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211学生毕业5年存款5000的事,登上了热搜。
名校出身的两人“高开低走”,一个5年换了12份工作、存款不足5000,另一个中传硕士毕业后去火锅店干保洁、从头学画画……
面对别人眼中失败的人生,她们坦言:“暂时当个废物也挺好的”,“我们选择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普通。”
她们的经历让很多人找到共鸣,治愈了很多人。我也很有感触。
现在社会的快节奏让大家都绷得太紧了,我时常收到这样的问题:
我定了一个很大的目标,但总是没法完成,怎么办?
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东西,怎么办?
我总是没法好好表达自己,怎么办?
畏难、好面子、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些都是一回事——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我们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希望的自己”,一个是“真实的自己”。在自己刚定完计划的时候,在自己和别人吹嘘的时候,在和别人讲述自己梦想的时候,或者就在你看完书,觉得自己懂了的时候。但真实的自己呢?他是一个和真实世界相关的自己。只有在做完了事情,获得了反馈以后,成果才能收到,能力才会提升,事情才会做好。谁都能看明白——做“希望的自己”比做“真实的自己”容易啊。所以,当你兴致勃勃的讲一个梦想,吹个牛逼,或者合上书,看到认知高潮的时候,你根本不想做事情。时间一长,意识会觉得做“希望的自己”很过瘾,但潜意识也会告诉你,其实“真实的自己”是个什么水平。你的大脑像是个天天发视频吹牛的网红,结果生活过来找你说“练练?”那些定计划、想做不能做、不敢做、看别人很好自己做就砸、看不得别人好但是自己又想要……一边很自卑,一边很自大,所有这样的事,都是这种纠结。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有一个比例,他说现代人,都是“镜子人”。你可以想象一个舞台中央的闪光玻璃球,有很多面镜子,有社会人、职场、母亲、孩子,等等这些镜子,每个都反映出一个别人期待的你。但是这个球中间是空心的,缺乏自我的感知、体验、能力。这个球反射的都是别人的光,它自己中心,就是个黑暗、没有光明的家伙。等舞厅的灯光消失,白天来到,它在日光下会展现那种让人吃惊的平庸、暗淡、轻浮,就好像突然失去美颜效果的一张脸。要让自己不再做这些事,不是什么计划、工具的问题,是你的勇气。你敢不敢不再去擦拭那些镜子,而好好去面对心里的空心。当你有了这个内心,你的镜子也有地方挂了,你就不会有那些乱七八糟。就像这两位同学,当你真的说一句“这个我不行,这个我做不来,这个我很差”。你就真实地做了一回自己。当你看到一个人比你优秀,你就真心说一句“你真好,我很喜欢你,我很佩服你”。你也就真实地做了一次自己。总之,表达自己的无力感,表达自己的真实欣赏,表达自己的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如果口语说不好,就写下来。等等等等。就好像我啊。我可以做一个一大早非常勤奋的人设,每天给大家读书、讲课,装扮励志偶像。然我不是,我每天起来的时间有浮动,没法如钟表一样精确。我知道大家喜欢看我答疑,但我也有安静读书写作的需求。所以就说,做不到什么,能做到什么,什么我懂,什么我不会……就好。每表达一次,拒绝一次,我们就真实一些。在这种真实之下,继续去努力、快乐地生活。
乖顺的我,从众的我,和蔼可亲的我,突然变成做不到、不愿意配合的我。会从一个金光闪闪的球,逐渐变成有点灰暗,镜面有些不那么殷勤的干净,没有那么八面玲珑,它也不再非要靠在什么强光照射旁边。但你仔细观察,这个球里面在自己发光,这种光可能还很微弱,但是在生长起来。最终,我们会从一个闪闪发光,内心黑暗的空心球,变成一个能发出自己独特光芒,也能折射外面光芒的水晶球。可能看起来没有那么闪亮,但是那是真实的,自我的光芒。
很多人可以认真完成工作,但做得很不舒服,总是有情绪。不喜欢当下的工作,又不知道什么更适合自己。与其向外求,不如问问自己: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如果你正好有这样的困惑,可以体验一下古典老师的「职业探索营」,3天时间,让他带你站在生涯规划师的视角,看懂职业发展,仅需1元!报名成功后,会弹出班主任微信二维码,添加ta,带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