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夜班编辑到驻外记者,4年半的夜班编辑经历成为他受益终生的珍贵回忆!

许宏治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纪念文章之八


编者按:


夜幕降临,人民日报夜班平台的工作才刚刚拉开帷幕。夜班编辑默默无闻在岗位上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只为在第二天清晨为读者奉上这份飘着油墨香的精神食粮。其中的苦与乐,夜班编辑体会最为深刻。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纪念文章之八,人民日报社原国际部高级编辑许宏治《从夜班编辑到驻外记者》,重回让他受益终生的夜班时光。


🔹全文共2011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经作者授权推送

🔹微信ID:rmrbjtcw


夜班编辑和驻外记者,是人民日报编辑部内两个完全不同的工作。我在人民日报国际部工作期间,在这两个岗位上都工作过。我曾3次出任驻外记者,常驻过德国、俄罗斯和墨西哥;也曾3度担任夜班编辑,总共在夜班工作了4年半,其中3年半是在我第一次任驻外记者之前。我深感夜班的历练对日后的驻外工作大有裨益。记者驻外之前,最好先踏踏实实上几年夜班。


许宏治在报社国际部担任编辑时的工作照


我第一次上夜班是1982年刚从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毕业进入报社国际部时。当时,部里规定我们这些新同志都要分期分批到夜班工作半年。我主动要求第一批上夜班,因为早在读研究生期间,我就了解到夜班工作的重要性,知道每天出版的报纸其实都是夜班工作人员编辑出来的。我很想早日了解报纸的编辑出版过程,早日学会编辑报纸的本领。事后回想起来,其实这半年也就学了些皮毛而已。尽管如此,这些粗浅的知识对于我后来的驻外工作也是有用的。至少让我后来写稿时心里比较有数,知道多少篇幅的稿件在报纸版面上会占多大地方,知道什么内容的稿件大致应该写多少字数。


半年夜班结束后,我被安排到国际部苏联东欧组工作。上了一年多白班以后,我再次来到夜班。这一次我和部里签了合同,连续在夜班工作3年。现在回想起来,这3年的收获是很大的。


当时,国际部夜班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如长期在夜班坐镇把关的原国际部副主任徐麟同志,退居二线的老领导廖胡今同志,还有六版主编柯贤伟、七版主编李芾以及负责检查的刘进荣同志等。他们都曾长期在夜班工作,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坚守在夜班的岗位上。他们业务水平精湛、思想作风过硬,都令我十分敬佩。上面提到的这些同志现都已不在人世,我们永远怀念他们。他们为党报事业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宏治和夜班同事李芾(右)参加国际部组织活动时留影。


夜班的工作很辛苦、很紧张,但也很充实、很快乐。每天晚上一上班,我们就忙碌起来,几个小时毫不松懈。新华社的电讯稿源源不断地传来,再加上白班发来的稿子以及驻外记者直接发至夜班的稿子,各类稿件都集中到夜班,各种新闻、信息都汇聚于此,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国际部的老领导、曾多年上夜班的老前辈廖胡今同志曾自豪地说:“每天的新闻都是我们夜班(编辑)先知道。”


每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新闻,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壮丽画卷,反映了世界多姿多彩的面貌。每天接受大量新信息使我们开阔了眼界,久而久之便对世界形势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国际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觉得,这正是当好一名驻外记者所需要的。


1988年5月,我第一次担任驻外记者。记得当时出国前,时任社长钱李仁嘱咐我:“你的眼睛要向外,要看到整个欧洲、整个世界。”出国后,我一直牢记这句话,驻外期间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而不是把目光局限于驻在国。视野宽了,思路也就开阔了,报道的题材更广了,分析问题也更有深度了。在这方面,上夜班时打下的基础还是很有帮助的。


许宏治第一次驻外时摄于人民日报驻德国记者站


老领导徐麟同志曾经告诉我,夜班工作的首要环节是选稿。我觉得很受启发。每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稿件很多,我们必须从中挑选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并适当加以处理,再把它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对驻外记者同样大有好处。驻外期间,每天世界上都会有各种事情发生,驻在国的媒体都会报道许多新闻。记者接触到大量信息,其中哪些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哪些是应该报道的新闻,哪些是值得深入分析研究的问题,哪些可以忽略不计……这些都需要记者作出筛选。这和夜班编辑的选稿是有相通之处的。


我上夜班时,老领导廖胡今同志曾让我跟他学写“本报讯”。虽然夜班每天都有大量新华社电讯稿和本报稿件可供选用,但老廖并不满足,他总想挖掘更多的稿源以充实报纸版面。于是他决定根据有关资料,自己编写一些消息,作为“本报讯”刊用。在老廖的指导下,我在夜班编写过相当数量的“本报讯”。此外为争取时效,有些从国外直接发至夜班的记者来稿需要立即刊用,但可能由于写作时间仓促,质量未达到要求,必须修改加工,甚至需要“动大手术”。这也是夜班编辑需要承担的任务。我觉得,这对于培养新闻写作能力是有帮助的。因为写作能力是记者必备的基本功。


1988年,许宏治驻外期间和新华社记者王德峰(左)一同采访。


夜班编辑工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看大样。当时报社还没有采用激光照排技术,仍使用铅字排版。按照当时夜班的工作流程,决定采用的稿件要做好标题发到活版车间排出小样,然后由拼版师傅根据编辑设计的版样拼成大样。夜班编辑再仔细审阅大样,主编把大家的意见汇总改定后,由值班主任签字付印。车间按照付印样改好后,编辑还要再审阅一遍,然后签发最后样。看大样时最重要的就是“认真”二字。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一丝不苟;要从头到尾仔细审阅,一个字都不能放过;要严格把关,消灭一切差错。


经过夜班的几年历练,我在工作中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写稿还是编稿,完成后都要像在夜班时看大样那样多看看,确信没有问题了再交出去。我当驻外记者期间,无论在德国、俄罗斯还是墨西哥,发稿前始终保持在夜班养成的这一习惯,受益终生。




 注:文中图片均由许宏治提供。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夜班的苦与乐


依依惜别!在人民日报工作36年的驻外记者退休前的肺腑之言!


有图有真相!年届六十的人民日报驻外记者直击美国示威第一现场!


你知道人民日报第一个驻国外记者站是哪个吗?


编辑副刊30余载,退休后是什么让他依然执着于此?


他是人民日报高级编辑,退休后却回湖北农村当上了“生产队长”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