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ature | 老龄化深刻影响农业未来,浙大学者提出应对建议

浙大文科 2023-12-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求是风采 Author 周炜

老龄化社会正在加速到来,然而,人们对于它的威胁还知之甚少。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谷保静教授及其合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广大农村,从农业发展与社会(个体)行为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农村老龄化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研究认为:人口结构的变化通过个体行为对农业产生影响。研究发现:2019年中国6000万亩耕地的弃耕与农村老龄化有关,农村老龄化的影响渗透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方面面。尤其在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地区,它所带来的冲击更为严重。研究认为,通过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型,有望消弭老龄化相关的负面影响。

2023年2月23日,该项研究成果《农村老龄化对中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威胁》(Ageing threatens sustainability of small holder farming in China)Nature杂志刊登。论文通讯作者是谷保静教授;共同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生任琛琛与管理学院周欣悦教授。


加速老去的农村


 “火辣辣的太阳下,70多岁的老人在地里插秧,累了就直接躺下休息。”谷保静脑海里经常浮现在农村调研时见到的场景。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和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全球人口正在加速老龄化。在中国农村,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到2020年增加了两倍,2020年已达到约18%。相关研究表明未来几十年中国老龄化速度预计还将加快。 

老龄化问题已在社会学层面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关注,但在谷保静看来,目前迫切需要在更大的背景下评估它的影响。谷保静说,农业肩负粮食安全和改善环境等多重使命,在老龄化的压力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会面临怎样的挑战?这是此前的研究很少被关注到的。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之一,周欣悦教授认为,考量老龄化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必须关注农业生产主体——农户的生产与经营行为。“影响是通过人的具体行为产生的。”周欣悦说。 

研究团队具体分析了农村老人的生产和经营行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生任琛琛介绍,伴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年轻劳动力的短缺,弃耕现象正在增加。在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农村,农户通常能同时分到多块不连续的耕地;此时,如果经营耕地的农户是老人,那么他极有可能会放弃耕种其中的不易耕种的地块,这就导致了弃耕现象,并且促进了农户农地规模的减小。此外,与年轻人相比,年老的农民通常教育水平偏低,较难采用科学管理方法与新技术来经营农业,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不仅仅是粮食危机


事实上,“农村老龄化加剧,明天谁来种地?”已成为一种普遍担忧。谷保静团队对背后的机制进行了细致的推敲。他们首先发现了老龄化带来的耕地规模减小。 

研究团队调用了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平台的中国家庭大数据库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约15000个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究了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业可持续进程的关系。他们发现:2019年全国大约有8000万亩的耕地被弃耕,其中6000万亩和当时的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相关,从而引起耕地“缩水”。“我们关注了1990年和2019年两个时间节点。199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农民占比5.6%,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而2019年这一比例超过15%。如果我们以1990年的人口结构去推演2019年的耕地规模,和2019年的实际数据相比较,就得出了6000万亩和4%的差异。”任琛琛说。 

老龄化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老龄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农场规模会随之减小0.29%。不仅如此,农村老龄化与农地规模的变化使农业机械投入在2019年减少6%,化肥和有机肥投入分别减少2%和64%;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和劳动生产率分别降低5%和4%;农民从农业部门获得的可支配收入减少15%。此外,农村老龄化还导致与化肥流失相关的环境污染效应增加3%。 

图:2019年中国各省农村老龄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会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谷保静介绍,研究中特别强调了老龄化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老龄化对农业可持续产生的影响中一部分是由老龄化直接引起的,其余的影响是由老龄化通过耕地面积减小和受教育程度间接产生的。” 

例如,老龄化如何对环境产生影响?谷保静团队指出,这是通过耕地规模减小间接产生的作用。该团队曾在PNAS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农业经营规模是影响中国农场农用化学品使用强度的强有力因素。户均耕地面积每增加1%,每公顷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分别下降0.3%和0.5%。这一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74个国家具有普遍性。


“老而不衰”的路径


 “人口老龄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必然对农业可持续造成负面影响。”谷保静说,“从某种程度上说,老龄化不可避免。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消除老龄化,而是通过厘清背后的影响机制,探索如何应对其负面影响的方法。” 

图:2019年传统小农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对比

在我国,各地农村经营模式呈现显著差异。有的以小农经济占主导,而有的地区已开始推行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模式。“我们将全国的样本分为小农经济传统小农和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对比分析与未来情景分析发现,小农经济占据主导的地区受到老龄化的冲击更大,而推行新型经营主体则有望缓解这一系列冲击。”任琛琛说。 

研究指出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经营模式(家庭农场、合作社农场与工业化农场)总体上优于传统小农耕作。与传统小农经营相比,新型经营主体的老龄化比例明显较低,教育水平更高。同时,新型经营主体中的平均农地规模明显更大。这表明新型经营主体会吸引拥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年轻农民来经营大规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总投入、化肥和机械投入分别比传统农业高41%、113%和68%,显著提升了农场管理水平:与传统小农相比,其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24%,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9%。 

在论文中,研究人员列举了江苏省吴中区推行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案例,具体说明了新型经营主体政策的缓冲效应。当地政府对放弃耕地而迁移到城市的农民提供了社会保险作为转移支付。这一措施有效地鼓励了农村向城市的迁移,特别是农村老龄化人口的迁移。这些迁移到城市的农民的耕地可以被整合为大规模农业,他们的宅基地也可以被开垦为农业用地,为实施新型经营主体的实施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通过共享社会经济道路(SSP)情景模拟,研究预测:未来随着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2100年中国的耕地弃耕率将从2020年的5%增加到6-15%(不同SSP情景下的平均值为11%),平均农地规模将减少2-9%(平均为7%)。同时,单位面积农业投入、产出与劳动生产率都将大大减少。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未来人口老龄化将带来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和环境污染压力,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然而,若未来中国鼓励传统小农持续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型,于2020年相比,农业投入、农地规模和农民收入将在2100年分别增长约14%、20%和26%,且减少4%的化肥流失。 

图:未来SSP情景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变化

NF,新型经营主体

“我们的研究表明: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可以扭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可持续发展方面优化。”谷保静说。对于已经进城/没有能力进行农业经营的公民而言,团队建议积极放手/流转已经不经营的农村耕地,避免耕地撂荒,将有益于将这些通过土地整理整合成大规模耕地交给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进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论文评审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推动了对农村人口变化和农业发展关系的科学理解,阐明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应对农村老龄化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路径。此外,这项工作还对实现"无贫困"和"零饥饿"等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特别是对中国以及全球其他面临相似问题的国家和地区。 

本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浙江省尖兵领雁计划资助。

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5738-w

来源:转载自“求是风采”微信公众号,本文稍有删改

文字:周   炜

图片:课题组 Pixabay

编辑:寿容儿

责编:王   雪

往期推荐


一键查收 | 浙大文科近期科研信息汇总[2023.2.21]

何莲珍副校长调研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

省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朱从玖一行调研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