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让你快速转行?掌握3点就够了|离开学术界

楠悦读 楠悦读
2024-11-26


本文字数4669,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离开学术界》

本书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卡特林,弗吉尼亚大学古典学博士,曾任杜兰大学古典学助理教授、古典学研究学会临时教员委员会主席;目前是一家全球咨询公司的首席提案经理和战略规划人、一家非营利教育机构的董事、乔治敦大学校友招生面试官;他也是一位作家和演讲者,专注于博士学位获得者多样化的职业发展成果。

克里斯托弗·卡特林在获得弗吉尼亚大学的古典学博士学位,并于杜兰大学任助理教授后,最终决定离开学术界,在一家全球咨询公司找到了工作。本书中,他将自己在这段为期两年多的求职之旅中学到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在此期间进行的150多次信息访谈、对12位离开高等教育界后进入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的采访,浓缩成这本拿来就能用的指南书。

书中的建议涵盖了极为广泛的主题——从自我评估、探索职业选择、建立人脉关系、丰富职业履历、培养技能,再到简历制作、面试准备、如何将自己的专业技能翻译给非学术人士、适应新职场,等等;甚至也包括了情感方面,尤其是很多学者都会经历的——褪去学者身份的挣扎、恐惧、羞耻与悲伤。

本书将帮助你积极面对离开学术界职业转型的挑战。

01前期准备


我们对于转行的人来说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需要从零开始,这对于很对人来说是需要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的。那可能有人会说,都需要转行了,那么肯定是遇到很大的问题了。没错,如果不是遇到困难,又有谁愿意转行呢?

转行无非有这几个原因,第一就是个人原因,比如自己想要挑战跨行业,这种情况很少;第二,就是职业瓶颈,就是这个行业我们突破不了了。需要转行在提升自己;第三就是行业疲惫。

不管是什么原因,最早我们肯定是对这个行业已经失去信心,做什么都力不从心了,但对未知的恐惧,让我们无法去细想。这也就是作者说的恐惧期。


1恐惧期


对于很多人来说,会培养出一种对长期从事这个行业的使命感,或者是对这个行业的依赖感,觉得在这个行业干了这么长时间,我也就会这个,只能继续干这个了。

这其实就是恐惧的核心问题,你说服不了自己去转行。作者说,在学术界这种情况额外突出,很多学生和老师忠于学术界的理解,即便他们在这个行业没有什么出路,他们也不愿意去转行,反而因为恐惧而留下来。

作者认为,在现代,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其他行业其实都是一样的,它就是一份工作。这份工作能不能让我们吃饱穿暖,这才是需要我们考虑的,这才是一份好的工作。

比如,根据学术界的统计,只有7%的毕业研究生能在北美找到教职工作,其中艺术和人文类博士在顶尖学校成为终身教授的比例只有1%。而73%的大学老师是兼职。

这也告诉我们僧多粥少情况是很严重的,而这些现实的因素也导致很多人产生信念的冲突,变得越来越焦虑。

那么这应该怎么办呢?作者也在书中给出了建议.

2行动建议


第一,把自我和工作分开。这也让我们感觉比较自在。作者认为,学术界的日常工作并不是更高尚,真正给学生带来“独特的迷狂”的时刻并没有那么多,也可能没有那么重要。

作者说,必须先剥离工作,才能获得自我。作者还说,很多越是认同理想高于金钱价值的人,被剥离的越狠。因此,作者建议我们,想要从自己的劳动和付出中获得更加合理的报酬,这样的想法并不可耻,而当这份工作的付出和回报让我们感到怀疑的时候,我们就应当放下理想主义和工作惯性,评估一下自己的未来。

总而言之,我们要知道,我们对于改行的恐惧多半来自缺乏某种关于特定主题或者工作环境的意识,比如学术界有写作、研究和分析能力。同样离开目前的行业也并不代表我们失败,而只是换了一个赛道而已。工作并不是全部,生活同样重要。

第一个是写一本职业日志,记录自己的职业经历,比如你为什么入行、转行的感受是什么。

第二,找一个信任的朋友坐下来,好好聊聊自己为什么想要转行。

第三,就是庆祝一下自己勇敢地面对自己,准备开启新的篇章。这三件事情,都可以帮助你厘清思路,自己确认,现在这个轨道是否还值得继续。

你不需要完全排除恐惧期会产生的焦虑,也不用下定决心,只需要承认自己遇到了麻烦、承认自己有离开的想法,摆脱对转行本身的恐惧,就可以推进到鉴别期。在这个阶段,我们大体上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你想要从生活中得到什么?你想从职业中得到什么?如何协调这两件事情对你来说最好?回答这三个问题,主要是帮助我们分离个人成功和职业成功这两个概念,找到重新掌控自己的个人和职业生活的支点。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考虑五大因素:地点、人际关系、职业轨迹、薪水、工作的意义。这五项并非完全互相独立的,可能有交叉重叠,大致能够帮助我们理清各种优先事项的平衡。我可以看看作者的案例,这些因素具体怎么衡量。

比如,卡特林的妻子马洛里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基督教学校获得了一个终身教职的机会,但他们最终拒绝了这个马洛里争取了快十年的梦想工作。为什么呢?          

从地点考虑,马洛里发现这个学校所在的小镇环境虽然安宁,但有点太安宁了,简直是寒冷又寂寥,当地最好的餐馆的招牌菜就是个土豆泥。更别提交通不便,亲朋好友如果想来,下了飞机还得坐一天车。不仅如此,他们本来住在新奥尔良认识不少邻居,有很多社交圈子,马洛里参加轮滑比赛,卡特林自己是本地一家酿啤酒俱乐部的主席,他们的社交活动丰富得很,而那个中西部小镇里最好的社交场所就是一个教堂,他们待了三个小时还没认识一个人。

更重要的是薪水问题,虽然马洛里的教职是终身的,可是薪酬只是平均水平,而卡特林在那里很难找到长期教职,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水平将会受到影响。

再说职业轨迹。作者说,我们可以分出两种职业轨迹,一种是杰出模式,另一种叫领导模式。杰出模式就是在某一领域努力钻研,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你的晋升不太影响你的工作性质,只是技术性变化。而领导模式不同,你会在某个行业或者机构中立足,在不断积累经验之后获得晋升,随着你的岗位变化,你所负责的工作性质也会改变,逐渐负责起整个部门甚至机构的运作。

而对于马洛里来说,当时在中西部的那个教职机会就是一个杰出模式的终点,学校要求她在六年内发表一定量论文,出版一本专著,不然就是经典的“不发表就出局”,等着被辞退。这让她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钻研“亚历山大大帝后的历史时期中的古希腊传记”,这个极其小众的领域会限制她以后的职业路径。也就是说,对她来说,这个终身教职反而像一个自我限制的陷阱。

最后就是工作的意义。马洛里喜欢投入到对社区有真实和直接影响的活动中。在新奥尔良的杜兰大学,她有一个没有发表要求的职位,虽然不是终身教职那种“职业终点”,但她能专注于教学和向外探索,更符合个人和职业抱负。

卡特林说,很多时候工作给你的意义,并不一定只能在工作中找到。只有你自己明确了你希望自己的工作有多大意义,并且有一个清楚的“正面影响”的定义,你才能从事完全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工作。

02实际准备阶段


这个部分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探索期、提炼期和发展期。


1探索期


探索有哪些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供选择。卡特林看到,学术界的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更加突出,很多学者其实都不知道除了学者还有什么其他工作,学术训练要求学者保持高度专业化,这更加阻碍他们了解象牙塔外的广阔天地,并且培养出适合自己的新工作。

因为思维固化之后,往往很难跳出来。反过来,思维上的画地为牢,阻止了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技能库,限制了自我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要重新评估一下,比如:你能做什么工作?你想做什么工作?你的经历中最明显的缺陷是什么?通过这三个问题能帮助你打破旧习惯,对自己未来的目标有一定的概念,看看有什么行业对自己开放,或者自己还可以适配什么行业。

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地去获取更多关于其他行业的信息,让我们更好地确认目标。虽然说是尽可能多,但作者建议你限定一个时间。限定时间并不是限定范围,你还是可以广撒网。假设自己可以做任何工作,但探索需要更明确的目标感,避免自己迷失。

比如作者身为一个古典学助理教授,当时可是连啤酒推销、物流公司法务助理、保险推销都考虑过,但最后发现自己很适合去做战略传播领域的工作。

作者是如何确定自己能做这个方向的呢?靠的是“信息访谈”。简单来说,见一面,聊个天。信息访谈应该要尽量多开展,了解对方的职业、日常工作内容、长期前景等等。这种访谈不是要你去跟人家索取岗位,而是了解信息。

信息访谈是对方谈论关于自己的工作,并不需要你多说话,很多人都不介意花个一顿饭的时间打破日复一日的工作常规,交个朋友,聊聊自己。

说到底,求助陌生人对提问者来说没有什么损失,最糟的情况就是被对方拒绝而已。探索期的三条行动细则也与信息访谈相关,第一条是找到你一个改行的前同行,作为第一次信息访谈对象;第二条,练习写作直奔主题的简短邮件,用来联系访谈对象;第三条,用正面的措辞,构思一段20秒的转行原因陈述,可以用在访谈的开场白。

至于如何选定访谈对象,作者建议你在选定潜在行业时保持开放,一开始不妨不要设限,从按摩师到律师,都考虑考虑。这么做倒不是说真的要去从事这些行业,而是按照之前提的三个问题,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差了什么?这样进一步理清自己的职业可能。

比如可以从自己的朋友圈开始,朋友、亲戚,甚至是客户、相熟的邻居。我们还可以考虑小红书、知乎等等的社交平台,寻找相关的职场经验分享,再去进一步接触。

接下来就是介绍自己,然后说明想通过这次会面得到什么信息,接下来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了解对方的职业生涯是怎么走到现在这个阶段的。一旦发现什么小细节让你觉得不懂,或者感兴趣的小细节,你可以及时追问。中间有两个必要的问题,对方希望自己在担任目前这个职位前应该具备什么技能,还有担任对方这个职位之后都要做什么,这两个问题可以帮助评估自己和岗位要求有多大差距。

同时,访谈完之后要记得跟进消息,总结哪些内容有启发,表达自己的感谢并且提醒对方我们有过这样一次谈话。大概一到两个月以后,你应该继续跟进,采纳了对方建议后对你有什么帮助,顺便也讲讲你的转行大计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对方可能会提供进一步的帮助。


2提炼期


也就是把自己的优势翻译成对方能够欣赏的语言。这个阶段的第一条行动细则就是在职业日志里用不到三句话概述你的优势和兴趣,每星期修改一次,最后形成一句话,概述你的职业价值。

第二条,就是写一份简历草稿,把你的经历和优势转述为感兴趣的人看得懂的语句。

第三,把刚才信息访谈的人脉用上,让他们来评评你的第一份草稿。在转行的时候,讨论的不应该是你的工作内容,而是你怎么完成你的工作。工作内容换了一行可能不通用,但你可以说自己的工作经验培养出了一套方法论、一套软技能等等。

比如,自己管理过什么项目,组织过什么会议等等培养了管理能力。提炼期的要旨就是用一页简历完整地传递给对方一个信息:即便没有完全一致的工作经验,但你拥有对方工作所需的技能。

3发展期


发展期就是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能力需要补充的。这个阶段也有三条细则,第一条是用信息访谈积累的材料,列出有兴趣担任的三个具体职位,并且确认这些职位需要什么技能和知识。

第二条是找到三个门槛较低的组织或机构,比如慈善机构、志愿者项目等等,看能不能在其中培养第一条的工作中需要,但是你还不足的技能或知识。

第三条,及时更新社交资料,让大家知道你的改变。

作者推荐考虑三个问题,你想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是什么?这个故事所需的经历从何而来?这个故事能如何帮助你找到一份新工作?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重新开启一段自我发展的时期,在短时间内丰富自己。

要在短时间内积累新的经验,作者推荐四种方法:在线学习、职业培训、志愿服务、兼职工作。

比如,作者自己花了一整年的时间,上过夜校,加入过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当过家教,管理过一个临时教职工委员会等等,这种丰富经验说服了他的新东家他能适应新环境。如果有一定积蓄能支撑一整年都用来提升自己,就不要害怕裸辞,最重要的是要忠诚于自己,而不是忠诚于工作。

经过探索、提炼、发展,就完成了实际准备。探索期用信息访谈来加深对自我和对职业的认识,找到自己的优势都有哪些,并和目标岗位进行匹配,同时也积累了人脉。在提炼期,将这些认识转化为简历上的语言,传达出自己拥有什么优势。而发展期就要丰富自己,将自己缺乏的东西丰富起来。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  PAST · 往期回顾  >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学?|经济学好实用
为什么说欲望不一定要被满足,但代表的意义需要被满足?|共情式对话
重新认识百年经济史|蹒跚前行
4个方面看懂小我与大势,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脉络
如何告别内耗、焦虑的生活状态,让自己活的更轻松?|松弛感
如何做到清晰思考?掌握3条关键原则|哲学思维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楠悦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