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知道人民日报上的这些经典伟人照都出自何人之手吗?

王东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编者


有人说:“当今是个没有摄影师或者是很难出摄影大师的年代,因为人人都是摄影师。”此话不乏极端但也不无道理。在摄影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记录影像的方式由画笔、相机到手机、摄影机,便携精准、快捷高效的影像设备造就了无数的“摄影师”。


回溯半个世纪,光阴渐远,光影的魅力却不减。在摄影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它将流转的岁月定格在璀璨迷人的时刻,将历史的足迹嵌刻于跋涉者的记忆里。在人民日报社,曾有这样一位摄影师,作为专职拍摄党和国家领导人国事活动的新闻记者,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他用数以万计的图片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的身影,用镜头再现风云历史,为百年中国摄影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资深摄影记者王东《我的良师益友》一文,带您认识一位伟人身边摄影记者吕相友。


今年是2017年,我的良师益友吕相友逝世整整10年了。转眼又要到清明节,万物滋长,思绪纷飞,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他。



他单枪匹马上阵

成立人民日报摄影组



▲吕相友


1964年以前,我在人民日报机要室工作时,吕相友在图片组工作(后来改为摄影组)。那时因器材所限,从事摄影的人实在太少了,报社的图片组也只有吕相友、蒋铎和沈同衡三位同志,正式摄影记者只有吕相友一人。1957年以前,报社摄影组一度十分兴盛,多时达二三十人,他们负责编辑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人民画刊》。后来在“反右运动”期间,一些同志被打为右派调离图片组,只有吕相友一个人单枪匹马在这里干了几年。


▲吕相友


三年困难时期过后,国家情况有所好转,报社为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改善现有的摄影状况,安排吕相友负责扩大摄影队伍、招兵买马。吕相友首先想到了我。那时相机十分罕见,更鲜有玩过相机的人。他知道我曾在人民日报莫斯科记者站工作,接触并使用过相机。这样,我就由机要室调到了摄影组。起初我只负责管理图片资料,偶尔外出拍拍剧照。后来凡是有大型活动,吕相友就带着我参加。这样一来,我算入了门,一干就成了我终身的事业。(欢迎关注“金台唱晚”,ID:rmrbjtcw)


▲吕相友(中)向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左)介绍王东(右)


吕相友不仅是我的同事,更是我学摄影的第一位老师。他常教导我多看优秀的摄影作品、多看画册、多看图片展览。我们一起工作的20多年里,他可谓我的良师益友。我进入摄影组以后,报社又陆续调入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的王景仁、卢传友、许林,和从部队转业的沈进、孟仁泉,在秘书室工作的刘振祥后来也成为摄影组的一员。有了人,自然就需要设备,报社又购入了七八条“枪”(相机),这样也就像是个摄影组了。从此,由图片组改为名副其实的摄影组。


▲摄影组合影



定格经典瞬间

他功不可没



▲毛泽东和邓小平


当时摄影组在吕相友的领导下,可以说是兵强马壮、朝气蓬勃。大家齐心协力,不为名不为利,都一心扑在工作上。那时拍毛主席的活动很多,宣传毛主席更是头等大事,我们都围绕着宣传毛主席而勤奋忘我地工作。有一段时间人民日报的摄影及后期工作,都由吕相友、蒋铎、许林三人合作完成。吕相友拍摄照片,蒋铎、许林精修照片,经他们之手完成的毛主席照不断在人民日报上刊登,有的甚至被出版社拿去全国发行。那时编辑记者都还没有很强烈的著作权意识,因此有时照片发表时并不署名,在报上登出时也只署“本报记者摄”。一张照片见报,整个摄影组都跟着“沾光”。


▲吕相友镜头下的毛泽东


▲左为王东拍摄的毛泽东,右为蒋铎精修的登报照片。


1966年拍摄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吕相友在城楼,我和蒋铎在金水桥头。吕相友知道毛主席要到城楼角去,就在城楼向我们打手势,指挥蒋铎到观礼台。蒋铎领会他的意图后,马上将相机架到观礼台,找到最佳位置,定格了一张闻名至今的照片。后来这幅照片又多次印成了宣传画和邮票,发行全国。(欢迎关注“金台唱晚”,ID:rmrbjtcw)


▲蒋铎拍摄的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的经典照片作为《人民画报》的封面刊登。

▲照片被奉为经典,印为邮票发行。



勤奋敬业

他为摄影事业奋不顾身



▲吕相友(左一)在天安门城楼采访


除了日常的摄影任务,吕相友还在报社承担中央新闻的采访任务。众所周知,采访中央新闻时间紧、任务重,一般新闻单位常常会派几个人分头去干,但因名额限制,人民日报只能派他一个人前去摄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外国首脑来访要从机场开始报道。在机场拍完检阅仪仗队后,记者需要用最快的速度赶到天安门广场拍夹道欢迎的场面,再去钓鱼台拍摄会见,接着拍晚会……活动一个接着一个,跟拍的摄影记者全天都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夜间回到报社,工作并未结束,冲卷放大照片、送审、写说明,直到制版看到大样一天工作才算结束。那时还因种种原因,常常出晚报,天亮才能看到大样,吕相友就等到天亮。有时因工作时间太长、太累而休克。但吕相友说,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印在报上,一切劳累就全没了。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这种心情、这种感觉。


▲1966年8月18日,吕相友(高处站立者)在天安门城楼采访。


吕相友不怕苦、不怕累,为工作奋不顾身。1989年,十世班禅一行进西藏时要带一名摄影师,吕相友曾为班禅大师拍过照,班禅还记得他,但不知道姓名和单位,就点名要那个“小个子”跟他去。后来报社找到了这个“小个子”吕相友,这时的他已经61岁了。西藏高海拔缺氧,不是什么人都能去、都敢去的。吕相友当时身体状况并非很好,他毅然接下了这个任务,跟随班禅到了西藏,拍摄班禅大师的活动直到他圆寂。在西藏的日子里,吕相友把班禅大师的活动通过镜头一项不落地记录下来。回到北京后,他又立即动手整理班禅大师的照片资料,并同他人合作于1991年出版了《十世班禅》大型画册。


▲1988年,阿沛阿旺晋美(左)和十世班禅(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人代会时在休息室交谈。(吕相友 摄)

▲十世班禅在北京寓所会见吕相友


吕相友的事业心很强,别人看来很棘手的事他都能争取办到。上世纪70年代,为了摄影组的同事工作方便,吕相友突破种种困难,专门写报告申请了一辆国产红旗轿车。后来大家在工作上遇到困难,常常会说:“要是吕相友在摄影组就好了。”


▲吕相友(右二)与摄影同行们


吕相友1957年从部队调到报社当摄影记者,在报社工作了20多年。他用相机记录下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宋庆龄、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留下了上万张极为珍贵的图片资料。20多年来,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2000多幅照片,又从上万张照片里精选出几百幅照片陆续出版了多部画册。


▲吕相友(右)拍摄毛泽东

1959年,朱德、宋庆龄在首都机场欢迎外宾。(吕相友 摄)

▲1983年8月,邓小平在大连棒槌岛与随行记者吕相友合影留念。

▲1959年毛泽东、刘少奇等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主席台上。(吕相友 摄)

▲1958年陈云会见外宾(吕相友 摄)


▲1998年2月23日,人民日报8版整版刊登吕相友拍摄周恩来总理的作品。(标题“公仆楷模 光辉一生”为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所书)


1986年,他首次出版《吕相友摄影集》,随后在1991年出版《镜头里的领袖风采》、1994年出版《小平您好》。1997年4月8日,在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之际,他又出版了大型画册《伟人周恩来》《开国元勋》。这些照片多数是他在人民日报工作时所拍,有些摄影作品更是在国内外展出多次。




2006年,吕相友出版了生前最后一本画册《中国大审判》。2007年7月22日,这位拍摄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最多的一位记者逝世了,享年79岁。


▲《中国大审判》


▲吕相友


在清明节前夕,我深切怀念这位良师益友,感谢他成为我摄影事业的领路人,更感谢他言传身教,教会我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摄影记者!


▲吕相友阅读王东《我的脚印》一书

▲王东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王府井:人民日报老报人的独家记忆


你知道人民日报第一个驻国外记者站是哪个吗?


她被困21年,57岁提笔再当记者,享誉新闻界!她用一生诠释什么是“独立行走的水”!


“红机”接通,听筒那头传来邓颖超的一席话,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300多本沉甸甸的采访本,见证了这位人民日报记者40年的新闻生涯!


她曾上过特务机关的“黑名单”,也曾是人民日报社论史上难得的“女笔杆子”!


这位大咖原来也是人民日报“今日谈”的“写手”!


这么多头版不是白来的!独家揭秘人民日报记者“两会”采访报道技巧!


时间都去哪儿了? 穿越时光隧道带你重回那些年的“金台园”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