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历史三月大事记
时光荏苒,时间见证了交大历史的华章,是交大百年历史的见证者。
翻开时间的书页,交大历史的瑰宝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成为指引交大人精神世界的不朽明灯
悠久历史,源远流长。源逾百年,立德树人。
今日忆史,皆在溯今。今日溯今,犹在生辉。
下面就让校友会为您讲述交大历史中,发生在三月的故事:
清政府铁路督办批准开平矿务局恳请学堂增办矿科的请求,并确定学堂名称改为唐山路矿学堂。
教育部举办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我校选送1915届毕业生王节尧和1916届毕业生茅以升作业参展,获评全国第一,教育总长特嘉奖“竢实扬华”匾额一方。
▲茅代院长在汉口、长沙等地接洽公务后回院。
▲奉交通部令:国立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暂行并入唐院,设铁道管理系,并续招新生。
1939年3月
在唐院到达平越之前,由于茅院长的奔走,贵州省政府命令平越县对唐院内迁平越立即做安排。平越县政府立即将平越县立中学(位于文庙内)腾出充作唐院教室及办公室,将县立小学(旧考场屋)腾出充作学生宿舍(学生宿舍分别命名为天佑斋、鸿哲斋和木兰斋)。唐院到达平越后又租借了一些民房,略事修葺,充作教授宿舍。在福泉山上修建了一所简易的图书馆,开辟了大小两个操场。
在此同时,茅院长及罗忠忱、伍镜湖、黄寿恒、顾宜孙、李斐英、朱泰信、林炳贤、许元启、范治纶、邵福旿、王钧豪、贝馥茹、曹丽顺、胡立猷、许炳汉、许靖、杨源荫、罗河、李汶、王芳荃、倪可权、杨耀乾等教授和讲师、助教们也陆续到达。不久,又延聘了何杰、谌湛溪、陈茂康等教授。于是,膏油续晷,弦歌再续。
1943年3月15日
三青团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直属分团部成立。王化启等10余人为干事。
1946年3月8日
奉教育部渝高字第13841号训令:行政院核准,同意唐院迁回唐山。是为唐院正式奉令复员之第一声。未几,唐院组成迁校委员会。耿承总务主任任总干事,郭宏德副之。
伍镜湖教授抵达唐山进行接收事宜。住在学校的日军俘虏开始遣送。
学生自治会进行改选。竞选激烈。学校三青团推出候选人;中共地下党组织依靠进步同学推选以孙梁为首的候选人。竞选结果,孙梁当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全钰嘉、黄健德、施不为(别名方生)等为委员。
唐院在沪先后成立或恢复了教授会、讲师助教会、职员会及校工会等群众组织并各自制定了章程。
院务会议开会,决定自3月28日起在沪恢复上课。
▲在生活十分困难、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唐院暂借上海交大教室恢复上课,有些课程教师未到,上海交大也予以很大支援。
▲属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解放区)领导的华北交通学院师生员工从石家庄迁来唐山校园。
上海解放前夕,唐院奉命成立应变委员会,其宗旨在于维护全院师生员工之安全与生活。是日,应变委员会举行成立大会,唐振绪被推选为主席,并通过了应变委员会章程。
为了搞好工农班学生的学习,唐院第一次设立了班主任制。
为保证教师有5/6的工作日用于教学与科学研究业务性活动,唐院作出《关于教师工作时间的暂行规定》。对于校、系各种会议在时间上作了限制性规定。
铁道部通知,唐院铁道建筑、桥梁隧道、铁道运输机械、电气运输、铁道经营等各专业从1956年入学新生开始改学制为五年制。
党委建立统战部。
学校公布自4月份起实行助学金修正办法,这个办法贯彻了阶级路线,贯彻了“勤俭建国、勤俭办学”的方针。
唐院机1956-3班学生与济南铁道学院师生协作,完成我国第一台煤气柴油内燃机车的设计任务。
唐院电机系教师潘启敬、张光和参加了全国自动化学会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远动学学术会议。潘启敬讲师在会上作了科研学术报告《电气化铁道无触点综合远动装置》。报告列入了论文集,由科学出版社于1961年出版。这项科研工作继续进行到1964年,唐院电机系供电教研室承担的“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无接点综合远动装置”参加了全国展览,并获国家三等奖。
全院教职员工及毕业班学生共600多人参加陡河挖河。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联合发出《关于按照系统实行革命大联合的通知》后,唐院“红旗战斗队”“东方红兵团”等24个群众组织实现了革命大联合,正式成立了“唐院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
在工人、解放军宣传队领导下,学校决定安排大部分学生、一部分教师去唐山机车车辆厂、山海关桥梁厂、塘沽车站及唐院“五·七”机电厂等参加三大革命运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
据交通部交计字第349号文件,学校校名改为“西南交通大学”。
1976届工农兵学员346人毕业,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本校第一届毕业生。
学校“文革”后第一次恢复技术职称评定,有15位教师晋升职称,这是1962年以来学校首次。
学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热烈欢迎1977年招收的新生521人(其中增招走读生110名)到校学习。学制改为四年。学校决定:从1978年入学的学生开始,试行学分制。
铁道部同意学校设立中共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分部委员会。
学校成立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委会由17名委员组成,曹建猷任主席,高渠清、路湛沁任副主席。
铁道部批准西南交大成立研究生院。
根据铁道部1988年元月22日铁教(1988)64号《关于西南交大在成都新址正式挂牌办公的请示的批复》,成都校区正式挂牌。
西南交通大学开始正式启动磁浮列车的工程化研究后,青城山磁浮车工程试验线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国家科委工业科技司组织的专家评审。
由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赵世春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太极网3000kJ能级柔性防护结构落石冲击试验在国工实新津试验场取得成功。这是国内首次自主知识产权高能级被动柔性防护结构足尺冲击试验,该试验的成功也表明西南交大在柔性网防灾结构理论与设计方法上逼近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签约暨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议在北京南宁大厦召开,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郭业洲副部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李康副主席、中国农业银行李振江副行长到会致辞,并见证了签约仪式。西南交通大学与广西大学等单位成为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共建核心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率团出席了会议并做重要发言。
位于成都市剑南大道旁、双流区蒋店路和鹤高路交叉口的天府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研究院和成都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正式落成。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力月(导师:潘炜教授)在复杂网络同步机制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Incoherence-mediated Remote Synchronization”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L)”,西南交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美国西北大学Adilson E. Motter教授等为合作教授。研究成果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作者创新性的将远程同步拓展到普适复杂网络模型中”,“呈现了一系列引人关注的研究结果、成果具有原创性”,“提出将隐匿的网络对称性纳入到同步机制框架,对人们理解混沌远程同步的产生机理、认识神经动力学行为中神经元间信息的传输机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正值农历元宵佳节。晚上8点,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播出--《启航新时代:探秘未来“最快的高铁”》,聚焦西南交大,聚焦交大科研团队。
接土耳其1915恰纳卡莱大桥项目总承包商KGM通知,西南交通大学已成功中标世界最大跨度桥梁的风洞试验项目,这是迄今为止学校通过国际竞标获得的最重要的桥梁科研项目。即将开工建设的土耳其1915恰纳卡莱大桥跨越土耳其海峡南端的达达尼尔海峡,建成后将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又一重要陆路通道。
晚上8点,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播出-《科学又春天》,聚焦西南交大科技成果转化。
省委、省政府在成都举行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为四川省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西南交通大学16项成果荣获201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追忆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怀念过去,更是为了展望未来
有人把历史比作灰烬,磨练这回事,就如同风雪中的梅花一样,傲雪而立
回顾往日峥嵘岁月,几经磨难才达如此盛景
所有的磨难中都隐藏着生机,百年历史的底蕴终将成为丰碑
其上铭刻着交大人的精神之文-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文字:廖玉洁,代自友
(资料整理自西南交大校史馆、西南交大新闻网、西南交大官微)
编辑:张语赜
封面制作:高胜男
尾签设计:帅雨艺
指导教师:刘明月
往期推荐
点赞,校友荣誉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王立天校友创新工作室荣获天津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创新人才工作室
校友志
新天路上筑梦人——我校1998届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专业校友郑宗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