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振义:妈祖(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八)

许振义 古代小说网 2020-11-15

中国南方沿海民众以妈祖为海神。妈祖其人其事其传说,极多研究,本文限于篇幅,略过不表。早在宋朝就有民间口头妈祖传说,后来因朝廷的多次册封、赐匾和加封号,促进了妈祖信仰的传播,提高了妈祖信仰在人民中的地位,也扩大了影响。从这点上来看,与关公的神格化和普及化的过程极为相似。不同的是,关公所代表忠义比妈祖所代表的海上平安更为广大人民所需要,因此关公得以受到全国人民的崇祀,而妈祖信仰则只盛行于沿海,主要是闽南、海南、广东、天津、台湾一带。

此外,承载关公的代表作《三国演义》的影响力,也绝非承载妈祖的代表作如下述之《新刊出像天妃济世出身传》、《天妃显圣录》等所能比。作为文学人物,关公形象刻画远比妈祖来得成功,深入民心。人们可以轻易举出关公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故事,也可以举出关公忠、义、勇等优秀品质,而对于妈祖传说,哪怕是信徒一般大概也就只能说出“机上救亲”和“收服顺风耳、千里眼二将”这两个故事和妈祖爱民的品质。民间对关公和妈祖的熟悉程度,对此二种信仰的传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洪迈《夷坚志》

最早把将妈祖传说之录成笔记小说的可能是南宋洪迈的《夷坚志》,其中有两篇以妈祖为题材的笔记小说,分别是《林夫人庙》和《浮曦妃祠》。到了元明两朝,更有大量妈祖诗歌涌现,如《汤显祖诗文集》中的《天妃宫玉皇阁夕眺》、《太常谢公北泊天妃宫有作,来年正朔立天春》、《文登羽客谒齐王子宿天妃宫》,出使中国的高丽使臣郑梦周的诗作《沙门岛》,同为高丽使臣的李詹诗作《祈天妃退冰》,元朝黄向诗作《天妃庙迎神曲》、明朝钱薇垣诗作《天妃歌》、清代陈池养诗作《题湄洲圣母宫》等等。

第一本妈祖志书是清初僧人照乘编印的《天妃显圣录》,其原版早已佚失,今所存台北图书馆藏本,则系清雍、乾间由照乘之徒普日、徒孙通峻所重修。此外还有《天后昭应录》、《敕封天后志》和《圣迹图志》等作品。

《天妃显灵录》

《天妃显圣录》有三篇序文。序文之后,收录了“天妃诞降本传”、“窥井得符”、“机上救亲”等55个故事,有些是传说(如“机上救亲”、“降伏二神”、“圣泉救疫”),有些是史事(如“一家荣封”记载的是宋宁宗庆元六年加封林家父、母、兄、姐佐神),有些是史事与传说结合(如“广州救太监郑和”、“澎湖神助得捷”、“琉球阴护册使”),都是笔记体,我们今日所见的妈祖传说,很多就是《天妃显圣录》上记录着的。


明代小说《天妃娘妈传》

妈祖文学首次以长篇小说的体裁出现,应该是明万历年间由建阳书林熊龙峰刊行的《新刊出像天妃济世出身传》,简称《天妃济世出身传》又名《天妃娘妈传》。《新刊出像天妃济世出身传》根据福建沿海一带民间流传的妈祖传说搜集整理而成,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三十二回。

较之《天妃显圣录》,《新刊出像天妃济世出身传》有几个特点。首先是前者文言而后者白话;其次是前者为笔记体,后者为章回小说体;再次是前者有些笔记是虚构,有些是真事,如“枯楂显圣”记载的是宋哲宗元佑元年福建莆田建立圣墩祖庙的事,这是首座有文献记录的妈祖庙;再如“救旱进爵”,记载的是宋光宗绍熙元年进封为灵惠妃的实事。

反观《新刊出像天妃济世出身传》的情节,主要是虚构。比如把妈祖从传说中公认的“都巡官林惟悫建隆元年所生第六女命林默”改为“汉明帝所敕封护国济世天妃,乃北天妙极星君之女玄真”。写的一些故事情节,也与传统传说不太一样,如“机上救亲”改写为因鳄精在东海作怪,观音命其“机上救舟”。再如把传说中降伏顺风耳、千里眼的故事改写为与鳄精和猴精斗法。永乐七年至十年成书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其中就有“有千里眼之察奸,顺风耳之报事”之叙述;此成书于《新刊出像天妃济世出身传》之前,可见当时已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说,而无鳄精、猴精之演绎。

从这些例子看来,很明显《新刊出像天妃济世出身传》对妈祖传说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加工,大幅度增加了浪漫幻想内容。但是由于此书流传甚窄,对民间构成的影响不大。因此,新加坡等地的许多妈祖故事和传说至今还是保留了《天妃显圣录》等传统传说的内容,而非《新刊出像天妃济世出身传》之演绎。例如,在新加坡,主祀妈祖的庙宇一定会有顺风耳、千里眼二将为护法神,这就与《天妃显圣录》“降伏二神”的记载相符合,而《新刊出像天妃济世出身传》里就没有顺风耳和千里眼。

《天妃显圣录》有不少妈祖襄助朝廷,救国护军之举,如《奉旨锁龙》篇,记述宋太宗年间,浙江暴雨引发水灾,皇帝下旨祈求停雨。莆田人民向妈祖求助,妈祖知为天谴,但因人间天子为民请命,因此锁住发水白虬,向上帝奏请宽赦。玉帝准之,浙江水灾渐平。此为妈祖救民。

妈祖除了救民,也护国。《广州救太监郑和》篇记载,明成祖派郑和出使泰国,船队到了广州海面遭遇大风,几乎灭顶。郑和听从船工建议,向妈祖祷告求助,妈祖遂显灵,立于桅端,平服了风灾。郑和船队遂安然无患,无负君命。

妈祖不但有招风唤雨的神通,可以救助灾民和帝国船队,甚至还有参政议政能力,能够影响政治。《托梦除奸》篇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奸臣严嵩当权,父子祸害朝野。御史林润打算弹劾,但惧其权势,担心一参不倒引来报复,永无宁日,犹豫不决。妈祖托梦,鼓励他勇往直前。林润遂下定决心,多次上疏劾奏严氏父子和幕客中书罗龙文,搜刮民财,残害百姓卖官受贿等罪状。他的奏疏得到嘉靖皇帝的准许,严氏父先被治罪。莆田人普遍崇祀妈祖,林润是莆田城内下务巷人(今属荔城区),梦见妈祖一事或是实情,或是托词,无论如何,即有此说,可见妈祖在莆田人心目中之地位。


二十世纪初的天福宫(照片来源: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新加坡早期华人移民主要来自福建、海南、广东,同时也把妈祖信仰带进南洋。新加坡最早也是最主要的几所帮权庙宇如潮州帮的粤海清庙(建于1820年)、福建帮的天福宫(建于1840年,根据1838年地契实物及新加坡土地局记录,最早时称为“天上圣母宫”,其前身是建于1810年祭拜妈祖的小木寮)和海南帮的琼州天后宫(建于1854年),崇祀的主神都是妈祖。天福宫所藏“建立天福宫碑记”记录了当时倡议建庙的缘由,为“我唐人由内地帆海而来,经商兹土,惟赖圣母慈航,利涉大川,得以安居乐业,物阜民康,皆神庥之保护也。我唐人食德思报,公议于新嘉坡以南直隶亚翼之地,剏建天福宫,被戌面辰,为崇祀圣母庙宇”,很清楚说明了建庙是为了答谢妈祖保佑千里航海安全之恩。

天福宫落成之后,举行了盛大的迎神活动,恭迎从福建湄州制作的妈祖神像晋宫升座安置。1840年4月23日《新加坡自由报》(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报道:

在过去几天,坡中锣鼓响个不停,华人都涌到街上,举行各种喧闹的迎神赛会,热烈迎接最近从天朝运来的女神像。但是,星期一的迎神赛会真的值得一看,这一回的迎神队伍长达三分之一英里,可说锣鼓震天,彩旗蔽日,而最精彩的还是那些彩女,都是五到八岁的小姑娘,一队队出现于行列中扎彩的绚丽花车上。这些小孩穿着满汉服装,双足踩着掩藏在衣服底下的铁竿;一身艳丽的服装完美地衬托出她们可爱的童真,有无数锦伞为她们遮挡终日曝晒的灼热阳光。

天上圣母的神像安放在一顶极为华丽的杏黄绸纱的彩轿上,由一队穿着杏黄短上衣的天神护卫着。这位女神究竟如何神通广大,我们并不清楚,但人们显然对她十分景仰,在市区建立了一座很华丽并且富有中国风格的庙宇来迎接她。

华人称她为“天上圣母”或“妈祖婆”,是航海的保护神。她为中国海员奉为海上女神,每艘出海的帆船都安置有天妃的神坛。

我们得知,这一回的迎神赛会被视为向岛上华人正式宣布天上圣母已经正式驾临。全部迎神费用,共达六千元之巨。

从上述报道,可见妈祖神像晋宫升座的异常华丽、热闹、庄严景象。1819年,莱佛士向天猛公(Temenggong,马来苏丹王国中的一种高级官职,一般负责治安工作,是苏丹宫廷侍卫、警察和军队统领。)租得新加坡港开埠,每年给天猛公年金是3000银元。1824年,英国签订永久割让新加坡条约,条件之一是年金5000银元。1840年,天福宫建筑花费是3万7189银元,而迎神费用高达6000银元,即修庙所费的六分之一,实是巨资。从新加坡本地闽人愿意如此铺张建庙、迎神,可见对妈祖景仰之深和寄托之重。

福宫正殿供奉粉面妈祖神像,左右两边为千里眼、顺风耳二将(许振义2014年6月22日拍摄)。

早年天福宫每三年会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迎神赛会,是当时新加坡华人社会的重要节庆活动之一。迎神赛会在天福宫集合,祭祀之后,数百人组成的盛大队伍备集仪仗彩旗浩浩荡荡出发,一路锣鼓喧天,经过市区和牛车水(当时的唐人街,今天英文地名仍称“Chinatown”)各大街道,到石叻路恒山亭、在柏城街的凤山寺、纳喜士街的金兰庙,一一恭请诸神起驾。两个月后,送诸神回銮。同样也备齐了台阁鼓乐马队以及各种仪仗,还有舞狮、顶马杂剧,以及各马队,均装了民间故事如八仙过海、水淹金山寺、昭君出塞等,一路响鼓作乐,巡游市区各大街道,送神回庙。

成立于1934年,位于安详山27号的新加坡中山海洲会馆附属神庙也主祀妈祖,称“天后元君”,配祀柳金圣侯。海洲会馆早期的会员中有很多“妈姐”(特指扎起大松辫,身穿白衣黑裤,来自广东顺德的终身不嫁的女佣),也就是梳起不嫁的女佣,海洲会馆二楼为那些暂无工作或不在雇主家过夜的妈姐提供住宿。这些妈姐供奉妈祖,以获得心灵上的寄托。

中山海洲会馆

海洲会馆每逢天后诞均有祭祀活动。2015年,会长袁国光叙述,初建时的妈祖金身从海洲请来,上世纪末叶开光的金身是在潮州制做。海洲会馆隔几年替妈祖换上的新袍,都是从潮州定制。

创立于1928年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家族自治会,认妈祖林默娘为祖姑,设有“天后圣姑”神坛,1997年重建。学者徐李颖分析,林氏大宗祠属下的宗亲组织有着各自不同的方言缘、血缘和地缘色彩,要将这些宗亲会联合起来,必须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作为纽带。林氏血缘上认同的祖先为“太始祖——比干”、“周受姓始祖——坚公”、“闽林始祖——颖公之次子禄公”。但是这些历史上的人物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显得遥远而陌生;林氏宗祠需要一个更具有影响力的祖先或神明来作为统合林氏大家族的信仰纽带。于是“祖姑”这个身兼神明与祖先双重身份的形象就在林氏大宗祠里得到了推崇。同样的,另外一批林姓族人林太意、林亚炳、林水发、林棋泉等在1937年在后港六英里盒巴实龙岗律市场附近成立西河别墅,也称林氏公会。西河别墅奉祀的也是天后圣母。同样情况的还有1947年成立的西河旧家,是住在义顺和三巴旺的林氏族群在汫水港(实里达十英哩,今汤申路上段)创办的,主神是天后圣母,配祀的是柳金圣侯和大伯公。

妈祖崇祀的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规范功能上。由妈祖传说凝结而成的妈祖旗帜和妈祖精神,在国家危亡的大是大非面前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对社会道德规范所提倡的孝心、善心、爱心、热心及包容心,体现了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所表现的“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善行思想;在大风大浪面前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精神等,为妈祖传说教化功能的主要体现。

湄洲妈祖神像

在新加坡,妈祖从海神而演变为南来华人移民的普遍保护神。除此,学者徐李颖发现,早期华人以地缘、血缘和行业缘整合、凝聚、区分社群,由于这些需要,不同的社群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给妈祖涂上一层特别的色彩符号;尽管妈祖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职并没有改变,但是妈祖信仰被打上了“社群化”的烙印,而“社群化”了的妈祖信仰反过来又丰富了妈祖的信仰内涵,进一步加深了妈祖信仰的“一体多面”性。妈祖信仰于是除了其普遍性之外,也有了地缘性、血缘性和行业缘性。

新加坡崇祀妈祖的仪式相当隆重庄严。以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为例,庆祝活动一连四天。从三月二十开始的三天,每天上午11时由主祭人为首向妈祖供上檀香木粉,之后六名法师以番石榴枝为香客和贡品洒上圣水,并在三天仪式中咏颂《梁皇宝忏》。中午有素食招待香客,香客也可购买特制的寿桃崇祀妈祖祈求平安。

三月二十三妈祖诞当天,妈祖神像换上新冠冕和新斗蓬。上午七点半庙门打开,八点道教仪式开始。主祭人点亮斗灯为所有香客祈福,所谓斗灯,桶内盛有代表宇宙星辰的米、代表神兵镇威的尺、上含天心的秤、去除邪祟的剪刀和水晶杯的油灯。斗灯连点十二天,之后,油灯熄灭,桶里的米分给香客。

妈祖诞当天还有恭请天公、唱戏、颂经等仪式,中午吃妈祖面线,下午敬送天公,换上妈祖正神座,摆上妈祖长寿宴,念圣诞祝愿,敬酒敬茶,最后敬诸军将和军马以及天福宫里神主牌位。

在新加坡,妈祖主要有三种面孔——粉面妈祖,代表妈祖成仙之前的凡人相貌;金面妈祖,是得道之后的神仙相貌;黑面妈祖,是妈祖拯救黎民百姓时受苦受难的相貌。天福宫正殿摆的是粉面妈祖,每年妈祖诞时会请出1840年初建庙时的黑面妈祖,一起祭祀。琼州天后宫和半港天后宫的妈祖神像则是金面。

在新加坡的妈祖庙,妈祖神像两旁有两个神将护卫,为千里眼、顺风耳。嘉应、嘉佑作怪,于山野、海洋中祸害百姓。妈祖出手惩治,先后收服二怪,并收为部将,凡是遇到船家遇险,派之前往搭救。也有传说,此二神原为西北方金精、水精。金精具火眼,为千里眼,具有“观”之能力;水精聪敏,为顺风耳,具有“音”之能力,一说两者为观音化身,再有一说两者原为棋盘山桃精高觉、柳鬼高明(《封神演义第八十九至九十一回》),被姜尚斩杀之后魂魄逃到桃花岛作怪。在台湾,柳金圣侯就是顺风耳、千里眼合二为一的化身(同治八年(1869年),封天后左右二神为金将军、柳将军)。由于顺风耳、千里眼为妈祖之护法此一概念深入民俗,二将于是连带也取得了独立的海神的地位。

在新加坡,不但有崇祀妈祖的庙宇,也有单独崇祀顺风耳和千里眼的庙宇。比如来自福清江兜的王姓宗族崇祀海神,1853年,王氏族人自江兜村昭灵庙把南宋雕塑柳金圣候神像带到新加坡,在梧槽路(Rochor Road)租下小房作为苦力间,加以供奉,后来发展为昭灵庙,每年农历十月十一日庆祝柳金圣候寿诞。

根据新加坡昭灵庙人员介绍,柳金圣侯在新加坡也有过多次显灵的故事。二战期间,日军的炸弹曾经掉落在柳金圣侯供奉处和冰工厂之间,不过由于柳金圣侯的保护,事后该处却安然无损。整个日据时期,新加坡江兜王氏族人大都平安无事,他们认为是得到了柳金圣侯的显灵庇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新加坡昭灵庙在结霜桥时,庙内突然意外起火,理事们赶紧捧着柳金圣侯的神牌往外跑,后来半路把神主牌放了下来,结果奇怪是最后大火就是正好烧到了神牌前面,在没有往前烧一点,减免了庙里的巨大损失。信众认为柳金圣侯再次显灵了。


【相关阅读】

许振义:包公(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七)

许振义:关公(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六)

许振义:狐仙(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五)

许振义:天蓬元帅(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四)

许振义:哪吒(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三)

许振义:齐天大圣(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二)

许振义:综述(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一)


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