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陈文新:《明清小说名著导读》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导读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的文化内涵
第三节 《三国志演义》的创作特征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第二章 《水浒传》导读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第二节 《水浒传》的结构和主题
第三节 《水浒传》主要产生于说话中的“小说”传统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
第三章 《西游记》导读
第一节 《西游记》故事的流变及其作者问题
第二节 《西游记》的复杂内涵
第三节 《西游记》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 《西游记》的影响
第四章 《金瓶梅》导读
第一节 《金瓶梅》的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 《金瓶梅》确立了人情小说审美风范
第三节 《金瓶梅》“寄意于时俗”
第四节 《金瓶梅》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矛盾
第五章 “三言”、“二拍”导读
第一节 话本小说的体制及其在明代的兴盛
第二节 “三言”的作品时代与创作特色
第三节 “二拍”所展现的社会人生场景
第六章 《聊斋志异》导读
第一节 《聊斋志异》所展示的情感世界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风貌
第三节 《聊斋志异》与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
第七章 《隋唐演义》导读
第一节 《隋唐演义》的作者和成书源流
第二节 《隋唐演义》主要包括三种题材类型
第三节 《隋唐演义》的趣味偏于人情小说
第八章 《儒林外史》导读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
第二节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八种笔法
第九章 《红楼梦》导读
第一节 曹雪芹生平及《红楼梦》的作者问题
第二节 《红楼梦》对人情小说传统的扬弃与超越
第三节 “情痴情种”贾宝玉与《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第四节 《红楼梦》的写实、诗意与神秘氛围
第五节 胡适何以扬《儒林外史》而抑《红楼梦》
第十章 《阅微草堂笔记》导读
第一节 纪昀的小说观念
第二节 《阅微草堂笔记》的淑世情怀
第三节 《阅微草堂笔记》的叙事准则
第四节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狐鬼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 言赵伯陶
小说之造端莫可究诘,邪许之呼,牛尾之执,或见诸典籍,而稗官之说,则茫然无考。《诗》曰:“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或以神话为其权舆:闳诞迂夸,补天已同再造;奇怪俶傥,逐日不啻重生。初民之奇思漫衍,妙想联翩。巷语街谈,曷叨十家末座;道听途说,已在九流外围。小语丛残,大达实其未远;短书脞冗,长册竟也有方。目被来今,《汉志》已著录;学希往古,《隋书》更载言。往世名篇,缥帙标孝悌之义;当朝谠议,缃帖赞惇笃之行。肺腑之言传薪,原无二致;胸臆之论嗣响,难有分途。华屋为山丘,龙脱世网;桑田变沧海,鸿冥高云。奇偶相生,渊源当有自;质文互代,瀁漭亦何来?
志怪志人,汉魏发轫;讲经讲史,唐宋赓扬。英雄传奇,无非补青天旧梦;历史演义,大抵属市井虚言。洎乎物欲人情,非仅淫荡;至于心魔意树,何必荒唐?写心于细人,“三言”绝非荒诞;侧目在君子,“二拍”即属奇观。《聊斋》本书生谵谆,多凭想象;《儒林》乃士人践履,常加讪疵。悲天悯人,《红楼》岂真成梦;谈因说果,《阅微》或可析疑。纷纷扬扬,可提纲而挈领;林林总总,且举一而反三。懿行嘉言,播传黄口;谤书蜚语,贻误青衿。演绎研寻,各臻玄胜;表式标领,皆以名驰。释闷销愁,寓教于乐;怡情适性,耽恋在心。此则明清说部之大观也。
陈兄文新:籍出公安,承性灵之乡化;学在荆楚,展弘毅之校箴。披百家之群书,望孤鹤而寄傲;挥五弦之妙手,送归鸿以驰音。翰墨情浓,奋藻执春秋之概;楮幅意切,操觚得人天之机。骚赋诗文俱娴,鹗视丁部;文俚雅俗不避,鹰扬说林。效法前贤,思来不穷于广莫;启迪后学,兴往无际乎希夷。常逢青眼中人,颇多素心之侣。枕藉《世说》,屡窥作者心田;涵泳《笑林》,尤识文人脉络。古今有异,心理玄同;南北分呈,性情不悖。蜀笺早满,郇廚已丰。踵事增华,连三直须接二;变本加厉,毖后不必惩前。肃肃寻寻,前修或有未密;孜孜矻矻,后出当能转精。才藻缤纷,三探骊珠于颔下;思致绵密,再耀明月乎天中。叙述分章,纳轶闻于绣腑;持择有节,传稗史在文心。寻故甄微,已见因枝振叶;探赜索隐,尤在沿波讨源。文不饰非,意薄题凤;言必有中,心慕雕龙。已探玄珠,频吹藜火。濡毫洒墨,当成华国之词;谈燕分茶,故有成人之美。学问承君子之雅,著述证儒者之怀。殷殷考据,本非小聪明;谆谆导读,当是大智慧。
愚年届稀龄,与陈兄莫逆有年。道术相通,学业共勉。名山之托附骥,敢申衷言;邺架之藏泥金,更传风化。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兹《明清小说名著导读》之谓乎!
是为序。
丁酉孟秋赵伯陶序于京北天通楼
陈文新
有幸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明清小说名著导读》的第三版,得感谢王飙君和卢娟君的青睐。
200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明清小说名著导读》的第一版,导读部分约7万字。2008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明清小说名著导读》的第二版,导读部分约14万字万字。
这次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明清小说名著导读》第三版,较第二版增加了约10万字,而总的增订幅度,约在三分之二左右。
《明清小说名著导读》第三版与第二版的区别,除了篇幅的大小之外,行文风格有所不同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第二版保留专著的痕迹较重,而第三版则努力写成一部表述简明的教材。
例如,关于《三国志演义》的文化内涵,第一版和第二版均概括为“准纪事本末体”、“准话本体”和“准笔记体”,第三版的表述则是“历史的三国”、“民间的三国”和“掌故的三国”。两种表述之间,虽然并无实质差异,但前者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理解,有可能导致普通读者的望而生畏,而后者亲切易懂,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不难清楚明白地理解其含义。
在我看来,让学术走出象牙塔,尽量不用那些“深奥”的表述,是每一部教材都应达到的境界。它非但不会导致学术水准的降低,而且,致力于清楚明白地表达学术见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学术见解不断深化的过程。《明清小说名著导读》第三版的写作,让我对这一点体会深切。
细心的读者也许注意到了,《明清小说名著导读》的第一版和第二版,第一章均为“《三国演义》导读”,而第三版改成了“《三国志演义》导读”。之所以用《三国志演义》而不用《三国演义》作为书名,乃是因为,“演义”二字的意义,与《春秋左氏传》的“传”相同,即解释、阐释,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意思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陈寿的《三国志》;《三国志》不能简称为《三国》,所以,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为《三国志演义》较为准确,简称为《三国演义》,则是一个约定俗成而其实不够准确的用法。
《明清小说名著导读》第三版的增订,虽以“好教材”自期,但是否达到了这一目标,还要看读者的评价。期待读者诸君喜欢这部教材,也期待得到读者诸君的指教。
承蒙冯天瑜先生为拙著题写书名、赵伯陶先生惠赐大序,谨一并深致谢忱!
陈文新
2017年7月13日于韩国大邱
【相关阅读】
苗怀明:从学术专著到名著导读——读陈文新先生《明清小说名著导读》有感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