爱,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不断的重复。
所以,每天尽可能多地感受、倾听、沟通、拥抱自己以及自己深爱的人吧。哪怕一开始只有一个简单的问候,一个轻轻的拥抱。
尽可能多,尽可能多地去拥抱,给他们安全·稳定·重复的爱,去抵御世间所有的寒冷。
参考文献:
1.Bruce D.Perry [美], Maria Szalavitz[美],登天之梯-一个儿童心理咨询师的诊疗笔记,【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