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苗怀明:话说仁政——从现实焦虑到文学书写

古代小说网 古代小说网 2022-05-13


如果从语源上来说,仁政是孟子首先提出的,而且语意明确。如《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再如《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孟子邮票

他不仅概括了仁政的具体内容,还指出实行仁政的良好效果,当然这里有游说君王的意味在。仁政与“民本”、“王道”和“性善论”等构成孟子思想的核心,这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仁政的思想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渊源有自,这是孟子继承孔子“仁学”思想并加以发展而来的。在《论语》一书中,“仁”字被提及一百零九次,可见孔子对其重视程度。

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仁政”这个概念,但他表达了类似的思想,而且提出仁政的对立面,那就是苛政,将其形象地与吃人的老虎相比,认为它比老虎更可怕,所谓“苛政猛于虎也”。与苛政同义的还有暴政、虐政等说法。

在孔子那里,“仁”是一个内涵很广的道德概念,孟子加一“政”字,将这种思想与政治结合起来,使“仁”落到实处,成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治理方式。可以说,仁政是儒家思想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一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孔子像

孔孟之后的历代王朝都将仁政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自然也可以说是政治理想,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都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专制时代,能否实行仁政,关键在最高统治者皇帝。

翻开相关典籍,歌功皇帝仁政爱民的阿谀之文铺天盖地,几乎每个皇帝都享受过这类奉承,几乎每个大臣也都这样肉麻过,这样一来,仁政就沦为一个空洞的词藻,一把华丽的粉刷,吹捧和享受吹捧也就成为一种由庄重仪式构成的娱乐游戏,彼此心照不宣地一个世纪接一个世纪的玩着。

在这种情况下,不畏强权,说出仁政背后的真相,是要有勇气的,至于怒斥皇帝的暴政,甚至于揭竿而起,撰写讨伐檄文,那更需要过人的胆识。这样的文章不多见,也更为难得。

祖君彦所写的《为李密檄洛州文》就是这样一篇讨伐隋炀帝杨广的檄文,作者斗志昂扬,笔力如剑,历数暴君的种种罪恶,读起来酣畅淋漓。这篇文章还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那就是罄竹难书。

岳飞书《吊古战场文》

再如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一文,名为吊古,实则讽今,锋芒所向,乃是当朝皇帝的内政不修,滥事征伐。自然,这样的话皇帝是最不爱听的,因此而丧命的大臣几乎每朝都有。

对于文人来说,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学而优则仕的理想变为现实的人生,寒窗苦读,一朝成名,然后或为封疆大吏,或为七品知县,不管是在中央部门,还是在地方衙门,都是为政一方,要造福百姓。仁政同样是他们的政治理想,它不能仅仅是挂在嘴上的华丽辞藻,还要落实为具体的行动。

能实行仁政的官员一般被称作循吏,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历代的史书如《汉书》、《后汉书》以至《清史稿》等都为循吏立传,意在提倡仁政,为后世的官员树立榜样。这也成为史书撰写的一个传统,其中《史记》、《汉书》中对循吏的描绘达到很高的文学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也正是有了这个传统,孙樵在《书何易于》一文中很有底气的为循吏何易于鸣不平,因为他相信其“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曾巩手迹

这样的循吏在古代还有一些,如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一文中的赵公、钱公辅《义田记》中的范仲淹、陆九渊《送宜黄何尉序》中的何坦,等等。

鲁迅先生曾将这些人称作中国的脊梁:“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相比数量庞大的官员队伍,能有资格称作循吏乃至清官的官员只是其中的少数,惟其不多,才被撰文歌颂。在专制时代,天灾人祸不断,面对残酷的现实,仁政实际上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话题,更多的文章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言语之间充满忧虑。

有直接写出民生疾苦的,如汪中的《哀盐船文》记述了乾隆三十五年(1770)发生在仪征港口的一次盐船火灾,表达对遇难者的同情和哀悼。也有通过寓言形式含蓄表达的,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宋庠的《蚕说》等。

王明明绘《柳宗元访贫图》

当然也有一些理性的思考。如晁错的《论贵粟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邓牧的《吏道》、黄宗羲的《原君》等。其中柳宗元提出为官之道应是“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黄宗羲则更进一步,在王朝更迭的时代语境中痛定思痛,寻找暴政背后的根源,其思想具有启蒙的光彩。

对不少文人来说,做官是他们的职业,谈到仁政时往往和自己的身世经历结合起来,使作品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王守仁的《瘗旅文》表面上看是写吏目主仆三人的不幸,实际上则是自伤自悼。

仁政,尽管是一个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话题,但从这个话题中涌现了一批传世名作,或描摹抒情,或条分缕析,或情绪激昂,或从容冷静,说到底,都是对生命的关切和尊重。

《抱残守缺斋日记》

只不过在这个题目下,谈论更多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天下百姓的疾苦,正如《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在其诗作中所说的“相逢一哭为苍生”(《题谢平原尺鸥馆读书图》)。

【相关阅读】

苗怀明:高考状元秦桧的无间道人生——从爱国志士到千古罪人

苗怀明:我们需要与学校名声匹配的校史

苗怀明:玩死自己的超级英雄——说关羽

苗怀明:刘鹗和他的晚清京城高官朋友圈

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