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心理咨询是伪需求吗?!
一个有趣的心理咨询行业信息平台
拉康心理
在今年7月举办的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大会中,知乎大V李松蔚主持了一场圆桌论坛,会中讨论了心理咨询是不是伪需求这一话题。
四个小时的分享后,依然没有答案。
在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尝试分析一下这个涉及到生存的重要问题。
在本次大会中,北京大学钱铭怡透露,目前国内考过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人数大概是103万人。
而美国的情况如何呢?
截止2016年,美国咨询协会(ACA)注册人数为55000人。
我们再看一下两个国家的人口数量。
截止2016年,美国人口数为322760000人,中国人口数为1405372834人。
可以得出,美国每百万人的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人数为170.4人,中国目前每百万人口的获证心理咨询师人数为732.9人。
是美国的4.3倍。
再从收费情况来看。
目前,美国心理咨询(治疗)的收费多在80-120美元/次,我们大方一点算200美元。
国内的心理咨询收费为391.4±219.4元/次(基于1510位有效样本),我们谨慎一点算400元。
2016年,美国人均可支配月收入为3266美元。
而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6年中国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63人。
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仅选取城镇居民作为统计样本,可得出中国心理咨询的主要受众群体目前人均可支配月收入为2801元。
不考虑汇率问题。
于是发现,在美国,单次心理咨询(治疗)费用占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的比例为6.12%,而中国的单次心理咨询费用占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的比例为14.28%。
是美国的2.3倍。
回到题目中的疑问,心理咨询在中国是伪需求吗?
从数字层面来看,确实是伪需求。
中国的心理咨询师比例和收费标准已远超过美国。
这样来看,市场早已经饱和甚至透支了。
但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肯定不够。
考过证的人数是够了。
但在103万已考证的咨询师当中,正从事咨询工作的可能不足4成。
达到专业心理咨询师能力标准的更是微乎其微。
中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目前在册人数仅为800人。
所以说,在中国,心理咨询是真需求,而不是伪需求。
只不过账面上的咨询师数量,已经超过实际需求。
而质量还远远不够。
那中国的人口体量养活的起多少心理咨询师呢?
我们还是以美国为模版,并将GDP总量纳入参考。
同样以2016年的人口与GDP数据为准。
设定一个参数:P=(咨询师数量/人口数量)*GPD总量
美国的P指数为3.230(单位10亿美元)
将此P值代入国内数据可知。
以2016年中国的GDP总量,可以养活的心理咨询师人数为379366。
大概38万人左右。
这可能就是目前中国心理咨询师的合理生存量。
超过这个数量会怎样呢?
大家可以评估下自己的生存情况,再预估下中国有多少在做咨询的有证无证的心理咨询师。
应该会有一个直观感受。
深入一点,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美国制定了如此严苛的行业标准,把控从业人员的数量?
以美国心理学会的会员资格为例,其包括三个等级。
(1)非正式会员,主要是获硕士学位者;
(2)会员,必须获博士学位;
(3)高级会员,除获博士学位外,至少有5年工作经验。
单单只是为了来访者着想?
只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实,另一个现实层面的原因即是,通过限制从业人员的数量,保证大多数人的生存质量。
使多数从业人员能够有不错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以维持行业的有序发展。
如果从业人员过剩,一旦进入买方市场,势必会引发恶意竞争。
到那时,丛林法则就会发挥作用,同类间互相撕咬才能存活。
遗憾的是,我们似乎已经进入这个过程。
往期文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拉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