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手执一枚“秦半两”

薛键 良有以也 2023-11-28

消失的钱币


流通中钱币的消失,会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改变。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SZ市刚建地铁的时候,某国有大行的行长正好是上海调过来的,他以上海地铁的故事来说服行里做一项价值不菲的投资,那就是向SZ地铁购买在地铁里的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的缩写,自动取款机)独家装机权利。这项安排是排他性的,也就是说,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SZ市民大概率在苏州的地铁站只能看到这家大行的自动取款机。


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其在上海的经验,因为该行在上海的地铁也使用过类似的策略,对银行的个人业务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想来也有道理,老百姓总归需要常常取些现金,专程去银行嫌太麻烦,而在大城市出行,地铁总归要去的。如果哪家银行的ATM在地铁里覆盖率最高,那老百姓自然就喜欢在这家银行存钱。所以,占领城市四通八达的地铁内ATM就成了银行个人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抓手。


然而,才过数年,那些地铁里的ATM还没有变得太旧,市场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众所周知,就在这5-10年间,中国几乎成了不使用现金的国家,不要说地铁里的ATM,就算是装修豪华的银行大堂,也鲜少有人因为存或提取现金而光顾。


现金钱币的消失,改变的不只是银行的柜台,还有钱币上下游的产业链条。


作为流通钱币的“上游”企业,“物理性”生产钱币的造币公司可能首当其冲。


现在,不断出品的纪念币琳琅满目,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因为全社会对于流通所需纸币及硬币的需求大量减少,而造币公司不得不另辟蹊径,创造需求,于是就加大了对纪念币的制造和推广。造币公司应是希望通过扩大特种纸币或纪念币的供应,以这些特种商品的销售来对冲全社会消弭中的对于普通纸币的需求。


而钞票押运这一安保行业,作为流通钱币的“下游”行业之一,也同样受到冲击。


笔者刚工作的时候,还没有现钞押运这个专门的行当。当时,银行基层员工需要轮流值班,负责现钞的押运。于是每隔几周,就会轮到一大早坐着防弹车,去分行押运库包(现金包),并随后押送到支行的各个网点。还记得当时的武装是人手一根狼牙棒,押运装备的战斗力有限,还好从来没有实战使用过。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现金需求量大增,于是很快产生以押运现钞为主的特殊押运安保行业。后来新到银行工作的基层员工再也不用轮班押钞了。


只是没想到,这个行业才刚形成没几年,由于现钞量大幅减少,如今也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押运的标的(现钞)量越来越少了,相当于“镖局还在,而那个镖却没了”。可能再过几年,随着主业(现钞押运业务)的进一步萎缩,这一行业将受到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此外,在处理纸币的其他产业链上,如取代银行柜员进行现金存取的ATM(自动取款机)行业,生产鉴别钞票真伪的验钞机、验钞笔等行业,以及这些行业的供应商,也都会受到需求大幅减少的冲击。


现金钱币的消失改变了行业上下游,也改变了民众日常购物的支付场景。有时,这样的场景不是替代得不够,而是替代得有些过头了。


一次,在上海社区的一处菜场,我看到有位老人家买完菜,颤颤巍巍地从兜里掏出几张钞票准备付钱。菜店老板露出鄙夷的神情,不耐烦地和老人说:下次再拿钞票付钱,就不收了。


作为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金融从业人员,当时很想挺身而出,告知菜店老板: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其实,相信当年这条法律条文的撰写人也一定没有设想到不久的将来,有因此种“电子支付”原因而违法拒收人民币(纸币)的情形。


人类社会中的货币发展,经历了实物货币、金银货币、铸币货币、纸币,以及当下盛行的电子货币五个阶段。实际上,目前的电子支付系统中的电子货币未来还有升级版,那将是国家法定主权数字货币,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也已呼之欲出。


因为我国有了电子支付这些年来的铺垫,未来主权数字货币的推出从群众接受的角度应该不是难事,只是法定数字货币将带来的操作风险及监管风险尚未完全厘清,正式推出前还需较长时间做充分的准备。


在货币政策的理论上,未来数字货币的发展也将在各个方面改变由来已久的货币理论。比如,目前将货币分为M0、M1和M2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不同流动性层次中的货币,将来法定数字货币的投入会使交易性M0的部分比重降低,改变货币传导机制,从而使整个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机制都有所改变。


电子支付、数字货币也有弊端,在极端情况下,当其他电子及数字支付方式不通的情况下,如果完全没有纸币,那真将无法进行货币的支付。较近的例子就是日本地震、海啸引起福岛地区核泄漏后,造成当地断电断网。在类似的情形下,如果完全是电子支付,则当地居民连在小超市买袋米,买瓶水这样的事都做不到。因而,也得为极端情况预留方案,在这种没有网络与电力的时候,货币只怕还得返璞归真、使用纸币、硬币进行支付。


钱币的发展本不应只追求支付的便捷。很多时候,一国的钱币不但代表主权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同时也代表了该国普遍的工业、工艺水平


之前走过欧美很多国家,也用过许多国家的钱币,印象比较深的如制作精良的欧元纸币,票面上的统一印制的图像多为窗户、桥梁等,代表了欧元区的开放、沟通等寓意;而用色明快、设计及印刷更为精美的瑞士法郎,更是几乎可以装裱起来作为艺术作品,这和瑞士的精工细作一脉相承;意大利版的一欧元硬币,背后是著名的达芬奇人体素描,会让初次拿到的人不舍得花出去;美金现钞其实很单调,颜色很单一,但美元的小票是去美国的必备之物,不然到时给不出小费,服务员会要你好看;开曼的钞票则实在没有什么好印的,钞票上除了女王,还印着开曼随处可见的海龟。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钱币的设计、制造水平往往就越高。每次刚到一个国家的时候,兑换到当地的货币后,拿在手里婆娑就能知道到了一个怎样的治理水平的国家。


我国的人民币现钞也设计、印刷得越来越精致,从有限的水印防伪等措施,到红绿丝印钞纸、薄金属条、外加凹版立体印刷等技术,质量也几可匹敌欧洲、日本等纸币的防伪水平。


在银行工作这么多年,对钱币有着特殊的职业兴趣。曾手执一枚“秦半两”,这枚钱币也就大拇指头大小,圆形无边,中间方孔,这个造型就是钱的别号“孔方兄”的由来,方孔边左右两个篆书“半两”,制币的黄铜经过了两千年岁月的打磨,泛着历史的幽光。注视这枚钱币,可以想象它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了多少先民的手掌,又交换过多少烟火饭食。


钱币也是古代文明间交流的一大印迹,司马迁《史记》中有记载:“安息国钱,以银为钱, 钱如其王面, 王死辄更铸钱, 效王面焉”。按考古记载,我国考古发现过来自各古代帝国的外国钱币,除了上述如安息国钱币外,还包括如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波斯萨珊帝国、阿拉伯帝国、哈喇汗国、察合台汗国等的金、银、铜币,不一而足。


有意思的是,我国的古代货币也曾随着当时的跨国交易流散到世界各地,比如在印度、中亚地区、地中海沿岸及北非等地都曾出土发现古代中国钱币, 著名的如五铢钱、唐开元通宝、以及宋代钱币等,尤其以宋钱数量最大,历史上,宋代经济发达,对外贸易勃兴,甚至由于钱币大量外流而引起所谓“钱荒”。


武林中的武器等级演化中,刀剑臻于极致,却是无刀、无剑;钱币的发展有类似之处,从贝壳、铜钱、金条银元到纸币等,发展到了现在的电子货币以及未来的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从物理形式上来说,已经没有了货币本身的形态,这就是“臻于极致,竟是无形”


钱币,一头连接着江山社稷、国家主权,另一头又连接着货物交换、百姓生息,钱币的诞生、发展和演变,从来都不是小事。我们生活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只用了十数年就经历了钱币从纸币、电子货币、乃至数字货币的三个阶段。


未来可能有一天,全世界真的不再需要、不再拥有有形的钱币。到时,钱币作为一种文明、一项艺术也将遗憾地消失了。真这样的话,未来的考古学家会不会只能发现ATM(自动取款机),作为我们这个时代货币的文物了,他们不会再有机会如我们这样,手执一枚“秦半两”,遥想千年之远。

钱币的产生和使用有两千年的历史,而消失仅需二十年足矣,相对千年之时长,可算得上忽然。我们就这样,“忽然”进入了这个无现金社会,给大家适应的时间很短,未来留给还念的时间很长。真的应了那句话:

“钱,没什么的,不过只是一串数字而已”,未来,真的会是这样。

原文发表于《澎湃新闻》,略有删改。

作者“澎湃新闻”发表系列文章:

1.底层能力的战胜
2.疫情应对的金融参考:周期,带走时点的恐慌
3.假如灾难来临,那么你有“灾备”计划吗?
4.经济学人书架|金融业的人间烟火气
5.“不可抗力”,纷乱的国际贸易可援引条款
6.离岸业务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可忽视的一块拼图
7.大明黄册库与LIBOR的消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