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残一只脚的高校心理咨询师
拉康心理
截止2017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914所,在校大学生2695.8万人。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中的要求,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这个配备的比例各省市的要求不一,多数为3000:1-5000:1之间。
按照4000:1计算,全国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的理论规模大致在5828-6740人。
学历要求硕士起步,且需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准入门槛使得高校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
在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心理咨询师也有意无意的通过“鄙视”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来展现自身的专业性和正统身份。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
囿于机构设置的原因,多数国内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都设置为学生教育管理部门的一部分。
对上负责的天然属性导致高校心理咨询师很多情况下会违背保密这一心理咨询的基本伦理。
当上级领导想要通过你了解某位学生的心理状态时,高校心理咨询师是无法也不敢拒绝的。
甚至出于学生安全和教育管理的考虑,高校心理咨询会在不必要时主动将学生的个人信息透露给其辅导员或家长。
于是我们看到网络上大量对于高校心理咨询破坏保密原则的投诉。
于是,教育管理者与心理咨询师的双重身份使得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总是显得捉襟见肘,甚至不伦不类。
从服务的群体属性来看。
高校心理咨询师所面临的绝大多数是有发展性困惑的学生群体。
工作对象年龄和咨询问题性质的局限性使得高校心理咨询师往往面临两个严重的弊端。
无法建立有效的长程咨访关系及面对社会化问题时的捉襟见肘。
这两个问题,对于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而言都是影响其生存的死线。
而多数高校心理咨询师却怡然自得身处危机不自知。
造成这种状态的关键即在于,人员配备的不足及过多的事务性工作使得多数高校心理咨询师几乎处于满额工作的状态。
大量短程甚至1次的咨询已占满其咨询安排。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缺钱、缺人但从不缺来访者。
于是个案的过分充裕与生存压力的匮乏直接导致高校心理咨询师专业化发展动力不足。
也造就了国内高校心理咨询师先天不足的缺陷。
在美国,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CAS)颁布的咨询服务项目专业标准(CSP)对美国的高校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职责、知识储备、职业技能和伦理准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高校心理咨询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专业基准。
而在国内,目前仅有一版2007年颁布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
尚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伦理规范出台。
制度的缺陷与规范的缺失,造就了国内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尴尬现状。
而专业化与标准化,也必然是高校心理咨询师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本期活动:中国心理咨询师大众点评
参与方式:点击上方超链接或长按二维码,为你熟识的心理咨询师打分,评分结果每月定期公布。
往期文章:
佛系二维码
千千万万的公众号中
能被你识别都是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