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于书后 | “世界是一片荒原,我很感动”

敖之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0-11-16



“满洲里的动物园里有一头大象,它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在那,然后所有人跑过去,抱着栏杆看,有人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


这是青年作家胡波短篇小说《大象席地而坐》的开篇,也是其执导的同名电影开头场景。说这句话的人叫于诚信,河北一座小城里的混混。电影就围绕于诚信和中学生韦布、黄玲以及即将入住养老院的王金四条故事线展开。



于诚信因为与朋友妻子有染,朋友知道后受不了刺激当场跳楼自杀。正当他忐忑不安,打算去满洲里躲一阵时,弟弟于帅因为在学校欺负韦布和李凯,被韦布不小心推下楼摔成重伤,于诚信要替“废物弟弟”报仇。



此时,在王金的家里,女儿、女婿为孩子上学考虑,打算卖掉老房子,买学区房,正在劝王金搬到养老院。不情愿的王金出门遛狗,碰见准备逃去满洲里的韦布跟他借钱。



单亲的黄玲因为和母亲关系长期恶劣,开始和学校副教导主任交往。韦布想让黄玲和他一起走,但黄玲不愿意放弃副教导主任给她的舒适生活。



于帅最终没有抢救过来。于诚信在火车站堵住韦布时,李凯用枪失手打伤了于诚信,说了句“这世界挺没劲”,然后开枪自杀;王金唯一的小狗被有钱人的大白狗咬死,他也决定偷偷带着孙女去满洲里看大象;本来以为找到了依靠的黄玲,却被人拍到了和副教导主任在KTV的视频,两人关系暴露,教导主任没法再去新学校,赶走了她。黄玲最终决定和韦布去满洲里。


深夜,在前往满洲里的路上,停车歇息时,空旷的荒原上,三次大象的嘶鸣划破了寂静的黑夜



生活灰暗阴冷,亲友关系冷漠且充满暴力,面对这种让人窒息的环境,所有人反复挣扎,可是越挣扎,生活的大网就收缩得越紧



希望破灭之后的自我救赎


生活就是一块西西弗斯滚石,不断循环反复,没有人明白活着是怎么回事。


所以面对黄玲的困惑,副教导主任告诉她:“人活着呀,是不会好的,会一直痛苦,一直痛苦,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一直痛苦,以为换了一个地方会好,好个啥呀,会在新的地方痛苦。”


可17岁的黄玲不在乎这些,她只希望能离开蛮横、自私、没有信任可言的母亲。蛋糕碎了,母亲说是她踩碎的;化妆时,母亲认定她偷用了她的粉底液。


黄玲以为副教导主任能够给自己带来依靠,结果两人的视频被公开后,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了黄玲。黄玲回到家里告诉母亲,希望寻求母亲的帮助,却引来一阵恶心的嘲讽。


母亲告诉她:“我哪有精力去给你营造你喜欢的东西,我自己还一团糟搞不清楚呢。”生活在一个母亲眼里,只有糟糕。



人们仅仅只像韦布说的“都活着”,只不过活法不同而已。黄玲母亲靠不正当手段贩卖药品;副教导主任也从不在乎学生的去向,只在意自己的前途;王金的女儿女婿眼里只有学区房和自己的孩子。就连于诚信这样的混混在面对自己喜欢的女人时,也坦白生活每天就是一堆破烂,“清一棍,就有新的堆过来,”从来没有舒服过。可这个滑雪、潜水、过中产生活的女人反问一句:“不都这样吗?”


所有的人都一样,都在努力营造着表面的安稳,渴望寻找到温暖自己的火把,在灰暗的生活大海中能抓住一棵救命稻草,然而现实最后都无情地扑灭了他们。


最后一颗星星隐没,迎接的是太阳的到来。可生活呢?不过是一个接一个的巨浪。


表面风光、欺凌他人的于诚信,更能体会这种矛盾。弟弟于帅尽得父母宠爱,他没有及时找到韦布,就被父亲狠踹,母亲指责他和外面的人一起欺负弟弟。在于诚信心里,最亲近的人成了 “泼妇(母亲)”、“老瘪三(父亲)”和“娘炮(弟弟)”。他的希望寄托在那个过中产生活的女人身上,他离开前最后想见的人就是她,可她并不喜欢于诚信,也不想和他去满洲里。


在火车站,于诚信最终没有替弟弟报仇,反而给韦布买了一张去满洲里的火车票,并且打电话主动告诉了朋友母亲,朋友跳楼的真相。在这里,于诚信完成了内心的自我救赎和身份认同。



家里开的是4S店、台球厅,却活得不如一个蝼蚁,在物质上他属于有产者,在感情上他却是个无产者。他“谁也不喜欢,看每一个人都不顺眼”,其实他认可韦布。


经历一切后,他明白自己和韦布其实都是沦落人,他欣赏韦布反抗生活的勇气和决绝。他不如韦布反抗得彻底,是困于双重身份的撕裂,无法抉择。从韦布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面对现实的勇气。



大象:不可抵达的温暖所在


生活如同一个巨大的“无物之阵”,看不见任何一个敌人,却无时无刻不背负重压;找不到真正的对手,也不易看清真正的朋友,只是在“无物”中反抗绝望,徒做挣扎。


当韦布看到火车从身边经过的时候,镜头中突然出现了一束明快的阳光。火车和阳光的出现巧妙地投射出韦布内心的渴望。轰隆隆的火车让韦布感受到了逃离的快感和希望,这种念头就像那束阳光一样,让长期处在黒暗中的人精神振奋。所以,他突然骂了几句脏话:“你是人渣,是最恶心的玩意儿。你快去死吧。”声嘶力竭,让人绝望。



韦布在骂谁呢?他一定不是在骂他自己,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知道内心有一种被压抑的愤怒得不到释放,被虚无包围,看不到任何一个具体的压迫物,他需要一个能够释放这种愤怒的机会。火车强劲的动力让他感受到一种冲决表达的势气和勇气。


压抑又不能释放的状态是很明显的。当韦布路过广场时,锻炼的大爷正好把毽子踢出了栏杆外,让他捡一下,他却据为己有,还和护栏另一边的大爷对骂,越骂越起劲儿。他是故意制造这种紧张的状态,寻找对等的力量来撞碎内心的愤怒。



但更多时候,人物常常处于一种对话间歇的沉默状态,这沉默并非多余,反而能放大生活带给人们的重压,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口头的沉默逼迫情绪和思考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充分流动了起来。


发泄之后,韦布需要逃离。王金却告诉韦布:“你能去任何地方,可以去,到了就发现,没什么不一样。”“你不去,才能解决好这儿的问题。”



王金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想要拆除韦布自我欺骗的假象,让他认清现实,生活不过是从一个漩涡进入另一个漩涡。但王金不是副教导主任,或许是没有退路,或许是他本来就明白:于黑暗中燃烧自己,从无意义中生出意义,追逐本身即已是价值所在。在最后一刻,他还是听从了韦布的建议去了满洲里。


影片结尾定格在深夜荒原的大象嘶鸣,他们去到满洲里了吗?没有人知道。


小说的结尾是明了的:“我”去了动物园,见到了那头将近五吨重的大象,本来想抱着它大哭一场,结果却被它踩在了脚下。


温暖的希望就让它停留在美好的想象中,不要抵达,也不可能抵达。“最好的状况就是你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边那个地方,你想那边一定比这好,但你不能去。”


理想永远是高悬在生活之外的,现实始终残酷,介入现实的理想只会被踩得粉碎。



世界是一片荒原,我很感动


影片的语言充满了特色。粗俗暴力的语言表达与县城小人物的身份境况紧紧贴合,有效提升了角色的真实性和存在感。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生活,暴力和脏话是他们借以发泄不满和抗争的唯一途径。人物对话也常常富含哲理表达,但又不过分书面。这是一种在生活反复捶打之下渗流出来的生存哲学,日复一日,冰冷但又真实,所以给人一种“话糙理不糙”的强烈质感。


然而,影片最具哲学意味的一句话,却来自一个无关重要的角色,即被于帅欺负,跪下唱国歌的阿尚。当韦布在副教导主任门口遇到拖地的阿尚时,他说:“世界是一片荒原,书上说的,我很感动。”



世界是一片荒原,即便找到大象,又能如何。重要的不是去远方寻找大象,而是寻找在情感上能够理解自己、安慰自己的精神盟友。阿尚感动于书中作者的“一片荒原”,说明他在孤独无助的现实之外,精神之上,找到了与自己情感共振的那一份自由,而不是自由在现实中的虚假投影。


但这句颇具艾略特荒原意味的台词,或许也藏着导演现实无奈下提早的妥协,从一开始就为影片定下了一种悲剧的基调,也与结尾在深夜的荒原形成一种主题呼应。


众人踏上充满希望的满洲里寻象之旅,可听到的只有寂静荒原上孤独的大象嘶鸣。就像王金说的,去了之后,终会发现没有什么不同,还是会回来。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不是逃避问题,而是直面挑战,与痛苦并存。




不突围,只能隐忍麻木;逃离,可能陷入更大的荒原。兜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


电影也好,诗歌也罢,胡波都是在用艺术去还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只是这生活太过真实,他又不肯妥协,用力太猛,以至于一部电影就击碎了一个人。


或许在那些追求极致的人心中,生活不是原地起爆,就是撞向未来。




书籍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文/敖之

图/网络


精彩推荐

影于书后 | “天上不知是谁家的女儿,这一趟人间辛苦了”

影于书后 | 拼尽全力 何以为家

时事刻刻 | 这个时代,好好聊个天到底有多难?

行业面对面 | “流浪汉”鲁迅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