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译丛》| 探究西方科学的源与流
《科学史译丛》总序
现代科学的兴起堪称世界现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塑造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许多新观念的产生都与科学变革有着直接关系。可以说,后世建立的一切人文社会学科都蕴含着一种基本动机:要么迎合科学,要么对抗科学。在不少人眼中,科学已然成为历史的中心,是最独特、最重要的人类成就,是人类进步的唯一体现。不深入了解科学的发展,就很难看清楚人类思想发展的契机和原动力。
对中国而言,现代科学的传入乃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枢,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框架,彻底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面貌,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导致了中华文明全方位的重构。如今,科学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业已融入中国人的主流文化血脉。
科学首先是一个西方概念,脱胎于西方文明这一母体。通过科学来认识西方文明的特质、思索人类的未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科学史研究最重要的意义。明末以降,西学东渐,西方科技著作陆续被译成汉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有一批西方传统科学哲学著作陆续得到译介。
然而在此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始终阙如,那就是对西方科学之起源的深入理解和反思。应该说直到20世纪末,中国学者才开始有意识地在西方文明的背景下研究科学的孕育和发展过程,着手系统译介早已蔚为大观的西方科学思想史著作。
时至今日,在科学史这个重要领域,中国的学术研究依然严重滞后,以致间接制约了其他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对作为西方文化组成部分的科学缺乏深入认识,对科学的看法过于简单粗陋,比如至今仍然意识不到基督教神学对现代科学的兴起产生了莫大的推动作用,误以为科学从一开始就在寻找客观“自然规律”,等等。此外,科学史在国家学科分类体系中从属于理学,也导致这门学科难以起到沟通科学与人文的作用。
有鉴于此,在整个20世纪于西学传播厥功至伟的商务印书馆决定推出《科学史译丛》,继续深化这场虽已持续数百年但还远未结束的西学东渐运动。西方科学史著作汗牛充栋,限于编者对科学史价值的理解,本译丛的著作遴选会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科学现象置于西方文明的大背景中,从思想史和观念史角度切入,探讨人、神和自然的关系变迁背后折射出的世界观转变以及现代世界观的形成,着力揭示科学所植根的哲学、宗教及文化等思想渊源。
二、注重科学与人类终极意义和道德价值的关系。在现代以前,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很少脱离对宇宙本性的理解,但后来科学领域与道德、宗教领域逐渐分离。研究这种分离过程如何发生,必将启发对当代各种问题的思考。
三、注重对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批判。在西方历史上,科学技术绝非只受到赞美和弘扬,对其弊端的认识和警惕其实一直贯穿西方思想发展进程始终。中国对这一深厚的批判传统仍不甚了解,它对当代中国的意义也毋庸讳言。
四、注重西方神秘学(esotericism)传统。这个鱼龙混杂的领域类似于中国的术数或玄学,包含魔法、巫术、炼金术、占星学、灵知主义、赫尔墨斯主义及其他许多内容,中国人对它十分陌生。事实上,神秘学传统可谓西方思想文化中足以与“理性”、“信仰”三足鼎立的重要传统,与科学尤其是技术传统有密切的关系。不了解神秘学传统,我们对西方科学、技术、宗教、文学、艺术等的理解就无法真正深入。
五、借西方科学史研究来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反思。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的科学“思想史”研究才刚刚开始,中国“科”、“技”背后的“术”、“道”层面值得深究。在什么意义上能在中国语境下谈论和使用“科学”、“技术”、“宗教”、“自然”等一系列来自西方的概念,都是亟待界定和深思的论题。只有本着“求异存同”而非“求同存异”的精神来比较中西方的科技与文明,才能更好地认识中西方各自的特质。
在科技文明主宰一切的当代世界,人们常常悲叹人文精神的丧失。然而,口号式地呼吁人文、空洞地强调精神的重要性显得苍白无力。若非基于理解,简单地推崇或拒斥均属无益,真正需要的是深远的思考和探索。回到西方文明的母体,正本清源地揭示西方科学技术的孕育和发展过程,是中国学术研究的必由之路。愿本译丛能为此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科学史译丛》已出书目
1《文明的滴定》
[英] 李约瑟 著 张卜天 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8月出版
本书包含着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问题”最清晰的表述和回答。李约瑟借用化学反应中的“滴定”概念,对中西文明在社会和思想上的种种成分加以比较,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中世纪遥遥领先,西方却后来居上产生了现代科学。
与默顿的代表作一样,《文明的滴定》可以说是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的先声,尽管在量化指标方面还略逊一筹,其论域的宏大和议题的深刻则超过了《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 刘钝,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
《文明的滴定》集中展现了李约瑟博士对人类文明演进的深刻观察和思索。文明的滴定不仅是人类历史的写照,更是其未来的必然归宿。
——梅建军,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
2《牛顿研究》
[法] 亚历山大·柯瓦雷 著 张卜天 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出版
本书是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和牛顿的经典研究,也是科学思想史学派的领袖人物亚历山大·柯瓦雷生前审订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书中的七篇文章从不同方面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思想,深入剖析了牛顿在建立概念体系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这位科学巨人复杂性情的方方面面。其中第一篇文章《牛顿综合的意义》更是科学史领域的不朽名篇。
牛顿是无与伦比的科学巨人,同时,正是经由牛顿,近代科学从根基上与哲学离异。柯瓦雷的这部著作深入刻画了思想史上的这一巨变。张卜天的译文可靠、流畅。强力推荐。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牛顿研究》分析手法老到,与作者那本革命性的《伽利略研究》堪称双璧。
——吴国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3《新物理学的诞生》
[美] I.伯纳德·科恩 著 张卜天 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出版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著作。作者I.伯纳德·科恩是美国著名科学史家、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该书从地球运动这一假设所引起的物理学问题出发,讲述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在创立新物理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做出的贡献,从一个侧面讨论了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
科恩从力学、天文学等几个主要方面勾画出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到近代物理学的转变,在同类著作中纲目最为清楚。张卜天的译文可靠、流畅。强力推荐。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新物理学的诞生”是近代科学革命的主题和主线。哈佛科学史家科恩以其洗炼的笔触、严谨的逻辑和细致的历史分析,对这一主题和主线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勾画。
——吴国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4《科学与宗教的领地》
[澳] 彼得·哈里森 著 张卜天 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出版
何为宗教?何为科学?宗教阻碍了科学发展吗?科学与宗教果真水火不容吗?“科学”和“宗教”是否适用于一切地域和民族?在讨论所有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科学”与“宗教”概念的含义演变以及它们之间产生关系的前提。
本书是科学与宗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它极富原创性地分析了“科学”与“宗教”这两大领地漫长的形成过程,绘制出西方科学与基督教之间关系的一幅令人信服的图景,颠覆了我们对科学与宗教的许多简单化理解。
对世界的科学解释根本上是无神论的,但科学为什么偏偏从基督教笼罩的欧洲诞生?科学发展与宗教和道德原来千丝万缕地编织在一起。彼得·哈里森的这一部最新研究引领读者深入这些问题和联系。张卜天的译文可靠、流畅。强力推荐。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书通过严格的历史考证,表明 “科学”与“宗教”概念是晚近三百年的发明,今日关于科学与宗教之关系的论说多数是时代误置,振聋发聩、引人深省!
——吴国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5《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
[美] I.伯纳德·科恩 著 张卜天 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11月出版
科学革命的一个成果是,人们开始设想一种研究政府、个体行为和社会的社会科学,其运作方式能与新兴的自然科学相媲美。这样便启动了这两个领域之间漫长而复杂的双向互动,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学术和公共政策。本书从科学史的视角考察了自然科学在概念、原理或方法上对社会科学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科学革命时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为这个鲜有人问津的学术领域提供了重要资料。
以科学史的眼光重新审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展现了现代自然科学在概念和方法上对社会科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引发我们思考二者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李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谈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各自是什么的著作很多,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动的著作很少,像这样的经典就更少。
——朱天飚,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6《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法] 亚历山大·柯瓦雷 著 张卜天 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出版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名著,作者为科学思想史学派的创始人亚历山大·柯瓦雷。本书认为,人类的思想在16、17世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和模式,使古代那个秩序井然、有限封闭的世界(cosmos)最终变成了均一无限的宇宙(universe),也使价值世界同事实世界完全分离开来。近代科学和哲学既是这场革命的根源又是它的成果,近代科学史和哲学史必须相互参照来研究。
柯瓦雷是科学思想史领域的泰斗级,在本书中以宏富的学识刻画了人类一个基本观念的转变过程。张卜天的译文可靠、流畅。强力推荐。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是科学史大家柯瓦雷对近代科学革命主题的独特概括。在这本由讲演录改编而成的小书里,作者娴熟地运用原始文本分析和概念分析的方法,挖掘和展示了这一历史主题。
——吴国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京东网店购买《科学史译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