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中东国家是如何走出残酷内战的?

2018-04-01 重光 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473-从内战到和平


作者:重光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在阿拉伯半岛的东南端,有一个富裕却常被忽略的阿拉伯国家——阿曼素丹国。它的存在感极低,提起中东乱局时很少有人会想起这个小国家。但其实,经过几十年的国内建设,阿曼现在已经是富裕国家之一,且贫富差距很小,是富有幸福感的中东小国。


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曼


而这一切均始于一场长达13年的内战。内战中,阿曼的素丹却稳住了阵脚,不仅重获了民心,平定了叛乱,而且实现了民族复兴。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看看阿曼是如何实现国家的大破大立的。





分裂而贫穷的国家


1962年的阿曼,仍是一个十分不发达的国家,且因为宗教原因极为封闭保守,拒绝一切新鲜科技。国民经济以传统的农牧业为支柱,大多数阿曼人不是在沙漠里放牧,就是在海边采珠捕鱼为生,生活仅能勉强温饱。


阿曼西部与阿联酋的荒漠边界


此时阿曼境内没有一处外国使领馆、没有铁路、最基础的道路系统只有11公里的柏油路。婴儿死亡率高达75%,沙眼、性病与营养不良广泛传播。全国仅有三所学校,国民识字率不到5%。连油气资源也因开发成本高而在被英国殖民者放弃开采。


阿曼前任素丹赛义德·本·泰穆尔

1932年至1970年在位


当时的阿曼是英国的“保护国”,被英国殖民者拆分为马斯喀特与阿曼素丹国阿曼伊斯兰教长国两部分。两个部分处于平等地位,彼此常有摩擦,因而阿曼内部实质上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就这么个不大的荒漠国

还被英国人拆来拆去..

 

内部贫穷落后、分裂割据,对外阿曼的日子也不好过。阿曼与邻居沙特和也门之间一直存在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衰微的国力使之根本无力控制遥远的边疆。越来越多的阿曼人对现状产生了不满情绪,分离主义情绪开始滋生。


在贫穷落后这一分离主义温床的“滋养”下,阿曼南部的佐法尔省也成了分离主义运动的大本营。


阿曼与佐法尔省


该省部分山区受印度洋东南季风影响,每年六月到十二月降水充盈,为分离主义运动提供了粮食生产基础。此地居民说的是南阿拉比亚诸语,与阿拉伯语亦有所不同。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佐法尔省的居民产生了强烈的脱离阿曼独立建国的念头。


如果没有这段宝贵的沿海山地

估计塞拉莱也只是一片沙漠


1962年,一位对阿曼素丹失望至极的部落酋长——穆赛拉姆·本·努富勒从沙特那边搞来了武器与车辆,穿越鲁卜哈利大沙漠来到佐法尔省,宣布成立佐法尔解放阵线(DLF)迅速得到了来自省内外广泛的支持。


和阿曼素丹不和的沙特甚至出钱将其成员送至伊拉克接受游击战训练,学成了打完就跑的骚扰战术,对阿曼政府军和英国殖民者造成了巨大困扰,让分离主义的呼声越发高涨。


能穿过来也是不容易的


1966年4月阿曼政府军驻佐法尔军团的成员叛变,试图刺杀阿曼素丹,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这却戏剧性地助长了“佐阵”的势力:素丹赛义德此后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反而使得流言四起,街上流传着英国人已经通过“幽灵”素丹完全控制了阿曼的谣言,动摇了阿曼国内本就不稳固的民心。


逃过一劫的素丹对佐法尔解放阵线发动了全面进攻,并对其控制区实施焦土政策,而这种“三光”政策只助长了佐法尔省居民对素丹政权的厌恶,进而更支持“佐阵”,反而对平定叛乱毫无裨益,连政府军的士兵都觉得这种平判方式毫无作用,拒绝执行素丹的命令,进一步动摇了军心与民心。




政变中的政变


佐法尔解放阵线并非只是由分裂主义者构成的组织,其思想形态多种多样,阿拉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刚刚脱离英国完成独立的南也门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其背后的苏联,也向“佐阵”提供了大量武器和战术支持,使之战斗力大增。


南也门背后站着一位苏联大佬

 

随着阿曼政府军的孱弱逐渐显露,部分“佐阵”成员开始寻求达成比实现佐法尔省独立更为宏大的目标——推翻阿曼素丹,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在1968年9月的“佐阵”第二次大会上,大部分“佐阵”的职位都由激进的马列主义派别接任,并将马列主义作为该组织的指导思想,升格成为了一支全国性的革命势力。


1970年,驻扎在佐法尔省的阿曼政府军士兵

衣衫褴褛的他正在煮茶喝

 

此时的阿曼政府军则处于极度劣势,全国只有约一千名训练不足的士兵,而且武器装备十分落后,还在使用二战后淘汰下来的手动步枪。素丹更是为了限制军阀权力,对军官队伍大肆打压,难以凝聚官兵的战斗力,在叛军面前节节败退


1970年,叛军已完全控制了佐法尔省山区,并向首府塞拉莱所在的海岸地带进发。


想知道佐法尔省的山区

都有些什么东西...


但表面上看来风光无限的叛军也不是全无问题。激进的马列主义者决定消灭部落这一传统组织架构,拿部落酋长们开刀,有的酋长甚至被儿子用机枪打成了筛子。这些激进的举措,使阵线内的温和派产生了恐慌,内部分裂的隐患就此埋下。


值此危难之际,英国人终于坐不住了。英国在印度洋与波斯湾交汇地的重要战略支点已经丢失了一个南也门,再丢失阿曼显然损失太大。英国人由此加入了支持阿曼素丹政府的队伍当中。


其实重要的只在于沿海交通节点

至于内陆

英国人只希望不要惹麻烦

 

但是英国人发现,老素丹赛义德是扶不起的刘阿斗,不仅军政智慧全无,在民间也已经没有什么威望。连北部的内地省也出现了另一支叛军——阿曼与阿拉伯海岸全国民主解放阵线(NDFLOAG),和南方的“佐阵”互相呼应,让政府军腹背受敌,难以招架。


为了改变阿曼国内的局面,英国支持赛义德之子卡布斯回国发动了宫闱政变,把昏庸的父亲送入英国,由在英国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卡布斯接替政权。


遥相呼应,形势紧急


 “海归”新素丹临危受命登基后,立刻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涵盖社会、科教与军事等方方面面,并提出了“五点施政纲领”:


1.  大赦所有曾反对其父亲的人(包括“佐阵”)。

2.  终止佐法尔省作为阿曼素丹私人采邑的地位,将其与马斯喀特与阿曼素丹国合并,作为新阿曼的南方省。

3.  采取强有力的军事反制措施消灭那些不接受大赦的”佐阵”。

4.  制定全国发展计划。

5.  采取外交措施,使阿曼成为真正的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同时被阿拉伯世界接纳,并阻碍南也门收到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援助。


阿曼素丹卡布斯·本·赛义德·阿勒赛义德

自1970年在位至今


英国军方也积极配合,在政变后的几小时内,英国陆军特种空勤团(SAS)就空降阿曼,与阿曼政府军一道打击“佐阵”。阿曼常规陆军也得到了扩充,并配发了英国提供的新式武器。阿曼的军官系统也得到了英国援助教官的训练,整体面貌为之一新,与叛军作战时也更加稳扎稳打。


阿曼内战期间的一幅海报

一只带有阿曼王室徽章的手

正在敲击象征“佐阵”的五角星

上书阿文意为“真主之手毁灭共产主义”



内战落幕,国家新生


与此同时,心不齐且宗旨混乱的“佐阵”被阿曼政府的大赦进一步分化。有相当数量的叛军成员选择向阿曼政府投降,甚至自备武器加入了攻击“佐阵”极端分子的队伍中。他们比来自其他地方的阿曼政府军更擅长在崎岖的山地中穿梭,对极端分裂分子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英军在阿曼佐法尔省

米尔巴特城的军事基地

 

卡布斯和英国人还采用了釜底抽薪的战术,通过“军转民”的对口援助高强度的意识形态宣传拔除“佐阵”在南方的群众基础。


英军的战地工程师、医疗队深入佐法尔省各地,为当地民众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医疗服务。贫穷落后的生活现状得到改变,当地民众也就不用把幸福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革命上。


廉价的半导体设备也以半买半送的方式送到了佐法尔老百姓的手中,接受政府不间断的广播宣传。消息闭塞的民众得知了新素丹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佐阵”的极端行为,人心偏向自然发生了变化。胜利的天平也逐渐倒向了阿曼政府军的一边。


半导体收音机


最终,已是强弩之末的叛军倾巢出动,企图一举攻下英军在佐法尔省的米尔巴特军事基地(Mirbāṭ),被一百名还在受训的别动队员和武装警察以及英国特种空勤团(SAS)的小分队阻挡数小时,最后被3架驰援的BAC-167攻击机打退。


阿曼佐法尔省米尔巴特城的省长要塞是

米尔巴特战役交战双方的争夺要点


此后叛军元气大伤,内讧不息,不断分化并数易领袖,陷入了一盘散沙的混乱状态。


1973年,阿曼素丹卡布斯通过不懈的外交努力,成功获得了伊朗沙阿约旦国王送来的军事援助,协助阿曼政府军推进封锁线,肃清叛军最后的根据地。


1975年,叛军在佐法尔省最后的补给线被切断,残存的“佐阵”或投降,或乔装打扮后逃入南也门,次年阿曼素丹宣布叛军已被击败。四年后,所有零星叛乱也均被彻底镇压,持续13年的血腥内战终于结束了,和平再度降临阿曼。


和平的阿曼




旷日持久的内战给阿曼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但也给了阿曼一个大破大立的新生机会,让富有改革魄力的素丹卡布斯借机完成了全国资源的整合。一场内战,反而让阿曼完成了之前一百多年都未能实现的现代化,可谓是纷乱的现代中东世界为人类带来的一次成功的改革教科书



END



扩展阅读


我局更多观察文章,戳下面

国家:巴西  |  泰国  |  印度  |  日本  |  越南

省区:安徽  |  广西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城市:广州  |  苏州  |  杭州  |  黄石  |  玉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