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ature“通用型”癌症疫苗突破引热议,但其商业化进程路在何方?

周四火 星耀研究院 2022-07-19

近期热门文章
都2022年了,患者是否为CAR-T疗法买单?实体瘤靶点GPC3进展几何?竞争之下,谁是赢家


2022年6月3日/医麦客--星耀研究院新闻 PharmaBIGStar News/--自1909年Paul Ehrlich提出免疫监视学说以来,我们对免疫系统的认知逐步加深,以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的免疫疗法衍生出诸如ADC制剂、CAR-T、癌症疫苗等多种策略。


▲ 当ADC药物、CAR-T 、癌症疫苗面对肿瘤细胞时

(星耀研究院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期,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在“通用型”癌症疫苗的基础研究中获得突破,在小鼠和恒河猴癌症模型中取得积极疗效,这项研究被认为将引领“通用型”癌症疫苗的研发热潮并改变当下免疫疗法格局。


▲ 此项研究卷首及机制图

(图片来自Nature官网)


具体来说,本次研究解决了治疗性癌症疫苗的几个软肋:①可避开ADC过程,从而减少癌细胞免疫逃逸;②不受MHC限制,可激活更多免疫细胞参与癌细胞杀灭;③不通过细胞因子也能发挥作用,减少了CRS发生的概率。看着很美好,真实世界果真如此吗?


▲ 癌症疫苗发展历程

(星耀研究院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41家企业拥有癌症疫苗研发管线。将TAA癌症抗原疫苗、mRNA癌症疫苗均算入广义上的“通用型”癌症疫苗企业后,发现仍有8家企业在坚持,占总数的20%。而在全球范围内,UCv保持临床研发的仅剩3家,其余多处于论证阶段。


▲ “通用型”癌症疫苗企业及管线分布

(星耀研究院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1至2015年期间曾有多家企业宣称将进行癌症疫苗的研发,但经查询核实,目前这些报道均再无下文。一边是Nature振奋人心的新进展,一边是UCv相关管线的冷清,被冠以“通用型”就火爆的免疫疗法“福灵剂”失效了吗?


DENDREON的失败

是市场萎靡现状的导火索


癌症疫苗(Cancer Vaccines)分为预防性与治疗性两种,预防癌症疫苗以HPV为例,2021年全球销售额达60亿美元,在国内预约接种甚至要等待2周以上,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对比之下,全球首款获批的治疗性癌症疫苗Provenge(Sipuleucel-T)则稍显凄凉。


Provenge商业化成功后,其母公司DENDREON市值一度飙升至70亿美元。依仗Provenge治疗前列腺癌(NHL)的优异数据,将其售价定在10.2万美元高位,比经济实惠的免疫制剂足足贵了8倍多。盲目自信导致Provenge上市后的年销售额始终徘徊在3亿美元左右,也侧面说明其定价策略稀释了竞争优势,市场并不买账。DENDREON也因这一系列的“骚”操作于2014年宣告破产,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癌症疫苗Provenge自此沉寂。


▲ DENDREON在2012 ASCO公布数据后股价与破产后报道

(图片源自Seeking Alpha)


Provenge历经3次易主,直到2021年最终等来了南京新百,并于同年公布了Provenge的IND阶段性研究数据,终于Provenge重回大众视野!一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品,却经历如此这般窘境,投资人、分析师和研究学者当然会有所顾忌,Cv的研究及商业化此后“负蜗壳”发展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通用型非彼通用型:广义上来说,靶向TAA的mRNA疫苗同样可以称为Universal Cancer Vaccines。鉴于通用型癌症疫苗的突破大多来自对TAA/TSA的探索,且若加入mRNA势必涉及递送载体对比,那就说来话很长了,所以这里我们仅探讨狭义的部分,本篇数据源自PubMed、国际专利数据库PATENTSCOPE公开信息,经数字化处理获得(截至2022年6月1日)。


“治疗性” VS “通用型”

基础研究对商业事件影响敏感性


如下图所示,癌症疫苗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很多国家/地区参与(蓝色,但通用型癌症疫苗研究形成了以美欧为首的“局部热点”(红色),从数量和研究体系完整度来看(黑色),美欧与其他国家/地区已拉开较大差距。事实上,美国在这类研究中的领先地位并非地区优势导致,更多的是形成了研究氛围与机构间合作。


▲ 全球癌症疫苗研究情况概览

(数据由PubMed2012-2022公开数据整理所得)


2016年,在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等十多家全球顶级研究机构参与布局后,同年12月,美国癌症研究所(CRI)便牵头,通过“肿瘤新生抗原筛查联盟”将全球相关机构紧密相连,此后Nature上刊登的突破性进展及创业公司基本都是这个联盟的成员,如BioNTech。


▲ 全球癌症疫苗发文量最高的前20个机构及关联性

(数据由PubMed2012-2022公开数据整理所得)


自此,UCv研发信心与商业事件产生锚定,具有先发优势的国家对UCv的研究进展具有风向标和指示剂作用,并经常发生余波效应。


2014年葛兰素史克的MAGE-A3、Oncothyreon的L-BLP25等候选药物在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后纷纷遭遇滑铁卢。2016年Celldex的Rindopepimut(Rintega)的Ⅲ期临床试验宣告失败,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个过程。


受此影响,通用型癌症疫苗在平稳发展(2014-2016)三年后,研究数量在2017年陡然下降。直到2018年,Nature报道了一款BioNTech研发的RNA癌症疫苗,凭借其在黑色素瘤Ⅰ期临床试验中优异的表现,通用型癌症疫苗这才慢慢恢复研究状态。


▲ 主要研究者学者

(数据由PubMed2012-2022公开数据整理所得)


值得注意的是,与CRC、NCI兼顾癌症疫苗与通用型研发的机构不同,这两个领域的主要学者之间关联性很小。癌症疫苗主要以研发HPV疫苗的学者占据主导地位,而通用型癌症疫苗的主要研究学者,大多集中于欧洲,且从学术成果来看,大多处于研究生涯初期。这是一个稍显尴尬的情况,一方面说明通用型研发中坚力量年富力强,另一方面在癌症疫苗研究已进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模式后,通用型的未来对商业事件敏感性或进一步增加。


总的来说,UCv作为Cv的分支,更容易受到商业事件影响。近期,Biotech的RhoVac宣布其前列腺癌疫苗RV001(onilcamotide)的IIb临床试验失败,股价暴跌94%(原引雪球:同写意)。希望通用型癌症疫苗相关研究能稳住2021年的研发势头,继续前进。


抗原筛选困难是共性

联合应用或更值得期待


▲ 相关研究前30个抗原对比

(数据由PubMed2012-2022公开数据整理所得)


和多数免疫疗法面临的挑战一样,兼顾肿瘤细胞抗原表达异质性和多种肿瘤泛用性的抗原并不多见。抗原/靶点筛查也是基础研究中最耗时、耗力的工作之一,幸好这几年AI算法的应用更为普遍,相信此类共性问题或迎来改变。


通用型癌症疫苗研究相关抗原/靶点与治疗性癌症疫苗重叠超90%,通用型癌症疫苗的抗原/靶点选择并没有脱离治疗性癌症疫苗的筛选范围,基本上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改进:①利用mRNA技术;②选择不同的递送载体;③选择免疫原性更强的癌种。


治疗性疫苗一般基础研究数据都很惊艳,却经常止步于Ⅱ/Ⅲ期临床试验,一部分原因来自TAA在正常组织/细胞中也有表达,诱发产生了细胞毒性,目前临床研究多与其他制剂联合使用解决此类问题,如:①gp100与IL-2;②Provenge与IL-7、Enzalutamide(激素);③CEA-TRICOM与Sunitinib(TKI抑制剂)等。


以现阶段研究来看,通用型癌症疫苗通过联合使用治疗效果会更棒、组合方式会更多!2021年Ultimovacs公布了UV1联合Keytruda(NCT03538314)一线治疗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Ⅰ期研究数据,结果表明患者获益大幅提高,ORR(12/20)=60%、CR(6/20)=30%、PR(6/20)=30%,显著超越Keytruda单药应用(ORR=33%-37%、CR=12%)。


此外,根据不同临床环境下激发免疫反应的能力,BioNTech曾发文介绍过通用型癌症疫苗TSA选择方式,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它们主要分为3类:①守护性(guarding neoantigens):无治疗史患者CD4+,CD8+ T细胞产生的TSA可在癌症早期抑制肿瘤生长;②限制性(restrained neoantigens):需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才能激活的TSA;③隐略性(ignored neoantigens):可被MHC呈递,但不能活化T细胞反应。


关键性专利已近临期

此领域创新性处于谷底期


▲ 全球癌症疫苗研发趋势与通用型申请/授权情况概览

(数据由PATENTSCOPE1994-2022公开数据整理所得)


与基础研究不同,专利布局有一定的“运气”成分,根据申请专利及授权情况来看,这几年大家的运气似乎普遍不太好。通用型癌症疫苗相关专利的授权热潮有3波,第一波始于2001年,主要是创新导致的技术成果爆发,与国内创新药企业观念不同,国外团队更为务实,普遍将更具价值的专利放在论文之前,所以这一阶段的专利内容较偏向学术而不是应用,在此不多讨论。


第二波热潮始于2007年,终于2015,癌症疫苗研发向临床研究迈进,导致这一波热潮下的专利以应用型为主,这期间的专利竞争格外激烈,包括GSK,默克,赛诺菲在内的药企巨头都投入了可观的研究经费。此后,受到2013年GSK1572932A(GSK)、Stimuvax(默克公司)等Ⅲ期临床研究失败影响,相关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开始大幅跳水,直至2015年几乎归零。


第三波热潮主要由我国个人或机构主导,在此,我国相关专利要批评一下,大多创新内容与机械结构捆绑,处在为了“通过授权”的初级阶段,与美欧相关专利水平差距很大,要争气啊!国人们!


头部企业方面,Moderna共有48项目相关专利,自2017年后不管是授权还是申请几乎停滞。一般来说,专利授权需要长线规划,多点布局有利授权及产品保护,Moderna突然停止通用型疫苗专利布局,或许和研发重心转移相关。


无独有偶,VAXIL在2007年所获3项多表位多抗原特异性多肽疫苗及联合应用的授权(US9487574B2、IL197737A、DE602007048487T2)即将临期,从2021至2022年间递交的申请情况来看,其研发重心已偏向兼具诊断及对抗感染的新型单抗。


此外,CureVac、Targovax、Stemirna Therapeutics等具备KRAS癌症疫苗管线的公司大多将专利集中在核酸技术方面,并不是UCv独有保护内容,专利布局上更偏向以“点”布局,在此不一一赘述。


美国大部分专利是在第二波热潮中沉淀所得,属于“祖上资产”,如果你想从现在开发一款通用型癌症疫苗可行性还挺高的,与欧洲相关机构合作成功概率或许会大大增加。早先有一项癌症疫苗的研究指出,国内专利以点对点单线合作为主,而美欧等机构更喜欢多点布局,从实际效果来看,合作共赢是高效且成本较低的策略!


结语及展望


通用型癌症疫苗取得基础研究突破,一时间舆论欢欣鼓舞,但总体来说其距离真实世界应用还有很长(研发稳定)、很多(毒理研究)、很难(异种应用)的路要走。虽然治疗性癌症疫苗表现总是大起大落,但通用型癌症疫苗现阶段并不足以颠覆已有格局,主要症结来自,通用型癌症疫苗对研发大趋势的依赖程度很高,即使研究和专利近年处于缓慢增长趋势,但总量并不多,换句话说量不够,转化前景便无从谈起。


此外,如今的ADC、CAR-X等都已形成商业化集群,人少势寡的通用型疫苗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呈多样化、多线程、小赛道分布,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相信通用型癌症疫苗相关企业会深有体会。最后,向依旧在坚持的Ultimovacs致敬!


▲ Ultimovacs于2019年6月登录奥斯陆证券交易所

(图片来自oslocancercluster.no)



系列文章 | 一览iPS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