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暢:《長安未遠:唐代京畿的鄉村社會》後記
中国历史上黄金时代首都圈城乡风貌的全面呈现
长安未远
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
Living Near Chang'an: Rural Society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Tang
徐 畅 著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59元,416页,16幅插图
ISBN:978710807069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年4月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唐代,长安是全国的首都,东亚的政治中心,物质文明闪烁、外来文化交融;由于资料的缘故,学界对其研究远不及西陲边城敦煌、吐鲁番。近年来随着城市考古的进展,石刻墓志的刊布,唐人诗文中都市信息的再发现,长安城市社会的研究迎来了新契机,有“长安学”的诞生。
在中古中国,依据物理形态划分的城市(郭)与乡村(野)具有连续统一性(Urban-Rural Continuum);就长安而言,城市与郊乡共同承担了帝国核心区的角色,作者将都城与周边乡村作为整体的“大长安”,从区域史的视角,展现既是唐帝国中枢所在,又具有地方立场的京畿区域(尤其是乡村区域)内,国家与社会力量的互动、融合及矛盾、冲突,各阶层民众生产生活、安守流动、思想信仰之全景。书中重点剖析韦、杜家族为代表的京畿士族,白居易为代表的文人官员的长安城乡生活体验。本书是新时期长安研究的综合与创新,是中古乡村社会研究的厚重之作;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城乡关系亦作出了贡献。
徐 畅
1986年生,河南南阳人,2004—2014年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古籍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汉唐历史的研究,近年来关注新出资料与中古地域社会,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本书把以长安为核心的京畿乡村社会的变迁,按自然环境、人口结构、社会网络、民众生活的顺序进行系统性分析,对乡村社会的面貌进行前所未有的复原;关于长安城内的研究,近年有飞速发展,而本书第一次逼近都城圈居民的生活实态。
以乡村为焦点,阐明京畿地域社会与长安城都市生活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此意义上,本书开拓了长安研究的新局面。
——妹尾达彦(日本中央大学)
唐都长安以巍峨壮丽的殿堂、雄浑宏廓的城池、星布四周的宫苑成为时人向往的胜地,亦化作后人盛世想象的源泉。这座世界舞台上活跃的帝王将相素为学界熟悉,生活在城外的普通人却为古之史家遗忘,亦长期逸出今人视野,隐入历史的灰暗背景。
作者另辟蹊径,利用传世、出土文献、考古资讯,透过乡村观察长安及唐帝国,从自然风貌、聚落形态,到基层统治、官民生活;不仅剖析百姓生计,还揭示其内心世界;呈现京城周边生活的斑斓画面。既是长安研究的拓展,更是中古乡村研究的厚重之作,对全面认识古代城乡关系,亦作出了贡献。
——侯旭东(清华大学)
目 录
序 / 荣新江
导 言
一 从京畿民辅恒的人生史说起
二 本书的研究对象
三 关于书名
四 相关研究回顾
第一编 聚落地理
第一章 京畿地区的自然地理图景
一 地形地貌
二 气候、物产与水资源
第二章 唐长安的基层聚落形态
一 城郭内外
二 唐长安城内的基层聚落形态
三 唐长安城市坊里制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运作
四 唐都长安“无乡里”说与“二重构造”
五 规划与顺应:对城中乡的一种解释
第三章 唐万年、长安县乡、里、村新考
一 前续考订
二 新出墓志对乡里村的订补
三 几点思考
第四章 唐京兆府畿县辖乡、里、村新考
一 乡里村坊制在畿县的实施
二 畿县辖乡里村补考
三 畿县辖乡数的变动
第二编 户口居民
第五章 京畿乡村的人口数量与居民结构
一 乡村人口数量蠡测
二 乡村居民的稳定性与流动性
三 京畿乡村的居民结构
第六章 京畿士族的城市化及其乡里影响
——以京兆韦氏、杜氏为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韦、杜二姓的城市化:京畿士族“中央化”的表现
三 “乡里有吾庐”:韦、杜家族对乡村根基的维持
第七章 中唐文人官员的长安城乡生活体验
——以白居易为例
一 城乡“连续统一体”
二 白居易畿尉生活的时与空
三 民生与赋役:畿尉的乡村体验
四 贞元、元和中白居易的长安城乡观念
第三编 基层控制
第八章 京畿区的行政控制层级及其特点
一 “京畿为四方政本”
——京畿府县官的选任
二 行政控制层级
三 越级的沟通:上诉与下达
第九章 京畿乡村的“有力者”阶层与社会控制
一 乡村的“在地有力者”及其社会功能
二 乡村的“外来有力者”及其角色
三 皇权、官僚制与控制达成
第十章 京畿乡里的户口控制
——以唐前期为中心
一 户口迁移之禁与开禁
二 京畿乡里的客户与括户
第四编 生活世界
第十一章 家计共田园
——京畿乡村民众的经济生活与生计
一 一户标准小农家庭模型的构建
二 财产与生产资料
三 农桑生计
四 小农户的年收入
五 小农户的年支出
第十二章 环长安区域的民众信仰与神鬼世界
一 一方土地,两重世界
二 环长安神鬼的分类、分布及其活动范围
三 唐人头脑中环长安神祇世界的谱系与统治秩序
四 人界与神界的交汇
五 长安乡村之鬼怪害人
结 语
一 京畿在唐帝国
二 唐帝国在京畿乡村
三 从京畿区看中古城乡关系
参考文献
后 记
地图目录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後 記
这本小书由我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却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段“插曲”。我自初入史学门庭,就得专家引导,进入出土文献整理的工作一线,先后参与新出土及海内外散藏吐鲁番文献、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及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整理;而第一份工作也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历史文献,尤其是出土文献的教学与科研。
围绕出土文献展开的工作自有特点,做或许不甚恰当的比喻,仿佛新出土一副野生动物的骨架,工作是依据这个残缺骨架复原出一个完整动物,需要摸索其全身的骨序,将错位、遗落骨块填充进去,对缺骨部分进行想象性修补(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填充肉与皮毛,丰满骨架(历史研究工作)。
2010年我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攻读隋唐史方向的博士生,原想发挥特长,勾连起新出秦汉三国户口簿籍类简牍与敦煌吐鲁番籍帐文书,探讨国家控制基层民众的手段在汉唐间发生的变化。但在断代史各立疆界,不同介质出土文献研究缺乏对话的当时,我“狐狸”式的贯通幻想很快成为mission impossible。后因参与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的整理,有感石刻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古时期长安周边史地、家族、人物等信息,欲仿效侯旭东先生北朝乡村史的研究理路,在众人瞩目的唐长安城市研究以外,开出自己的一片学术领地——京畿乡村社会史。
在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会上,有专家担心支撑这一构想的史料不足,我却觉得“根本不是事儿”,正当我悠然周旋于传世长安文献、西安出土唐代石刻、汉唐长安考古成果之间时,另一重焦虑却日渐浮现,即如何寻找京畿乡村社会中可以展开的具体议题。熟悉于上述“填骨架”工作模式的我,如同面临一种性质全然不同的任务:去拍摄一部乡村题材的电影。如何构建叙事的框架?乡村有很多特点,不同的景观,要展现它的哪些图景?通过怎样的手段?着实难倒了我。
为寻找灵感,我着意学习与乡村研究相关的一些社会学、人类学、区域史的理论范式,阅读年鉴学派对法兰西乡村、地中海等区块的代表著作,了解日本学界的“地域社会论”与中国“华南学派”提倡的历史人类学;甚至践行田野考察,走近历史现场,多次至西安,探访唐城及坊里、宫殿、寺院遗迹,并赴周边的长安区、周至、户、高陵、蒲城、咸阳诸县,远至汉中,进行石刻调查。
这些努力最终呈现在文本上,并不是一部面面俱到的京畿区域史,而是对核心区社会特质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如,在首都乡村相当数量的居民与家族耻于世代为农,循常规、非常规手段,取得社会阶层的晋升,而这种机遇,也吸引外州县、举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精英人士涌入本区。“社会流动”,正是京畿乡村社会的灵魂。在整体描述流动趋势外,我尝试以京畿农人辅恒、文人官员白居易、王建及京兆韦、杜家族的长安城、乡活动为个案,描绘京畿居民在社会急流中的生活画面;从而提醒读者思考京畿与外州县、与唐帝国的互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等课题。此外,还借助经济学的计量分析,社会学的结构分析,呈现本区地狭人稠、赋役繁重、社会控制严密等特点,详本书结语部分的归纳。
不得不感叹的是,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经济理论为指导的时代,唐史学者围绕唐代经济形态、土地制度、农工商业等展开激烈讨论;而当今的中古史研究中,经济史、农业史、人口史、乡村史等领域都受到冷遇。我曾尝试将博士论文的一些篇章修改投稿核心刊物,亦多“不遇”。由于工作的需要,2014年后,我多往返于北京—长沙之间,进行长沙吴简竹木牍的整理与研究,又开始了轻车熟路的“填骨架”。虽无意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京畿乡村的研究,暂时搁置下来。
鼓励我重拾旧业,将博士论文修订出版的是北师大的杨共乐、宁欣、张荣强先生。但我视此为畏途,在勉强启动的修订中,时常焦灼而痛苦,在篇章结构调整中左右迟疑,以致耽误进度,错过出版时机。后幸得荣新江师推荐,与北京三联书店商讨出版事宜。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编辑孙晓林、曾诚先生秉持专业标准,逐字句审阅拙稿,对导言与结语的撰写、篇章结构、学术立意、阅读感受、行文风格等与学术品质攸关的方方面面,提出建议;匿名审稿专家对书稿的整体结构、资料征引亦有实用的审读意见。自2017年投稿至今,经过数个来回的打磨,书稿较博士论文早已面目全非;不断增补新刊石刻资料的同时,这些年我在学术研究中的一些新想法,也在本书中有所体现。
书稿的撰写与改定,曾先后得到王子今、王小甫、黄正建、宁欣、李鸿宾、孟宪实、鲁西奇、侯旭东、陆扬、赖瑞和等前辈的指正,史睿、夏炎、张达志、王庆卫、张天虹、裴成国、石洋、董涛、管俊玮、黄庭硕等先生也提供过一些关键性资料;书前插图的制作,多亏首都博物馆李兰芳、四川大学罗凯、地图出版社王俊友的热情帮助;在美国的文欣、沈琛学兄审核了英文目录,钟芳华、南芳学兄通读修订稿并帮忙做史料校核工作。这都是值得感念的。
妹尾达彦、侯旭东、李鸿宾、孟宪实四位先生对书稿做了推荐,是我的荣幸。在将定稿交孙晓林女史的信中,我说:
韩茂莉先生在新作《十里八村》里所说的“希望通过学术研究,走进村民世界”,我心亦有戚戚。这样一个选题在中国中古史领域,本身就是具有“叛逆性”的尝试,呈现出的图景虽过于细碎,拼凑起来,亦能窥见有关唐帝国、有关中古城乡关系的大问题。
当然,“图景”中不完美之处太多,责任均在我个人。
小书献给业师荣新江先生,感谢他引导我走上学术之路,并容忍我一贯的固执己见。
小书也送给舍妹徐达,纪念我们已逝的青葱岁月。
2018年7月5日
于京南枣园
2018年夏将书稿交付后,我得到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的邀请,作为秋冬季驻访学者,在杭州之江、西湖度过了难忘的四个月;期间曾先后在浙大历史系、高研院,杭师大报告对唐都长安及周边聚落形态的研究心得,得到同期访问学者及杭州中古史同行的良多提示。返京后,书稿的完善与出版又得到王素先生的关照,耿元骊教授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代中国乡村治理与社会秩序研究”(18ZDA171)的支持。谭徐锋兄对书名的选取有所提示,学棣李希珺、郑蓉帮忙复核资料。全书最后修订于2020年初,时因肺炎疫情闭户。
2020年2月6日
补记于宛城汉水之滨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第十八辑 书目
“山中”的六朝史 魏斌
长安未远: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 徐畅
观物:邵雍哲学思想研究 李震
从灵魂到心理:关于经典精神分析的社会学研究 孙飞宇
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 章永乐
扫描二维码,前往京东购买《长安未远》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竭诚为读者服务===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欢迎关注三联学术通讯
sdx_bulletin
模板來源:三聯學術通訊
後記來源:徐暢女史
郭雪妮《從長安到日本:都城空間與文學考古》出版(附:妹尾達彥/序)
杜文玉、何志龍主編《長安與世界對話:唐都長安140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出版
周繁文《長安城與羅馬城:東西方兩大文明都城模式的比較研究》出版
王早娟《生態文化視野下的唐代長安佛寺植物》出版(附:李浩/序、作者/後記)
朱德軍、王鳳翔《長安與西域之間絲綢之路走向研究》出版(附:杜文玉/總序、朱德軍/後記)
周繁文《長安與羅馬:公元前後三世紀歐亞大陸東西帝國的雙城記》出版
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二十一卷《唐代長安及其節慶研究專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