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机关里的年轻人,通向成功的路上需要绕开这些“禁忌”

2017-08-16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享读


如何改进机关行为作风?各种高屋建瓴的理论很多,但是操作起来还是容易让人感到茫然。对于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一些青年干部,经常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差错,犯了机关工作的大忌而不自知,耽误了工作,也耽误了自己。作者张建根据多年机关工作经验,总结出了《机关行为36“忌”》。书中列举了36种需要注意的行为,听听机关里的过来人怎么说。



事毕不回复


一次上班后,我让小王给上级部门送一个材料。一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回复,两个小时过去了,还没有回复。一直到中午我在楼道里看见了他,我问他材料送过去了吗,他说送到了。我问他送给谁了,他说要送的人不在,他就委托办公室的人转交了。由此,我认为他是一个靠不住的人,以后轻易不会委托他去办所谓很小的但实际是重要的事了。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你认为小王要回复,那就交代他一声就是了。这还需要交代吗?如果特别重要的话,我当然会交代,但很多时候是不能凡事都交代的。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格。小事都靠不住,大事还敢托付吗?

 

有一个干部说他及时回复领导,领导还不高兴了,我问怎么回事,原来领导让他联系另一个部门的领导,他联系后回复说不在,这算回复吗?领导当然不满意。我推荐小王看一本叫做《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书,这本小册子说的是美西战争时期,美国总统要把一封信送到远在巴西丛林中的反抗西班牙政府的加西亚将军手上。谁能送到呢?有人推荐一个叫罗文的陆军中尉,说只要托付他的事他就能办到。罗文历经千难万险千辛万苦,把信送到加西亚将军的手上,赢得了美西战争的关键胜利。为什么只有罗文才能送到呢?因为他有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受命的品格,大家都相信他。他有千条万条理由送不到信,或者转交他人也未尝不可,如果是这样,那他就不叫罗文了。他送的是一封信吗?不是,他送的是一个战士的信誉。这个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就是因为罗文的信用,体现了人性的光辉。这也是100多年来,《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最畅销书之一的原因。

 

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有的同事办事特别牢靠,凡事都会给你有个交代,凡事事毕就回复。可贵的是,具备这样品格的人,绝对不会只对上级领导讲信誉,对同事、对外人、对下属都能一样相待。小事不会忽略,大事就更没问题。你看机关里口碑好的人,都有这种优秀品质,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赞誉。

 

我们也相信不及时回复的人当中,可能有做大事的能力,即所谓不屑小事的人。但如果在有能力和靠得住两种人当中只选一种,你会选择哪一种人呢?


拖拉误事


实习生小王、小李见到我,我交代小王把我们的三本笔记复印一下,因为材料比较多,我让他抽空去做。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复印件还没有交给我,那几天司里整理文件倒腾柜子,他们两个成了壮劳力,几个处室都抢着用他们。结果一个星期过去了,十天过去了,复印件还没交给我。那天要上报材料,我想起了复印笔记的事。我问:“复印好了吗?”小王说:“对不起,还没有,现在我马上复印。”我说:“不用了,已经赶不上了。”我把小李、小王都叫过来,跟他们说:“这些天你们很辛苦,几位处长都表扬你们。但你们在我这儿表现不及格。明天你们就不用来了,希望这能成为你们的一份财富。”他们表示歉意非常愧疚,但已经来不及了。好在实习表现不进档案,不会留下“后遗症”。

 

小王、小李错在哪儿了?看起来只是一个拖拉的事情,其实他们并不懒惰,那些天他们干活也不惜力,怎么就“不及格”了呢?而且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就是我说的“无意识差错”。这就比较可悲了。照这样下去,恐怕他们要想优秀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主次不分,不知道许多事情是不能拖拉的。

 

我交代复印材料的活儿,即使有困难,应该可以在一两天之内做好,怎么能给忘了呢?即使不是领导交办的事,也要尽快完成办好并给予回复。更重要的是,通过办好他人交办的事,不拖拉延误,养成良好的品格习惯,树立良好的品格形象,这和领导没什么关系。除非你是故意的。

 

拖拉误事,不仅是误了他人的事,更要紧的是误了自己的事。


越级行事


小刘跟我说,他写了一篇对全局工作思考的文章,想直接送给局长看。我问他为什么不先送给处长看呢,他说处长可能不会欣赏他,如果被否定了就不好再送局长了。我认为这样做有问题。

 

小刘怕处长否定他,就想越过处长直接寻找上一级领导的支持。如果他越过了处长,将会出现什么情景呢?一般来说结果都不很好,即使处长不计较,但越级行事违反了机关行为的规则,必然加深相互间的不信任,不利于建立正常的上下级关系,也会影响青年干部的成长,这是一些青年干部容易出现的行为现象。

 

还有一种越级行事,是上对下的。小赵是主任科员,接到局长电话,要他到局长那儿去,他就去见了局长。原来局长要准备一个讲话,想当面跟小赵说说构思,让小赵执笔起草。回到办公室,小赵如实跟处长说了,就写讲话稿去了。如果局长事先和处长打过招呼了,应该没有问题,如果没有打招呼,处长的心里会怎么想?上级领导反向越级,也是越级行事,同样是破坏了机关的规则秩序。既然领导带了头,那可以断定这样的机关是不太讲规则的,上下级关系也不正常,不是好的机关文化。

 

越过某个层级,意味着这个层级的多余,就打乱了正常的秩序,必然带来管理的混乱。科长越过处长,局长无视处长的存在,那要这个处长做什么呢?说明这里的管理有了问题,首先是领导有了问题。有的领导喜欢一竿子插到底,在个别场合的特殊情况下未尝不可,但在政府机关日常工作中是为一害。

 

为了在更高领导那儿得到一点信任和重用,越过自己的领导去建立关系,主要的原因还是功利思想在作怪。越级行事可能会给有些人带来实用的功利,但风险也是非常大的。在机关里,你应该履职尽责按规矩办,还是跟人入圈搞投机呢?


以直为荣


在机关里,如果有人对你说:“你这个人很直。”你认为是在夸你吗?如果你评论某人“是个直人”的时候,你是肯定他的成分多呢,还是否定他的成分多?多少年来,我听到别人说我“很直”的时候,都认为是褒多贬少,基本是肯定的,所以一直“以直为荣”。直到有一天,一位干部跟我交流的时候,表现出很“直”的情形,我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我说“你这个人很直”,但实际上已经不是在夸奖他了。这让我幡然大悟,原来我一直认为的“直”好像有些问题,实在算不上什么优点。临别时,我送他三个字:“正,勿直。”

 

直,无所谓好坏优劣,直和好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优点,比如正直。把它和不好的东西放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是缺点。这要看对什么人来说,对社会上和生活中一般人来说,直还是褒多于贬的。但对于政府机关的干部来说,大多是贬多于褒的。客观地讲,直是一个中性的词,谈不上褒贬,也没有什么值得引以为荣的。

 

“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简单。在“直”的表现的后面,我们可以看到“直”的思维是简单的,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事实,就是真的,没有看到事情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尤其在政府机关,我们面对的各种情景有着复杂的联系,用简单的思维解决复杂的事物是解决不好的。

 

“直”的第二个特点是自以为是。这是所谓直人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因为认为自己对,所以才会直,即所谓理直气壮。问题是你真的对吗?我们看到好些直截了当的意见和看法未必就对。自以为对是一回事,实际的情况和效果很可能不是这么回事,这是无数教训告诉我们的。

 

有一种“直”我是认同的,那就是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采用“直”的表现方式,而不是不明就里想啥说啥,不思考就表现的“直”。

 

正,勿直。

 

(图片来自网络)



本书作者在机关单位工作40多年,他坦承自己也犯过无意识差错,在和机关干部的交流中,逐渐总结提炼出了书中所列举的行为之“忌”,不很全面,也未必对,给大家提供参考。


小互动



你认为在工作行为中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禁忌”?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推荐阅读


《机关行为36“忌”》


张建 著

人民出版社

2015年02月

责编  薛晴





公   告

公众号所有文章在(www.dushuhui423.com)读书会社交平台同步更新, 请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注册有积分,精彩内容值得关注。



往期精选

习近平从《论语》中学到了什么?

王岐山“消失”,不一定是在办“大老虎”

胡耀邦诞辰100年: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台湾中学语文课本首次在大陆出版

中美不会一决雌雄,主要靠玩“虚”的解决

莫言、袁隆平、梁晓声……他们眼里的伟大母亲

独家专访欧阳夏丹:是谁搅动了她的青春与梦想?

真实的冰心:把季羡林赶出课堂,不喜欢徐志摩

她们告诉你:什么让女人更美丽?

读书类公众号看过来…


  声      明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与我们联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20ndiwnr&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