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阵亡40万人,为什么仍然守不住长平?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574-秦赵长平之战
作者:书剑为酒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规模最大的战役当属长平之战。在这场持续了三年的大战之中,秦赵两国出动了接近百万大军,战争规模之大史无前例。在战场之外,两国合纵连横也都用尽了浑身解数,榨干了最后一滴国家机器里的油。
最终,秦国战胜了赵国,并且坑杀了赵军士卒三十余万人。一场战争打得赵国元气大伤,彻底失去了争雄天下的资本。
而战胜的秦国也不是那么好过。在之后的奏报中白起写道:秦国内空。
那么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是为何突然爆发的?又是为什么迅速演变成一场战略大决战的呢?
秦赵国土安全底线
长平之战主要争夺的目标,是在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上党地区。
上党地区主要在山西东南部,古潞、泽、辽、沁四州,即今天的晋中市榆社左权,长治市,晋城市一带。称其为上党地区,是因为此地“地极高,与天为党”,是兵家必争之地。
山西并非铁板一块
“与天为党”的上党
被华北、中原、汾河河谷所包围
可谓三方势力之必争之地
在三家分晋之后,上党郡也一分为三,赵国、韩国、魏国都得到了上党郡的一部分,三国之间围绕着上党郡曾长期爆发小规模冲突和战争。
韩赵魏打来打去
主要也是因为魏国的形状太过妖娆了
(可横屏食用)
等到西部的秦国崛起,三家在上党郡的格局才基本稳定下来:韩国基本拥有上党地区西半边,约包含有今山西沁源、安泽及沁水等地区;赵国设置的上党郡则包含山西和顺、榆社以南,壶关以北,沁县、长子以东,太行山以西地区,地势相对平坦;魏国占据高平、陵川及严城等地区。
韩赵魏从三条不同的河流切入上党
赵国为漳水、魏国为丹水、韩国为沁水
而晋的根据地汾水已经被秦国侵占
(可横屏食用)
随着三家中最先崛起的魏国在秦国和齐国的双重压力下快速衰落,以及秦国以变法为基础的军事勃兴,秦赵两国很快就在上党地区有了接触。这里也就成为了西方新贵秦国和东方六国中军事实力最强的赵国之间,国土安全的红线。
秦国在数代之内
吞并巴蜀、西楚、河东(汾河)
将魏国打出山西,韩国亦奄奄一息
所能当秦者,唯有赵国(吞并了中山国)
(可横屏食用)
这条线对于赵国而言尤其重要。
韩国上党郡和赵国上党郡紧密相连,但是韩国的上党郡海拔高、地缘优势大,太行山脉横贯其间,更直白的说是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宝地。赵国的上党郡则是一马平川,已经从山地往谷地、平原地区过渡,在军事上来说利用程度低,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固守。
此时韩国在秦国持续的打击之下早已经是奄奄一息。到了长平之战的前三年,秦国夺占了韩国野王要塞,彻底切断了韩国本土和上党郡的联系。一旦补给切断,上党地区缺乏自持能力,很快就会自动落于秦国之手。
而韩国的上党一旦丢失,秦军兵锋居高临下,赵国的军事重镇晋阳将会直接暴露在秦军面前。更可怕的是赵军面向太行山一侧的要塞城池,将全部暴露于秦军的俯冲范围内。秦军甚至可以将上党地区作为进攻的桥头堡,直接进攻赵国都城邯郸。
秦国获得上党
则韩赵魏三家离国破家亡就不远了
再看秦国,上党的西面不远是秦国的安邑,是秦国在函谷关外最重要的城池,是秦国河西地区的中心。一旦安邑受到攻击或者被占领,秦国的河西地区将会面临失守的困境。当年魏国崛起时就如此威胁过秦国的前线。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赵军破上党、下安邑,那么赵国完全有实力运用其强大的骑兵兵团绕过函谷关来对秦国发动进攻。这是秦国绝不能容忍的。
河东失守则河西危矣
这也是秦国最害怕的
(可横屏食用)
也就是说,上党地区是秦赵两国彼此战略防线的最后底线。
如果这块土地保存在韩国手里,那么秦赵两国可以相安无事;一旦有一方得到了上党地区,必然会有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这是长平之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天上掉下来个大馅饼
秦国早就对这块土地动了念头,布局暗暗地开始了很久。
长平之战爆发前三年,公元前264年,秦国攻打韩国,攻占韩国九座城池,消灭韩军五万人。公元263年,秦国武安君白起掌兵再次出兵韩国,取韩国南阳之地。公元前262年,秦国再次出兵韩国,这次就是直接奔着上党来了,攻占野王要塞,断绝了韩国主体和上党的联系。
韩国失去野王之后
韩国的上党诸城成为飞地
其中的平原地区决定投降赵国抵抗韩国
而赵国,同意了
(可横屏食用)
强邻在侧,大兵压境,秦国在战场之外也派出使者对韩国君臣威逼利诱。韩国国君韩桓惠王扛不住压力,给上党太守冯亭下令,要冯亭将上党郡献给秦国。
韩国希望以此换来秦国罢兵。这也正是秦国想要的结果,不用强攻,拿下上党。
但是上党太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他的背后,则是不愿做秦国子民的上党百姓。冯亭决心把上党郡的17座城市献给赵国,缓解韩国核心受到的压力,阻滞秦国东进的步伐,更可能还会有自己可以加官进爵的小九九。
接到天上掉下大馅饼的赵国君臣可是觉得做梦一般。
赵王犹豫不决,找来了两个王族重臣商议。平阳君赵豹一眼看出了冯亭可能的阴谋:这是韩国人的嫁祸之计,他们抵挡不住秦国,冯亭又不能守,便把祸水引到赵国身上来。虽然上党是块要地、宝地,但是秦强而赵弱,赵国接收之恐怕会面临更大的灾祸。
此话虽真,却不合赵王的心意,于是他又接见了平原君赵胜。赵胜一贯是鹰派,认为有人抱着17座城市来相赠的机会机不可失。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可以作为赵国的战略屏障,改变秦强赵弱的局势。
赵孝成王找到了自己的支持者,当即表示同意。
但是,两位鹰派也因为赵豹的提醒,意识到了做出这次行动的冒险意味。赵胜也有后招,虽然说秦军势不可挡,可赵国的廉颇也不是吃素的。野外拉开来打赢不了,老将守一个险峻的上党绰绰有余。
老夫吃的可多了
于是,赵国开始了虎口夺食。
赵王派平原君率军接受上党的土地,同时封冯亭为华阳君,之又派出廉颇率领大军前往长平驻扎防备秦国可能的进攻。
一战而天下定
秦国对韩国的步步为营就是要拿下上党以便来彻底打通东出中原的通道。必得上党而后才能望中原,上党不拿到手,秦国怎么会善罢甘休。
而赵国的虎口夺食来得气势汹汹,怎么看也不是善茬。秦国上下心知肚明赵国不是韩国,不可能会任人宰割,看来决战是要提前爆发了。
秦国拿下上党
则韩赵魏灭国只在旦夕之间
秦灭三晋,则天下再无反抗之力
(可横屏食用)
所以秦国一上来就是举国之战的势头,在大将王龁的率领下出兵攻赵。双方在长平地区相遇,秦军号称虎狼之师,赵军也是天下精锐,战国末期最重要的战役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但是赵军阵地战实力似乎不如秦军,“六月,秦军陷赵军,取二寨,杀四尉。七月,赵军筑壁垒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壁垒。廉颇坚壁待秦,赵军不利,士卒多有逃亡。”
武力加成很高...
而在战场之外,赵国的颓势也已经显现出来。
孙子兵法云,凡出师十万,日费万金。可赵国之地偏寒,又没有完成奖勤罚懒的生产制度改革,在整体国力上远不如秦国。绵延三年的长期对峙,早就让赵国支持不住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时赵国又在代地遇上了地震,造成了农作物的绝收,赵国甚至在战争的最后一年开始向齐国、楚国借粮。
国力如此不支,所以在伐交的战场上,赵王一度有和秦国讲和的打算,并且确实派出了高规格使臣到咸阳去。秦国则借此机会将赵国使臣来到秦国议和的的消息散布到关东六国去,等着看戏的其他五国见赵国抗战意志动摇,更不愿意出人出粮。
战场内外,赵国都被秦国压制,全凭城池地利勉强维持局面。而只要秦国不断向前方投放资源,赵国顶不住只是早晚的事。
在消耗战中越打越穷的赵国也只能寄希望于一次决战确定胜负,毕其功于一役了。所以赵军换上了赵括,而秦国换上了白起。在之后便是那场惊天动地的围歼战,白起用非常冒险的正合迂回计策成功切断了赵军的粮道并且包围了赵军。
这场秦统一六国道路上最关键的战役,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上党之争,赵国的失败几乎是全方位的,背锅的却是最后接手战事的赵括。但考察历史,这位纸上谈兵的军二代并非庸人。赵括在,赵军已经断粮几十天仍然能够保持建制,集中战力进行突围作战;一旦赵括身死,赵军便立刻瓦解,其个人能力已经跃然纸上。
置之死地而不得生...
但毕竟,他还是输在了饿肚子这件要命的事情上。
最后,我们可以用荀子的评价来为整场秦赵上党之战做一个盖棺定论:“韩之上党地方数百里,而趋赵,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
END
扩展阅读
我局更多观察文章,戳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