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末,到底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

地产三哥 财智堂中堂
2024-08-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字数:3358 字

阅读时间:5 分钟

本文属地产三哥原创作品,欢迎转发但转载需联系授权,谢谢配合!


1. 大明王朝的改革开放


1567年,隆庆皇帝干了一件载入史册的事情:解除海禁,允许民间海外贸易,还主动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这就是《明史》中所言“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后,明朝很快就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


按照剑桥中国史的说法,从1567年到1644年,77年间通过海外贸易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53亿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果加上走私和其他渠道,可以说明朝拥有了全世界白银总量的一半。


人们形象地将漳州的月港称为“银泵”。意思是说,明朝通过月港,将欧洲国家的白银像水一样“泵”进来。


这背后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明朝的商品出口为主,基本上不需要进口。

第二是明朝和欧洲的黄金白银的兑换比差很多,通过白银在中国换黄金,能套利。

第三,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美洲,或抢劫或贸易或开采得到大量的美洲白银输入贸易地中国。

明朝末期,在东南沿海靠向来往商船收保护费过日子的海盗郑芝龙,每年光是保护费就可以收到数千万两银子,可见这条航道的兴旺。

这是对外的开放。


张居正后来的全面改革与隆庆“开关”是直接相关的,无论是历史人物的个人关系还是政治经济基础。


1581年,张居正主持大明朝国事期间,推行了“一条鞭法”,简而言之,就是交税全部用白银,之前只能交实物。


他的做法是,将原有的赋税、徭役全部合并。以前农民要出大米、做苦力。一条鞭法之后,只要交了白银一切都不用管。


这是对内的改革。


大明王朝的中兴,我们讲来是挂一漏万。


16世纪的地球,是以大明为中心的单极世界,对外贸易成了明帝国的印钞机。


2. 白银蓄水池


弗里德里曼说过,“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都是一个货币现象”。


但是,明朝在流入这么多白银之后,却出现了一个令许多历史学家觉得奇怪的现象,商品价格常年低位运转,没有引起通货膨胀。


看大米:朱元璋时期,大米一石价格为两钱五分白银,明朝中期涨到五钱,这个价格维持百年左右,直到万历末年才涨到七钱。天启元年之前,明朝的大米价格除非遇到特大自然灾害,从未超过每石一两。


什么原因?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产品与服务,消化了一部分流入的白银。


历史学家们认为,明朝商品经济繁荣,吸收了一部分货币供应,最终对维持物价水平有帮助。


此外,如果说对外贸易是明朝的白银印钞机和抽水泵的话,大明王朝还有白银蓄水池。


主要是两个方面:


特权阶层藏白银,后来李自成在北京追赃所得的银子共有七千万两白银,其他珍宝无数。明末还有两大现象颇具代表性:晋商地窖藏银,江南富户土地兼并。后期对清军作战,军费开支也是另一个白银蓄水池。


所以,明朝流入了很多白银,没用通货膨胀。简而言之就是因为:第一是商品经济发展,第二是有蓄水池


于是,当明朝后期对外贸易中断之后,因为白银流入量的萎缩,反而出现白银的通货紧缩。


彼时,欧洲和日本都开始面临硬通货减少,西班牙国王强令斩断对中国贸易。菲律宾发生屠杀明朝商人事件,葡萄牙也减少了对华贸易,王植的死亡和德川家康的闭关锁国也影响了日本往帝国的白银输入。


于是,整个明帝国发生白银通货紧缩。


结果就是,江南的工商业遭到重创:以白银计价,粮食的价格在两三年间价格下滑70%,而以铜钱计价则上涨10倍。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是以美元计价跌了70%,以人民币计价涨了1000%。


这又涉及到一个关于明朝白银与铜钱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因为明朝缺少流通货币,包括铜钱,所以一开始用纸币和宋朝的铜钱,经济发展后,铜钱不够用了,民间只好私铸铜钱,减铜添杂,劣币驱逐良币。一直到后来隆庆开关,白银才成为另一“良币”,成为法定货币。


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主要使用流通的铜钱,也不大可能存太多银子,但是一条鞭法之后,交税必须要用银子交,老百姓必须把贬值的铜钱换成银子,于是银铜利差产生。


通常是越不发达的地方,越缺银子,白银越贵,越要被收割利差,恶性循环。西北的闯王同志的群众基础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简而言之就是:

以铜钱看,通货膨胀了。

以白银看,通货紧缩了。

这就是明末货币的矛盾之处。

反应是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三个现象:

第一,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成本高了。

第二,勤劳致富的普通人没有资产配置渠道,只能存钱换白银,保值。

第三,皇族、官绅等特权阶层窖藏白银,贫富分化加剧。

如果这些相对有钱人把窖藏的白银拿出来,投放市场去消费,会有什么现象,必然进一步推高物价、割平民百姓和生产者的韭菜。


所以,气候上的“小冰河期”就成了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小冰河期导致粮食减产,导致粮食危机和明朝内部的结构型通胀,这是内忧。


小冰河期导致全球危机,临近的北方游牧民族直接和帝国开打;远方的国家因为其内部问题,切断国际贸易。这是外患。


这就是明末中国经济的一个剪影。不精确,但是这么个意思。


世界是平的,历史是轮回的。


3. 猪肉价格为什么这么高


黄奇帆教授说,房地产行业吸收了很多超发的货币,是货币蓄水池,所以国内物价才没有过分上涨。


也对,也不对。


对,干掉六个钱包的房地产业肯定有蓄水池的作用,这么多年开发了这么多房地产,房价还在不断升高,房地产肯定是有蓄积超发货币的作用。


不对,是因为购房者的钱和银行的贷款没有停在房产中不动了,而是转移到开放商、银行那里,再次流向行业内外。


这就是社科院专家所说的房地产的拉动效应。从这点上看,不应妖魔化房地产。

开发商、购房者、银行三者通过贷款和还款形成一个铁三角,只要有购房者不断的加入这个铁三角,蓄水池里的货币就会不断的增加,社会上的广义货币量也会不断增加。


这就是房地产印刷货币的原理,姑且称之谓“三角印钞机”。


所以说房地产行业不但是蓄水池,也是印钞机。


但是这个印钞机的直接利益当事人是铁三角:地产商、购房者、银行,从他们的角度,显然希望印钞机持续工作下去,而且马力越大越好。


从政府的角度,哈耶克认为“政府具有内在的货币发行冲动”。


在这个问题上,凯恩斯正好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论”,给政府实现自己的意志提供了借口,使政府“名正言顺”地持续推行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但是从全社会的角度,“三角印钞机”印出的货币必然外溢,溢到行业之外。


当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都不足以制造更多产品和服务、来消化这种货币外溢的时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这时,就是“供给不足”了,而不是凯恩斯所谓的“需求不足”。


供给不足,物稀则贵,就得涨价。


如果把现在的房产看成硬通货(基本上房产也是普通老百姓现阶段抗风险资产的主要配置渠道),把房产当做明朝末年的“白银”,大概能形象一点。

 

近期猪肉涨价,农业部的意见是“非洲猪瘟”叠加猪周期造成的。


对猪肉来说,这叫周期性涨价。之前的水果涨价,也叫季节性涨价。


可是这种周期性和季节性的涨上去之后就下不来了,苹果依旧十几块钱一斤。


不知道下一个会轮到什么?


4. 后话


还是那句话,世界是平的,历史是重复的。


中国有句俗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内忧和外患总会同时不期而至,“马尔萨斯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的魅影从来伴生。


三哥愚见:


技术层面上,公平要走到效率前面了。


在科技发展的临界点到来之前,还是“补锅锯箭”管用,三条路同步走:

其一、维持现在的蓄水池水位;

其二、逐渐降低交易成本;

其三,再造货币蓄水池分洪泄洪。

这是一个“缓破旧、快立新”的存量改造时代,这给我们普通人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


三哥的建议:不要想着全身而退,重点是关注新的货币蓄水池的建设,努力工作、与国同运,水到渠成。


而对那些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相信、拼命想变现的人,送给他们五个字:政治经济学,不是经济政治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日进一寸,量变总会带来质变。


送给饱经沧桑、巍然屹立的祖国,也送给你我。


推荐阅读

恒驰造车,车到山前路在哪?

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这些信号不可不关注!

从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看房价的另一只靴子!

华夏幸福的第一性原理

恒大的销售之惑,是“空城计”还是“减灶增兵”?

天下房产之碧桂园的拐点!

泰禾的问题:老瓶子和新酒钱

1.文章欢迎转发,转载请先获得授权(联系人微信ID:yansu1004);

2.《地产三哥》粉丝群正式建立,进群即可获得粉丝专属资讯分享及红包福利,进群请加管理员哥大微信 👉 ;

3.欢迎咨询、投稿及商务合作。

财智堂中堂 

最新地产资讯分享 

最权威地产资讯解读 

点一下你也在看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财智堂中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