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我们到底该怎样读《红楼梦》——从罗书华《红楼细细读》一书说起
由我来为罗书华兄的大作《红楼细细读》写篇读后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之所以说有趣,是因为在此书出版之前与之后,我与罗兄围绕这本书进行过至少两次争论。
争论的话题很集中,那就是书名问题。
我总觉得《红楼细细读》这个书名过于直白,缺少学术性,让人感觉像是一部通俗读物,而当下市面上《红楼梦》的所谓通俗读物满世界都是,几乎和垃圾成为同义词,因此建议他使用“研究”、“探究”之类的名字。
但罗兄坚持认为这个书名挺好,因为它能概括全书,体现自己的写作意图,不肯妥协。
我们争论到最激烈的时候,还曾找过两位好友评判,结果每人得到一票,打个平手(画外音:据后来不靠谱的回忆,当时我和罗书华兄交锋激烈,几动老拳,后来毫秒之间握手言和,一起抄起桌椅板凳,把两位和稀泥的家伙打个半死)。
自然,最后的胜利者肯定是罗兄,因为书是他写的,如何命名,他有决定权,我再怎么反对也没有用。
如今要落笔来写读后感,细细思考我与罗兄之间的争论,觉得还是颇有一些说头的。
我觉得我们两人似乎代表了两种阅读《红楼梦》的思路(画外音:为了吹捧罗兄而特意贬低自己,今天是得豁出去了)。
我的思路相信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那就是将《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并使用“研究”、“探究”之类的书名。这样的著作用来评职称、评奖之类,自然比“细细读”这样通俗浅白的书名占便宜。至于有没有人来读,那是另外一回事。
罗兄则代表着另外一种思路,那就是《红楼梦》是一部鲜活、有生命的文学著作,需要用心、投入感情进行欣赏品鉴,从中得到审美愉悦和人生启迪,而不是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手术刀解剖式的冷静分析。因为罗兄是真心喜欢《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对其很有感情。
有趣的是,我和罗兄都在各自的单位为中文系学生开设《红楼梦》研究课程,我们分别按照自己的思路为学生开课,而且都已经上过很多次。
《红楼细细读》是罗兄上课时使用的讲稿,他带领同学们一回一回地进行细读,据说同学们反映很好(画外音:据仅听过一次但很可靠的记忆,罗兄的红楼梦课给我留下的除了痛苦,还是痛苦。那是二十年前读博期间,罗兄为北师大学生讲红楼梦课,拉我过去做嘉宾,参与讨论。刚进教室就问我,贾宝玉该不该打,我说该打,打死才好呢。结果呢,结果,他竟然把我在讲台上晾了整整一节课啊,还不让我说一句话,说起来满满一把辛酸泪)。
我的讲法起初是讲红学史,想通过介绍著名学者、经典论著及相关研究情况来带领学生进入红学。但发现同学们此前学术积累较少,接受效果不好,这样的课讲给研究生更合适。后来就改成专题式讲授,即按照作者家世、生平、成书、版本、思想、艺术等专题进行介绍。几轮下来,感觉同学们接受情况虽好一些,但还是不太理想。曾经也想像罗兄这样讲授,但一直没有下决心。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对罗兄的讲法有了更多的认同。
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的品评欣赏《红楼梦》,而不是研究《红楼梦》,他们更需要比较感性的讲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高头讲章。
应该说罗兄的讲法更契合大学生的实际,因而也更能为他们接受。我的讲法过于强调学术性,和作品结合不够,注意到面,而忽视了点。看来今后还是应该作些改进才是。当然这种改进并不是完全放弃自己的讲法,而是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画外音:其实我的讲法早改了,效果那是相当好。为了衬托罗兄,只好说自己没改,讲的也不好,将绿叶进行到底)。
从围绕《红楼梦细细读》书名发生的争论也可以看出我们两人对待普及读物态度的差异。
先前我对普及红学还有些兴趣,自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大紫大红以来,看法有了很大改变,感觉到大众喜欢热闹,哪怕是胡说八道,只要说得热闹,他们照样欢迎。相反,对严肃的学术研究,他们是没有兴趣的。所以与其花费时间进行学术普及,还不如认真做些学术研究。
罗兄对此则并不认同,他也不喜欢百家讲坛上的胡说八道,但并不因此丧失对学术普及的信心,《红楼细细读》的书名大体上也反映了他的这一用心(画外音:罗兄日后创办“复旦|新学界”,想闷声发大财,做亿万富翁,估计也和这个有关,这就叫文化自信?)。
在当下浮躁、喧闹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进行学术普及,往往吃力不讨好,也是很难取得成功的,至少目前的情况就是如此,希望罗兄能坚持下去。
说完书名,再来谈谈该书的内容。
该书在正式出版之前,我已有幸拜读过其中的几回,对其内容、特点已有所了解。得到赠书之后,又拜读了全书。
当然,全书不全,该书只是罗兄《红楼梦》评点的部分内容,日后其全本批点还将面世(画外音:据有点影子的不可靠消息,罗兄批点字数多达上百万字,已超过了原著。曹雪芹上天有灵,不知道会怎么想,干脆一脚踹走脂砚斋,和罗兄合伙写算了)。
抛开书名不说,该书的特点还是十分鲜明的。大体说来,有如下两点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
一是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罗兄放弃高头讲章式的写法,出之以传统评点的形式,把个人对作品人物、故事的感受用最为直接、灵活的方式表达出来。
正是因为表达的是个人的独特感受,因此个性色彩鲜明,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奇思妙语,即使是其中一些带有偏颇的地方,也给人印象深刻,让人觉得有趣。
罗兄的语言也很有意思,很少学术论文中常见的那种陈词滥调,完全放弃学术套路,用的都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十分鲜活,富有感染力,甚至有时候不加节制,脱口而出(画外音:说白了就是间歇性胡说八道)。
一般人写文章是不敢如此随意大胆的,唯其随意,才能将个人的见解及风格较为充分、真实地表达出来。和其他同类书籍放在一起,只要翻开看上两眼,马上就能将其区别开。这种风格独特别致的罗氏风格,别人是学不来的(画外音:关键是胆子大、脸皮厚,没法学)。
二是十分别致的结构安排。全书将前八十回分成七个大的情节单元。至于为何这样划分,罗兄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每个单元前半部分先就其中的核心话题进行介绍分析,然后再选其中的几回进行点评。
这样既有对作品的精细解读,又有整体上的把握,可以使读者对作品有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这样处理还是比较合适的,对读者的帮助也更大(画外音:真有这么好吗?实在编不下去了,有兴趣的读者自己找书看去吧)。
眼下《红楼梦》研究一天热似一天,但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成果除了能评职称、得奖金、获名誉外,对学术研究真正有多少推动,对读者阅读理解作品到底有多大帮助,相信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
在此情况下,我们该怎样来读《红楼梦》,应该以怎么的态度来对待《红楼梦》,确实需要认真思考了。
罗书华兄的《红楼细细读》一书也许不够学术化,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我们也许还不能认同,甚至难以接受其随意、犀利、放肆的语言风格,但它十分鲜活、极富个性的观点及表达方式则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值得思考的话题,而这应该正是罗兄最希望读者看到的(画外音:估计此时此刻罗兄最想说的是:各位老少爷们啊,公司马上要开张了,咱们一起发大财,支持支持“新学界”学术教育平台吧;兄弟姐妹啊,有钱一块花,眼球经济时代啦,关注一下“复旦|新学界”微博还有公众号”吧)。
【相关阅读】
苗怀明:网络红学的典范之作——读《握红小札》有感(大嘴说红学之二)
苗怀明:红楼苗怀明:拥挤的红学与迷失的规范——对百年红学研究的几点反思(大嘴说红学之三)
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