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2016-05-25
24期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公众号所有文章在(www.dushuhui423.com)读书会社交平台同步更新,请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注册有积分,精彩内容值得关注。
时间:2015年11月21日
地点:西城区西安门大街22号三号楼第一会议室
主讲:郭高民——中美到底会不会一决雌雄? 1:00读书会瞬间10幅2:00金句秀0.3千字3:00读书会全记录6.8千字 0115次大国崛起中有11次由战争确立0.4千字 02美国白人小孩想“杀死中国人”0.5千字 03涌动于中美之间的战争焦虑0.3千字 04战争平台的变革——5000年发生14000多次战争 死亡36.4亿人1.8千字 05战争工具的变革——美国如果再向日本投原子弹 会付出什么代价?2.0千字 06战争方式的变革——主要国家间的军事战争越来越以“虚”的方式解决1.0千字 07如何看待美军把60%的军事装备摆在中国家门口?0.5千字 08核武器的实际使用价值接近于零0.3千字4:00读书互动0.3千字①那位白人小男孩说"我们先杀光中国人,中国人就不会杀我们了"。这当然是孩童思维,但也可以认为是成人意识的一种折射,我们不能仅仅把它看成是小孩戏言。
②军事性战争已经蜕变为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之一,而不再是大国之间用来一决雌雄的定海神针。
③从公元前3600年起,全世界一共发生了14531次战争,造成了36亿4千万人死亡,毁坏的物质财富足以铸成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的地球金腰带。
④一个并非美国附庸国和殖民国的大国,白宫怎么会脑子突然进水,决定用军事性战争与中国一决雌雄?
⑤如今各主要国家之间的军事战争越来越是以虚的方式,也就是以仪式战的方式解决。
⑥我参加1979年之战的时候,我们连队180多人,是一个加强连,打了两仗,最后囫囫囵囵回来的只有20多个,当然,我们连也把对方一个营打得只剩下七八个人。我想说的是,歼灭战的残酷性是难以想象的。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讨论中美关系的时候,总是喜欢拿修昔底德陷阱来说事。修昔底德陷阱是由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来的,意思是新兴大国的力量日益增强以及这种力量在老牌大国引起的恐惧,终将导致双方以武力方式一决雌雄。 世界历史上有过15次的新兴大国崛起,其中11次印证了修昔底德的陷阱说。比如:荷兰在欧洲的地位是在取得两次对西班牙战争胜利后确立起来的;英国是在19世纪初通过联合其他欧洲大国击败拿破仑帝国后才成为世界强国的;德国的崛起是经过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战争的胜利完成的;日本是在赢得日俄战争以后获得了大国地位;美国的全球超级大国地位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确立起来的。 有人指出,现在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已经在美国引发了恐惧感。这在美国决策层主要表现为:奥巴马一再重申,美国绝不做世界老二,美国仍然是世界领袖,世界的游戏规则绝对不能让中国这样的国家来制定,等等。
关于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据我所知,在美国智库这个层面,目前悲观论调占了上风。去年8月,美国对外政策理事会亚洲安全项目主任杰夫·M·史密斯发表文章说:“自从20世纪70年代与北京实现历史性复交以来,美国就一直通过接触战略与不断崛起的中国打交道,指导这一战略的是两个重要假设:一是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政治自由化,二是支持中国融入全球秩序可以防止中国强行挑战全球秩序。时至今日,华盛顿恐惧地意识到,每过一年,实现中国政治自由化与和平融合的目标似乎就变得更加遥远,与中国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却步步逼近。” 2013年10月16日,美国的一档脱口秀节目《吉米鸡毛秀》请来几位小朋友召开“儿童圆桌会议”,让他们发表对美国政府停摆问题的意见。当问到美国欠中国的1.3万亿美元该怎么还时,一位白人小朋友语出惊人:“我们绕到地球那一边去,把中国人都干掉”,另一位黑人小朋友说:"建一座高墙,挡住中国人",一位白人小女孩说"我们杀中国人,中国也会杀我们啊",那位白人小男孩说"我们先杀光中国人,中国人就不会杀我们了"。这当然是孩童思维,但也可以认为是成人意识的一种折射,我们不能仅仅把它看成是小孩戏言。
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军事专家、军队领导干部还是普通民众,同样不乏这样的陷阱思维。我本人参加一些聚会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这方面的谈论。比如:“美国都把60%的兵力放到我们家门口了,中美什么时候干起来?”“一旦中美干起来,我们的军队还能不能……” 我把这种现象叫做“涌动于中美之间的战争焦虑”。面对这样的战争焦虑,如果我们不能够从理论上进行澄清和回答,那么,在“狼来了”鼓噪之下,你很难说哪一天就会把军事性战争的“狼”给喊出来。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中美理论界和决策层认真对待的问题。
中美之间到底会不会一决雌雄呢?我的答案是完全否定的。基本原因就是,在信息时代战争变革中,军事性战争已经蜕变为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之一,而不再是大国之间用来一决雌雄的定海神针。 本期读书会特邀点评嘉宾、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主编徐殿龙先生
所谓战争平台,就是战争赖以存在的条件总合,形象点也可以叫做战争舞台。人类战争平台的演变,经历了从游猎时代的全球化平台,到农工时代的分球化平台,再到信息时代的全球化平台这样一个历史过程。 游猎时代就是旧石器阶段,距今已有250万年。那时,人类没有定居,是以氏族群落为单位,在频繁迁徙移动中靠狩猎采集谋生。早期人类完全靠天吃饭,是在大自然提供的“现成宴席”上攫取食物,共竞共生。这种频繁的迁徙移动是以全球为范围,没有任何疆界限定,一个氏族群落只要有足够的体力,全球任何地方都可以去。 在全球性迁移中,如果两个族群相遇,他们就会在某一驻留地“组队”——结成“对偶族”(氏族群落是血亲群落,禁止近亲婚配,故而每个氏族都被称为人类繁衍的“半边天”)。一开始,两个“半边天”会因为长途跋涉中相遇相知等新鲜感,使得彼此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但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有人在战争中不慎杀死对方的人,有人亵渎、践踏了对方的族规等,这都会引起战端。没完没了的战事,加上在驻留地住上一段时间以后,食物不再丰富,各种需求无法满足,族群只好各奔东西,开始进行新的迁徙移动。如此周而复始,构成了一场以人类繁衍为核心的全球化运动。 从新石器时期开始,随着原始农业和手工业的出现,人类开始以部落、国家的形式,在特定地域永久定居下来。随着国家的诞生,人类将自然平台分割成若干专属平台,但地域有限性和人口增长无限性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个国家人口越来越多,它所在地域的生产资源就越少,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通过战争对其他国家进行扩张、掠夺、殖民统治。直至工业化时期,一直是这样。说形象点,在这个时代,战争就像一把西瓜刀,不停地切割着地球这个人类最大的西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分球化”运动。 世界历史学家曾在1960年做过一项统计,从公元前3600年起,全世界一共发生了14531次战争,造成了36亿4千万人死亡,毁坏的物质财富足以铸成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的地球金腰带。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球化运动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战争平台就必然向全球化复归。 当下这场全球化运动,是以20世纪中期计算机网络面世为起点。网络没有疆界限定,无所不能的虚拟世界,无时无刻不在改造着现实世界,以至于催生了零时间、零距离这样一些新概念。像欧盟、东盟、非盟、阿盟,像自贸区、免签证,跨国公司、无国界组织这样的超国家实体,他们是要干什么?就是要把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把人类战争平台再变成全球化平台。 那么战争平台全球化变革是怎样填平修昔底德陷阱,使大国之间不至于发生大规模武力冲突的?这要从全球化平台和分球化平台的本质区别看。 分球化平台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体作为互相排斥的主体而存在。人类以国家形式在一定地域永久定居之后,这个地域就作为这个国家的私有物而具有了排他性。动物王国里,狮王国、虎王国、野牛王国等,都是通过战争来决定自己的领地,用尿液等方式来标定自己的“国界”。 人类的国家疆域也是通过战争划定的。可是地球上可生存的地域有限,每个国家又把别的国家视为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每个国家都试图成为一方霸主乃至整个世界的霸主。于是,国家之间由此而引发的纷争永远只有一种东西能够裁决——武装力量。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理论被提出和一再被验证的基本原因所在。 全球化平台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体作为相互依赖的主体而存在。在游猎时代,人类社会主体是氏族群落,氏族之间的互赖关系被概括为半边天与半边天的关系,氏族群落内部是严格禁止近亲婚配的,只有在迁徙移动中找到另外一个远亲的氏族群落,也就是找到自己另一个半边天,才能履行人类繁衍的天职。 在当今全球化平台上,国家以及非国家社会主体之间的互赖关系被概括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天中美两国之间的互赖关系,正在成为半边天与半边天的关系,就像游猎时代的氏族群落,彼此成为对方的一半。如果发生武力对决,那也就无异于互相毁掉自身的一半。另外,今天人类面对的许多生存问题,诸如气侯变暖、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枯竭等都属于全球性问题,都不是任何一国能够独自解决的,而是必须靠各个国家携手来解决。
所以说,在今天这样一个国际利益一体化捆绑的全球化平台上,修昔底德陷阱已经越来越没有存在的空间,主要国家之间越来越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利益纷争发生武力对决。从冷战到现在,各主要国家之间从来没有发生武力战争,原因就在这里。
战争工具的通用化变革,使得解决国际利益纷争的工具日益多样,军事性战争成为一种最不划算的工具。 人类战争工具的变革,经历了从游猎时代的通用化工具,到农工时代的专业化工具,再到信息时代的通用化工具的历史过程。 游猎时代,战争与生产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部门或者行业,全人类使用的石斧、木矛等工具都是既可以用于战争也可以用于生产。 农工时代,石铲、石锄、石镰等成为了专门的生产工具,与石矛、弓箭等战争工具相并列,使人类工具第一次有了战争工具与生产工具之分。到了工业化时期,不仅战争工具与生产工具不能跨领域使用,就连同一工种之间的工具也出现了细密深刻的专业鸿沟。所以我们把农工时代的工具叫做专业化工具。 进入信息时代后,人类使用的工具又开始通用化。诸如电脑、互联网、GPS、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等,都是既可以用于战争也可以用于生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工具的通用化程度还会不断提升。 为什么说工具通用化变革能够使中美两个大国避免重蹈修昔底德陷阱?这个要从工具专业化和通用化的本质区别来看。 工具专业化时代,战争工具具有唯一性,军队负责打仗,民众从事生产,军民界限分明。就是说,在工具专业化条件下,国家之间出现利益纷争,特别是出现关系到新兴大国与老牌大国之间国际地位这样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双方通过军事性战争决出高下,就成为不二选择。 工具通用化时代,战争的军民界限模糊,越来越多的民用工具加入到战争工具行列中。比如金融,在信息化条件下,像股权、货币、利率、信用、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等,都可以通过投机获利和套取保值进行金融战争,而这些工具已经被股神巴菲特称为“金融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现在,网络已经是老少皆宜,但它不仅已跻身战争工具行列,甚至还被美国军方界定为继陆、海、空、天之后,最具决定意义的第五战争空间。文化,如今不仅被作为战争工具来使用,而且成为美国战争概念中的核心概念,叫做“文化中心战”。 工具通用化,人也在通用化。现在,假设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开车打电话的中年人,你能断定他是什么人吗?是协调公司生产项目的主管?是去参加什么国际论坛的学者?是到什么部队处理军务的军人?还是正在进行金融战的主将,正在进行网络袭击的黑客,正在传输某种国家机密的间谍,或者正在准备自杀式袭击的恐怖分子呢?你恐怕很难判断。因为就战争而言,战争主体的传统界限日益模糊,现在是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战争参与者,甚至是战争发动者。 工具通用化导致的人的通用化,意味着人类战争正在发生一种颠覆性变革——“战争主体反转”。就是经济这个昔日的战争之因,转而跨到前台,直接操枪弄炮,摇身变成了战争本身,甚至成了战争的领衔主演。 你看,在当下全球化平台上,在军民界限日益模糊的大背景下,全球市场就是人类最大的战场。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网络、文化等,你用什么来作战,要看哪个更划算。 2015年7月14日,伊朗终于签署了核协议。这个事件也很能说明问题。过去数年,美国和以色列除了对伊朗进行多年的经济制裁以外,还对伊朗核系统发动了名为蠕虫和阵网的电脑病毒攻击,使伊核工程多次陷于瘫痪,不仅使核进程大大迟滞,还使伊朗为此付出了惨重的投入代价。 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发起的那场货币战争,使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美国的日本从此一蹶不振。 那么,如果为了遏制日本,美国不是用货币战争工具,而是像二战中那样,用包括原子弹在内的军事性战争工具,美国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从人员伤亡看,打军事性战争的伤亡率会远远高于伊拉克战争,甚至可能超过二战时的伤亡率。美国在克林顿时期,国库盈余有2800亿美元,但一场美伊战争打下来,美国“打掉”了2.2万亿美元,沦为负债国。那么,美国如果与军事能力远高于伊拉克的日本打一场军事性战争,会付出什么样的经济代价?从战争准备到战争实施,从战争损耗再到战后收拾日本的烂摊子,以及国内救治、供养伤残军人,由此带来的恐怖袭击,等等,这把美国国库打光还不够,还要把美国民众的腰包摘下来。而现在伫立在美国面前的是中国这样的一个核大国,一个并非美国附庸国和殖民国的大国,白宫怎么会脑子突然进水,决定用军事性战争与中国一决雌雄? 有人可能会问:“中国首先承诺不使用核武器,假如美国利用这一承诺,用常规武器与中国对决,情况会怎么样?”客观地说,美国常规武器确实比中国先进,但决定战争最终得失结局的远不止是武器,还有很多因素。退一步讲,就算是打常规战争,美国人肯定不会忘记他们与中共军队交手的记录,从朝鲜战争直接交手,到越南战争间接交手,美军无一例外都是以失败告终。而那时中美两军的武器装备差距,比现在要大得多。所以,即便中国与美国进行常规军事性对决,结局也只有一个:两败俱伤,并且带来全球性灾难。 中美是世界头两号大国,后面跟着一大群国家,经济捆绑很紧密,你们受损失了,全球都得跟着受损失。所以说,在战争工具日益多样的今天,军事性工具已经成为最不划算的战争工具,并且是越来越不划算的战争工具。因此,美国绝不会用武力方式与中国一决雌雄。
人类战争不过是社会主体围绕生存利益而进行的一种相互作用。用物理学的话说,可以分为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用军事学的话说,分为仪式战和歼灭战。 在游猎时代,氏族群落之间的战争始终是仪式战。这个仪式战,就是两个氏族群落,在约定地点分列两边,各自派出一名代表,在阵前互相指责谩骂,投掷石斧、木矛,或者进行击胸决斗,最终双方以某种方式达成妥协。历史学家在对世界上现存的原始部落进行追踪研究的时候,发现他们至今还保持早期人类的仪式战。 农工时代,人类战争始终是歼灭战。所谓歼灭战,就是全部或大部消灭、俘获敌军有生力量的战争。我参加1979年之战的时候,我们连队180多人,是一个加强连,打了两仗,最后囫囫囵囵回来的只有20多个,当然,我们连也把对方一个营打得只剩下七八个人。我想说的是,歼灭战的残酷性是难以想象的。 在当今信息时代,战争工具越来越以信息为主导。信息不能直接消灭有生力量,如网络袭击可以使对手的系统设施瘫痪,但不能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但是,信息可以实时传递双方的利益诉求、军事能力和国家意志,并且通过各种虚拟作战、战场模拟甚至是战争预实践,就可以在开战之前决出胜负,并准确计算出全部战争的得失代价。正因为这样,如今各主要国家之间的军事战争越来越是以虚的方式,也就是以仪式战的方式解决。 人类目前正处在农工时代与信息时代的交接过渡期,也就是处于歼灭战与仪式战两种方式并存的特殊历史时期。所以,在像美伊这种非对称国家之间,我们看到的是歼灭战;而在像美俄这种对称意义的国家之间,我们看到的军事性战争都属于仪式战。 20世纪80年代,我曾参加了老山轮战,那实际上就是一场仪式战,只不过时间很长,持续了将近10年。它的作战方式就是,双方军队分布于一座大山的这边和那边,时不时地互相炮击。这跟过去游猎时代两个族群站在两边互相投掷石斧、木矛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是仪式战。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代人是很幸运的,既是跨时代的一代,又是跨千年的一代。我个人作为一名军人,既经历了歼灭战,又经历了仪式战。那么,我们应该给“信息时代仪式战”下一个什么样的定义? 信息时代仪式战就是军队派出作战力量,在特定地域进行军事演戏、舰机对峙、主权宣示等活动,向对手表明自己一方的利益诉求、军事能力和国家意志,最终双方以某种方式达成一致。随着时代发展,作战方式也越来越多,包括军备竞赛、军力调动、基地配置、军事巡逻、网络对攻、外交谈判、舆论争锋、金融对抗、民间行动等。
那么,我们怎么看待美军把60%的军事装备摆在中国家门口?这就叫做军事存在性仪式战。在信息云流动的今天,战争行为与非战争行为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以至于人们尚未重视这样一种现象——存在就是战争。比如有的国家直到现在还在研发气象武器,这就意味着,那些罕见的大地震、大暴雨、大干旱、大火灾、大污染,你很难说它会在何时何地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是否就是这些国家所为。 再比如2015年5月初,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威拉德在接受采时说:“我们看管着南海和东海”。这等同于,在农工时代战争中,用火力封锁告诉敌人,此路不通;用电报、电话告知盟军,此地域已经被我方攻占;用传单、广播喊话,告知所有有关力量方,你们可以放心地也是必须地向我们靠拢。 美军在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澳大利亚等中国周边国家,已经有的和新增的军事存在更是如此。而应对军事存在性战争同样只能是军事存在性的,就像我们试射反舰导弹,增设警备区,在钓鱼岛周边实施舰机巡逻,在东海设置防控识别区,等等。这种军事存在性战争也可以叫做长效仪式战,但无论怎么说,它总归是战争变革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一种吓人的游戏。 这话听起来有点像毛泽东当年说原子弹是纸老虎一样,但现实表明,毛泽东当年真说对了。
现在核武器的实际使用价值越来越接近于零,威慑价值也因为正在倡导销毁核武器而打折。美国智库元老基辛格曾说:“武器威力越大越不愿意使用它,除了和平别无选择。”换句话说,在战争仪式化变革的今天,人们已经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再拿修昔底德陷阱来评说中美关系。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说中美不会一决雌雄,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军事斗争准备。这是因为,目前我们正处在两种战争平台和两种战争方式的交接过渡期,处在新兴力量必然改变旧的秩序,而老牌大国极力固守既有金融秩序的特定历史时期。特别是美国,它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机械化战争机器,也拥有世界上最坚硬的冷战思维,无论如何,它都不会按照历史大势行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美之间要和平发展,除了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软捆绑”之外,还必须依靠军事力量的“硬制衡”。 书友今天我们的结论是中美不会一决雌雄,但是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会在某一个区域,比如在南海发生中美之间小试牛刀,如果发生这种区域性的武装冲突,对于国际战略格局会有什么影响?你提了一个很有水平的问题。这种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在这方面,我们军队是有所准备的。至于它对国际战略格局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应当规律地看。简单说,它一定会改变国际关系走向,但这个改变会按照历史的规律性轨道行进,那就是历史既然选择了信息文明,就一定不会让机械文明恣意妄为。在今天这个已经不是武力定乾坤的世界上,那种满脑子“铁疙瘩”,一味追求武力“征服”的做法,到头来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郭高民本期读书会主持人:刘继彤,北京电台节目主持人。- 主办单位 -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办公室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机关团委
本文文字内容由张璋、张皓俞编辑整理。本文图片由国家质检总局宣恒开提供,在此特别感谢。致读者作 者 简 介
郭高民,国防大学研究员,大校军衔,军旅作家。先后参加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返击作战、1986—1988年老山轮战。历任教师、战士、文书、排长、干事、研究员等,长期从事军事历史、战争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出版著作《无界战——我们正在进行的战争》《从烽火台到卫星——战争中的通信》《将星升起的地方——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纪实》等。责任编辑 | 晶林
执行主编 | 张皓俞
值班总编 | 张一诺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投稿与合作事宜请与我们联系
dushuhuiclub@163.com
—— END ——
读好书,做好事
为了遇见更大的世界
读书会社交平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