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家长:为什么你养出了一只白眼狼!

拉康心理 Lacan心理 2020-01-27
 

拉康心理

咨询过这样几个案例。

 

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关系极度紧张,动辄对父母非打即骂。

 

已绝非叛逆可以理解。

 

父母在孩子面前通常显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说错哪一句话,惹来一阵狂风暴雨。

 

言语中也满是不解和焦虑。

 

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惹来子女的如此对待。

 

也不理解为什么小时如此听话的孩子,变成了现在这般。

 

孩子反而表情冷漠,在谈及过往的种种时满怀怨恨。

 

对孩子而言,现在的父母如其仇人般,需要不断用充满伤害的手段进行报复。

 

他们眼中那种仇恨的目光。

 

仿佛化身成了,一只白眼狼!

传统中国式家长的观念中,听话和孝顺,是评价子女的两条重要标准。

 

在父母的眼中,“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不听话的孩子则要遭受惩罚。

 

这种惩罚通常伴随着言语上的否定和指责。

 

对于心智化尚不完善的儿童而言。

 

一句“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其包含的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批评,更是对其存在感和价值感的直接攻击。

 

要知道,儿童与抚养者的依赖关系,是其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的重要依托。

 

在这种依赖关系中,儿童在与抚养者的互动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是有存在的意义的

 

而这种言语上的否定,会让孩子陷入一种不再被需要的恐惧,和内在的焦虑状态之中。

 

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语句上的否定,其实是一种对儿童充满威胁的精神攻击。

 

而是将其作为教育子女的一句口头禅。

 

不断的将其施加于孩子身上。

 


在这样长久的恐惧和焦虑中,通常会导致孩子产生两种自我防御的反应。

 

全然否认和完全接纳。

 

一些“聪明”的孩子,会不自觉的接纳父母的标准和要求,努力成为家长眼中期待的模样。

 

不断进行着自我塑造,做出各种符合要求的行为取悦父母,以换取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

 

以便不断从父母那里获取存在感与价值感。

 

然而当青春期自我意识再度觉醒时,这些曾经“听话”的孩子却又进入另一种自我的怀疑。

 

他们无法依靠自我内心真实感受,来判断自己的想法、行为是否是“对的”、“好的”。

 

脱离了父母的评价体系,自我突然之间变得茫然。

 

当他们一如既往的如同取悦父母般取悦别人,换来的却是他人的不甚喜欢。

 

自我内心极大的矛盾和冲突由此出现。

 

我为什么要这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为什么要这样委屈自己?

 

开始了不断的自我反思和怀疑?

 

并伴随着对自我不断的否定和排斥。

 

在内心的真实感受与外在的冲突之间,这些曾经听话的乖孩子,开始陷入了迷茫。

 

也开始了又一轮的自我塑造。

而对于那些三岁以后已然有了相对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孩子而言。

 

父母的否定和批评,并不会被这部分孩子所接纳,反而会引发他们的反感。

 

你们(父母)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我(孩子),并不是因为我不够好,而是因为你们太坏。

 

用这种全然否定的方式来保护自我。

 

而这种自我防御的方式,也导致了他们必然将父母的管教、约束、否认、责骂,完全看作了对自己的攻击和虐待。

 

这也即是为什么那些对父母“恨之入骨”的少年在提及往事时,总是在诉说自己遭受了父母莫大的侮辱。

 

哪怕只是一个不经意的白眼,在他们眼中,也是父母对自己的精神虐待。

 

囿于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制约,这些“意识早熟”的孩子,只能默默忍受父母的压制。

 

用无言和屈服,来应对父母的那些“自私而又不合理”要求。

 

等到某一天,当他们感到自己的力量足够强大时。

 

便开始如野兽般爆发。

 

就像那位离家十几年与父母断绝关系的北大高材生一般。

 

在他看来,父母所有对自己的管教,都是一种限制和伤害。

 

所以外人无法理解的那些冷酷和无情。

 

对他们而言则是是一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痛快!

在中国传统权威式的家庭结构里,子女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权利”的斗争。

 

对于“意识早熟”的孩子而言,自主权并不随着自我的诞生自然获得,而是在与父母的一次次的斗争中争取而来。

 

在传统中国式家长的眼中,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义务。

 

这种义务包括,凡是我认为对你“有好处”的事情,你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安排,不准许有任何怨言。

 

否则,就是对父母“爱”的亵渎。

 

而对于那些“意识早熟”的孩子而言,这种父母强权式的要求,恰恰是对他们自尊的严重伤害,和“自我”的不尊重。

 

于是父母自以为是的爱,换来的是子女隐忍在心中满满的恨意!

 

在爱的裹挟下,孩子天性和权利的几乎都被剥夺,而父母也对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进行了“系统性的忽视”。

 

这种“系统性的忽视”,则像是隐藏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小时要听话,这种朴素的家庭教育理念,在传统中国式家长的观念中所要极力追求的,是另一重要的目标。

 

即是长大了要孝顺。

 

当“野兽般的少年”挣脱了父母的掌控,孝不孝顺就会成为这场斗争的另一个战场。

 

在传统的文化观念里面,孝顺一词承载了过多外在评价的内容。

 

子女孝顺,意味着父母的幸福、家庭的和谐、子女品德高尚以及外在他人称羡的目光。

 

于是孝顺,也成为了集体对下一代的一种道德性评价。

 

一个不孝顺的人是会被集体所唾弃的。

 

是不被社会所不容的。

 

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一个不被集体所接纳的个体,面临的结果通常是死亡。

 

而孝顺的子女,对父母而言则意味着能够在晚年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

 

此时的孝顺,更像是在生存资源的贫乏时期,父母赖以生存的手段。

 

即所谓的养儿防老。

我们不得不怀疑,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许多习俗,包括孝顺等等,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发展出来的为了维护种族生存和繁衍的必要选择。

 

通过个体的付出和部分利益的损害,来换取集体的生存和繁衍。

 

这些选择基于的是如何从集体的层面更好的维护种群、民族甚至社会的延续,而并不是个人利益的满足和实现。

 

这其中伴随着的,必然是对个体权利的限制,和必不可少的伤害。

 

于是在子女的教育上,在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裹挟下,所有的父母的首要责任,即是培养出符合群体利益的下一代,以维护种群的繁衍。

 

当一个孩子不听话,他损害的不仅时家长的权威,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危机整个集体的生存。

 

在集体无意识里,这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

 

而当一个不听话的孩子长大成人,父母的权威无法维系时,孝顺这一道德的大棒即会发挥作用。

 

用集体的、道德性的力量,对个体继续施加约束。

 

于是我们发现,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孝顺指代的不仅仅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还包含了集体对个人的道德性约束。

 

当我们再次回到“听话—孝顺”这一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理念中时,发觉它似乎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维系?

 

传统中国式的家长在面对子女时的那种君权神授式的神圣光环。

 

也开始逐渐暗淡。

 

也即意味着,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然开始破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的中国式家长是“懒惰”和“无知”的。

 

懒惰的不愿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情感。

 

无知的在集体无意识的裹挟下顺其自然。

 

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其内在的自我认知已完全不同于以往。

 

他们看中的,似乎更多的是自我的感受和个性的彰显。

 

那些基于传统文化与集体主义的评价和约束,对他们而言,更像是需要打破的陈旧枷锁。

 

从集体回归于个人,似乎是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

 

当孩子们站起来反对我们的那一刻,未来,其实就已经不属于我们了!

 

而那些所谓的“白眼狼”,不过是在变革尚未完成时,在妥协于矛盾中创造出的“实验品”!

 


往期文章:

当咨询师“遭遇”性议题!

干货:客从何处来?心理咨询师的市场定位与获客渠道分析!

再谈心理咨询师的收入与情怀

天残一只脚的高校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离中国大众有多远?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欢迎关注拉康心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