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 | 《脱稿讲话》,让你从结结巴巴到侃侃而谈
听书
所谓脱稿讲话,就是既要讲得出来,又要言之有物,是一种有些门槛的说话技巧。
那么怎么能讲得好呢?今天,就通过这本《脱稿讲话》(人民出版社出版)来告诉你。
这是一本能让你从结结巴巴到侃侃而谈的书。
点击音频,听完整版技巧讲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黄大钊和曹瑞芳,都是资深的人际沟通专家。
书里既有脱稿讲话说不好的原因剖析,又有解决方案;既有脱稿讲话思路的引导,又有具体场景的应变技巧;既有脱稿讲话方法的传授,又有各种场景的真实范例;既有很强的实用性,又有阅读的趣味性。
脱稿讲话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获得。想要正确地训练这项技能,只要三步走。
第一步是破除“心魔”;
第二步是“开口说话”
第三步是“精益求精”。
就这么简单。
什么是脱稿讲话的“心魔”?
从大的方面来看,有两个方面:内部的和外部的。
内部“心魔”
自卑的情结
俞敏洪在演讲的时候说,他感觉自己的气场一直被压着。上大学的时候,班级里的同学气场都很大,而他是农村来的,感觉自己没见过世面,所以被压着。等毕业了,他在北大教书,都已经被评为北大的优秀教师了,他还是觉得自己被压着。因为,北大有太多著名教授了。等到出来创办了新东方,他去企业家聚乐部开会,还是情不自禁地就把自己降到了端茶倒水的地位。因为,企业家里面,像马云、王健林那样的人,实在是太牛了。要知道,俞敏洪说这话的时候,他已经是新东方的创办人,美国上市公司的老总了。
可见,无论什么人,都可能会自卑。
性格原因
通常情况是,性格内向的人会不怎么爱说话,尤其是当着大家的面说话。
这让他们失去了很多练习当众讲话的机会。就算有了机会也找借口推掉,长此以往,陷入了一种“怪圈”。
不良的心结
可能是小时候小朋友们的一句嘲笑,也可能是学生时代的一次失败的说话经验,甚至是与讲话无关的阴影,都可能造成不愿意当众表现的心结。
外部“心魔”
比如,应试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追求高分,判定方法就是“对和错”。卷子一批下来,对的打勾,错的打叉。谁都怕那个红色的叉。就是这个错号,在潜意识里给你造成了“怕出错”的阴影。表现在脱稿讲话上,就是怕说错话,怕做错事,不敢张口。
古人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经过这层层的熏陶,我们就变得不喜欢开口说话,也害怕开口说话了。一到了需要脱稿讲话的场合,手里不拿着篇稿子,就觉得心里没底。
所以说,很多人是“不敢”开口讲话,并不是不能开口讲话。如果想做一个能够侃侃而谈的人,第一点就是要正视“心魔”。
“开口说话”
在正式开始练习之前,有必要澄清关于脱稿讲话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脱稿讲话能速成。
美国的行为主义流派心理学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一个人要养成一种好习惯或改掉一个坏习惯,需要连续重复练习21次,这项发现也叫做“21天定律”。也就是说,就算你掌握了正确的方式,最少也要坚持练习一个月,你的说话水平才能有改观。
第二个误区,把脱稿讲话当成一门知识。
脱稿讲话是技能。当年的老北京天桥一带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三年的胳膊,五年的腿,十年练成一张嘴”。足见口头表达在各项技能和艺术中学习和掌握的难度。
提高脱稿讲话水平,最关键的有三个因素:
一是心理因素,就是脱稿讲话不紧张;
二是思路问题,就是条理清不清晰,组织语言能力强不强;
三是内容的把握,通俗地说就是对所讲内容熟不熟悉,肚子里有没有货。
那么,究竟该怎么练呢?作者认为应该先想思路,再找话。
如何寻找思路?
在发言之前,拿捏不好自己该怎么说时,就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是什么场合?
听众是谁?
我是什么角色?
这三个问题就是脱稿讲话语言组织和构思立意的基本点、大前提和出发点。
脱稿讲话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技能。在讲话的时候,你可以从现场找话,从阅历中找话,从阅读中找话。
“精益求精”
有研究表明,人类的交流中,只有30%的信息是通过内容传达的,其他70%都是无声的语言,包括表情、神态、手势、音调等等。
据说,当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就很重视自己的形态,他精心调整过了站姿,每次都在公众面前显示出高大的形象。无声无息之中,就增加了自己的魅力。
首先是体态语言。自信的体态语言要脚踏实地地站稳,腰部耸立,头不能仰得太高,也不能低着头说话。
眼神也很重要。眼睛要与听众有交流。有时候,你也需要调动听众的眼神,也可以加一些手势。
还有声音的技巧。比如,你应该用自己的真实声音发声,还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停顿,恰到好处的停顿往往比语言更能有效地传达思想,也更有戏剧性。
以上就是这本《脱稿讲话》的主要内容,更多关于脱稿讲话的技巧请购买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脱稿讲话》原书。
阅读原书,勤加练习,你一定能成为脱稿讲话的高手。
本文内容摘编自《脱稿讲话》
图源:网络
精彩推荐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