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图有真相!年届六十的人民日报驻外记者直击美国示威第一现场!

温宪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 ● ●  

















他是洞悉事件真相的记录者,年届六十,重大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仍能出现他的身影——他就是人民日报社原北美中心分社首席记者温宪。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他《那年八月,怒火在全美燃烧》一文,带您重返美国弗格森事件“第一现场”。



🔹全文共2010字,阅读大约需要4.5分钟。

🔹本文首发于“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

🔹微信ID:rmrbjtcw



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8月12日,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围绕该不该拆除美国内战时期南方将领罗伯特·李的雕像,而引发的示威冲突最终酿成血案,各种愤怒迅速蔓延整个美国。


夏洛茨维尔市是被誉为“公立哈佛”的弗吉尼亚大学所在地。这所大学的创办者正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首任国务卿、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如今这座充满人文气息的大学城,因命案捅破了一个美国社会的“大脓包”。


2017年8月12日,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大规模集会期间发生暴力事件,导致1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民众悼念暴力冲突遇难者。(人民日报社北美中心分社记者  张朋辉摄)


8月的美国,似乎与干柴烈火般的燃烧有着默契,考验着以见证、记录历史为天职的人们,让我不禁回想起3年前的采访经历。


2014年8月9日下午,一名白人警察在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镇击毙了18岁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在那之前的几年,美国种族冲突并未因一位名为奥巴马的黑人入主白宫而有根本改观。布朗之死所引发的“蝴蝶效应”立即在全美燃起一片烈火。


美国媒体自2014年8月11日起就有所报道。事发当天,我立即将此事作为重要新闻线索报回国内,并及时配发相关消息和述评报道。此后,我一直在做着赴现场采访的准备。面对如此发达的网络,驻外记者不应成为成天泡在网中的“宅男”或“宅女”。驻外记者的价值便在于驻外。他(她)应该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尽可能地及时出现在重大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对亲见亲历作出客观、真实和有深度的报道与解读。


弗格森镇及来自全美各地的人们在布朗遭枪击处献花哀悼

本文作者温宪在布朗遭枪杀处


8月18日晚,当看到弗格森镇局势仍有升级迹象时,我主动请命,尽速赶往弗格森镇现场采访。8月19日一早,乘机赶往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抵达时已是当天下午3点,烈日仍然高悬,气温较华盛顿热了许多。一路上见到不少平时常见的国际媒体同行,他们也都身上挂满“长枪短炮”匆匆赶往现场。弗格森事件发生后,我是驻华盛顿中国主要新闻机构中最早前往弗格森镇现场的新闻记者。


密苏里州与华盛顿有一小时时差。大批记者的涌入使得当地旅馆价格上涨,我连续跑了几家都吃了闭门羹,最后落脚在一家距离弗格森镇尽可能近的小旅店,随后驾驶着刚刚租来的汽车马不停蹄地前往弗格森镇采访。


弗格森镇的示威群众


快要到达弗格森镇时,身旁车道上一队全副武装的军车疾驰而过,拐入弗格森镇的主要路口已被国民警卫队等军警封锁,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抵达弗格森镇后,第一个重要采访地点便是布朗遭枪击现场。由于军警封锁道路,无法驾车前往,设法将汽车停在一家超市停车场后,我便挥洒着汗水步行前往。全然陌生的弗格森镇军警林立,示威游行队伍不断,到处是愤怒的目光和紧张的对峙。布朗遭枪击处和遭骚乱毁坏店铺更是令人震撼——这里便是真正的第一现场。


美国国民警卫队被派来加强警戒,以防出现骚乱。


这是一个似曾相识的现场。在南非的索韦托、博伊帕通,在饱经内战的安哥拉第二大城市万博,在惨遭大屠杀的卢旺达,在扎伊尔东部战场,我都见过类似现场。但这里是美国。我走街串巷,追随着示威队伍、当值的军警和三五成群的人们,观察着,询问着,交流着: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此事?你们的诉求是什么?你及你们有着怎样的故事……


温宪在弗格森镇现场采访

温宪采访负责维护弗格森镇治安的警官


烈日渐渐隐去,弗格森镇出现了几个为示威群众提供水和食品的摊位。当我走上前观看时,也被问及是否需要食物。直到这时我才醒悟,从华盛顿赶到圣路易斯,再从圣路易斯到弗格森镇,又在弗格森镇进行高强度的密集采访后,早将午饭忘在脑后。那些好心人给了我一块披萨和一瓶水后,我便坐在角落享用了这一独特的免费晚餐。


为示威群众发放免费食品的摊位

温宪在享用“免费晚餐”


弗格森镇的夜晚血腥味最浓,示威者与军警发生暴力冲突的风险也最大。夜幕降临后,虽然身心已高度疲惫,但我仍在坚持着,坚持要看到夜晚将会给弗格森镇带来什么样的抗争与血腥。伴着浓浓的夜色、随着一队队示威人群,又是新一轮的采访、采访、采访……


入夜后,头戴防毒面具的示威群众仍然不断出现在弗格森镇街头。


深夜时分,拖着极为疲惫的身躯回到下榻地。然而这还只是又一轮拼搏的开始:凝神整理采访素材和“第一现场”报道思路,整理照片和视频素材,发回文字、照片和视频。那一晚,下榻地的网络极差。直至凌晨4时,视频竟仍未能传回国内。高度麻木的大脑突然灵光一现——楼下商务间的电脑可能传输更快!此招显然奏效,但将视频完整传回国内已是8月20日清晨6时——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其成果是8月21日见报的“第一现场”稿《没有正义就没有和平》。


2014年8月21日,人民日报21版刊登温宪《没有正义就没有和平》。


8月20日下午,我再次来到弗格森镇现场进行采访。较之前一天,第二天的采访更注意于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角度对此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其成果是8月22日见报的《我们只是希望得到正义》一稿,也为此后见报的《黑人青年之死引发美国社会深刻反思》一稿打下坚实基础。


2014年8月22日,人民日报21版刊登温宪《我们只是希望得到正义》。

2014年8月27日,人民日报21版刊登温宪《黑人青年之死引发美国社会深刻反思》。


8月19日夜间,稍稍感到可以松一口气,查看着上百封未阅电子邮件,其中一封令我眼前一亮。原来是常驻委内瑞拉的同事吴志华发来的邮件,老吴这样写道:


温宪:


你好!祝贺你喜迎六十岁寿辰。

衷心地祝福您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志华

于加拉加斯


老吴与我同年同月,这样一封邮件令人顿感温暖。匆匆之中,简短回复:


老吴,你好!


谢谢!

也祝你甲子快乐,健康、愉快!


温宪
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县弗格森镇
2014年8月19日夜


奔波的岁月中,常常容不得过多奢侈的感慨。但在那一刻,我真的有些动容:一晃几十年过去,我们都将成为花甲之人……



注:除特殊说明外,文中照片均由何小燕拍摄。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小心!脂肪长在这里最要命,致癌、不孕不育、心脏病都与它有关,害死了很多人!


整整20年前, 曼德拉这样对我说……


遭遇人生的滑铁卢,他放下笔杆拾起秧苗,从人民日报记者转身成为“水稻专家”!


追忆 | 人民日报驻外记者眼中的钱其琛


他孤身深入战场采访联合国维和行动,原来他与联合国有这样的不解之缘!


他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也曾是这支功勋部队的第一批兵!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