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介 | 李亦辉:《〈封神演义〉考论》

李亦辉 古代小说网 2020-11-15


《〈封神演义〉考论》,李亦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4月版。


内容简介


在广义的中国文学史上,以殷周鼎革、武王伐纣为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堪称是一个数量宏富、体裁多样的文学家族;其中最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是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的长篇章回小说《封神演义》。

这部小说既是武王伐纣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又是明代神魔小说的典范之作,无论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都具有其他古典小说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该书以正统叙事与民间叙事的冲突融合为切入点,遵循文本、文献、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封神演义》做由源及流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全书除绪论、结语外共有七章。前四章主要讨论武王伐纣故事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即《封神演义》一书是怎么来的;后三章主要讨论《封神演义》的版本流变、叙事策略、文化特征与政治伦理观,即《封神演义》是怎样一部书。

作者在深入研读既有文本、文献,并发掘、利用一批新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可靠的新见解、新结论。如对玄帝收魔故事与《封神演义》的关系的考察,对《封神演义》曾经历过词话本、许仲琳编辑本、舒载阳刊本三个阶段的论证,对《封神演义》“奇正并存,执正驭奇”的叙事策略与“混合三教,以儒为本”的文化特征的总结,对截教源于“有截”一语系“海外教派”之意的发现,皆对相关研究有所推进。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历史的道德化与神异化

    ——殷周之际的历史在正统叙事与民间叙事中的不同表现

      第一节  武王伐纣故事的历史本事

      第二节  历史的道德化

      ——正统叙事中的武王伐纣故事

      第三节  历史的神异化

      ——民间叙事中的武王伐纣故事

      第四节  从历史到文学

      ——历史叙事对《封神》系列作品的影响

第二章  民间叙事对正统叙事的背离与认同

    ——《武王伐纣平话》的民间叙事特征及其成因

      第一节 怪力乱神的多源汇聚

      ——《平话》在艺术风貌上与正统叙事的差异

      第二节 民间思想的多维呈现

      ——《平话》在文化意蕴上与正统叙事的差异

      第三节 历史的惯性与民间的选择

      ——《平话》对正统叙事一定程度的认同

      第四节 民间叙事特征的成因

      第五节  《武王伐纣平话》与《封神演义》

第三章  民间叙事向正统叙事的嬗变

    ——《列国志传》卷一的过渡性叙事特征

      第一节  依违于历史与传说之间

      ——《列国志传》卷一的艺术构思与叙事风格

      第二节 革命与忠君的矛盾

      ——《列国志传》卷一的思想文化特征

      第三节  过渡性叙事特征的成因

      第四节  《列国志传》卷一与《封神演义》

第四章  封神故事的由来

    ——兼论封神故事与讲史故事的融合

      第一节  玄帝收魔故事与《封神演义》

      第二节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与《封神演义》

      第三节  诸神的来源与造神的特征

      第四节  “封神”与“演义”的融合

      第五节  成书过程对《封神演义》的影响

第五章  从词话本到刊本

    ——论《封神演义》的成书、版本及编者问题

      第一节  《封神演义》成书问题诸说

      第二节  词话本及其成书时间

      第三节  许仲琳编辑本及其成书时间

      第四节  舒载阳刊本及其刊印时间

      余  论

第六章 奇正并存,执正驭奇

    ——从人物形象塑造看《封神演义》的整体叙事策略

      第一节  从姜子牙形象看编者的叙事策略

      第二节  人物形象塑造的民间叙事特征

      第三节  人物形象塑造的正统叙事特征

      第四节 整体叙事策略及其成因

第七章  混合三教,以儒为本

    ——《封神演义》的整体文化特征与政治伦理观

      第一节  《封神演义》的整体文化特征

      第二节 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

      第三节 革命思想的弱化

      第四节 忠孝思想的强化

      第五节 仁政思想的深化

      第六节 核心理念与创作本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回想自己撰写硕士、博士论文时的情景,真有历历如昨之感。但屈指算来,自己与《封神演义》结缘已近十五年了。

2002年春季,关四平师在给研究生授课时,特别强调了《封神演义》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与独特价值。自那时起,我便对这部书及相关的东西特别留意,硕士论文自然以《封神演义》为研究对象,在张锦池师和关四平师的指导下,撰写了题为《试论〈封神演义〉的理学文化特征》的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至2010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张燕瑾师的鼓励和指导下,继续从事《封神演义》的研究,撰写了题为《〈封神演义〉源流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

2013年,在杜桂萍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又以博士论文为基础,以《〈封神演义〉考论》为题,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获批后,对原文进行了全面的增删、调整、修订。目前呈现在诸位师友面前的,便是项目的最终成果。

虽然全部写作过程历经十余年,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也从未中断,但却不敢说是十年磨一剑,因为这期间还做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关于古代戏曲方面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及相关研究便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关于自己在学习和写作中的甘苦,不说也罢,谁的人生道路上没有一点波折和坎坷呢,哪篇文章不是作者的心血与汗水的结晶呢?然而,那些在学业和人生道路上曾经给予自己莫大的关爱与扶助的师长,那份许久以来一直萦绕于心的感激之情却不能不说。虽然相对于内心沉甸甸的感激之情而言,任何感激之辞都显得苍白无力。

衷心感谢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张锦池先生、关四平先生,二位先生导我以治学门径,赋我以学术生命,在本书选题和写作的过程中,亦多得二位先生的指点与鼓励。二位先生自然朴直的品格与严谨笃实的学风,一直影响着我的为人与为学。张老师的奖掖和勉励,关老师的关爱和扶助,都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衷心感谢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先生所倡导的在时代的立体环境中解读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比勘来探讨作品的源流演变,以及打通文史哲的界域、做有思想的学术等主张,不但是本书写作中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已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学术思维方式。

先生那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天心明月水中莲”一般的高尚人格,皆予我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浑然不觉中我的性格气质竟悄然改变,这是先生赐与我的最可宝贵的财富。

在我博士毕业后,先生一如既往地关心我的学业和生活,每一次与先生通话或晤谈后,我都不禁会想起柳宗元《答韦中立书》中“仁义之人,其言霭如也”一语。本书承先生赐序,这是对我最好的鞭策。

衷心感谢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杜桂萍先生。杜老师开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学术眼光,力求创新的学术精神,使我在耳濡目染之余,学术思维不期而然地有所改观。杜老师提携后学的不遗余力,乐于成人之美的高贵品格,使我在学术道路上受益良多。

师恩难忘,我将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努力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所作为,以求无愧于师长的提携与厚爱。

衷心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石昌渝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军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的左东岭先生、赵敏俐先生、吴相洲先生、张庆民先生。在博士论文开题和答辩的过程中,诸位先生的鼓励与点拨,使我受益匪浅。

衷心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副主编周绚隆先生、编辑徐文凯女士,感谢他们的热心扶持与悉心工作。

衷心感谢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及其他部门的师友,感谢期刊界曾给予我热情帮助的编辑老师,感谢在学业上曾给予我关爱与教诲的师长,感谢无论是同门的还是非同门的学友。

在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能有这样一些古道热肠、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实为人生中的幸事。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父亲李汉林先生、母亲孙佩玉女士,以及内子李秀萍和儿子安安,有了你们,我的生命中就有了光。

李亦辉

2017年8月31日于冰城庐寓

作者简介

   李亦辉,生于1974年,河北景县人,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师从张锦池、关四平、张燕瑾、杜桂萍四位先生,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

【相关阅读】

新书推介 | 向志柱:《稗家粹编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新书推介 | 宁宗一《说不尽的金瓶梅》

新书推介 | 许振义《布衣南渡——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变迁》

新书推介|郭红军:《上海木偶戏研究》

新书推介 | 刘世德:《红楼梦舒本研究》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