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来了也别开。
小兔子乖乖,
把门儿开开。
不开,不开,我不开,
妈妈来了也不开。
——Robin
图 |来源于网络
文 | Robin
为自己,以及在乎的人
守好那一道宝贵的门。
本文大概
1924
字
读完共需
8分钟
(爱是包容)
在公众号上看到一个小女孩和妈妈之间的对话。对话看似日常,但其中小女孩的无助甚至绝望,却紧紧地抓住我了。
根据片中的信息推测,前情可能是这样的:母亲带着女儿出去玩,女儿在外面犯了错误,被妈妈批评了,闹了脾气。回到家以后,妈妈想要教育女儿。但是,女儿想要把门关上。妈妈却不让女儿把门关上。
以下是视频内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30kc061e&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已经承认自己的错误,
你们为什么还要来弄我。
我已经认错了,我错了我改,我想一个人静静。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孩子在这个短短的不到130秒的视频中至少 有3次 把巴掌挥向了自己的头?
小女孩自己内心也觉得自己是错了,
但是做为一个人也需要时间去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在这个短短的时间里,小女孩越为了保护自己用尽全力去维护自己仅有的一丝空间,越被父母以更强的方式压了回来。
母亲在一旁不断地说,父亲在边上补刀。130 秒的视频里面,母亲一直在说孩子的错误、态度的错误,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情绪。两个强有力的大人都站在了道理这一边,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孩子孤立无援,孩子几乎用尽全力去表达自己的需要,我想要静一静。然而,接受到的是更猛烈的报复。
她发现没有力量保护自己,进而这个巴掌挥向了自己。
在心理学上,这个名词叫做“攻击转向自身”,被用于抑郁症的一种精神动力学解释。
人的内在对外的愤怒情绪无法表达,进而转向了自己,它以毁灭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对外界的怨恨。
发布这条视频的微博下面,也有很多网友表示,自己的小时候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无法照顾的孩子的情绪,采用单一的说教的方式给很多孩子带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不禁想一个问题,有什么道理,有什么事情有那么重要?
非要让一个孩子,需要立马认错,立马接受惩罚,并且表现出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大人”的规范?
连一个几分钟单独的空间都不留?
父母虽然在行为层面上没有做太多的事情。却在短短130秒里面几乎侵占、挤压了孩子的所有空间。这个空间的挤压,带来的极其大的张力无法释放最后会怎样?
爆炸!
要么伤害自己,
要么同归于尽!
网络上最近还有一篇无法忽视的一件事:一个北大学子12年过年不回家,与父母决裂,写了万字文章控诉父母。
在他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描述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类型的父母角色:很难给予孩子接纳自己的空间(情绪,行为)的父母。
我们还可以看到,那种内在对于不被打扰自我的空间的需求,在压抑之下有可能转换成什么样的形式:
孩子们会逃,逃到游戏里去,
青年人会逃,逃到北上广,逃到国外去
结婚的人会逃,逃到工作中,逃到下班回家,停在家门口的车上去,逃到婚外情去
……
倘若有一天外在世界理逃不了,
就逃到精神世界里去,逃到身体的疾病里去,
再不行只能逃到另一个世界里去了……
那一道在孩子和父母之间永远关不上的门,像是在说孩子在父母之间永远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空间。从那扇门进来的只有道理和应该,只有要求,只有按照规则背后的惩罚与奖赏,唯独没有见到的是对于作为一个人情绪的接纳,对于一个人不完美的接纳。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不这样教育孩子,社会那么残酷怎么适应的了?
事实上,这个担心正是父母的焦虑。
我们无法否认世界的残酷的一面,
但这有了机会也让家是港湾更有说服力。
那道关不上的门也是在说父母也没有办法在家庭和社会之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空间让他们成长。马上要结果,马上要答案,这个角度来说不成熟的是父母。
孩子直接接受到了从父母那里过来的未经消化的情绪和行为规范。孩子们一下子就接触了社会的压力,应对了规则成为了“小大人”,但是却没有真正能够学习到和人沟通的能力。实际在进入到亲密关系中却同样模仿着父母的样子,无法有效的沟通,常常以冲突告终。
那个我们未被接纳的自己,其实也只是想要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发发脾气,哭一哭而已。
关于具体怎么做?
先处理情绪,在处理道理,
等情绪消了之后,双方再好好沟通。
可以阅读《非暴力沟通》一书。
参考文章:
另外,有一个新浪网友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方法。在此和大家分享。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个儿童心理治疗师在和一个经历过重大创伤孩子的工作的一个片段。
那个孩子在地上坐着,带着紧张和无助。治疗师在脑海里一边不断提醒自己受过创伤的孩子是非常需要安全感的,一边小心翼翼地行动着。他要确保自己的行为能够被孩子预期到,才能够让她感到安全。以便于孩子能够和他建立关系,更好地进行工作。
于是,治疗师走到孩子的身边,确保自己被孩子看到,然后以一个
非常……
非常……
非常……
非常……
缓……慢……
的速度地 坐下来。
他并没有要和孩子说话,
他 只是
非常……非常……非常……缓慢地
去进行地他的每一步动作,
为的仅仅让这孩子感觉到安全。
直到他们见面的第三次的时候,
这个孩子终于把注意转向了他。
It takes one to know one.
唯有艺术得以回应艺术,
唯有生命得以回应生命。
作者介绍:
Robin| 罗彬彬
文艺青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与美国加州整合大学(CIIS)表达性艺术疗愈师系统培训中,欧文亚龙团体咨询与治疗系统培训,认知行为疗法系统培训,山东大学建筑学本科。
更多文章:
在爱之中,我们经历不完美,羞愧,被击碎,然后重生 | 无人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