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几度遇险命未休,老记者新闻生涯中无法磨灭的印记!

王学孝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几度遇险命未休

王学孝

编者按:


在记者行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他们用笔杆担起人间道义,用镜头记录是非曲直,却也曾遭遇个人生命的危机。无论是险恶的自然环境,还是突发的意外事故,这些记者生涯的遭遇,都成为他们新闻之路上无法磨灭的一笔。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原记者部副主任王学孝《几度遇险命未休》一文,重拾那些记者生涯中遭遇的惊险瞬间。


记者生涯中未曾经历战火硝烟、出生入死,但在和平环境中,却也曾历经险境,险些丢了性命。这并非耸人听闻,现略述二三。


1988年重庆“1·18”特大空难消息,是在次日时任四川省委宣传部长许由与我们共进早餐时透露的。他说:“你们真是好运气!昨晚与你们几乎同时从北京飞重庆的客机出事了,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此话差点让我吓出一身冷汗!


▲1988年1月20日,人民日报1版本刊登飞机失事消息。

 前一日镜头回放——


1月18日下午2时,我和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范荣康同志,乘车到首都机场准备搭乘4116航班客机飞成都,主持报社四川记者站揭牌仪式。班机原定4点半起飞,因故改为晚8时左右。在同一候机厅候机的,还有下午4时飞重庆的航班,也因飞机故障检修而延误。6时许,机场播音室传出:“飞重庆的4146航班乘客开始办理登机手续。”飞重庆的乘客如同听到喜讯,一个个拎着提包,满面笑容地走向检票口。


此时,老范有点坐不住,“咱们改乘这一班机怎么样?今晚飞重庆,明天乘火车去成都。”对老范这一提议,我有些犹疑:“万一明天火车再出点事,不就耽搁会期了?”我谈了这一顾虑,老范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再坚持意见。如今,听到昨晚重庆空难消息,老范不无后怕地说:“好险啊!万幸我们未改飞重庆,否则……”生命往往系于一念之差。(欢迎关注金台唱晚, ID:rmrbjtcw)


▲1988年1月20日,人民日报四川记者站成立招待会。

“1·18”空难,机上乘客和机务人员108人全部罹难。这在我国民航史上是很少见的。


我们乘坐的4116航班于当晚9点多才起飞,降落在成都机场已是19日凌晨。入住饭店后,老范立即给夫人谌容打长途电话,报告安抵成都。我闻悉空难后,才想起让记者站罗茂城给在《天津日报》工作的我爱人挂电话,告悉我已平安到成都。


我爱人那天迟进办公室,同志们低头看报、默不作声,在想一旦她看到这条消息,不知要发生什么状况。也就在她进屋还未来得及看报时,电话铃声响了,她就势抄起话筒,里边传出浓重四川口音:“老王昨晚已安全到达成都,一切都很好!”室内同志都舒了口气,将报纸递给她看……


19日上午10时,正在大学读书的儿子听到中央台广播空难消息,立即哭着打电话向记者部要爸爸。报社此时还一无所知,他旋即电话又打到妈妈那里……空难,及由此闹的乌龙,都虚惊一场!


▲右起王学孝、罗自苏、范荣康、陈华。



好险!可怕!!后怕!!!


这是回到机场休息室惊魂未定,我在笔记本上匆匆留下的草草字迹!


1988年10月,受《泰叻报》邀请,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谭文瑞率人民日报代表团一行8人,赴泰国访问。22日晨早早起床,匆忙赶往机场,搭乘7 时30分班机,飞往泰国北部古城清迈参观访问。


赶到机场,离起飞还有80多分钟。陪同我们的《泰叻报》总编辑出于一片好心,让我们改乘7 时15分的航班,中途不停直飞清迈,可早达一小时。但是谁也未料到,灾难就潜伏在这次改签上


▲1988年,人民日报代表团访问泰国。图为本报总编辑谭文瑞(左四)、《泰叻报》总编辑顺通(左三)、驻泰记者刘爱成(右一)、王学孝(左一)、王庚南(左二)、潘岗(左五)、丹林(左六)、解波(右三)、金德龙(右二)。

飞机在检修,并未按时起飞,7 时20分才登机。飞机被牵引上跑道。“女士们,先生们!飞机就要起飞了,请系好安全带!”这是泰航空姐悦耳的声音。


飞机滑行,转弯,加大油门,速度加快,机头仰空,前轮离地,正当后轮即将离开地面,飞机拉杆升空的瞬间,前轮又突然着地,但已冲出跑道,顷刻间,机舱内烟雾弥漫,令人窒息。因事发突然,空姐哑声,人们毫无反应。当人们醒过神来,机舱门已悄悄打开。个个神情木讷、相对无语,像机器人似的鱼贯走向舱门。烟雾从打开的舱门冒出,袅袅升空。


十几辆救火车忽啸而至,停飞机旁。


原来是飞机发动机引擎出了故障。据内行人讲,只要飞机后轮脱离地面,昂首升空,就难以再安全着地。秒针跑不到半圈,就会爆炸!机毁人亡,必定无疑!


下到地面,人人无言相觑。“这与我们昨天在玉佛寺对佛祖虔诚祷告不无关系!”谭老板的幽默使凝固的气氛又活跃起来。(欢迎关注金台唱晚, ID:rmrbjtcw)


▲1988年10月,时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的谭文瑞率代表团访泰。

▲1988年10月,人民日报访泰代表团合影。

廊曼机场空险距重庆“1·18”空难,仅10个月,一年内两次历险。重庆空难是有惊无险,而廊曼机场却是有惊又有险,惊心动魄,魂不附体。这惊险一幕是实实在在的,并非拍电影。


“你是二次逃脱死神魔掌!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同志们拿我逗乐。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到内蒙河套地区采访下乡知青。经过二十多天紧张工作,刚把稿子发回报社,就从包头向陕北神木进发。那里有一个名叫贾凯毅的天津女孩,她因独自选择到最穷的深山沟一户老贫农家插队落户,名响陕北和天津,被誉为“风雪红梅”


▲1973年10月25日,《天津日报》1版刊登王学孝《风雪红梅》一文。

从包头到神木,需要两天的汽车行程,当天在中途鄂尔多斯高原县城东胜落脚。包头至东胜,100多公里,不到半天车程。


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崭新大轿车。乘客中有牧民、矿工、干部和军人,男女老少几十口子。汽车轮渡过黄河,飞驰在柏油路上。一位穿紫色长袍的蒙族老乡在忘情吟唱:蓝蓝的天空上飘着白云,白云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


平坦大道很快消逝,前面一段路翻修,汽车须绕行。卵石遍地,车如履冰,飞驰变作爬行,行行复停停。直到中午,才进入一个叫罕台川的干涸河川。河川中偶有细流潺潺。汽车开始逆流而上,到响沙湾附近已是下午5 时许,汽车陷进泥沙,旅客下来推车,车却越陷越深。此时,耳边滚过山呼海啸般的隆隆声,抬头望去,前方百米之外浊流卷着巨浪铺天盖地压了过来。“山洪!”有人惊呼一声,说时迟那时快,我们跳上汽车,拎上提兜逃上堤岸。这时山洪已席卷而下,那辆数十人推它不动的大轿车,在洪水中像小孩玩具车,顺流翻滚而去,一会儿,便没了踪影。


附近前不着村,后不靠店,我们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决计徒步到东胜。没路,沿着河堤数电线杆。行约半小时,一个霹雳炸雷,把黑沉沉的天幕撕裂开来,暴雨倾泻。顷刻,雨水汇成洪流,从山坡向我们猛扑过来。脚下如千蛇游动,随时有随沙滑进河川的危险。我们顶着暴雨,跳崖越沟向山坡攀爬,个个像落汤鸡。这里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典型高原气候,虽然是三伏天,仍冷的浑身颤抖。上山无路,避雨无屋,心想,这条小命,没被山洪吞没,也要撂到山崖了……(欢迎关注金台唱晚, ID:rmrbjtcw)


夜幕降临,雨势渐弱,求生欲望支持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子苦苦挣扎。我们手挽着手,沿着湿滑山坡踉踉跄跄地继续攀援。相互激励着:“我们会找到老乡的!”


突然,远处山坡有一点烛光闪烁。这是生命之光,希望之光。“有人家了!”我们个个欣喜若狂,浑身力量倍增。又经一个多小时的攀援跋涉,终于来到透出亮光的窑洞。


这是一户蒙族牧羊人家,老牧羊人叫巴特尔,已年过花甲。把我们几个大汉让上热炕,换掉湿漉漉的衣服。大娘忙不迭地生火做饭。当香喷喷的糜子饭和烧土豆揭锅的时候,外出寻找小孙子和羊群的儿子儿媳也回来了。我们为他们祝福,也庆幸我们死里逃生。老人说,从他记事起都没有遇上过这样的暴雨山洪。


翌日,旭日东升,山野披金挂绿,我们辞谢了牧羊人家,沿着昨天洪水肆虐的河川,继续向东胜进发。河川好像经过一场大自然的浩劫,山洪抛下的各种杂物遍布河槽。据统计,这次暴雨山洪冲走车马数十,死亡百余人,有的直下黄河,不见尸首。


30年后,我随知青重返草原看乡亲时,特意拐到罕台川寻踪。当年遭难的响沙湾,已开发为旅游景点。人从高处滑下,沙子发出如鼓如号似虫鸣的声响。目睹眼前此景,不禁感慨万分,凭吊着当年同行者的在天之灵。(欢迎关注金台唱晚, ID:rmrbjtcw)


▲1997年7月,王学孝再回草原看乡亲。

数十年的记者生涯,没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火洗礼,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也都平安过关。倒是在和平时期的采访工作却屡遇艰难,多次逃过劫难。所以,我常对做记者梦的晚辈说,记者牺牲在枪林弹雨的战场是寻常事。在和平日子里从事记者工作,有时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别以为做记者都是游山玩水挎相机,鲜花美酒上屏幕,神仙般的日子。他可能有机会与国王元首共餐饮,也不乏乞丐流浪者饥肠辘辘的遭际和常人难以想到的艰难困苦。身为记者,光鲜亮丽是“面子”,不为人知的艰苦才是内心永远的坚守,望后辈谨记!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别叫我钱老,叫老钱”


记者的眼泪


记者节特刊 | 铭记与传承!人民日报三位资深名记者的刻骨真言!


李庄为我“送样子”


怀念“池北偶”——《告台湾同胞书》的起草者


依依惜别!在人民日报工作36年的驻外记者退休前的肺腑之言!


人民日报老总编的6句话,编辑记者们都该好好看看!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