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旭:读《红楼梦》的理由

赵旭 古代小说网 2020-11-15

 读《红楼梦》需要理由吗?要的!

 虽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生活感受,对《红楼梦》的理解是不同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红楼梦》的理解会随着阅历的丰富而相得益彰,并进而对人生有所裨益。曾经有人问我,你敢当着某某名家的面讲你的观点吗?现在我可以大胆地说,敢!因为我的确有了自己的感受。《红楼梦》就是一部给人感受、让人感受的书,当然,前提是你得能感受。

甲戌本《红楼梦》  

 但你说读《红楼梦》对人家有好处,那你总要说出个一二三四,否则人家凭什么认可你啊?功利点说,都挺忙的,人家凭什么要花时间读这书啊?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曾经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读《红楼梦》有什么意义呢?熟读《红楼梦》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吗?

 说实话,这个问题曾令我尴尬,而且我觉得这是所有文科的尴尬。读文史哲著作,的确不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所谓实惠啊!但我真的觉得,读《红楼梦》还是有充分理由的。 

 首先,在艺术表现上,《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是与世界先进文学相沟通的重要平台。从其几个题目上看,《红楼梦》、《石头记》和《情僧录》是主谓结构,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风月宝鉴》突出的也是人情意味;而曹雪芹最喜欢的《金陵十二钗》,更是直接将人物作为题目,这与西方小说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解读方式是一致的。《红楼梦》不仅取代了《金瓶梅》成为四大名著之首,站在中国古典小说之巅,而且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闪耀着光芒。

《李辰冬古典小说研究论集》

 早在20世纪30年代,李辰冬就在他的博士论文《红楼梦研究》(按:李辰冬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1934年巴黎罗德斯丹图书公司出法文版《红楼梦研究》,1942年由冯友兰亲自审核定稿,由重庆中正书局出版中文版,现名《知味红楼》,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6月版)指出,“《红楼梦》不成问题是世界的杰作”,并且指出“意大利有但丁的《神曲》,英格兰有莎士比亚的悲剧,西拔牙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德意志有歌德的《浮士德》,法兰西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俄罗斯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而中国的《红楼梦》则是“可与它们并驾齐驱的杰作”。通过将《红楼梦》与《战争与和平》相比较,认为:“以结构论,前者还过于后者”,“在语言上,是中国将来文字的模范,和但丁《神曲》,在现代意大利的艺术与语言史上,有同样的价值。”“了解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如果我们将曹雪芹置在莎士比亚之旁,作为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者,恐不会有人反对吧”。 

 其次,在内容表现上,《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判断,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价值观念,是文明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对于中国传统社会而言,最大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家族问题,每个人的生活行为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进行的。而家族的核心问题则是继承人问题。在《红楼梦》这个问题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年画《红楼梦》

 一般观念总是人把《红楼梦》看作爱情小说,认为它突出表现了宝黛的爱情悲剧,但却很少想到其背后的文化动因。如果,贾宝玉单纯是大家族中得到宠爱的“宝二爷”,他的哥哥贾珠能够长寿,或者他的侄子贾兰成年了,那么贾宝玉是可能过上他想要的生活的。但,他的哥哥早早过世,侄子尚未成年,尤其是他嫡子的身份,使他不得不去面对成为家族继承人,担负起振兴家族的责任,尽管这与他的理想截然相反。《红楼梦》表现的就是这种悖反。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子所言值得注意:  



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  



台湾邮票《黛玉葬花》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原来是祖先之灵出于对继承人的考虑而安排的。但贾宝玉最终无法渡过迷津,表现出他对其历史赋予的继承人身份的背离。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宝玉挨打,王夫人心疼“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贾宝玉作为贾珠的继任者,其地位再一次得到了确认,而其挨打显然也是因为行为与继承人身份不符造成的。

 《红楼梦》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家庭的悲剧,婚姻的悲剧,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人生的悲剧。而这悲剧,就是历史赋予贾宝玉的既定身份与他力图摆脱而又无法摆脱之间的矛盾。《红楼梦》后四十回对贾宝玉的安排,所谓“兰桂齐芳”,然后出家,身穿大红猩猩斗篷对贾政拜别,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都是合理的,而且应该是最恰当的安排。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我一直坚信120回都是一个作者完成的,当然后四十回应该是未加修订的草稿,所以才有了前后不完全一致的地方,但情节安排却是合理的。  

司棋(戴敦邦绘)

 不可否认,《红楼梦》还是表现了爱情的,但绝非主题。在《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并不突出,其典型性反而不如作为配角的司棋和她的表兄弟潘又安。

 司棋是一个有魄力又有些霸气的女孩,我们从其在第61回大闹厨房的行为中就能感受到这一点。同时她又很有主见,敢爱敢恨,第71回不顾禁忌与表兄弟在大观园约会;第74回被检抄出定情物后“低头不语,也并无畏惧惭愧之意”,令凤姐都“觉可异”;第92回,与表兄弟的殉情,更是令人叹惋感动。从司棋身上,可以看到《上邪》直到《挂枝》、《山歌》中所融注的爱情激流。这与宝、黛、钗、妙之间缠绵又显得啰嗦磨叽的情感纠葛相比较,更让人感到震撼。司棋的身上更具有一种中国传统女性所迸发出的生命光焰。直到今天,依然感人至深。

《王蒙的红楼梦》(评点本)

王蒙在《红楼梦》评点本《序》中说:



《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我对此深表赞同,它不是什么长生不老的仙丹,却能督促人去感受人生,对之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了生活的效率,在这个角度上人岂不就是真的重活了一次吗?读《红楼梦》不必纠结于作者的身份和籍贯,不必纠结于书中情节背后的隐事,我们只需要认真地去感受它就够了。

 上述说的这些就算是我读《红楼梦》的理由吧。 

【相关阅读】

王怀义:红楼梦诗学精神

苗怀明辑录:《红楼梦》译本欣赏

《曹雪芹研究》2017年第1期目录

张云:《也读红楼》


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