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上海交大外院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暑期高端学术报告会|7/20-22
致读者:亲爱的朋友,欢迎您关注公众号“大民说英语”,由于我们创号较晚,没有留言功能,为了弥补因此造成的不便,我们近期创建了“[大民说英语]学友交流群”,便于编者和读者、读者之间互动。如果您对此感兴趣,请添加编辑微信daminlu,邀您参加“交流群”,共享即时会讯。谢谢!!!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暑期高端学术报告会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拟于2020年7月20-22日以云端形式在Zoom平台举办暑期高端学术报告会。国内知名学者傅修延(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叙事学会会长)、曾艳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主编)、杨金才(南京大学教授、《当代外国文学》主编)、封宗信(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龙迪勇(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叙事学会副会长)将应邀作学术报告,并围绕相关话题进行交流互动。
报告主题
一、疫情期间的“地洞式”写作(曾艳兵教授)
二、关于美国文学研究范式的思考(杨金才教授)
三、空间叙事学:从文学到艺术(龙迪勇教授)
四、视听倚重差异对中西叙事的影响(傅修延教授)
五、文学的认知价值及经典的阅读与重读(封宗信教授)
报告主题:疫情期间的“地洞式”写作
主讲人:曾艳兵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时间:2020年07月20日09:00-11:00
讲座平台:Zoom
会议账号:946 388 88112
密码:邮件发送
报告概要: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成为该年度的见证者。无论你身处何地,你都不可能无视新冠病毒。在疫情期间,文学何为?比较文学何为?外国文学何为?我们应当去关注和研究那些有关疫情的写作,还是去书写人们在疫情之中的生活?疫情期间那种隔离和被隔离的生活,仿佛就是卡夫卡《地洞》里主人公的生活。《地洞》写于1923-1924年之间。那时的卡夫卡正过着一种地洞式的生活,他的写作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地洞式的写作。大约在百年之后,在这个新冠病毒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我们重新阅读和思考卡夫卡,或许会有另一种认知和启示。
专家简介:
曾艳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主编;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西方文学与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卡夫卡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卡夫卡与中国文学、文化关系之研究》。代表著作有:《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东方后现代》《卡夫卡与中国文化》《卡夫卡研究》《卡夫卡的眼睛》《走向比较诗学》《后现代文学文化论稿》等。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文艺研究》《文艺争鸣》《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另发表译文及学术随笔数十万字。
报告主题:关于美国文学研究范式的思考
主讲人:杨金才教授(南京大学)
时间:2020年07月20日 14:30-16:30
讲座平台:Zoom
会议账号:986 636 59485
密码:邮件发送
报告概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学研究内部出现了对传统经典的挑战,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原先壁垒分明的界限已被打破,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有些起初比较边缘的文学作品正逐步走向经典化,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和思想深刻、观点独特的文学理论流派也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学传统。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种族批评和文化研究多模态等大大深化了文学研究,随后出现的生态批评、跨国界研究又滋生了不同研究视角和方法,使美国文学研究的范式日趋丰富,呈多元化态势。有必要对美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和研究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
专家简介:
杨金才,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当代西方文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专著4部,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编、译著9部和其他教材多部,学术成果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报告三
报告主题:空间叙事学:从文学到艺术
主讲人:龙迪勇教授(东南大学)
时间:2020年07月21日 09:00-11:00
讲座平台:Zoom
会议账号:998 937 72560
密码:邮件发送
报告概要:
《空间叙事学:从文学到艺术》对被传统叙事学所忽视的叙事的空间维度进行了系统考察和全面探讨,追溯了“空间叙事学”兴起的学术背景和基本内容,论述了“空间叙事学”从文学到艺术的发展状况和基本路径。首先,介绍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对叙事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并重点介绍了“空间叙事学”的兴起和理论建构。其次,按照“世界”、“作品”(文本)、“作者”和“读者”等要素,分别考察文学叙事作品与“空间”的内在关联。第三,除了考察以小说为代表的传统上偏重时间维度的叙事文本的空间化问题之外,还分析了像绘画、雕塑、建筑等传统上偏重空间维度的艺术作品的叙事问题。第四,考察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在叙事方面的相互影响问题,这其实也就是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着悠久传统的“诗”、“画”关系问题在“叙事”方面的体现。总之,《空间叙事学:从文学到艺术》重点讲述了目前盛行的空间叙事理论从“文学”到“艺术”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
专家简介:
龙迪勇,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曾长期担任学术期刊编辑,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院长、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空间叙事、图像叙事、跨媒介叙事研究。专著《空间叙事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在A&HCI、CSS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选刊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等十余项。获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等称号,两度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的学者排行榜”。
报告四
报告主题:视听倚重差异对中西叙事的影响
主讲人:傅修延教授(江西师范大学)
时间:2020年07月21日 15:00-17:00
讲座平台:Zoom
会议账号:936 719 82897
密码:邮件发送
报告概要:
希腊神话中那耳喀索斯的故事可谓脍炙人口:这位美少年拒绝山林女神厄科(echo)的追求,陶醉于自己水中的倒影,最终憔悴而死变为水仙花(narcissus),厄科也因失恋化作空中的回声。过去人们多从爱情角度读解那耳喀索斯故事,殊不知这个故事乃是对视觉耽溺的一种隐喻与警示──如果一味顾影自怜,沉迷于“看”与“被看”之中不能自拔,必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西游记》第五十八回讲述真假悟空争斗的故事:两人从外貌上看一般无二,光凭眼睛无从区分,正在众人万般无奈之际,地藏王菩萨的坐骑谛听伏地聆察鉴别出了假悟空的身份,但因畏惧其神通不敢“当面说破”。后来法力无边的如来指出假悟空乃是“善聆音,能察理”的六耳猕猴所化。这个故事显示我们古人信奉的不是“视即知”而是“听而察”。
不同文化中人在感官运用上会形成各有倚重的“路径依赖”:西方文化的视觉耽溺,使得“以视为知”成为人们下意识深处的“定见”;听觉统摄下的中国文化则注重“闻声知情”,源自上古的“尚声”礼仪与“声教”传统对此影响深刻。麦克卢汉说“中国人是听觉人”,认为导致较高程度“卷入”的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酷”,这些观点可从中国文化的尚简、贵无、趋晦和从散等特质中得到证明,因为相对于一目了然的“看”,“听”到的总是若有若无、模糊不清和纷至沓来的,而这种不充足、不确定和非线性的信息传播,又会反过来迫使接受者更聚精会神地“卷入”其中。中西文化在听觉模糊性与视觉明朗性背景之下形成的两种冲动,不仅深刻影响了各自的语言表述,而且渗透到他们对结构的认识之中。趋向明朗的西式结构观要求事件之间保持显性的紧密连接,“顺次展开”的事件序列之中不能有任何不相连续的地方,这是因为视觉文化对一切都要作毫无遮掩的“核查”与“测度”;相反,趋向隐晦的中式结构观则没有这种刻板的要求,事件之间的连接可以像“草蛇灰线”那样虚虚实实断断续续,这也恰好符合听觉信息的非线性传播性质。鲁迅、胡适和陈寅恪等之所以认为明清章回小说结构散漫,乃是因为他们在西方的视觉文化中浸润甚深,“连续性的线性序列”不知不觉成了他们判断叙事形式的标准。中西叙事的不同源于各自的结构观念乃至观念后面的视听倚重,这一认识有助于我们更有穿透力地去观察一些文化现象。
专家简介:
傅修延,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大叙事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长期从事比较文学、叙事学与赣鄱文化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主要著有《讲故事的奥秘》《先秦叙事研究》《文本学》《济慈评传》《济慈诗歌与诗学的现代价值》《中国叙事学》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和Neohelicon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济慈诗歌与诗学的现代价值》入选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研究成果荣获教育部“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教育部“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先后三次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听觉叙事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
报告主题:文学的认知价值及经典的阅读与重读
主讲人:封宗信教授(清华大学)
时间:2020年07月22日 14:30-16:30
讲座平台:Zoom
会议账号:969 544 47942
密码:邮件发送
报告概要:
阅读是一种活动。读者缺位,便无阅读活动,恰如舞者之于舞蹈。舞者的舞姿可见,而读者的读姿不可见,这也是困扰文学理论的问题。本讲座视文学阅读为一种认知和情感活动,与大家探讨以下要点:(1)作为读写能力的阅读与作为艺术鉴赏的阅读;(2)文学的快读与细读;(3)文学经典的阅读与重读;(4)文学的认知价值何在?为什么文学理论家断言文学大师的虚构作品远胜过心理学家的专著?
专家简介:
封宗信,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文化与社会”学科群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第五、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博士(1998)、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1998-2000),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3-2004)、剑桥大学访问学者(2007)、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富布莱特学者(Fulbright Research Scholar, 2009-2010)。2005年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8年获选清华大学第十六届“良师益友”。主要从事语言学理论、语用学、文体学、叙事学、翻译等领域的研究。代表作见国际符号学研究会会刊Semiotica (20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评论Neohelicon (2009, 2016)、国际诗学与语言学协会会刊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001)、国际叙事研究会会刊Narrative (2014)及European Review (2016)、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03)、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 (2014)等刊物,其中6篇被A&HCI或SSCI检索收录。在欧美出版的专题研究文集《<爱丽丝>一百五十周年》《爱伦坡》和瑞典、香港及内地出版的国际会议论文集发表英文论文20多篇。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国外文学》《外语教学》《中国翻译》《文学理论前沿》《认知诗学》等刊物和集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专著有《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语言学理论与流派》(与刘润清合著)《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译著包括西方哥特小说经典《奥特兰多城堡》、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文集《非此即彼》、科学美国人趣味数学系列《悖论与谬误》和《迷宫与幻方》等。
陈佳怡
手机:15919174189,
Email:chenjiayi255@sjtu.edu.cn
曹心怡
手机:18217292179,
Email:caoxinyi111@163.com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
2020年7月10日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微信公众号
延伸阅读
副教授网课直播“翻车”现低俗聊天,中山大学:构成重大教学事故,调离岗位
高考四十二年,哪一张照片是属于你的记忆(附:1977年高考英语题)
重磅福利!近期49场/次线上公益学术讲座回放集锦(第一批/收藏版)
重磅福利!近期38场/次线上公益学术讲座回放集锦(第二批/收藏版)
“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
这些语言文学类CSSCI刊物的公众号,你都关注了吗?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备考资料包
直播!2020年英语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7月16日/更新)
直播!全国语用教学研讨会暨第八期语用学研修班(7月14-15日)
近期21场\次线上学术讲座、论坛预告(7月8-24日),欢迎围观!
直播!20余场学术讲座、会议预告(7月2-17日),总有一场适合您!
干货!2020年7月-12月语言文学学术会议集锦(23场)
高端!线上!“美美与共:比较的意义”高端系列讲座预告|6/20-7/24
强烈推荐!美国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双语字幕)
致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