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伯俊: “过五关斩六将”是真的吗?

沈伯俊 古代小说网 2020-11-15

      《三国演义》第27回所写的“过五关斩六将”,乃是书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

《三国志通俗演义》

 它说的是关羽挂印封金,辞别曹操之后,保着甘、麋二夫人,往河北(黄河以北)投奔刘备,先后经过五个关隘;因未向曹操讨取文凭,沿途受到阻挠,不得已斩了六员曹将。这所向披靡的 战绩,成为关羽赫赫功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有没有“过五关斩六将”之事呢?

 没有,这只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

《三国志》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指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

 这就是说,在关羽离开曹操之前,刘备已奉袁绍之命到了许都南面的汝南郡,与刘辟等领兵攻打许都附近地区,扰乱曹操的后方。关羽得到刘备的消息后,自然只能由许都南下以归故主,而绝不可能北上河北去寻找刘备。

 因此,他根本不会去“过五关”,也不会“斩六将了。

 另据《三国志·魏书·曹仁传》:“太祖与袁绍久相持于官渡,绍遣刘备徇濦强诸县。”

 可见刘备当时是在濦强(今河南临颍东)一带,距许都不过三百里左右,步行三四天即可到达。

剪纸千里走单骑

 所以,关羽此行路途也不算遥远,说不上是“千里走单骑”。

 罗贯中为了表现关羽不辞艰辛千里寻兄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概,虚构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让他先赴河北,再折回汝南,这在小说艺术上是允许的。

 问题在于,由于罗贯中的历史地理知识不足,他的虚构却有一个相当大的漏洞——地理方位混乱。

 按照情理,关羽既然要到河北投奔刘备,那么,他离开许都之后,就应该向北,直趋延津(今河南延津西北))或者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即可进入冀州境内。

邮票关公

  然而,罗贯中却让他首先通过东岭关(虚构的地名),接着突然莫名其妙地折向西北,跋涉一千多里,走到洛阳,白白绕了一个大弯;然后才折回东方,经过汜水关(即《演义》第五回写到的虎牢关)、荥阳,最后再到达滑州(应为白马),从那里过河。

 这样的路线,犹如一个大“之”字,让人物来回折腾,行程将近三千里,完全不合逻辑。

 此外,在具体事件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之处。如韩福要阻挡关羽过洛阳,只需把城门一闭,就叫关羽无可奈何,他却偏要出城送死,便令人费解。

汪国新绘关公

 不过,尽管“过五关斩六将”在艺术上经不起推敲,它却符合热心“听”三国故事而无暇辨别地理方位的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天长日久,“过五关斩六将”不仅已被人们接受,而且已经成为典故,化作成语。《三国演义》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附记:

 近年来,在对古代小说的深入研究中,我对一些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在《多一些辩证思维——古代小说作家生平研究刍议》一文(载《南开学报》2005年第1期)中,我写了这样一段话,对“过五关斩六将”作了新的解读:

沈枬绘年画关羽、张飞

 古代通俗小说作品,特别是那些以长期流传的通俗文艺题材为基础的所谓“世代累积型”作品,“讲故事”占有压倒性的地位,具体描写往往服从情节需要。其中的若干情节,为作品的雏形所有,其地理描写常常受制于原来的雏形。

 例如,《三国演义》第27回的“过五关斩六将”情节,描写关羽保着甘、糜二夫人,不辞艰辛,千里寻兄,故事基本出于虚构(历史上刘备此时正在许都南面的汝南郡,袭扰曹操后方,关羽自然应该由许都南下以归故主,距离不过三百里左右),这在小说艺术上是允许的;但故事中的地理方位却相当混乱。

 按照情理,关羽既然要到河北投奔刘备,那么,他离开许都之后,就应该向北,直趋延津(今河南延津西北)或者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即可进入冀州境内。

 然而,罗贯中却……让人物来回折腾,行程将近三千里。这些地理错误,固然与罗贯中历史地理知识不足有关,但主要还是受制于作品的雏形。

 由于元代《三国志平话》卷中有《关公千里独行》一节,元杂剧也有《关云长千里独行》,故事早已深入人心,罗贯中为了照顾读者的兴趣,把故事写得热闹一点,只好让关羽去兜一个大圈子,顾不得地理的明显错误了。

关公塑像

 如此观察问题,也许更加合理,谨供读者参考。

【相关阅读】

沈伯俊: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关云长义释曹操》赏析

沈伯俊:再谈貂蝉是虚构人物

许振义:关公(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六)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苹果手机用户可长按

并“识别图中二维码”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