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小协大神们,立体声时代的华山论剑(上)|古典音乐相对论之“哪家强”系列
音响是树,音乐是森林;十年树木,百年树袋熊。
——古斯塔夫
上回,主要讲述了单声道时代的大神们。
关于单声道这部分,我本来的原则是,尽量少说点,留给立体声时代。结果拉拉杂杂也写了5000字。前情回顾,链接如下:
单声道时代的梵婀玲超级大神们|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哪家强?(上)
如果实在觉得单声道没意思,不看也罢。
只需要关注这两个版本,够了!
人生苦短,你应该去追求更好的风景,而不是钻故纸堆里。
贝小协,最最重要的,其实是立体声时代的这部分
结果,又写多了,搞出1万字来,只能分两部分刊登。今天是第一部分,将要提到的这些人物,其江湖地都极高,论武功,如果打起来,那就是,华山论剑了。
我斗胆当个裁判,各位看官,可别动不动说,你下去打啊(YOU CAN YOU UP)。不好意思,我是个裁判,你见过裁判上去和拳王打架的吗?
在立体声时代留下录音的小提琴家,基本上摆脱了19世纪以来的那些演奏风格。
不再随意增加和删改乐谱上的音符,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思想。
技术上则比老一代过硬了不少,音准上的各种难堪也不见踪影。
“哪家强”:我的写作标准
开始今天的介绍前,我先说说我的写作标准。我自己虽然是学音乐出身的,但是是因为喜欢玩音响而进入唱片这个世界。
(小编首次插入画外音:人家恨不得说自己是音乐专业的,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人的弹奏唱能力,绝对音高。。。所以爱音乐的,你这有X不装,反而把裤子给脱了
)
我很崇拜日本《STEREO SOUND》杂志那些音响评论家,他们各个是HI END音响系统的拥有者和测试专家,同时也是唱片评论家,自己会有所侧重,但是在另外一个领域的建树都在水准之上。
《STERO SOUND》的评论家们,没有人会为了讨好读者曲意逢迎,失掉自我的热爱和冲动去迎合读者,最终也会被读者们所抛弃。
菅野先生的一次“唱片演奏家”访谈
我会在音乐、唱片评论上努力践行我珍视的这一原则,不做圆滑的,面面俱到的作者,爱我所爱,写我所想。
我没写到的
不是不知道
懒得写
如果你喜欢
我没提到
对不起,那不是我的菜。
我从学生时代就期待能拥有一套可以重放我喜欢的声音的音响系统,直到爱上了英国1970年代的TANNOY音箱,并且随后在赋格音响余燕鸣先生的帮助下达到了我的梦想。
因为器材不够发烧,暂时不敢以”唱片演奏家“自居。
刚过世不久的菅野冲彦先生在《唱片演奏家》发刊词中曾经提到,“音响之树和音乐的森林”之理论,我深表赞同,我爱音响,我更爱音乐。
华山论剑正式开始
立体声时代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录音版本如过江之鲫,借用形容以前老北京胡同的话“有名的三百六,没名的赛牛毛”。
那些尽人皆知的大名版,我基本都买过唱片,也还都认真听过,等我慢慢数落一遍,末了儿还会加上一些自己特别感兴趣或者觉得特别好玩的版本。
当这些影响我好恶的硬性缺点不存在之后,依然有几版我特别喜欢,几版我特别不喜欢的,这还是因为他们对贝多芬音乐的理解与我契合或是分道扬镳所致。
米尔斯坦
没有刻意的塑造甜美音色
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声音有一些尖锐
在速度上也是一气呵成的流畅,三个版本的第二乐章,都是长线条处理
没有丝毫作“小儿女态”,这是很多人不敢也不理解的高格调。
我对米尔斯坦版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始终是喜欢的,无论是他的哪版录音。我最早知道米尔斯坦是大学时候在图书馆看LD,播的是米尔斯坦最后演奏会,当时就震撼了,追着买了一张CD。
后来陆续收了米尔斯坦在DG和EMI的巴赫小无,对于米尔斯坦的小无,肯定不再是我现今喜欢的风格了,但是他的贝多芬依然是我的几个并列首选版本之一。
我听过的版本里,EMI有两次录音,55年和61年各一次,还有BBC传奇系列的英国BBC收录的现场演出。要说热烈的气氛,肯是BBC现场录音,与观众的互动是激发艺术家热情的重要因素。
米尔斯坦的贝多芬,没有刻意的塑造甜美音色,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声音有一些尖锐,在速度上也是一气呵成的流畅,三个版本的第二乐章,都是长线条处理,没有丝毫作“小儿女态”,这是很多人不敢也不理解的高格调。米尔斯坦的技术精湛,即使现场录音的音准仍然无懈可击。
他晚年最后一次的协奏曲音乐会,曲目还是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可以说贯穿了他的一生。三个录音的唱片都是好选择,如果从音效上看,61年和莱因斯多夫/伦敦爱乐乐团的版本则是最佳。
施耐德汉
只要有和约胡姆的柏林爱乐的那个版本存在
以及自己改编的贝多芬版华彩乐段矗立在那里
就足以让施耐德汉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录音
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
施耐德汉做为一位乐队首席出身的德国独奏家,无数次的演奏过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
最为我们熟悉的录音是在DG公司和约胡姆合作那版。
至于现场录音,他和富特文格勒、切利比达凯、卡拉扬、克尔特斯都有录音存世,乐章的华彩也用过约阿希姆版和贝多芬的定音鼓版。
那些现场录音,效果不佳,我们今天也就放下不聊,其实,只要有和约胡姆带领的柏林爱乐的那个版本存在,以及施耐德汉自己改编的贝多芬版华彩乐段矗立在那里,就足以让施耐德汉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录音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
和施耐德汉合作的指挥家约胡姆,属于老派风格的指挥,对于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以及布鲁克纳这样的德奥系统作曲家的作品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
第一乐章开始定音鼓清晰、短促的敲击声,给这次录音定了调子,柏林爱乐浑厚的声音给施耐德汉的独奏部分做了极好的铺垫,施耐德汉独奏小提琴介入时候的坚定与果断,可能在我听过的版本中可以排在前三名。
琴声中透露出来的自信溢于言表,我很难理解某些评论中对于他气质上的非贝多芬化的论断从何而来,难道那些描眉画眼的异装癖才是贝多芬真正的代言人吗?
第二乐章的小广板在平稳中度过,没有一个音符被粉饰过,音乐以纯真的心灵展现在听众面前。三乐章独奏小提琴和乐队的竞奏是这个录音可圈可点之处,施耐德汉与柏林爱乐之间互为宾主关系,这是符合贝多芬协奏曲的交响性需求的,竞奏的本意是合作在第一位,相互衬托,只有这样,合作才是有意义的。
卡拉扬时代的柏林爱乐
我现在很感谢施耐德汉当年改编的贝多芬定音鼓版华彩,这在常用的几个华彩版本中,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我感觉最接近贝多芬时代精神的华彩乐段。
谢林和格鲁米欧的两个著名录音,
都是在同一年由飞利浦公司录制发行的
说起飞利浦公司 ,这个商标已经在唱片届消失的公司,我一直不太喜欢他们的乐队作品录音,声音比较软,空间感录的也不太好。
很年轻时候喜欢听海庭克和小泽征尔在飞利浦的马勒录音,都是一副没吃饱的样子,大乐队作品的架子撑不开,这很影响我聆听的感受。
飞利浦公司录音的精品基本都在室内乐和艺术歌曲方面,对这种规模的录音掌握的游刃有余,而且很有自己的特点,协奏曲之类的呢,我认为只能说过得去,无功无过而已。
谢林
第一乐章,在很精致的刻画贝多芬的音乐肖像
对第二乐章的每个句子、每个音符都精雕细琢
虽然略微有点过份的痕迹
好在也没有出现太让人难堪的“抒情”
谢林的气息很长,气口留的舒服,
这让听众们也能领会他的歌唱性。
先说谢林的版本,海庭克长期训练下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音色上有一种日本音响评论家形容英国TANNOY钢磁单元“熏银”般的质感,被硫磺熏过的银器,在一层暗色的外衣下隐隐露出闪光的色泽,这是一种不外露的高贵,加上飞利浦整体录音的柔和,让这版录音的开始就与谢林琴声的朴素不谋而合。
谢林和格鲁米欧一样,都被评价为善于营造优美的音色,但是我觉得二者其实还有很明显的不同,谢林的声音没有格鲁米欧华丽,要素净很多,这在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上是件好事。
谢林演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华彩一直采用约阿希姆(这位大神在我国早年的翻译中被称为姚阿幸,真够本土化,开始我以为是浙江农村的某位老农民,信达雅信达雅。)版,常用的华彩乐段中,这是排在我喜欢的第二位,花哨东西比克莱斯勒少一些,拉好了也不会“出戏”。
谢林这版录音,一直很是小心翼翼,在很精致的刻画贝多芬的音乐肖像。第二乐章,海庭克和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速度控制不错,没有故意拖慢节奏,谢林对这个乐章的每个句子、每个音符都精雕细琢,虽然略微有点过份的痕迹,好在也没有出现太让人难堪的“抒情”,谢林的气息很长,气口留的舒服,这让听众们也能领会他的歌唱性。
第三乐章一开始,小提琴琴箱的共鸣就清晰可闻,木质感十足,这种木质感是飞利浦公司录音中很精彩的特点,在意大利四重奏组那些名盘中经常能听到。第三乐章的处理上,不算出彩,谢林华彩拉的还是很棒,声音也依然很结实,在海庭克率领下的乐团保持了音乐风格的连续性。
谢林这张贝多芬,日本ESOTERIC公司头几年出过限量版的SACD,用原始模拟母带重新做了DSD化,声音比我手里的头版碟又好了不少,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空间感的还原、谢林琴声的质感都提升巨大,现在这张虽然绝版已久,好在炒的不太贵,有兴趣的可以收一张,即使CD层的声音也相当可观。
格鲁米欧
格鲁米欧的精致,
倒是很像他祖国比利时的修道院啤酒
真正喝过两杯以后,
芬芳、甜美、浓烈的味道就袭上唇边
在浓郁的芳香中,丰富的层次展现开来
即使泡沫破裂殆尽
这种层次感还是会萦绕在味蕾周围。
格鲁米欧在飞利浦留下不止一次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正式录音,我今天只聊和谢林同年发行的这版最经典的。
和谢林一样,格鲁米欧也是同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指挥换成了英国人科林戴维斯,科林戴维斯是一位歌剧方面的专家
他的莫扎特歌剧、柏辽兹歌剧都是这些剧目的首选版本,他还是一位善于和演奏家合作的协奏曲专家,在飞利浦录制了大量的协奏曲,几乎张张精彩。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戴维斯的处理,动力十足,乐团的声音也更加厚实,从录音上对比(两张均为普通CD),这张的录音残响更丰富,弦乐的余韵像华丽羽毛的尖端,泛着美丽的色彩。
格鲁米欧的琴声在前奏后介入,和乐队的造势联袂而来,似乎已经潜伏在里面,只不过现在暴露出来,没有丝毫的突兀。格鲁米欧从音准、音色、气息、句法上都比谢林更精致。
说起来,格鲁米欧的精致,倒是很像他祖国比利时的修道院啤酒,比利时以独特的修道院啤酒闻名于世,这种啤酒度数很高,酒精度一般都在10℃左右,麦芽浓度也在20P,喝起来十分过瘾。
不过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没什么酒味,很甜很浓像饮料,真正喝过两杯以后,芬芳、甜美、浓烈的味道就袭上唇边,在浓郁的芳香中,丰富的层次展现开来,即使泡沫破裂殆尽,这种层次感还是会萦绕在味蕾周围。
格鲁米欧的贝多芬就是这样一杯浓浓的修道院啤酒,在花果香气里展示自己的内涵。格鲁米欧用的是克莱斯勒的华彩乐段,克莱斯勒的华彩很热闹,难度也很大,但是最游离于贝多芬的音乐情绪以外,格鲁米欧处理的很好,和前后的呼应做的到位,像渐变色逐渐过渡,避免了克莱斯勒版华彩前后衔接的明显问题。
第二乐章的收敛、平和与第三乐章适度的欢乐,让格鲁米欧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更多的给我留下一种唯美的印象,只不过,这种唯美是贝多芬时代的古典唯美,并非浪漫派后期的那种滥情。
奥伊斯特拉赫
奥伊斯特拉赫的过度抒情
肆无忌惮的挥洒那些不恰当的甜美
他就像在流行歌曲舞台上的蔡国庆
男性在表达感情时
还是应该有自己性别的表达方式
过份女性化的甜,是美的毒药
下面说到奥伊斯特拉赫与克路伊坦的EMI版了。大卫 奥伊斯特拉赫早年成名,在小提琴女神内芙获得金奖的第一届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比赛上,他是银奖获得者。
说实话,那届比赛人才多的都淤了,名次实际并不是真实实力的体现,比如我在第三部分要聊的伊达 亨德尔,在这次比赛中仅仅获得第九名而已。
奥伊斯特拉赫在EMI和飞利浦的两张(套)贝多芬名碟,早已在二手市场上居高不下,越早期的压片版本越是可望而不可及,一套是奥博林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另外一张就是和克路伊坦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了。
我个人不喜欢奥伊斯特拉赫对贝多芬的阐释,小提琴奏鸣曲的种种问题,不在此篇讨论范围中,我还是就聊聊小提琴协奏曲。
克路伊坦是法国指挥家中,我觉得最贴近贝多芬的.
他在EMI和柏林爱乐的贝多芬交响乐全集录音,是我保留过普通CD,又购置了日本TOWER的SACD套装的版本,热爱之情不用我多说。
虽然这是一次临时顶替的录音计划,但是克路伊坦的贝多芬气质和柏林爱乐乐团的训练有素,造就了这套名垂青史的贝多芬交响乐唱片,即使在德奥系指挥林立的昨天和今天,这套伟大的唱片还可以说是最好的几套贝多芬交响乐全集之一。
克路伊坦在速度的把握、结构的建设、情绪的极大克制上,比卡拉扬这样以德奥作品见长的人高明出很多。
然而,他带领法国国家交响乐团与奥伊斯特拉赫在1959年制作的经典录音,却是一次让我失望的贝多芬。
奥伊斯特拉赫虽然是20世纪生人,但是他的演奏风格却带有很多19世纪的浪漫派印记
这种印记可以说是双刃剑,拉柴可夫斯基或者那些炫技为主的小品,都没问题,要是到贝多芬这还是矫情来矫情去,格调就低了不少。
克路伊坦引导下的第一乐章前奏,是暴露式的,也是蛮横的开始,除了定音鼓含混不清之外,乐队发出近乎全奏的巨大音量,不知道这股巨大的力量爆发出来为了什么。
奥伊斯特拉赫的独奏小提琴也是粗暴的进入,在粗暴之余是媚俗的呻吟声,这种呻吟并不是有感而发,而是职业性的,做作而虚假。
奥伊斯特拉赫的所谓抒情,在头几分钟里已经把别人一个乐章才能做的表情和动作都表演了个遍。
之后只能把各种媚态拿出来轮番继续表演。奥伊斯特拉赫的华彩是克莱斯勒版的,这倒是符合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风格,如果选择约阿希姆版恐怕很难让他施展出惯用的手艺,奥伊斯特拉赫和克莱斯勒不但有所交集,精神层面和演奏风格多少也是相通的。
第二乐章,克路伊坦的法国国家交响乐团似乎表现还可以,音乐的流动感比第一乐章有改善,奥伊斯特拉赫在这个乐章过度抒情,肆无忌惮的挥洒那些不恰当的甜美,他的处理方式,让我想起来很多年之前,在流行歌曲舞台上有几位男歌手,以唱甜歌出名。
当时的媒体发了一篇报道,名曰《甜歌星 腻死人》,我很认同这种审美观,男性在表达感情时,还是应该有自己性别的表达方式,过份女性化的甜,是美的毒药。
第三乐章,是整个录音里最好的部分,相对来说,克路伊坦的乐团、奥伊斯特拉赫的独奏,都正常了不少,首先在速度上没有过份的慢,其次那种凶神恶煞一般的乐队全奏被比较好的控制住了
奥伊斯特拉赫的独奏部分,对于煽情的冲动略微克制了一些,基本能做到在情绪稳定下完成作品,这对于奥伊斯特拉赫所代表的那种演奏风格,很是不容易了。
奥伊斯特拉赫的贝多芬,我认为是一个精神气质上的失败之作,连带克路伊坦也成了同谋,我相信这是他们排练达成的共识。
公平的说,奥伊斯特拉赫不是一无是处,除了贝多芬和勃拉姆斯,这种人格和审美上的自律主义、完美主义以外,别的很多作品,奥伊斯特拉赫还是当之无愧的好阐释者。
柯岗
他的琴声雄壮而扎实
没有那些张牙舞爪的画蛇添足
西尔维斯特里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改变了以往偏向华美的音色
以素颜示人,这在法国乐团里不多见
说完了奥伊斯特拉赫,我们继续聊柯岗,同样来自乌克兰的两位小提琴家,呈现出两种演奏上截然不同的气质。
与奥伊斯特拉赫相反,柯岗的收敛与自省,我认为是符合贝多芬音乐精神内核的。
柯岗正式和非正式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现场录音留下不少,晚年在苏联的旋律唱片公司和他儿子担任指挥的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的录音,也丝毫不露老态,演奏仍然丝丝入扣。在国外的正式录音,是EMI公司的两版.。
其中最赋盛名的是1959年在法国和指挥家西尔维斯特里带领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录制的版本。
这版的几个版次的CD唱片,现在在二手唱片市场都是高价品,去年日本TOWER公司发行了两集柯岗的协奏曲SACD,其中包括这次贝多芬的录音,可以作为高音质音源的选择。
柯岗1959年录音是一次可称典范的演奏,他的琴声雄壮而扎实,没有那些张牙舞爪的画蛇添足。西尔维斯特里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改变了以往偏向华美的音色,以素颜示人,这在法国乐团里不多见。
柯岗一向演奏约阿希姆的华彩乐段,第一乐章的末尾,华彩的精妙是我听过的几版录音所共通的,这也说明了柯岗技术上的完美。
柯岗在第二乐章的极度控制,没有一点“热情”被带出来,甚至可以说相当冷峻的处理,这在我喜欢的几版录音里做到了极端。
第三乐章乐队迸发出能量,柯岗让音乐逐渐堆砌气氛,把第三乐章推向高潮。EMI在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的立体声幼年时代,录音特别好,柯岗这张唱片虽然算不上EMI的“天碟”级别,仍然是一款出色的录音。
华山论剑的上半部分,就到这里了。
下一集
还有一长串的名字,等着我们。
斯特恩
费拉斯
阿卡多
帕尔曼
祖克曼
敏茨
克莱默
。。。。。。
练习题
猜猜这是米尔斯坦和谁合作的版本?后台留言。告诉你答案。
未完待续,未来见!
谨以此文及古典音乐相对论“贝多芬,哪家强”系列,献给德国的“贝多芬2020”计划,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
官网:https://www.bthvn2020.de/en/
相关文章链接
贝多芬小协,哪家强?(前情回顾)
单声道时代的梵婀玲超级大神们|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哪家强?(上)
探讨“情爱”的三重境界,兼《贝小协,哪家强?》导读|古典音乐相对论
贝多芬钢奏,哪家强?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本,哪家强?(上)新春献礼!来自古典音乐相对论
巴赫大无,哪家强?
器材奇观
怎样把上亿轨的音乐搬回家HIFI起来?附:一个降级带来声音提升的个案
嗯,我还有个课,跳过打赏进入,萌娃爱乐,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