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家格非写作时听什么系统?ALTEC和赋格845之间仅仅是一件《隐身衣》的距离

springson 古典音乐相对论 2022-06-29



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谬误。


尼采


格非说,“我对写作环境要求非常高,不能有人打扰,但音乐是必须的”。

 

在“老沈”的别墅,经过2天的软件挑选后,我们带着10张唱片,来拜访格非。这里,是他的秘密写作基地。


这段故事可以点击以下,补齐

山东“凹凸寡妇”声音行?还是不行?TANNOY AUTOGRAPH小考

 

一代同轴经典ALTEC!赫然放在大厅的中央。



 

他告诉我,在另外一个用来生活的基地,还拥有另外一个经典大同轴,TANNOY LANCASTE,内装15 GOLD MONITOR。“老沈”在启用,山东寡妇前,就用这个。

 

也是古强现役的鸣放系统,这个后续再曝光一下他吧。今天只看图,不展开。



还有惊人的唱片收藏,只是一面墙,而已。

 


格非也悄悄透露,在某个地方,还有一对35A,因为喜欢那个迷人的中频。

 

格非的两套主力系统,ALTEC用的是赋格的845驱动,TANNOY用的是赋格的300B驱动。下图为赋格845。



这个845,和上次“老沈”家驱动TANNOY AUTOGRAPH的300B和F2A来自同一个设计师,老余。


通过《隐身衣》,验明格非是不是发烧友?

 

对发烧友来说845,并不陌生,但是,我们既然说到格非的845,就必须要了解更多。格非有一本小说叫《隐身衣》。这本书201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里设计845的师傅姓崔。似乎是一位北京人,也似乎是一位朝鲜人,这是我的猜测。

 

封面是一个神秘的女人,书的封面和封底一起打开,才能发现,这是一个精巧的设计,



 

看过书的都知道,这是女人毁容的前后,正面是毁容的,黑社会老大的丈夫去世后,嫁给了书的主人公,“崔师傅”,书中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

 

而书的扉页,也有一个有趣的设计,



 

尼采,曾经是瓦格纳的追随者,他一度认为,瓦格纳就是理想音乐,是自己哲学中酒神精神的代表,但是,后来发现瓦格纳根本不是。自大,粗暴的瓦格纳,只是在实现他的音乐野心。随之分道扬镳。

 

我没有问格非老师,为什么要提到尼采,这也许是一个不容易用语表达的问题。


对于优秀的作家,能用笔表达的,绝对不用嘴。这和优秀的耍器材评论员,正好相反。

 

所以,我们必须一起从《隐身衣》书里,挖出一些奥义。


来,我们看一下书的目录,仿佛是一个音像店的清单。


KT88

《彼尔·金特》

奶妈碟

短波收音机

《天路》

AUTOGRAPH

12

萨蒂,《玄秘曲》

红色黎明

莱恩·哈特

300B

 

从这个目录,可以看到,格非是一个软硬兼烧的发烧友。

 

书中,有很多发烧友的梗,我们硬的和软的,各举一例。

 

硬的,在描述关于一位土豪的系统

 

那是一个接近60平方米的视听室,他所使用的那套音响组合,做工精致,外观花哨,音响是意大利的SONUS FABER的AMATI ANNIVERSARIO,箱体那华丽的小提琴漆光可鉴人,功放用的是麦景图的五十周年的纪念版,开机时,面板上泛着蓝绿蓝绿的微光;NAGRA CD犹如瑞士手表般的精美,外加一款CLEARANDIO的顶级LP唱盘,从声音效果来看,那还算的上是一套注重细节和解析力的重放系统。


《隐身衣》P36

 

这个写法,看似是我耍器材人的笔法。

再看一下,软的,在描述一张发烧片——妈妈碟


这是一张DECCA 公司于1962年出版的著名唱片,1993年将它灌制成CD。作曲家是个法国人,名叫霍尔德,出生于十八世纪末,这个作品原先是一出歌剧,讲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女性向往自由的故事。标题翻译成中文,似乎叫做《女大不中留》。这部歌剧,后来被一名叫兰切贝利的人改编成管弦乐,并由他亲自担任指挥,英国柯文特皇家花园乐队演奏。。。。但这张唱片,对于很多刚开始听古典音乐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迷幻药。它的音色,空间感,和弦乐的密度感,有一种刚柔相济的美。

 

当你把这碟耐心地听上五六分钟,你就很难抵挡它的诱惑。你会以为自己疯狂地喜欢上“古典音乐”。这当然是一种错觉。正是因为它把很多不相干的人,领进了古典音乐发烧的门槛,并哺育他们成长。故而它有“妈妈”之称。

 《隐身衣》P39

 

虽然在介绍一个软件,但是,确实揪出了很多“伪发烧友”。


说你呢,哈哈。回想一下,我们喜欢上古典音乐之前的“妈妈碟”是哪一个呢?

 

我不得不说,我是这张,RR公司出的TUTTI! 所以,我现在也必须听大爆棚!



  

老余是格非笔下的"崔师傅"吗?

 

格非用的845是余先生设计的,来自官方的资料是这样介绍的


 

《隐身衣》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简要概括如下,




“我”(崔师傅)是一个制作胆机的高手,300B,KT88,EL34,845都能搞定,且举世无双。

 

但是,很不幸,美貌的妻子私奔了。当年结婚的时候,“我”的老娘,就预见了这个结果。“我”净身出户,只带走了音响,其中包括90年代从神秘富豪捡漏的TANNOY AUTOGRAPH。

 

“我”对这对AUTOGRAPH的感情,似乎是女儿,似乎是情人。黑社会老大评论是,乱伦一般的感情。

 

无家可归的“我”,寄人篱下在亲姐的房子里,但是,被亲姐想方设法,驱赶,方法之狠毒,超越了亲情。他又找到年少时候的发小,就是拥有上面提到的系统的土财主,蒋颂平,结果,也不翻脸不认人。这下无助了。

 

不过发小,帮“我”介绍了一个神秘大单——帮一个神秘黑社会老大,配一套音响顶级系统。

 

最后,“我”决定,出卖自己的”情人“和”女儿“——TANNOY AUTOGRAPH。并搭配了超级牛逼的845,还有二手音源,LINN CD12。

 

一共36万。“我”准备拿到36万后,去郊区买一个大院,过生活。

 

但是,在拿到12万定金后,把AUTOGRAPH送到老大家后,尾款没了音信,老大也消失了。

 

当“我”“鼓起勇气找到这位老大家后,接待的是老大的神秘老婆,一个被毁容的蒙面女性。原来,黑老大配顶级AUTOGRAPH,是为了她。

 

“我”讲明了来龙去脉后,这位女子表明,没有24万给“我”。这让很为难,于是,无家可归的“我”,经得女主人同意,就进驻了黑老大的窝,进而,霸占了黑老大的女人,并生了一个孩子。

 

但是,一天,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我“的卡上,居然收到了24万,尾款!




小说,至此,嘎然而止。


我很想把它拍成电影。如果钱不多,网大也行。

 

它有商业类型片吸引眼球的元素,惊悚、悬疑、暴力、黑社会、边缘人。。。。。。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的形象,立体且有新鲜感、尽管是社会边缘人,但是,凭借单纯直觉,具有深刻的善恶是非洞察力,还有看淡一切却又珍惜一切的那种张力。

 

有人问我,这人是不是老余?让我问问格非,还是那句话,能用作品说话的,绝对不用嘴。

 

小说里当然有老余的影子,比如会制作胆机而且很牛逼、比如有着与生俱来的对“技术标准”的认知、也有着本能的对世界的洞察、当然也有着60岁年龄还有的天真无邪。

 

但是“我”仿佛,又不是他,可以说,是发烧友中的任何一个,

 

比如在没有咸鱼的时代,直接打款6万,交易LINN CD12,而对方却不在外地不迟迟交货,正当“我”疑神疑鬼的是时候,这位同城烧友,尽然抱这这台CD12在楼下了。


 

比如把自己心爱的鸣放设备比喻为“情人”“女儿”,这种乱伦的态度。


还有不惜生命代价,搞定845驱动AUTOGRAPH的这种不要命的精神。

 

比如在生活窘迫的时候,卖器材换钱。。。。。。。

 

老余的845,研发了30年。

 

又扯远了,这回,必须要说说格非的系统了,不再说小说。

 

据说京城做胆机有一席之地的有三个人,一个是老叶,一个是老余,一个是老关。

 

我有幸是其中两位的往年交好友。多年前老叶名震江湖的耳机放大器8PR,4台原型机之一,我就有。


而且当年作为一个耍器材初哥,写下了《8PR本纪》,引得无数耳机发烧友,追寻8PR。从而让老叶开始了痛并快乐着的,制作耳机放大器的退休生活,直到,他的外孙女降临,才金盆洗手。


 

楼上,就是叶先生目前为止的大作。


在耳机放大器刚刚兴起的年代,老叶就是一个神话,一个传说。没想到,现在也是,基本还是一机难求。

 

认识老叶有20年,我认识老余算下来也有16年了。

 

老余做机器有个特点,从最早的土炮时代,就一直没有定型机,可以说,做了30多年,一直在研发。


在研发阶段,各时期的机器,我都在追,所以手边,到目前有好多台,不同设计外观,和使用不同管子的,奇奇怪怪的300B。也算赋格10年小白鼠。

 

当然,越到晚近,声音越好。印象中,真正定型,是在2012年的时候。于是赋格开始公司化运营,专门给京城一些文化名人,还有企业家订制。

 

老余不仅熟悉胆机,而且几乎通晓所有和音响有关的科学理论。我偶尔拉他到论坛看看某些“技术高手”从技术角度的发言,他看了以后,也不发言,只和我说,基本都是胡说八道,哈哈。

 

2012,没有世界末日,格非的《隐身衣》出版,赋格正式成立

 

845这台机器,确实研发了30年。


老余和我说,研发时,这台机器高压1000V,差点被电死。电到后来彻底不敢继续研发了,主要90年代,可靠的材料获取范围有限,后来网络发达了,选择也多了,最终克服了这个难题。马云同学是有功劳的。

 

这个在隐身衣中,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记载:

 

对于我这样一个家庭作坊式的胆机制作者来说,组装一台高水平的845绝非易事。它对工作电压的要求特别高,且制作过程也具有相当的危险性。我尝试着做过两台这样的机器。第一次侥幸成功,另一次,因为手掌的皮肤被瞬间释放的电流烧焦,最终半途而废。但是为了我心爱的AUTOGRAPH能称心如意,我决定豁出老命去,干它一次。

                     

      《隐身衣》P108

 

有一次,我好奇地问老余,现在都有什么用户啊?


他说,有用来推TANNOY LANCASTER的,有推TANNOY AUTOGRAPH(千年版),威信7的,还有AVALON。没想到做了这么多了。

 

我在格非家听完,就准备订一台,推我的英日混血版红头寡妇。他说,排队吧。


那,我是为什么在拥有了和“老沈”一样音乐厅一般的“寡妇”系统后,还决定搞这个845呢?就是因为这次,格非的鸣放

 

大幕拉开:格非听音乐的系统,行吗?


好,前戏,结束,有点长,进入正题才有意思。

 

我和古强,还有“老沈”是在某一天的上午10点,进入格非的秘密写作基地的。


当天,还有很多格非的私人朋友,也邂逅了中国文艺理论界泰斗级的人物,清华大学教授,罗钢。

 

看到这阵势和场面,我又不由得想起了格非在《隐身衣》里,关于一段知识分子的描述,在开头,说的是“我”去给一位教授客户送KT88。

 

他用的是阿卡贝拉,准备用KT88驱动,这个喇叭开声时,高音单元闪这幽蓝的弧光。这位教授和另外一位知识分子在聊天,偷听的一段。这位教授比较“深刻”,语不惊人死不休,认为,抗日战争也没必要打,开战之初,就应该投降,少死几千万人不说,还能够联合打击美国,世界格局也会发生变化。


《隐身衣》(P9)

 

当然提到这段,并不是特指罗老师


罗老师是这个中国文艺理论界绝对的专家,打个比方吧,就好像搞原子弹的“三钱”。


他听说我和古强正在写作给中国人看的西方音乐史时,特意推荐了一本书,来支持我们的“研究”。就是这本。



 

《隐身衣》里除了对发烧的描写最多外,主要就是讽刺“知识分子”了。格非作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群体,有着极强的自省和自嘲精神。

 

显然,他和罗老师,都不是这样的人。

 

顺便说一下,罗老师年轻时候拉过小提琴,在比较正规编制的区县级乐团,可以拉到第二声部的小提琴的首席。他爱35A,他认为35A可以很好地重播小提琴。

 

试听开始,先介绍一下系统



1,马兰士CD7

马兰士品牌CD时代顶级机种,声音甜美,安静,高频延伸略弱。分析力不算过人,尤其比现代的高级机种。


2,赋格前级

这个我自己在用,应该说在2万档次里,是几乎没有对手的。


3,赋格845分体后级

这个后面会展开,只上图,一柱擎天!男性特征鲜明




最后一张是格非自己选购的CETRON的845,这个不是赋格标配。


4,ALTEC的620A原装箱体,搭配6048G喇叭。


用了外置的分频器,这个也是由赋格订制的



5,线材都不算高级,以铜线为主,来冲淡ALTEC高频的某些金属风格


6,空间,20平方的一个客厅。向后,连着餐厅。不过总体看上去,屋子里很空,稍微有一点硬调,如果能再挂点名画了,摆个书橱了,搞点花花草草的,应该会对声音有更正面的影响。

 

格非我是第一次见,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远在1992的的时候,我上大一,格非已经是知名的先锋派大作家了。


住在上铺的兄弟,孙涛是一个文学爱好者,高考语文据说110多分(满分120)。我当年只能说是基础知识得了满分,作文跑题了,要不可能可以PK一下。我俩经常经常聊一下文学。

 

有一天,他拿到一本书,满嘴读着我没听过的作家,余华、苏童、格非等等。格非这个名字,从发音上听起来,感觉有气质,就抽空找他翻了一下这本小说集,《褐色鸟群》这篇就是格非早期的作品。


25年后,现在回想起来,这篇小说讲什么,已经不记得了,我对作家的文字风格是有癖好的,格非,属于“干净”的那种,不啰嗦,不华丽,直指意义本身。也有一点那一代作家的共同的特点,或多或少的冷幽默。


像王朔那种表述,“青春像一条河,流着流着就变成了黄汤”。

 

虽然一屋子的教授,但是,我这个耍器材的,还是被让在了皇位。在很不好意思的推推嚷嚷后。而格非坐在我的右手,古强在左手,负责唱片的鸣放顺序。古强拍照去了。。。



无奈,这次鸣放,因为过了一些日子,我不记得当时的顺序了,幸亏查了当天古强的记录。



但是,在刚开始鸣放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在左侧喇叭的后面,摆着一个空书架,很高,很大。

 

这个直接导致了,左右声音的不对称。我心想,第一次来人家家,挪动东西不好吧,但,还是鼓起勇气,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这个梗,在《隐身衣》里也有,还是那位教授家,当“我”表示要动一动喇叭的时候,是这样描写的

 

我注意到,那对阿卡佩拉书架箱离墙近了一些,就问她(教授的媳妇)能不能调整一下音箱的摆位。一般来说,扬声器离墙太近,导向孔形成的反射和驻波,会让低频有些发闷,这是常识,还没等女主人搭腔,那位教授在餐厅里忽然扭过头来,朝我很不友好低喊了一生:“别乱动”。


《隐身衣》P5

 

这个时候,我(不是小说中的)还是冲动地提出了要求。没想到,格非很配合,并没有说“别乱动”,而是很谦虚地说,哎呀,这个书架是近几天拿过来的,随便放的,来来来,挪一挪。这样,我就把书橱,向前挪动到,喇叭向后的低频,冲击不到的区域。当然声音立刻是拨云见日的。


最后摆好是这样的,格非的茶也曝光了。。。。



以下为,当日鸣放时的记录,以及我们在上述系统中的听感。唱片可以按图索骥。

 

1,日本esoteric出的sacd,买的华纳版权,曲目是安娜玛德琳哪巴赫的练习册,选曲都很好,这个团我不太熟悉,有他们几张唱片,原版cd声音都不太理想,这张经过esoteric重制的,声音透明而温暖。




系统里也还原了超多的细节,可以说,分析力和平衡是过关的。

 


2,第二张是琴鸟的录音,维瓦尔第的曼陀罗协奏曲,竖笛协奏曲以及几首康塔塔,皮克特带新伦敦协奏团,指挥本人是吹竖笛出身,对古乐的处理格调非常高雅。




系统的格调是好的,但是比起TANNOY来,应该说,有点点直接。

 


3,德国audite公司录音,管风琴和乐队作品,属于早期sacd,德国萨尔布吕肯广播交响乐团在市内大教堂的录音,曲目除了圣桑第三,别的都属于少见作品,对管风琴和环境的还原很到位。


这个系统里也表现十分完美,我当时拜访完格非,写过一篇文章。这个系统里,确实有很多TANNOY系统无法表现的动态。


阁下HIEND系统能过了这张唱片,恭喜你,见上帝了!

 

以上为第一回合,表现出了系统的平衡和特点,应该说比较理想,以下,进入挑刺阶段



4,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和八重奏的乐队版,阿什肯纳吉带柏林德意志乐团,我个人很欣赏阿什肯纳吉的指挥风格,decca录音也是可圈可点,这是一个日本decca独立企划的系列,找日本知名插画作家配的插图。




可以说,在播放前,我们是担心的,因为ALTEC的弦乐,并不是强项,我们生怕,播出钢丝一般的声音,但是,居然没有。这个原因在后面会讲。


5,贝多芬第七,第八,霍格伍德带古乐学院,琴鸟的录音和decca一脉相承,玲珑剔透的基础上不失厚重,贝七第二乐章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乐章之一,霍格伍德这版是古乐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比较早的录音


古乐版的贝多芬,播不好很容易感觉无聊,因为古乐器的动态没有现代乐器那样大,发声也是,只有在超高的分析力系统上,才可以听到一定素质的表现。当然,我们主要担心的还是弦乐器的金属声。


6,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布鲁姆施塔特带德累斯顿国立,布老爷子美国出生,瑞典长大,年轻时代和东欧乐团保持良好关系,日本天龙给他做了不少录音。




同样,也轻松过关,而且表现出了惊人的弦乐器齐奏的群感。

 

第二阶段结束。气氛就比较轻松了,第三阶段主要是欣赏了。不过,在这个阶段,我发现,格非习惯的皇位,有一点靠后,导致声压不够,因为确实不敢再要求,把音响向前拉一拉了,我就探出50CM,来完成后面的欣赏。



7,德国audite录音,早期sacd,格里格的小品集,演奏家是原田英代,日本一位女钢琴家,手上很有功夫,在保持女性的敏感与细腻之外,更多的有男性钢琴家的力度和全局观,这应该是格里格小品里最优美,也是音色处理最好的



8,DG的古乐品牌archiv的录音,戈贝尔带科隆古乐团,谐谑曲,这团当年录的卡农,乐队协奏曲和勃兰登堡组曲,完全改变了我对巴赫音乐的认识,有幸现场听过他们演奏,老余也一起去了,我对古乐的痴迷,对巴赫作品的热爱,应该是由他们的唱片开始的




9,2005年肖邦金奖,也是第二个得金奖的波兰人,布雷哈驰,录的肖邦24首前奏曲,以及前奏曲遗作和两首夜曲。

 

这个阶段,以轻松愉快的谈话和合影为主。也和格非闲聊了起来,聊天中,丝毫没有《隐身衣》里面的知识分子腔调,顿感放松。不过,中饭时候快到了,我们必须开始今天最后一曲。

 

10,     日本exton公司出品的,殷巴尔带东京都交响乐团,录音好的不得了,即使只能听cd层,也完全可以感受到,日本乐团的水平和日本录音的,完全和欧美一流乐团媲美。




总结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ALTEC和前一天“老沈”的TANNOY在播放上的区别。当然,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ALTEC。

 

这款喇叭在50-60年代推出,主要用于录音室,作为监听设备,也用于很多古典音乐唱片的后期监听,后来在80年代的日本,ALTEC公司,又有过一次大的推广,但是,后来可能因为公司经营问题,就没有了踪迹。


下图为STEREO SOUND的老编委岩崎千明先生1976年自己的鸣放设备。就是这对音响。



 

ALTEC和TANNOY的单元,都是经典的同轴,总结一些资料概括如下。


1,TANNOY的同轴高音喇叭和低音喇叭是共用一个磁体,高音音圈在磁体后面的磁隙内,低音音圈在磁体前面磁隙内,ALTEC的同轴单元是高音喇叭和低音喇叭是单独两个磁体,高音喇叭安装在低音喇叭磁体后面。


2,TANNOY是通过喉塞连接低音纸盆为高音号角,ALTEC是通过喉塞连接高音号角。这是它们最重要的区别。


3,它们因为高音号角的不同,所以两者声音效果完全不同,TANNOY阴柔,ALTEC开扬


4,在驱动上,ALTEC比TANNOY更容易驱动

 

就音乐表现来看,TANNOY在表现弦乐上有优势,而ALTEC在管乐上有优势。STEREO SOUND是这样描述它们的。




老余也是ALTEC这个单元的使用者,他的单元在2000年左右从EBAY上购得,后来请山东金琅,就是上次说道的寡妇的制作方,来完成他的箱体设计的。


这次的鸣放,应该说,充分反应了TANNOY 和ALTEC因技术设计上的不同,带来的声音美学走向的不同。后者的速度和瞬态,要更好,低频的冲击力会更震撼。


这10张唱片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的肖斯塔科维奇。应该说,赋格845的驱动下,一个小型的落地音响,鸣放出了,寡妇一样的低频实体感,当然,在稳定性上还是没有寡妇的那种泰然自若,这毕竟是档次的区别。


这张唱片的第二乐章,只有4分钟,但是,低音区乐器的压力,对于任何喇叭和功放都是挑战,需要有足够的控制力,层次,弦乐还需要优美,有弹性,而管乐不仅要嘹亮,还要有足够的厚度和透明度,


否则,阁下的系统,就是一团浆糊了。不信,测试一下。


但是,不得不说,ALTEC在赋格845的驱动下,低频的微动态是好于“山东寡妇”的。所以我在上次老沈的家访中说,低频还略有欠缺,一方面和箱体的厚密,引起的震动收到遏制有关,另外一方面,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驱动,尤其是背负号角,如果驱动欠缺,速度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



这个结果,和845有极大的关系。所以,在鸣放结束后,我和老余做了交流。我说,这个845是非常成功的,希望他在技术上给予一些解答。我也大体概括如下:


赋格用211推845工作状态750V,这几乎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驱动,最好的胆机。音色华丽,平衡,低频呈现出分明的微动态。



1,首先,这很重要,845是专门给音频应用设计开发的,其它211和805等这类管子不是为音频应用而设计开发的。


2,简单的说,单端A类状态下:300B不同工作状态一般输出功率2.5-17.8瓦。845不同工作状态输出功率15瓦-30瓦,功率的差别得到的效果不用解释大家都能知道。


3,300B高低音频响范围不太容易做宽,所以一般300B因为低音不行被形容是太监声。845高低音频宽都够。纯粹技术方面只能简单说是这样。


4,我又问他,为什么选择,211来驱动,845?老余说,也不能说211是最好的,比如用805或者845等这类高压发射管也都可以,我自己从各方面考虑选择了211。211本身容易驱动,而且两者的音色是互补的。


5,845比300B和211全面,但有一个问题是,845难推动。845做好了又有比较难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因为它需要很高的不失真驱动电压才能输出符合指标的输出功率,一种是用推动变压器,一种是用电子管,推动变压器可以达到要求,但推动变压器设计好了比较难,能驱动好了845的电子管少。


6,要不失真推满功率845一般放大管和300B等功率管都不行,因为845最低工作状态也要400V推动电压才能保证不失真的输出功率,其它管子工作电压也就三四百V,所以没发完全发挥出845的各方面能力,要发挥得用推动变压器,但推动变压器不容易做好,而且推动变压器声音会偏慢瞬态差些,赋格用211推845工作状态750V。



在闲聊中得知,格非的的发烧历程,也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首先是接触到一台夏普的组合音响。


在鸣放“老沈”的“山东寡妇”的那天,拜访了一位叫“二哥”的烧友。他在1992年,就置办了天朗斯大林!


1992年那套系统是5万多,我当时大学的伙食,一顿饭是5毛,可以吃10万顿,或者说,可以请全校1万多师生吃10顿饭。


二哥至今保留着这套系统的大件。这厮守终生的发烧友,是真的爱音乐的!不是耍器材的。


格非系统的瓶颈探讨


格非的这套系统,有一个瓶颈,其实是那个CD7,如果吹毛求疵地看,在钢琴的高频上略有欠缺,马兰士就这个特点,我们讨论了升级的方案,我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老机,STUDER A730。


另外,器材的架子,相对比较普通,因为ALTEC在845的驱动下,有着惊人的超低频,这个会反复冲击前端器材,形成循环劣化,尤其是胆机,我觉得可以升级投入一下。


一个优秀的系统,其实和一本优秀的小说一样,一定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值得去探索,及想象。


对于这套系统,没有鸣放布鲁斯喜欢的JAZZ,我相信,这才是ALTEC的极大优势。


一个优秀的系统,其实和一本优秀的小说一样,一定有很多未知的东西,让你想去继续探索和了解,正如海明威的“零度理论”一样,你笔下看到的,就仿佛漂在海里的冰山,仅仅是1/8。这样才有回味的空间。



正如《隐身衣》未解之谜,在我脑海里,最大不是黑社会老大怎么打了24万的尾款,是否还活着,或者说,这个神秘女人,是如何被毁容的,而毁容前,是不是非常美丽。


我的想法比较庸俗,这位神秘女人的身体,一定是极其诱人的。


我想续写,不过,并不擅长此类。


所以,这套系统,其实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如《隐身衣》一般。


如果你耐心读到这里,已经有8000字了。真是一个愉快的周末啊!


但是,关于ALTEC,我还想再写4000字。为此,我翻阅了20期,70-80年代的立体声杂志,而且还做了标签,也只能留个悬念了。等待,我的赋格845来了,驱动TANNOY AUTOGRAPH吧!(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