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单声道时代的梵婀玲超级大神们|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哪家强?(上)

tube2a3 古典音乐相对论 2022-06-29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贝多芬


在我心里,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从唱片评论的角度上说,难度远远大于32首钢琴奏鸣曲。


Vanitas with Violin and Glass Ball (1628) – Pieter Claesz


钢琴奏鸣曲是一个人完成的巨大工程,虽然巨大,但是成败只在自己。


协奏曲不是这样,尤其是贝多芬的协奏曲,它更像一部完整的交响乐,独奏、指挥、乐团,这三者在精神与审美层次的契合,只要有那么一点偏差,都是不完美的,甚至是失败的。



图为基本大型乐队的配置


其实,这就是,我们已经放出两版导读和预告,到今天才发布正文的原因。有兴趣的可以看以下两篇导读,对于从音乐史的角度,了解贝多芬小协会有帮助。



探讨“情爱”的三重境界,兼《贝小协,哪家强?》导读|古典音乐相对论



儿玉麻里(Mari Kodama):比西方男人弹贝多芬更强悍的东方弱女子|古典音乐相对


不过,我不想以以下两种方式,来写作这个评论:


1,从几十几小节开始如何如何,七度八度音程表现得如何如何。这样很无聊,很装。


2,某某某某独奏家运弓如何,宽厚啦,唯美啦。这样,又太泛泛。


在正式动笔前,我要先给自己的心中描绘一个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蓝图,我觉得这首乐曲应该以何种样貌与我们见面,这是我要做的。


贝多芬写作小协的时候,也在写情书。但是,这是两个概念。


描绘蓝图之前,我再多说两句有关音乐和唱片评论的话题。巴赫大无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发布后,留言和后台留言不少,有同道也有来打架的,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我所以要写音乐和唱片评论,并不是要当洪秀全、杨秀清,不想代“天父”、“天兄”传达什么旨意,有关艺术的一切话题,都是极其个性化的,也是不可能有所谓“统一思想”的。


这跟如果你玩胆机,不信211、845的高压能电死人,非要去摸摸试试,完全不是一码事。我只能保证,不矫饰,不虚伪,写出来的,就是我所想的。



贝多芬的“爱”,是怎么回事?


在导读中,已经做了详细的阐释,如果你仔细看了导读,现在会对贝多芬生命中所谓“困苦”“贫穷”之类可笑的描述有了一定辨别能力,贝多芬的一生,即使耳聋之后,也没缺过钱,更没有失去过社会地位。


贝多芬经常出入的赞助人在伯恩的大院,他还与他们家的姑娘恋爱


启蒙主义思想的浸染,让他与前辈巴赫、莫扎特们大大不同,他在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上,是前辈那些“小格局”的作曲家无法比拟的。



基于这样的共识,我认为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如果陷入了腻腻歪歪、卿卿我我的调子中,就是完全的失败,爱即大爱,对人类的爱。



1803年的英雄交响曲以后,贝多芬的精神,是指向人类的


秉承这种指向人类的精神,我们来看一下,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不可缺少的元素有哪些?


第一乐章 :毫不犹豫的的坚定与果敢,是必须的


不太快的快板 这个乐章是全曲的基调所在,从定音鼓开始,毫不犹豫的的坚定与果敢,是必须的,小提琴的第一弓,也是必须给人准确的示范-,像凯撒说过的名言“我来了我看见了 我胜利了”。


第二乐章:小广板 这个乐章要克制、理性


小广板 这个乐章要克制、理性。诚然,这是个抒情的乐章,但是贝多芬的抒情并不是某些人理解的和女人调情,他的抒情是莎士比亚式的高贵,甚至带有一丝悲剧色彩的抒情。小情小调不是这个乐章的气质。


第三乐章:快板 回旋曲 这个乐章的快乐一定要单纯


快板 回旋曲 这个乐章的快乐一定要单纯。快乐的情绪分很多种层次,你把车从路侧停车位开出来,看车的光顾着收别人的费,你跑了,这也许很快乐。贝多芬在这首回旋曲中赋予的快乐要高尚和简单的多,是对理想实现的欢乐,这种欢乐我们在他晚年的第九交响曲中也可以见到。


以上就是我思考后对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定的一个调子,之后的唱片评论,我都会以此做为衡量标准。


唱片,我分了三个部分,老人们、男人们、女人们,让我们先从老人们的单声道时代说起吧。


今天是第一部分,主要讲,那些单声道到时代的“老人们”



我个人不是单声道录音的拥趸,甚至不算一般意义上的聆听者,我唱片中的单声道,一般也都是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立体声出现之前的,那时候的单声道,至少还可以听。


太早的录音,噪声比音乐小不了多少,失去了欣赏价值,我也并非专业研究者,没有这个义务去做此“享受”。


然而,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确实也绕不开20世纪中期之前的那些单声和早期立体声论版本。


1926年,克莱斯勒


气质和当时流行的那些演奏习惯,都不是贝多芬的音乐需要的,自由散漫的速度,油腔滑调的表达,动不动就是滑音,以及经常出现的音准问题,这些都一再破坏了贝多芬的精神内核




克莱斯勒留下的这版录音,质量很糟糕,在版权保护期过了以后,拿索斯重新修复出版,声音比以前也强不到哪去,柏林国家歌剧院乐团的声音薄的像一张纸,克莱斯勒的琴声也差不多。



虽然如此,还是能感觉得出来克莱斯勒拉的音色不错,录音这个德性,琴声依然不算难听。


然而,克莱斯勒本人的气质和当时流行的那些演奏习惯,都不是贝多芬的音乐需要的,自由散漫的速度,油腔滑调的表达,动不动就是滑音,以及经常出现的音准问题,这些都一再破坏了贝多芬的精神内核,



FRITZ KREISLER AS AN OFFICER OF THIS AUSTRIAN RESERVE AND HIS WIFE AS NURSE



 CONCERT GIVEN AT LEOBEN IN AID OF RED CROSS BEFORE DEPARTURE FOR FRONT


所以,即使克莱斯勒曾经写出来今天还经常被后辈演奏家们采用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华彩部分,他的录音我不认为有什么参考性,更缺乏欣赏性。


克莱斯勒还是更适合演奏他自己写的《中国花鼓》、《美丽的罗斯玛琳》这样的维也纳小曲儿。



1936年,库伦肯普夫


库伦肯普夫的演奏,始终实在严格控制下,这种控制在第二乐章尤其难能可贵,独奏家和乐队,就像两位具有良好教养的人在对话,用词文雅,语气委婉,丝毫没有越礼之言




这是早年在TELDEC发行过的一张历史录音,录制与1936年,音质还算可以,虽然小提琴和乐队的声音比例略微有点失调。


首先,柏林爱乐的表现很好,没有任何懈怠,轻快而稳定的定音鼓是良好的开始,库伦肯普夫的演奏,始终实在严格控制下,这种控制在第二乐章尤其难能可贵,独奏家和乐队,就像两位具有良好教养的人在对话,用词文雅,语气委婉,丝毫没有越礼之言。


富特文格勒时代的柏林爱乐


第三乐章,如果稍微再洒脱那么一点点,这个录音从气质上就可以堪称完美了。库伦肯普夫从技术上缺陷比较大,演奏习惯上也还是他那个时代人的样子,不过瑕不掩碧,这张唱片如果还能找到,应该留一张。可以视为一座小小的纪念碑了。




1934年,波兰人胡贝尔曼


无时无刻不盘旋在左右的滑音,故意延迟的演奏速度,一惊一乍的重音,真的是一种很廉价的情感表达,维也纳爱乐声音的流动性也被胡贝尔曼拖的近乎停滞


波兰人胡贝尔曼,和塞尔/维也纳爱乐留下的录音,从风格上说是一次失败的录音,虽然塞尔和维也纳表现得基本合格,但是胡贝尔曼像他那个时代的小提琴家一样,很随意的处理作品,他的不着边际把乐团的表现也带的越来越歪。


胡贝尔曼签名的照片


第一乐章,虽然有点错音,问题还不大


第二乐章,那些无时无刻不盘旋在左右的滑音,故意延迟的演奏速度,一惊一乍的重音,真的是一种很廉价的情感表达,维也纳爱乐声音的流动性也被胡贝尔曼拖的近乎停滞。


这种所谓的浪漫风格,与贝多芬的精神背道而驰。这张唱片从网络音乐平台听听免费的就可以了。




1932年,西盖蒂


西盖蒂的演奏,音准和节奏稳定,没有任何随意增加的滑音,热情而爽朗的第三乐章,是这张唱片中我最喜欢的。


西盖蒂在1932年和布鲁诺 瓦尔特/英国交响乐团的录音,这个录音和库伦肯普夫的一样,也是他们的时代少有的规矩演奏。


布鲁诺瓦尔特,做为马勒的学生和朋友,秉承了维也纳古典风格,虽然很多人嫌他保守,但这种稳重的风格恰恰是贝多芬的作品需要的。




西盖蒂的演奏,音准和节奏稳定,没有任何随意增加的滑音,热情而爽朗的第三乐章,是这张唱片中我最喜欢的。


能超越自己时代的审美去追求音乐更本真的内在,我尊敬这样的艺术家和他的音乐创造。西盖蒂在1947年还有一次录音,时间过去了十多年,在技术上的力不从心显露出来,我们还是把美好的记忆保留在1932年吧。




1940年代后,海菲茨


从指挥和乐团上看,托斯卡尼尼和NBC似乎更朴素一些,明希的波士顿声音色彩感更强,如果你喜欢不够“多情”的贝多芬,海菲茨是明智的选择。


作为一代宗师,一种冷峻风格、完美技术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不止一次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



我个人是从海菲茨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开始接触他的,他和莱纳麾下的芝加哥合作的柴可夫斯基,一直是我在这个曲目上的第一选择,也几乎是唯一选择,海菲茨的“冷”和柴可夫斯基的“热”正好互相中和,互相平衡,绝妙的韵味也算天成


海菲茨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正式录音有两版,


一个是1940年和托斯卡尼尼/NBC交响乐团


一个是1957年和明希/波士顿管弦乐团




7年时间的间隔,海菲茨的技术没有丝毫减退,而且两版录音独奏部分在细节的处理上,几乎一样,这种不可思议的稳定,让我叹为观止。


从指挥和乐团上看,托斯卡尼尼和NBC似乎更朴素一些,明希的波士顿声音色彩感更强


这两版录音,我全留了,RCA托斯卡尼尼大全集的散片,在二手市场很便宜,可以轻松拥有,明希的LIVING STEREO系列再版和SACD都可以找到。如果你喜欢不够“多情”的贝多芬,海菲茨是明智的选择。


1940年代后,弗兰西斯卡蒂


立体声的版本则是我最喜欢的版之一。让这版被某些评论称之为“缺乏深刻”的录音,闪烁出迷人的色彩。瓦尔特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很注意控制与独奏家的音响比例,呈现出一点室内乐的风格,这也是我喜欢这版录音的一个原因。



弗兰西斯卡蒂,和海菲茨同时代的另外一位小提琴大师。这位法国人为我们留下三次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



两次单声道现场录音,分别是:


1946年和克路伊坦指挥的音乐学院管弦乐团

1955年和米特罗普洛斯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



一次立体声录音。1961年和瓦尔特指挥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两次单声道的现场录音,除非是特别粉他的,否则没什么意义留,立体声的版本则是我最喜欢的版之一。


按说弗兰西斯卡蒂从流派上说,不是演贝多芬最合适的人选,他是从小生长在法国的意大利裔,无论是父亲带给他的帕格尼尼系统还是法国的小提琴学派,炫技和相对自由的演奏,应该是这两个流派的传统。


然而,在1961年录音中,弗兰西斯卡蒂对音乐整体的严谨态度是有目共睹的,优美的音色,60岁仍然毫无闪失的过硬技巧,对于每个音符的认真绘制,分句的雅致和气息上的松弛。


让这版被某些评论称之为“缺乏深刻”的录音,闪烁出迷人的色彩。瓦尔特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很注意控制与独奏家的音响比例,呈现出一点室内乐的风格,这也是我喜欢这版录音的一个原因。


1947年后,梅纽因


我并不是很欣赏梅纽因的风格,用力过猛且音乐不够流畅,习惯性的用滑音做为装饰,是我对他三个单声道版的总体印象。梅纽因的独奏总是游离于协奏乐团之外,自说自话,让我联想到乡村道路上两波相遇的吹鼓手。。。


梅纽因属于老一代的小提琴家,虽然他的别的作品立体声录音不少,不过状态最好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都是单声道时代



梅纽因一生中也不止一次的留下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不算非正式的现场录音,最有名的三个单声道录音都是和富特文格勒一起合作的。


1947年在瑞士和卢塞恩音乐节乐团



1947在柏林和柏林爱乐乐团



1953年在伦敦金斯维厅和爱乐乐团。



立体声录音是和西尔维斯特里带领的维也纳爱乐录制的。



不过,到了立体声,梅纽因基本也就拉不动了。


三个单声道版本各自有拥趸,我并不是很欣赏梅纽因的风格,用力过猛且音乐不够流畅,习惯性的用滑音做为装饰,是我对他三个单声道版的总体印象,


1947年的瑞士录音相对来说好一些,1953年的最不理想,这种现象在立体声录音里就更加明显。


梅纽因的独奏总是游离于协奏乐团之外,自说自话,让我联想到乡村道路上两波相遇的吹鼓手。。。


梅纽因是傅聪的岳父,这是傅聪“叛逃”英国后的事情了。照片摄于于1966年,中间为梅纽因的女儿


另外,梅纽因的几版录音,使用的都是克莱斯勒的华彩乐段,完成上越往后越勉强,到了1953年时候上气不接下气,听的我这个揪心……


富特文格勒的表现不如他在欧战结束前和柏林爱乐首席的那版录音,也许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会影响他对音乐的判断力,毕竟被指责为纳粹的帮凶不是谁都能扛得住的压力。


梅纽因的几次录音,如果非要选出来一版,那么1953年还能留,好歹录音能听,也算一种对贝多芬精神的理解吧。


1945年1月12号,富特文格勒及柏林爱乐的首席罗恩


从演奏上说,富特文格勒这版录音更加交响化,独奏者埃里希罗恩是富尔特文格勒长期对乐队训练下的第一执行者,此刻以独奏家身份出现,对于理解和顺利执行他的交响化阐释,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单声道的老人时代,最后再说一个录音:首席罗恩


上面我提了一句,是富特文格勒和柏林爱乐的首席罗恩在1945年1月12号录制的。



这是当时柏林广播电台的广播录音,直播的同时做了录音。


苏军攻克柏林后,悉数被运回莫斯科,一直到1987才由莫斯科广播电台归还德国,DG唱片公司取得版权后以CD的形式发行。这是一张特殊的唱片,录音两周之后,旧柏林爱乐音乐厅被盟军炸毁。


before


after


5月初,柏林保卫战彻底失败,希特勒和妻子爱娃自杀,第三帝国毁灭。


战时,尤其在二战的最后阶段,德国人对音乐的慰籍更加需要,这些通过电台直播的音乐会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精神作用。


从演奏上说,富特文格勒这版录音更加交响化,独奏者埃里希罗恩是富尔特文格勒长期对乐队训练下的第一执行者,此刻以独奏家身份出现,对于理解和顺利执行他的交响化阐释,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版协奏曲,我自己会把它当做一部交响曲来欣赏。最近发行了一套22张SACD的富特文格勒战时录音套装,相信会在声音上弥补之前CD格式的某些不足。对这版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和别的战时录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和购买。




老人们的单声道录音我暂时就聊到这。


我无法避免难免用现代的、个人化的视角来衡量将近一百年前的这些大师。所谓在演奏上的“忠于原著”,至少在他们那个时代并不存在。


用我的朋友周大师的话说,对原始演奏风格的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中期,在此之前,怎么演都可以说是合理的,“和尚摸得,我也摸得”是浪漫主义晚期的惯例,比较随意的改动和添加装饰音,完全是为了现场效果和取悦观众,即使现在看,完全依靠现场演出谋生的时代,取悦“衣食父母”不算错。说了这么一堆,老辈大师里留下录音的其实还有。


下集预告


有几位女性演奏家,我会在第三部分里谈谈。




好了,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二部分,不太久远和当今的男性演奏家。他们是谁呢?他们将进入立体声时代,进行怎样白热化的PK呢?请看下一集。



谨以此文及古典音乐相对论“贝多芬,哪家强”系列,献给德国的“贝多芬2020”计划,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

官网:https://www.bthvn2020.de/en/



HIFI向左,MUSIC向右,FANS居中,所谓相对论

欢迎爱乐的、脱离低级趣味而又低调的你



更多参考文章,点击进入


探讨“情爱”的三重境界,兼《贝小协,哪家强?》导读|古典音乐相对论


简介:当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在向古希腊寻找资源支持的时候,作为带有使命感,被上流社会崇拜的贝多芬是不可能肤浅地把情爱当成,自己的谈情说爱的。


儿玉麻里(Mari Kodama):比西方男人弹贝多芬更强悍的东方弱女子|古典音乐相对论


简介: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史上,是“超越”巴赫和莫扎特的,他是真正的“艺术家”,甚至音乐哲学家。而他之前的作曲家是“工匠”。这不能说是定论,但是很多艺术史著作支持这样的观点。


怎样听到这么多版本的贝多芬?


怎样把上亿轨的音乐搬回家HIFI起来?附:一个降级带来声音提升的个案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本,哪家强?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本,哪家强?(上)新春献礼!来自古典音乐相对论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本,哪家强?(下)|古典音乐相对论



作者古强其人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视台音乐类节目制片人,有系统的音乐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为多档音乐节目的总策划,制片人。


从20年前开始,活跃于中国音乐欣赏圈,当时和叶立先生筹办了“国家图书馆音乐与音响文化沙龙”,进行古典音乐普及。喜马拉雅经典音乐普及课《古典音乐激发9大感知力》主讲人。


热爱音乐,从萌娃抓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