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被国家取消,到底是谁在搞事情?(二)
一个有趣的心理咨询行业信息平台
拉康心理
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被取消,这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恐怕是这几天萦绕在很多从业者心中的疑惑。
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
恐怕未必都是。
不过,我们不妨从此次“惨案”的始作俑者身上,寻找蛛丝马迹。
2017年7月初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第五届大会中,组织方隆重的邀请到了国家卫计委疾控局王斌副局长,就卫计委对我国心理健康事业的相关规划做了简要介绍。
在其强调的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我们发现卫计委搭建了这样一个体系结构。
医疗机构位于金字塔顶尖,其他各部门各行业等基层服务体系处于最底层,而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被放在了中间的位置。
在此之前的4月7日,在国家卫计委就我国心理健康工作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中,这位王副局长同样做了重要讲话。
有意思的是,新闻标题是“卫计委就我国心理健康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然而在发布会的新闻通稿中,通篇用4125个字介绍了精神卫生工作进展、精神障碍的发展趋势、精神卫生工作的下一步打算等内容,只在最后用502个字符简单介绍了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健康?
精神卫生工作?
同样的,2017年3月2日,王副局长来到长沙湘雅二院大谈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王副局长提到:要积极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技术对精神科医生至关重要。对存在心理困扰的健康人,提供心理咨询,解决其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扰如学习、工作、婚姻、家庭等问题,以便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这项工作可以由社会机构从业人员、学校人员、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等担任。对存在心理疾病的患者,主要进行心理诊疗,由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担任。
精神科医生被提及了3次,心理治疗师1次,社会机构从业人员1次,学校人员1次。
百度搜索王副局长+心理健康的关键词,看到的内容更多的是:
而在2016年的一篇专访稿中,针对心理健康的制度建设,王局长作如是回答:
要遵循《精神卫生法》。
遵循精神卫生法的话,心理咨询师给来访者做心理治疗可是犯法的呀!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些直观的结论:
1、王副局长分管的应该是精神卫生方面的工作。
2、在王副局长的认知中,心理健康工作似乎=精神卫生工作。反推一下,心理问题=精神问题是否也是王副局长内心的一种观念?
3、精神科医生才是王副局长的亲儿子。
在这样的主管领导下,我们大体能够设想出未来国内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基本现状。
有心理健康需求的大众群体基本都得去精神科大夫那里薅一遍,吃药。
医疗系统内的心理治疗师,会逐渐成为是精神科大夫的附庸。
虽然早就是了。
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师,继续为广大学生提供廉价的心理健康服务,至于质量如何,并不重要,反正有精神科大夫。
至于社会机构的从业人员?
不是亲生的,自生自灭吧。
在卫计委构建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把更多的责任推向了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已有的体制内系统。
医疗系统负责提供治疗服务,面向社会全体,处于绝对领导地位。
教育系统负责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廉价,而且体系已然搭好,不费功夫。
社会保障机构负责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也不甚费功夫。
至于社会机构?
王副局长说了,学习、工作、婚姻、家庭等问题,你们也是可以去解决的!
这是一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大而美的理想蓝图!
符合官方的一贯口味。
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张海音近期接受采访时的回答,也基本印证了这一点。
属于什么系统、什么单位,就接受什么样的认证,只负责那一系统内的工作。
这里的系统、单位,指的应该是学校、医院此类的体制内部门吧?
那体制外的呢?
如何认证?
认证了去哪工作?
领导们并没有提。
这也难怪,毕竟不在一个锅里吃饭,谁还会在乎你饿不饿呢?
所以,当看到有人因为卫计委的介入而欢欣鼓舞时。
真的好尴尬。
知识分子的天真本性果然是世代相传。
真不怕引狼入室?!
消灭了南郭先生,就可以有肉吃?
真以为有了只有800人注册的封闭的小系统做依靠,就能够被认做干儿子幸免于难?
注册系统里至少有一半是各地的精神科大夫吧?
真搞起来,“临床”这两个字恐怕未必保的住吧?!
too young too native!
再看看人家的姿势!
那叫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盗铃。
前脚刚砸了100多万心理咨询师的饭碗,后脚立马在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开设精神(心理)科。
打的旗号是什么也请看看清楚!
此诚乃危急存亡之秋也,无人能够幸免。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实很简单,因为我国在某一方面与美国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最新消息:
现在回头想要寻求民意基础,未免太迟了吧!
往期文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拉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