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届星空艺术节开幕论坛(下) | 我们要接纳各种各样的人,和他们生命的存在形态

星空艺术节 星空包容艺术节 2022-07-25


2019年第一届星空艺术节的关注点在无障碍艺术领域,在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中我们邀请到了中、英各四位讲者,他们的无障碍艺术创作或作为无障碍艺术家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启发。


在第一届无障碍艺术的基础上,本届星空艺术节开幕论坛的主题是:包容性艺术在中国。该主题偏向面向未来而展望。包容性艺术在中国刚刚发生,我们寄望于此主题,希望包容性艺术在中国能够有更多发展。可以让更多的残障人士、社会公众都能够受益。


本届论坛的嘉宾从政策、教育、艺术、NGO、社区几个方面跟大家探讨了包容艺术性理念、方法如何在中国生长。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性形式,包容性艺术在中国在面临很大的机遇,也有很大的挑战,故本次论坛议题包括“包容与社会创新”和“包容性艺术的公益实践”两个分主题。


本文为此次线上论坛的下半场记录(论坛上半场请点击这里阅读),包含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品牌顾问卢亚、乐益融社会工作事务所发展主任彭玉娇、WABC艺途学院艺术疗愈培训顾问小米三位讲者的发言。







卢亚

Lu Ya

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品牌顾问


演讲主题

特需儿童包容性艺术融合实践



各位老师和在线同仁大家下午好,现在我代表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分享特需儿童的包容性艺术实践内容和成果。

 

我们成立于1985年,一直践行健康公益的理念,增加残障群体的社会福祉,目前从残疾预防到社会救助、康复教育、社会融合、就业创业、特需托养闭环式项目体系。在此中间,我们特别把特需儿童作为专门版块来做,刚才清华大学张烈老师在分享当中提到,有1000多万患有孤独症的儿童,无法治愈也没有特效药。大量特需儿童从童年开始就没有机会深度接触社会,社交能力很缺乏,社会适应性和自身成长很受阻碍,需要社会的更多关注。

 

《中国孤独症家庭需求蓝皮书》中指出,目前整个社会环境里,特需人群家庭对于社区支持和社区接纳需求的满意度是相对比较低的,满意度基本上只占需求的三分之一。这个路其实很长,我们要做的其实很多。


在我们可以做的里面,我们综合多个学科理论基础,将心理学、艺术和哲学相融合,针对特殊儿童去做包容性艺术融合实践。我们在特定的无障碍心理互动空间里,尝试打造一系列艺术疗愈课程。截止到现在,我们研发了6类课程,一开始我们做了几项融合:钢琴融合、乐高融合,通过儿童的兴趣组成融合班,在其中进行互动和合作,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

 

我们在秋季班开始尝试鼓圈融合和花样融合,鼓圈老师一起和孩子做课程。在这种花样融合课程里面,孩子们其实能感受身体能量的流动,进而在深层次产生连接。除了单样的课程我们也在尝试多样融合课,把鼓圈融合课和音乐融合课结合起来,每个班有自己的主题,两个班的同学可以有产生互动。


我们遵循2:1比例,即每个班由10个特需儿童和5个普通儿童组成。为了保证活动效果,我们的志愿者特别多,通常一个班如果有10个特需儿童,我们会配10个及以上的义工(包括外围服务义工)。这些普通的小朋友也会融合在其中,并且成年人,也就是小孩的家长也会去做义工。大人和小朋友一起来参加互动,也会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达到陪伴、成长的目的。


以此,我们把整个包容性艺术和公益实践尝试连接起来。通过我们的不断实践,用艺术作为载体创造一些深度参与的方式,把自闭症等小朋友和普通的小朋友放在一起去融合、连接、相互支持,去分享他们的能量,共同达到一个包容性的环境。

 

下面这个是鼓圈融合课的一个视频,大家可以看一下。


 

艺术带给我们心灵的力量,其实从这些艺术融合的课程当中,我们能够慢慢地看到儿童在整个过程当中会变得更加积极,更加主动

 

在整个课程当中,刚刚也提到了,我们几乎都是1:1配备的义工。对这些义工来说,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整个志愿服务过程当中,他们能发现特殊小孩他们的成长和改变,而他们自己也会有所受益。

 

我们大概是从2016年开始去探索这样的课程。从1985年成立之后,我们在残疾救助上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觉得应该去跨界、去整合多元的课程,从而为我们的特需儿童带来更有效果的艺术性治疗。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摸索历程,我们目前研发六类包容性疗愈课程,与11家教育机构进行了合作,有48位专业教师成为我们的义工,有3565名志愿者,大家一起参与到我们总共为1232名特需儿童设计的融合课程当中。

 

整体来说,包容性艺术只是厦基会整个残疾人生命全程公益项目中的一环。刚刚其他老师分享的时候提到了一句话,在包容性艺术工作中,我们需要全方位去做到以人为本。老师的话,和我们这边所做的是相呼应的,我们也希望能全方位做到以人为本,所以我们是从特需人群的身体、心理、心灵和社交四个维度去打造我们的体系。

 

艺术疗愈在整个为残障人士构建的服务体系里面,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版块。歌德学院的老师刚刚也提到,面临这种残障艺术的发展,我们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需要我们齐心协力消除障碍。我们做好很多小的一点点的细节,很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改变。

 

希望今年星空艺术节举办之后,未来不管是我们的特需儿童还是普通儿童,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星空下面闪耀,让每一颗星星都闪耀星空,谢谢大家!




彭玉娇

Peng Yujiao

乐益融社会工作事务所发展主任


演讲主题

一个草根残障社工眼中的艺术融合


今天我分享的是作为一个残疾人社工在社区中的实践。我们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社区的老年人士、儿童,更重要的还有一些残障的社群。

 

下面我来主要分享一下我们做的活动以及我们的活动理念。

 

我先介绍一下我们是谁。我们是北京市通州区乐益融残障姐妹社会工作事务所。这是我们以前注册的名字。我们以前是在北京活动的以残障女性为主要成员的活动小组,叫北京残障姐妹。我们希望以文化艺术、生活美学等社工服务的一些知识,来专门服务社区的弱势人群,尤其是身心障碍人士

 

我们的愿望是可以去构建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参与,并且有尊严,可以充分参与的社会。并且可以提升受障碍影响的女性,以及她们家庭的生活品质,这是我们的使命。

 

我现在想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主要是说的是融合艺术,当大家提到“艺术”两个字的时候,想到的词是什么?

 

一定是很多美好的词语吧,关于艺术最重要的,比如说“美”,还有“高大上”,或者是比较小众这样的形象。当然这是我对艺术的理解。

 

关于艺术,我们更加需要的因素是什么?


想象力

 

因为很多多元艺术的呈现是需要想象力的,艺术对于想象力意味着什么呢?这是我们一直需要去思考和需要去学习的。

 

大家想到残障会想到艺术吗?并不一定。因为提到残障我们想到的是缺失的身体和不完整世界。

 

缺失的身体和不完整的世界导致很多身心障碍者的想象力的缺失。因为一个人只有受到外界足够多的刺激和有足够多的欲望的时候,才有更多的想象力,才能创造出更加好的艺术作品。但是艺术离残障真的那么遥远吗?

 

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伟大的残障艺术家,梵高就不用我说了,大家都知道梵高是一名精神障碍人士,但恰好是因为他苦难的经历和他的精神障碍,让他创作出了无比辉煌的艺术作品。

 

第二个我要提到的是残障艺术家弗里达,她是一位脊椎损伤的女士,她为世人留下非常多非常经典的作品。

 

最后我要说的艺术家,也是我心目当中的文学家之一,就是余秀华。她的障碍是脑瘫。大家都可以看到她的生活环境和她的障碍所带来的一些对于人生、生命、环境,对于她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体验。一个极端美的体验,她用文字表现出来了。我相信她如果会画画的话,她用绘画也可以表现出来非常深刻的作品,但是她却用的文字。她的文字在偶然间被大众,被很多人都知道,就有了一个很大的传播。

 

我们可以从她的文字艺术当中去体会到生命的震撼和不同,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些残障的艺术家。

 

残障对于艺术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痛苦。但是可能痛苦也是对于艺术的美感,是艺术创作力的一个部分

 

残障与艺术还有一个连接点在哪里呢?破碎。有时候我们都不喜欢不完美的,我们都喜欢完美的东西,但是我们会发现不完美可能也是一种完美


比如说“断臂维纳斯”,如果这个作品的手臂是完整的,可能就和所有普通的雕像一样,并不能成为被几百年、几千年流传的雕塑作品之一。

 

我们知道日本有一个词,其实中国也有,叫“金缮”,就是利用一些漂亮的金属元素来修缮破碎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个杯子上面是用金粉和胶粘贴这些破碎的碎片,将原本破碎的东西复原。

 

日本和中国的景德镇也有这样修缮的技术,原来是被完整的东西破碎被修补之后有一种更加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是岁月赋予的,或者也有可能这种美感就是我们技师在修缮过程中利用这种金属的粘合剂,而这种破碎历史赋予了原本完美却又碎掉的东西更多的意义。这种意义可能是他们的一些经历,或者历史的产物。

 

这样的艺术品拿出来和完美的没有破碎过的艺术品相对比,反而有一个更多不一样的价值,这是艺术和所谓的残缺之间的联系。

 

然后我们说残障对于艺术这件事情是什么呢?

 

我就想到一个词,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这个词是“光”。因为所谓的苦难给了身心障碍人士对于艺术更加深刻的体会。因为身心障碍这个身份,让一些艺术家对于美和对于这个世界的感受被放大了。这种放大的感受有助于他们更加倾向于去创作更加深刻的作品。

 

艺术这件东西,比如说画画、音乐、写作,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是一件让人享受的东西。因为艺术可以让人沉浸在片刻的自我的世界当中。而这种沉浸的片刻,忘记生活的状态对于很多的身障人士来说就是光。

 

所以我们说残障对于艺术也是一种独特的价值,也是光。这是我个人在融合艺术障碍与艺术意义之间的理解。

 

因为我本人也是障碍者,我是脑瘫,所以我从我个人障碍者的主体出发,思考艺术是什么。对于障碍者来说我们相信艺术是光,那么障碍者身份对于艺术的创作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相信这作用也是光,它是一个增加的价值。

 

所以我们在做一些基础的社区服务的过程中也会利用艺术的形式。之前我看各位讲者也有一些介绍,而我们主要用的是戏剧、音乐和影像。下面有一些我们社区实践的具体图片,这是我们北京做的艺术创投、公益创投的项目,我们也是用艺术疗愈的形式,给社区的弱势人群做一些活动。

 

这是我们做的一人一故事剧场,参会者中有很多老年的女性,同时也有一些障碍者的家长,也有一些女性自己本来就是轻度的智力障碍,或者是肢体障碍。


一人一故事剧场活动


大家用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形式,让障碍者一起参与来,去感受生命的精彩或者说生命的厚重,同时也可以促进社区中各种边缘人群和主流人群的互相的理解。这是一人一故事剧场在社区的应用。

 

大家可以看到,其实我们的环境是非常简单的,而且这些参与戏剧的演员也都是志愿者的临时演员,并不是专业的,但是恰好因为这么简约的场地,但是人们的故事足够的动人,所以他们就有更加好的活动效果。

 

另外是我们的图片展。我们做完图片以后,就在各个社区做一些流动展览,也邀请图片中的主人公和这些民众做一些小的故事对话,来促进身障人群在社区的融合。让基层专家来了解比较年轻一代的身障女性的一些故事,大多数的他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工作,或者有一些自己的爱好和生活。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也可以改变公众对于残障人士的刻板印象,同时这也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就通过残障融入社区的文化活动,通过图片、影像这样具有美感的艺术形式来构建更加美好和和谐的社区。


展览现场


我们的展览会在不同社区的开展,也有很多当地的身心障碍的人士参加。这是我们的一些新闻宣传报道,每次大型的展览,我们活动的受益人基本上都有超过几百人次,媒体的传播就更加不用说了。比较顶层的一些,比如中残联还有妇联这样的机构看到说民间也有具有艺术美感,并且充满正能量的活动,其实他们也都是很愿意支持,来作为传播的一个部分。

 

我们所做的这些活动的作用是什么呢?第一个当然是围绕作为一个身障人士为主要组成部分和服务机构的一个主要的网络,一个连接,一个社区。

 

第二个是加强基层社区和身心障碍人士的美学修养。第三个就是提升我们障碍者的主体意识,由障碍者自主创作出来的一些公益项目、美学作品。除了我们所做的影像,还有戏剧,还有一些手做的工作坊,比如蒲扇、文绣。

 

我们希望可以建设小而美的和谐社区,社区的建设是需要社工参与的,而我们自己作为障碍者,我们当然希望社会上关注障碍人士、障碍群体和身心障碍的群体。希望大家可以来关注使用融合艺术的方法,来关注障碍群体,要更加美好的社区,然后组成更加美好的社会,这是我们的愿景。

 

作为社工,我们也觉得社工是星海,我们需要点亮每个需要微光的地方。可能不会发很大很亮的光,可能不是太阳,但是就像我说的,它是星星,它至少可以在黑暗里面有一点点的光亮,可以让大家看到。

 

谢谢大家,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未来可以共同成长!

 



小米

Xiao Mi

WABC艺途学院艺术疗愈培训顾问


演讲主题

走入另一个世界:

10年自闭症艺术引导经历分享


大家好,非常开心跟大家有这个机会做一个交流和分享!

 

接下来我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WABC无障碍艺途这些年做的事情。

 

大家可能有比较有印象是2017年朋友圈中的自闭症小朋友1元卖画活动。通过那次活动,大家之前可能觉得他们语言能力不太好,但没有想到他们能有这么好的艺术创作能力。

 

自从2017年的小朋友画廊之后,我们也看到了艺术对这些精智障碍群体特别的帮助。我作为艺术疗愈项目的师资培训的顾问,也是把艺术治疗专业课程体系引入到中国,并且进行了一些专业化的改良


在2017年之前,可能更多的是艺术陪伴,我们的老师也是很多美术背景、艺术背景,但更多的是通过艺术来陪伴的形式。从2017年之后,2018到2020年,我们更多地做了一些引进国外专业艺术治疗的课程培训体系的事情。希望能够培养一批国内的艺术疗愈师。我们要服务于精智障碍群体,需要更多的老师,仅仅是我们资深的原来的十几位、二十几位老师是不够的,我们希望推动艺术疗愈更多在中国本土化的师资发展,包括整个行业和师资队伍的壮大。

 

这两年其实更多地还在倡导一些社会的融合包容,让更多的普通大众能够了解到精智障碍人群,能够包容接纳理解他们,与社会大众,还有企业、社区、学校、医院有很多的融合的活动。能够通过大家共同参与一个艺术疗愈的活动,而跟这些孩子有一个直接的接触。

 

我们同时也在中小学里向学生们发起倡导。比如说我们在深圳从去年开始做了很多学校的融合活动,让普通的小孩子在小的时候就能够认识到他们身边有一群跟他们不太一样的孩子,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接纳他们,和谐地共处,而不是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WABC基金会这几年在做的融合包容,希望接纳不同。这种“不同”以往是更多地是自闭症小朋友,现在可能更多是各种各样的接纳,包括性别的歧视等等,我们要接纳各种各样的人和他生命存在的形态。而不是说去以一种评判的眼光或者因为不了解,就去排斥。


我们有一个专项的项目叫“错袜”行动,就是穿两个不一样的袜子。有很多精智障碍的小朋友,出去的时候经常把袜子穿错。我们提倡在每年的12月23号的时候,每个人参与这个活动,就是接纳不一样,勇敢不一样。参与这项活动的人也会穿不一样的袜子,这是我们很容易做到的,去接纳不一样、接纳不同。


我们也将艺术疗愈推向更广的群体,之前是服务于更多的精智障碍群体,我们从2018、2019年开始已经将艺术疗愈这个课程让更多的人参与,包括医院里儿童病房里白血病的孩子,他不是精智障碍,是身体上的。还有福利院的儿童,还有老年群体养老院,还有孤寡老人,还有企业团建,还有普通学校中小学的学生,包括医院的医护人员,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没有办法做线下,我们做了很多线上的尝试和突破。我们给武汉的方舱医院医生做了很多线上疗愈课,我们也给武汉很多志愿者们,捐赠物资,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工作,他们也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会做一些线上艺术疗愈来放松减压。

 

艺术疗愈可以让每个人接触和了解到,这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普通人运用的语言更多一些,但是艺术疗愈的应用是非语言的,我们主要是通过这种视觉,以绘画、手工、雕塑这种是视觉方式来帮助大家去融入到一个新的陌生团体,来介绍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进行与外界的沟通。

 

今年我们的专业课程,因为国外的老师也过不来,所以我们做了很多的线上的艺术疗愈的课程。这对公益组织来讲,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其实我的想法是,我们把这种挑战也变成机遇,公益组织之间能够加强联系和合作,用艺术来沟通,变成我们自己沟通的桥梁。

 

其实艺术一是没有国界,二是不分人群,虽然我们的背景都不一样,但是它是我们沟通的桥梁。我们普通的人和特殊人群也好,或者是这个群体之间也好,都能通过艺术疗愈这种方式来连接。像上一位讲者介绍的,用戏剧、音乐的方式,我们可能更多会用绘画,包括我们自己也会用一些舞动、游戏的方式,以及融合的这种艺术疗愈的方式来开展人跟人之间的连接。

 

期待与大家在后面的活动中,我们群里有更多的联结和沟通!谢谢大家!





 

身体游牧计划/Body Nomadic

共创演出作品


异质与诗意的身体力行

以艺术点亮城市社区


8月8日 16:00 

厦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扫码进入bilibili观看直播↑


点击上图详细了解”游牧计划“



○星空艺术节   线上展映○

腾讯艺术  持续展映中(7.25-8.8) 

《虚幻之物》 

7月25日  19:30上线

弥合鸿沟舞团

(Stopgap Dance Company) 作品 


※2019年Dancescreen Award(舞蹈银幕奖)15分钟以上银幕编舞奖得主

※舞动、接触、呼吸,残障舞者与非残障舞者一起不断探索身体边界及其可能

※以身体之力刻画丰富的内心世界,以无声交流的暖填补空间的空


※本作品将有由本届艺术节“包容倡议大使”卢靖姗录制配音的声画描述版7.29 19:30上线。


《渡夜》 

7月26日  19:30上线

 CCN2-法国格雷诺布尔国家编舞中心 

作品


※以流离失所的移民童年为中心,借柔软而有力的舞动重新审视流亡主题

※地域的流放造就内心的流放,思想的迁徙紧随空间的迁徙

※移民儿童与专业舞者同台共舞,舞动的身体与水面的涟漪共塑现实与回忆的联结

※《渡夜》是伸向他者的手,是倾听陌生人的耳朵,是让剧场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惊险旅行。(菲利普·诺瓦塞特,法国国家舞蹈剧院)


《生育纪事》 

7月27日  19:30上线

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

 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戏剧策划与应用专业

 联合创作 


※非虚构社区剧场作品

※基层女工们的生育口述史,自身生命故事的真情演绎

※以女性生育隐痛,映照性别、家庭、城乡之间的社会区隔;以朴素剧场表达打破“不可说之苦难”,以社区集体创作弥合舞台与生活之界限


《无可沉默》 

7月28日  19:30上线

德国提克瓦剧院(Theater Thikwa) 作品


※探索不同语言间的沟通秩序,以幽默巧思重构理解与误解

※巴别塔式无望的语言混乱,还是不同沟通技巧的调和合作?

※一场语言、音乐和舞蹈的研究之旅,通往思想可被聆听之地


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观看




爱心助力

扫码支持包容性艺术↑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


第二届星空艺术节整体发布

第二届星空艺术节剧目及分享会介绍

法国舞蹈大师杰罗姆·贝尔专访


星空艺术节是中国首个以包容性艺术为发展方向的非营利艺术节,秉持公益之心,平等之志,关注心灵成长、探索艺术疗愈、传播包容艺术,为残障人士、特殊群体提供艺术化展示平台,希望通过艺术,增加不同国家、不同社群、不同背景的艺术创作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倡导同一片星空下的人与人之间、社会公众与特需人群之间的相互关注、包容、友爱,以削减社会偏见、传递艺术能量为使命。



第二届星空艺术节团队


总策划 陈奕裕

总策划&制作总监 葛慧超

总策划&品牌总监 卢亚

影像总监 苏家铭

制作经理 多多

节目经理&国际联络 孙悦星

宣传经理 李大汪 

项目统筹 施雯

主视觉设计 汪圆清

平面设计 朱舒阳

微博与短视频运营 周阳


影像与直播团队 

自在影像导演 李政

直播业务负责人兼摄像师 崔向广

直播摄像师 孔威麟

摄影师 邵振亮

后期 刘德意

传播 应雅卉

录音 王长洋


卫星技术与太空展示支持 九天微星


志愿者团队


英语翻译 王亦斌

德语翻译 黄正

法语翻译 李宬悉

日语翻译 张倩如

视频编辑 刘嘉琪、刘颖、周姜屹

茶话会联络 一娃、骆筱红、王宇斯、小乐

平面协作 尹子辰 

公号协作 小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