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介 | 许振义《布衣南渡——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变迁》

许振义 古代小说网 2020-11-15


《布衣南渡——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变迁》,许振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版。

内容简介


提起中华文化向南洋传播,很多人大概会即刻想起南来文人,晚晴有诗人黄遵宪,民国胡愈之、姚楠、许云樵、郁达夫、老舍、徐悲鸿、潘受等。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家对南洋影响极大,尤其新加坡。

“阳春白雪”对社会的影响固然深远,但是,“下里巴人”的覆盖面却为更广。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大量华人下南洋,形成移民潮。在历史上,永嘉之祸导致晋室南迁,名门世族大户以及官宦士绅随即南下,称为“衣冠南渡”。那么,十九世纪末中国人下南洋,主体是劳工、农民、渔民,或可称为“布衣南渡”。

早年华人移民到了新加坡之后的生活情况。

新加坡华人祖辈以劳工和渔民为主,所风行的是以中国民间文艺为载体的俗文化。对他们来说,更能引起共鸣的是民间文艺,例如地方戏曲、民间歌谣(如:南音、山歌)、民间故事等。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对新加坡一直发挥着各种社会作用,直至今日;它们不但在新加坡传播,产生了在地糅合,形成“新加坡流派”,还通过新加坡向东南亚和西方传播,甚至向原乡反刍。

独立50多年来,新加坡的国家认同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国族的文化身份仍须重新构筑,在保存从祖籍地继承而来的原生文化的同时,发扬及推动本地衍生文化,民间文艺恰好可以发生作用。

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变迁是海外华人社会形成与发展的一个缩影,对其他华人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许振义《布衣南渡——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变迁》一书是在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

此书以新加坡为地理范围,以1819年开埠至今为时间跨度,把研究对象设定为在这个时空范围内传播的民间乐曲(包括过番歌、山歌、南音)、主要戏曲剧种(粤剧、潮剧、闽剧、京剧、琼剧、越剧、黄梅戏)、古代故事和传说。这些中国民间文艺对当时的新加坡华人社会起了几个主要作用,一是提供娱乐,一是辅助教化,一是加强社群凝聚力,一是传承文化。

南洋学会于9月1日在中国文化中心(新加坡)举行讲座暨《布衣南渡》新书发布会。左起: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马红英、南洋学会会长陈荣照教授、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本书作者许振义博士、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学术顾问郭振羽教授。

新加坡经过殖民地、二次大战、自治、独立、建国初期以及稳健发展期这几个历史阶段,华人社会也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二战之后,西方文化席卷多地,加上新加坡本地政治经济重英文轻华文,年轻一代华文掌握能力降低,不谙方言,对中国民间文艺也失去兴趣。大体来说,华人社会从早年的全盘吸取中华文化精粹,到今天似乎逐渐屏弃遗忘。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后顺势崛起,而且新加坡由于人口老化,在二十一世纪之交大规模引入移民,其中主要就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上,这股移民潮都给新加坡带来新的刺激,尤其对华人社会。

近二十年新加坡引入的新移民对中国民间文艺的传播有相当大的影响。此为2016年4月原中国国家一级演员田平女士《田平说戏》系列之一,向戏曲爱好者介绍男旦艺术。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间文艺在当今新加坡华人社会能否枯木逢春,是否还对社会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对这个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新加坡华人移民历史及社会变迁   

第一节  新加坡华人移民历史概况 

第二节  民间信仰与神庙 

第三节  宗乡会馆   

第四节  学校与华文教育 

第二章  中国地方戏曲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变迁   

第一节  主要剧种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  主要剧种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  中国地方戏曲在新加坡的未来展望 

第三章  中国民间歌谣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变迁   

第一节  客家山歌与民谣 

第二节  福建南音   

第四章  中国古代故事与传说在新加坡的传播   

第一节  讲古中的中国古代故事与传说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故事与传说的峇峇马来文译本 

第三节  传统建筑装饰中的中国古代故事与传说 

第五章  中国民间文艺对新加坡民间信仰的影响 

第一节  坚韧智勇之力量——孙悟空与哪吒 

第二节  增缘招福之神通——猪八戒与狐仙 

第三节  忠义武勇之表率——关公 

第四节  公正廉明之典范——包公 

第五节  仁善慈爱之化身——妈祖 

第六节  其他常见神灵   

结语   

附录一  1962-1980年新加坡电视台播映本地剧团戏曲节目一览表

附录二  丁马成南音新曲的主题分类   

附录三  1889年至今新加坡出版的峇峇马来文译本中国古代故事和传说

参考文献   

后记 

该书第一章讨论新加坡华人移民历史及社会变迁。神庙、宗乡会馆、学校是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传播的三个主要载体,它们传播民间文艺的主要目的,一是宣扬华族价值观,一是维系华族文化的根本。随着新加坡从殖民地发展为共和国,社会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价值观和文化的载体也因此发生转变。

此为19世纪80年代在新加坡所拍摄之街戏场景,可见当年戏曲之风靡一时。

第二章首先介绍中国地方戏曲剧种在新加坡的发展情况,其次归纳出艺术化、创新和在地化、传播系统化三个发展特点,然后提出未来展望,以这三个部分来讨论中国地方戏曲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变迁。

第三章讨论中国民间歌谣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变迁。客家山歌和歌谣以及南音在新加坡经历了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盛极一时到八十年代的没落。南音在九十年代取得创新和突破,并在今时今日继续创新。这一门古老的民间文艺在新加坡获得了新生,也获得不少赞赏。

但是,与此同时,南音新曲和新表现形式也面对着各种质疑。客家山歌和歌谣一度千夫所指,被迫停唱三十年;解铃还须系铃人,本世纪初开始,在客属会馆的倡导下,客家山歌活动重新活跃起来,并呈现一些在地化努力。

新加坡著名南音团体湘灵音乐社呈献《九歌ž意象》,利用各种现代表现手法,超越了传统南音的表现形式。

第四章讨论中国古代故事和传说在新加坡的传播,以讲古和传统建筑装饰为两个重要的传播渠道。

本章讨论讲古在新加坡的兴起和消亡,以及传统建筑装饰所中呈现的故事与传说,探讨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传说对新加坡社会教化形成的影响。本章也讨论中国古代故事与传说的峇峇马来文翻译作品及作者。土生华人不谙中文者大有人在,却向往母族文化,孜孜不倦把中国故事和传说翻译成峇峇马来文,便于族人学习中华文化和价值观。

第五章本章以齐天大圣、哪吒、猪八戒、狐仙、关公、包公、妈祖为例,观察以其为代表的道教和民间信仰在新加坡的一些衍变,记录一些特殊典仪并探讨其意义,讨论中国民间故事和传说中的神祗在新加坡的传播和影响。

根据道教典籍,天蓬元帅本名卞庄,生于周时,相貌威武,神通广大。但是,由于受《西游记》影响,在新加坡民间信仰中,天蓬元帅成了猪八戒的形象和贪吃好色性格,也成了风月场所的保护神。

最后总结全书,提出对新加坡华人文化身份构筑的反思,并举出本书研究不足之处及将来的研究计划。


后  记


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历史、古典音乐,此三者一直是我兴趣所在。

念中一那年,一次机缘巧合让我接触了白话文简本《三国演义》,大约是三四十册。可能是封面插图吸引了我,或是其他我记不清的缘故,我并不是从第一册读起,而是有“辕门射戟”情节的那册。读过之后兴趣萌发,便去找来其他册子阅读。我当时负责班级壁报,经常找一段三国故事,缩写之后配上原来的回目,贴到壁报上去。同学们既没兴趣,也看不懂,我为此经常挨批评。后来,对《三国演义》越来越感兴趣,进而阅读原著,继而阅读毛批本,从此喜欢阅读中国古代小说。

我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也是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初二时,历史老师在班上说:“振义的测验成绩就像股市一样,时高时低。考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就高分,考埃及、印度、欧洲历史的时候就低分。”惹起哄堂大笑。我当时倒是一厢情愿认为历史老师是言若有憾焉,实乃深喜之。如今想来,大谬不然矣。

当时我在学校管乐队奏单簧管,后改奏大管。我们学校乐队水平不低,当时得了全国中学乐队比赛冠军。正是这时我开始对古典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由于当时沉迷乐队活动,以致初三考试不及格,留级一年。名校学生竟然留级,这个惨痛的经历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道挫折。年岁渐长,慢慢地也就知道在漫漫人生中,留级实在也不算是多大的挫折。

由于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历史和古典音乐的热爱,触类旁通,我对南音、民谣、戏曲、故事与传说等民间文艺一经接触,就很喜爱,也就产生了结合民间文艺和历史研究的角度来写博士论文的想法。

此书是在我2016年南京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我衷心感谢博导苗怀明教授和新跃社科大学郭振羽教授的指导。尽管老师悉心指导,不吝付出,但本人能力有限,此书仍有多处不足,十分惭愧。希冀读者指正补充,善莫大焉!

从修博士学位到出书这五年来,治学、丧母、育女、创业,甜酸苦辣涩鲜麻,尝尽人生百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要感谢妻子持家,让我无后顾之忧。更要感谢女儿绩昭——她的笑语和拥抱让我勇敢面对每一天。由于经常陪我看戏曲和南音演出,年幼的她对中国民间文艺萌生了浓浓的兴趣,这是我写这篇论文最大的意外收获。

此书终能出版,还得感谢两位小友——张玉、李希辰。他们随我一起做田野调查,帮我收集资料,出力甚大,节省了我很多时间,让我可以专注思考问题。

蔡曙鹏、王碧玉、林少凌、蔡碧霞、汪慧、沈秀珍、张振兴、谢世康、李荣德诸位师友或提供资料,或提供作品,或指点迷津,让我茅塞顿开。新加坡金门会馆董事杨素美、杨素萍姐妹助我耐心校对文稿。在我的文史研究工作中,有幸认识了柯木林、曾玲、江柏炜等先进,他们治学严谨,工作勤奋,著述丰富,给我树立了榜样。在此一并致谢!

年近半百,方才初窥学术研究门径。力虽不逮,仍愿为文史研究贡献绵薄。敬请各方君子不吝赐教!    

许振义

2018年3月31日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许振义,祖籍福建省金门县,为新加坡第三代移民。本科至博士先后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京大学。现为自媒体“新加坡眼”董事经理、南洋学会副会长。曾常驻中国九年,担任新加坡驻沪商务领事、上海市黄浦区、江苏省南京市、连云港市投资顾问、上海新加坡商会顾问。曾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写时政专栏六年,主编智库期刊《隆道观察》。

【相关阅读】

许振义:其他常见神灵(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九)

许振义:妈祖(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八)

许振义:包公(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七)

许振义:关公(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六)

许振义:狐仙(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五)

许振义:天蓬元帅(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四)

许振义:哪吒(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三)

许振义:齐天大圣(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二)

许振义:综述(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之一)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