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于书后 | “天上不知是谁家的女儿,这一趟人间辛苦了”

陶陶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0-11-16

“我教了我女儿二十年,让她知道怎么保护自己。而你却一秒都没有教过你儿子,让他不要伤害我的女儿。”



最近,南昌红谷滩杀人事件的发生,以及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的上映(影片根据2012年震惊世界的印度德里黑公交暴力案改编),让我两天前就想提笔写这篇文章了。


但当我坐在电脑前,有关于这个话题的千言万语亟待表达时,却无法通过键盘敲打出来。


骇人的举动又一次颠覆了具有道德力量的人格存在,让我们不禁深深怀疑: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或许,是因为想要表达和探索的事件,打破了身而为人的我们对美善的想象和营构。


在悲剧事实面前,一切思考都显得苍白无力。但它却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


《一个母亲的复仇》讲述了18岁的女孩阿丽娅在参加完一场派对后,被心怀恶意的4名男性轮暴后丢弃在废水沟里,却由于司法的黑暗,犯罪嫌疑人被判无罪释放;阿丽娅的母亲对法律感到绝望,开始了个人的复仇之路……


这部影片在剧情表达上,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叙事过于冗长,故事节奏也并不完全合理。可是,影片想要传达的情感,我相信观众是百分之百能够接收到的——“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


印度国立犯罪研究所2016年的数据显示:在印度,每三分钟就有一起针对女性的犯罪事件。


影片中,阿丽娅刚从派对上出来,正准备拦车回家,就被几个男人强行拖走施暴。案发后,警察虽然将他们带上法庭审判,可却因为司法黑暗,犯罪嫌疑人暗箱操作,买通证人、歪曲犯罪事实,最终逃脱了罪名……


夜店门口的男保安看到了这几个男人对女孩的暴力行为,用力扔掉手里的烟,迅速跑过来……可是,他不是去制止犯罪的,而是帮着这些男人,手脚利索地把女孩塞进车里,而后共同犯罪。


此时此刻,恶人之间那点共享的丑陋,完全暴露在观众眼前。


关于人性善恶的分别,早在两千多年前,同为儒家的孟子和荀子就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在孟子看来人性向善,每个人都有提升向善道德的自觉;但荀子更重视人性恶的倾向,认为加强道德教育十分重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当我们日渐沉浸于技术文明带给我们的成就感时,这种建立在规则之上的社会秩序也在消解着我们对道德力量的重视。


在丑恶的人性面前,除了绝望,除了深恶痛绝,如何寻回丢失的正义?


面对法律的无能,电影为受害者设计了一条出路:以恶制恶。



作为阿丽娅的母亲,她的世界,在女儿出事的那天晚上,就已经彻底崩塌了。女儿撕心裂肺的喊叫,让这位母亲熬光了人性中最后的善良:她要让伤害女儿的恶人们得到报应,法律没帮她做到的事,她要自己去完成,寻回那份公平。


法律只是行为规范体系,为社会道德提供制度保障。但人是情感和精神的动物,如果缺乏永恒价值的内在驱动和现代道德的自我反省,必然失去对生命的敬畏。法律没有实现阿丽娅的正义,不仅是法律的滞后和弊端,更是人性沦丧对法律的釜底抽薪。


即便这一次有母亲为阿丽娅寻回公道,可下一个“阿丽娅”呢?每三分钟就有一起针对女性的犯罪,难道所有的“阿丽娅们”都要在经受了罪恶的侵害之后,要通过柔弱的母亲来夺回本应是法律所保障的正义吗?那他们的伤痛又有谁来分担?


我多么希望电影里的故事,只停留在电影里。然而,现实却更加冰冷


影片中阿丽娅活了下来,而德里真实事件中的女孩,却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




防不胜防的“险恶”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三个女孩并肩在路上走着,商量着一会是去喝奶茶还是吃甜品。这时,身后突然冲出来一名持刀男子,对着走在中间的女孩,狠狠捅了下去,刀刀致命。


身旁手无寸铁的两个女孩,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朋友倒在血泊里;街上车来车往,没有一辆为此停留。


男子的杀人动机竟然是:她在三个女孩里,长得最漂亮,我只想拉个漂亮女人一起死。


罪恶滔天,丧尽天良。施暴者的罪行,理应受到法律严厉的审判;而冷眼的旁观者,该将他们放在善恶天平的哪一端呢?


案件发生后,有不少网络舆论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这女孩漂亮吗?”“案发时,她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象征美的漂亮和穿着竟也成为旁观者的揣测借口,这无疑为受害者带来了二次精神暴力伤害



“看客”和语言暴力并未远离我们,他们不仅对或病或死的生命“不以为不幸”,反而对施暴者产生“理解”之情,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案件发生在高危环境下,那么受害人自己的“不小心”就为整个恶性伤害增添了“合理”的成分。多么原始而本能的动物逻辑。


一个面容姣好衣着光鲜的女孩独自走在马路上。她可能刚刚结束了一场成功的面试,未来一切可期,充满希望;她也有可能正在赴约的路上,那头等待她的,是相恋多年的男朋友,正在心里筹备着一场如约而至的求婚;她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保护自己,注重自身安全;她看过各种自我保护指南,还学过跆拳道,警惕意识很强。


可是,千防万防,好端端在路上走着,她怎么去防备一个疯子突如其来的攻击?这世间一切可防,唯独防不住人心的险恶




我十几岁刚去国外的时候,妈妈经常会不顾时差问题,夜里给我打电话,只是为了确认我平安无事。那时候我是真的不理解。晚上不独自出门,也许我可以勉强接受;但晚上完全不出门,那时候我觉得这简直太荒唐了,而且不现实。但是,如今看来,这种只有母亲才会有的“被害妄想症”永远无法被根治,并且会伴随母亲的一生,只要我不在她身边。


事件过后,微博上到处在分享女孩子为了活下去一定要学会的技能。我算是一个胆大心不细的人,可我现在晚上在家叫外卖的时候,养成了一个“毛病”:外卖小哥按门铃的时候,我会在门里面让小哥把食物放在门口,等小哥走后,我再开门把食物拿进屋。


有点好笑,还有点神经质。其实我多想把门打开,当面对外卖小哥说一声:“谢谢您,辛苦了。”


可是,我真的害怕。


我愿意去相信人性本善,可这世间的恶,让我不得不在信任面前筑起一道高墙,因为我知道,不是所有的男性都有人教他“不要伤害别人,不要伤害女人”。


“我教了我女儿二十年,让她知道怎么保护自己。而你却一秒都没有教过你儿子,让他不要伤害我的女儿。”



影片中,母亲这一句声嘶力竭、充满力量的呐喊,道破了女性生存的困境,也道出了长期以来围绕暴力、道德、法律的案件所面临的困境。


层出不穷的暴力案件,生存焦虑下对金钱、婚姻、欲望、尊严观念产生的偏位,精神无主和信仰失落带来的价值感迷失,让越来越多的人深陷所谓的后现代文明的漩涡,这也侧面体现出当下社会的精神文明在物质冲击下的缺席和失语



太多人陷入了迷茫,那些关于尊重、自由、爱和善良的知识被放逐于荒芜之地,行走在街上的是太多麻木而冰冷的灵魂,不曾在善念中被滋养。


所以,杜绝女性受伤害的方法不是设置自我壁垒,也不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决绝而无畏的复仇,而是为施暴者头悬一把利刃,心设一座恶的监牢


希望在见过如此多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后,这个世界能够多给女性一些偏爱,多给弱者一份关怀,让这些好人家的女儿们,这一趟人间都不白来


推荐阅读



文/陶陶

编辑/敖之

图源/网络



往期推荐

行业面对面 | “流浪汉”鲁迅

影于书后 | 拼尽全力 何以为家

时事刻刻 | 降解时间:1000000年

听书 |  《脱稿讲话》,让你从结结巴巴到侃侃而谈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