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忆 | 国之殇,莫敢忘

85年前的今天

侵华日军攻陷南京

留下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过去的苦难、现在的使命

此刻萦绕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不敢忘,不能忘!

 

国行公祭,祀我殇胞

今天是第九个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我们以国之名,悼念逝者 


千年名城沦为“人间地狱”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

在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

南京城内30万以上中国同胞

被日军残杀

三分之一以上的建筑被毁

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

侵略者的暴行难以言尽

他们背离了人类最基本的

良知和道德

以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

摧残、屠戮、毁灭

 

时至今日

每当我们读到这血腥的一页

当年南京百姓

害怕的眼神、

绝望的哭喊、

无力的挣扎

侵略者

肆虐的狂笑、沾满鲜血的屠刀

仍会深深地刺痛我们的心

……


这就是证据!

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南京大屠杀

唯一真实动态影像



当年,美国人约翰•马吉

冒着生命危险用一台16毫米摄影机

将日军暴行拍摄下来

也正是他,在东京审判的法庭上

为我们无数死难的同胞作证



这是被称为“京字一号证据”的南京大屠杀照片档案

时年15岁的照相馆学徒工罗瑾

冒着生命危险

将日本军官拿来的照片

多冲洗出来一份

他将照片藏在身边

之后转交给爱国青年吴旋

 

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曾说:

“1937年12月21日

我奉命到芜湖,在南京只有一个星期

没有听说屠杀消息”



1947年2月6日

军事法庭对谷寿夫开庭公审

由吴旋上交的相册

成为了“京字一号证据”

谷寿夫哑口无言,俯首认罪

1947年4月26日谷寿夫被执行枪决




这就是证言!


目前,登记在册的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54人

每一位幸存者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每一段证言

都真实地还原那段记忆

 

“那一场人间惨案给我们全家带来的打击和悲痛,一直持续到了今天,时刻都没有忘记。”

2022年12月5日,向远松去世,享年94岁



“我亲眼看到日本兵用刺刀对着中国人的喉咙。一刺一捅,人就这样丧命了。”

2022年6月7日,余昌祥去世,享年95岁



“那家门口附近死了很多人,大概有13个人。我很害怕,叫老奶奶躲在死人堆里面,我用一个死人的身体挡了一下,也装死。”

2022年5月25,巫吉英去世,享年98岁



“子弹从我和母亲之间穿过,擦伤了我的大腿和母亲的左肋,我和母亲也因此幸存……”

2021年9月20日,傅兆增去世,享年85岁



“妈妈在难民营里生下弟弟,因为弟弟哭闹,日本兵竟把弟弟活活踩死。”

2021年1月28日,杨翠英去世,享年96周岁



……


他们用大爱温暖南京

在腥风血雨的日子里

人性的光辉从未远离

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

是历史的追寻者

更是历史的捍卫者

 

诸多国际友人

冒死庇护难民伤兵



南京大屠杀期间

生于德国的约翰•拉贝

国际友人奔走呼号

奋不顾身阻止暴行

保护25万中国平民免遭屠戮



回国后

他因揭露日军罪恶遭受迫害

1996年10月28日

《拉贝日记》发表

1997年

拉贝墓碑运抵南京

碑上仅书:

“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



1937年

丹麦青年贝恩哈尔•辛德贝格

勇敢站出来与德国同事卡尔•京特

一起设立难民营

庇护了成千上万的难民和中国伤兵

 

他们不顾危险

为难民营采购食品和药品

同时记录了许多日军罪行的案例

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

在南京实施大屠杀的暴行



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

在南京沦陷期间

任金陵女子学院代理院长

自愿与学校教职员组成留守委员会

收容了逾万名妇女儿童和难民

 

她曾多次在危急关头

勇敢地挺身而出与日寇交涉

四处筹粮筹钱

保证难民温饱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

创作灵感即源于《魏特琳日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得知拉贝后人正在寻求帮助

南京立刻向德国捐赠抗疫物资

受赠方一栏填写着“托马斯•拉贝”

这是一声

跨越80多年的谢谢 


他们是黑暗里的一束光


1937年12月

侵华日军兵分多路多次攻占南京

他们连续使用大炮轰击城墙

数次击穿光华门



少量敌人冲进城门洞内潜伏下来

数次被担任光华门防务的

教导总队谢承瑞团

和第87师易安华259旅等部击退

 

为了夺回城门、堵住城墙缺口

整排整连的中国官兵

前仆后继

壮烈牺牲

12月13日凌晨

日军登上光华门

当坦克车开进光华门时

守军绑了一身的手榴弹

向坦克车轮扑去

……

 

光华门一战,异常惨烈

根据《淞沪抗战暨南京失守纪实》

“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

参谋主任钟崇鑫

和旅部直属部队官兵全部阵亡……”

一封从南京发出的电报称:

“我军士气悲壮,

人人抱必死之决心” 

32岁的259旅参谋主任钟崇鑫

刚刚步入婚姻的殿堂

全面抗战爆发

他随部奔赴抗日战场

夫妻两人在常熟汽车站见了最后一面

分别时,他突然跑上来从背后抱住了妻子

流着泪道别:

“阿妹,我会回来的。”

 

然而,苦等的张淑英

七年后才得知爱人的死讯

她查遍所有史料

从只言片语中拼凑思念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脚下是国土,身后是同胞

侵略者“黑云压城”

英烈们唯有前仆后继、万死不辞


让真相昭示明天

1994年

65岁的夏淑琴踏上日本国土

成为战后第一个

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


2006年8月23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左)在法庭作陈述。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一个不会写字的老婆婆

勇敢地向日本民众展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尽管每一次讲述的过程

都等同于将她内心的伤疤

无情地掀开

 

老人总是会哭泣:

“就在一个上午

一下子就没了七口人啊。”

 

尽管铁证如山

但仍有日本右翼公然抹黑

说夏淑琴是“假证人”

 

“不赢官司,誓不罢休!”

没有读过一天书的夏淑琴

选择站出来

捍卫自己的名誉权

更要捍卫历史真相!

 

如今的夏淑琴已年过九旬

却仍然在为此尽自己的一份力

她说:

“既然我活了下来,

我就要为30万遇难同胞说句公道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历尽万难

这位老人,要用公道告慰亡魂

让真相昭示明天


2020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参加公祭仪式。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铭记!我们这样纪念

当年

发生在南京城的伤痛

以及一个伟大民族的

英勇、坚韧和包容

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我们缅怀逝者

但不被泪水遮挡视线

纪念,不是延续仇恨

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2017年起,每一年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的名字

都会被志愿者及工作人员

一笔一画地描新



近几年,每到公祭日

主题漫画都会刷屏网络

网友以最直观的方式

表达着我们共同的心愿

不让历史的痕迹和记忆

随时间而消减



今年,国家公祭日前夕

整座南京城都在以自己的方式

祭奠遇难同胞,告慰逝者



今天,无论你在哪里,在做什么

请留一分钟

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

愿战争之火长弭,和平之花常开

 

让民族的复兴早日实现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

也是对死难同胞最好的告慰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中国新闻网、《河北青年报》、央视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河南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等


推荐阅读


往期推荐

记忆 | 致敬最可爱的人

记忆 | 山河无恙,英魂永存

  记忆 | 这一天,永不能遗忘!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发现“分享”“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