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介 | 李舜华:《从礼乐到演剧:明代复古乐思潮的消长》

李舜华 古代小说网 2022-05-13



《从礼乐到演剧:明代复古乐思潮的消长》,李舜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版。

内容简介

有明文学的剧变,实以文学复古思潮的起来为标志,然而,这一复古思潮断非仅仅存在于文学领域,如何从诗艺上鼓吹“诗必盛唐”“文必秦汉”,而是席卷了整个明代学术史传统体系的大变,而经学领域的复古乐思潮恰为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实质是一代士林对自我性命思考的重新体认,并集中体现为以礼乐教化自任为核心的师道精神的消长。

早在笔者《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2006)一书中,便明确指出,当成弘以来,明代同样出现了学术下移,也即打破了官方程朱理学一统,而诸子百家蔚兴的局面(小说戏曲都为诸子之一);并试图用“师道复兴”这一概念,来重构复古运动的兴起以及后来文学领域的一系列变化,从而最终将传奇的起来指向官方礼乐制度衰微与朝野士夫复古乐思潮大兴下整个中晚明学术格局的大变。

在此基础上,《明代礼乐与演剧考——兼论复古乐思潮的兴起(2018)》一书,则明确择取有明乐制与乐学谱系中的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加以考订,力图以复古乐思潮的消长来涵摄官方制作中的君师之争、以及士大夫自朝而野考音定律的历史轨迹及其意义,由此重构有明一代礼乐制度及其影响下演剧的变迁。

尚需提出的是,该书在勾勒明代,尤其是成化以来音声的雅俗大变时,始终聚集于文学统系的南北之争,从而突出了南京与吴中的意义。

目  录


序(廖可斌)

绪论   

     引 传统曲学研究新路径的提出

    一 重辨复古(乐)思潮与师道精神的文学史意义

    二 明代乐制的更变与复古乐思潮的消长

第一章 明代教坊制度的兴衰  

 第一节 明初教坊制度的构建  

 第二节 南教坊的兴衰

第二章 洪武时期的考音定律与元以来复古乐思潮的衰微  

     引 从洪武初制到洪武定制

     第一节 灵璧石考——从朱元璋击磬考音说起

     第二节 冷谦律考——兼论洪武暨有明制作的雅俗之争

第三章 永宣以来的礼乐变化与成弘复古乐思潮的兴起

     第一节 永宣时期的礼乐升平与正统以来的礼乐废驰  

     第二节 君师矛盾与成弘复古乐思潮的兴起  

第四章 南京与吴中:弘正以来第一次复古乐思潮的消长  

     第一节 陈铎:一代乐王与南京的礼乐军政之变  

     第二节 南教坊、武宗南巡与南京士林思潮的变迁

     第三节 从复古到性灵到会通:明中叶吴中曲学的兴起

第五章 嘉靖万历初的礼乐变更与复古乐思潮的困境  

     第一节 嘉靖朝的锐意更制与诸家乐书的蔚兴

     第二节 隆庆、万历初年的礼乐新政

第六章“典乐”梦醒与嘉万间第二次复古乐思潮的消长   

     第一节  刘凤与汤显祖的论乐五书——从嘉万政治的复杂变局说起

     第二节 一代典乐的归隐:沈璟生平与嘉靖以来的政治

第七章 万历十年后的礼乐失修与复古乐思潮的苍凉  

     第一节 一代典礼的焦灼:沈鲤的锐复古制与不得其时

     第二节 从万历荒礼怠乐到崇祯欲重建而不能

第八章 教坊制度的解体与宫廷俗乐的大兴

 第一节 礼乐机构的日益内廷化与皇家梨园的兴起

 第二节 从豹房、无逸殿到四斋、玉熙宫:内廷天下与皇家梨园

小结

主要征引文献   

后记

后  记

又是一年栀子花开。我只是偶然在清晨暗夜里,闻到了那久违的芬芳。

这是我继《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明代章回小说的兴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后的第三本著作,自我博士毕业以来,恰巧是六年一本,仿佛有冥冥中的昭示。不过,这本书原本不在我的学术规划之中。

《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

自读博以来,笔者始终对晚明文学复兴的精神意义、对中国历史“近世”的转折情有独钟,遂有意自文本至历史,自政治至制度,由此观照一代文学史的文体嬗变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也正是因此,笔者的研究兴趣也迅速由小说史与演剧史,一直拓至曲学、诗学、音韵学与乐学,试图由此发明曲学究竟是如何脱离乐学与诗学而渐次独立的。也许,我始终无法释怀的是晚明学术大变下,那一代人重新体认性命之道的喜怒歌哭。

不过,以乐学来发明曲学,这一研究路径所涉实大,亦不易解。因此,当初出于郑重,遂有意从笺证《明史·乐志》及相关音乐文献入手,考其制度,写其政治,并将之做为指导学生入门的基本路径;而具体对乐学、音韵学、曲学与诗学的考察,以及理论建构,也一一自相关文献的整理与注疏开始。

十余年来,或许因为积累已久,在整理与注疏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新思考,并将考察的对象拓至明代的诗学、词学、音韵学等,而开始对元明曲学的兴变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考,2014年,最终明确提出“从乐学到曲学:传统曲学研究的新路径”。

然而,跋涉千里,于元明曲学的兴变,所窥也不过二三而已。一是诗(词)学与曲学,有《从诗学到曲学:陈铎与明中期文学复古思潮的滥觞》存;二是音韵学与曲学,有《从四方新声到弦索官腔:“中原音韵”与元季明初南北曲的消长》、《魏良辅的曲统说与北宋末以来音声的南北流变——从<南词引正>与<曲律>之异文说起》存;三是乐学与曲学,有《试论刘凤与汤显祖乐律之争暨隆万间的文学嬗变》(未发表)存。

《明代章回小说的兴起》

实际三者皆涉元明文学复古思潮的嬗变,大抵自乐学切入,以音韵学为介,而落足于文学,只是各有侧重罢了。

因此,本书原本不曾在我的规划之中,最初于我,不过是跋涉于乐学与诗(曲)学途中不忍自弃的履迹而已。如前所说,有关传统曲学新路径新理论的提出,始终基于对文献、制度、人物的详细考辨,后者也是我能给予学生帮助的主要路径。

简言之,本书最初来源有四:一是《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一书的余文,如“明初教坊制度考”,“南教坊与武宗南巡”、“吴中曲学”;二是笺证《明史·乐志》所得,如“灵璧磬考”、“冷谦律考”;三是指导学生所撰,如“南教坊考”、“嘉靖万历初的礼乐变更”;四是与乐学、曲学研究相关之考订,如“陈铎”一节实为陈铎的生平与家世考,“论乐五书”实为刘汤往来论乐的背景考,“沈璟生平”实为重审汤沈之争与沈璟曲学而考。

因此,一年前交付出版社时只随手命为《明代礼乐与演剧考》,并撰写了一篇绪论,来发明复古乐思潮与师道精神的文学史意义,以告祭往来。

 我的心思游移在书稿外。这两年来我异样地忙碌,也从未曾如此真切地体会到,天地只是一座大舞台——我能做的,只是认真完成所有赋予我的角色,而烟波深处,那所有灵魂的悖动都可以不再。

直到今年三月初开始最后审稿,莫明所以,或许是执著于完美,或者只是穷根溯源的积习,我决定大改。

首先,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原稿的楔子和最后两章,而在短短的两个多月间,新增了第三、七、八章,凡八万余字;其次,补撰或重撰其他章节的所有前言(或小结),并重新增补资料、调整结构、润色文字;[1]最后,改定绪论及章节题目。

最后呈现在眼前的书稿,于我而言,已是全新的面目。如果说,原有属已发表文章的章节是花叶,是多年来发散性思考的聚焦所在;那么,新增的三章恰恰是有明一代礼乐制度大变的骨干。两者相合,我最终从史的角度,理清了从礼乐到演剧的发展轨迹,以及其后文人精神的消长。

尤其是第八章,实际上追溯了成化以来帝王(“君”)与外廷(“师”)之间如何相携相抗,以至于礼乐大变,尤其是内廷演剧兴起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书稿最后定名为《从礼乐到演剧:明代复古乐思潮的消长》。

在本书中,我所关注的是“消长”,而不是“复古乐思潮”本身,也即这一“消长”所书写的“从礼乐到演剧”的历史轨迹,及其历史意义。至于“复古乐思潮”,所涉具体的人物、流派、内容与意义,自是将来乐学与曲学研究的思考所在。

大抵为红尘所困,我发现自己近年写文章也如写诗,是长期的忙碌与倦怠,在不知所终的拖延中,突然如神鬼附体;而一旦完稿,又是一片苍茫,我几乎记不起自己写过什么。因是如此,我不得已将自己的学生也卷进了和我一样的废寝忘食。

这两月来,妙丹和鹏程分担了全部书稿的校核;而新撰章节,也全部依赖静雅和妙丹帮我查找并搜集资料;刘薇、朦朦和燕燕也参与了一二章节的校核工作,或输录工作。我的书稿,自来文献繁多,最是费时;再者,一来部分章节撰写已久,二来一些古籍不易借阅,在短期内,查核文献,统一注释,尤为不易。

而我近来记忆锐减,不耐繁剧,诸弟子校核之用心实在我之上;然而,校核一事,原本如秋风扫落叶,时扫时有,其中疏漏之处,自当由我一力负责。

另外,本书第五章源出陈惠卿硕士论文《晚明礼乐与教坊演剧考——自嘉靖改制说起》,惠卿一心读博,却最终错失机缘,遂剪裁此篇,以为纪念。

遥忆当年,初作读书会,惠卿、梦初、方媛、熙良、姝洁诸弟子在,莺叱燕咤,倒似大观园内春光宛在,只是都成了过眼烟云;而今日读书之盛会,他日又何尝不是如此。

书此文字,但作雪踪鸿影看。


翩然来谑,梦里年光灼。

舞断天风何处,

蕊灯远,紫影烁。  

长愕,今去昨。

三万流花蓦。

中夜清歌如鸩,

空林下,春衫薄。

——调寄《霜天晓角》


谨以此书

献给我至爱的孩子

献给所有已逝的、现在的、未来的青春

献给芍药花开,所有梦里的年光


戊戌年五月下浣书于嘉怡水岸


作者简介


李舜华
江西广昌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主治元明清文学,现方向为乐学与诗(曲)学。已出版专著《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2006年)、《明代章回小说的兴起》(2012年)两种,发表论文《魏良辅的曲统说与北宋末以来音声的南北流变——从<南词引正>与<曲律>之异文说起》(《文学评论》2016年)、《从诗学到曲学:陈铎与明中期文学复古思潮的滥觞》(《文学遗产》2013年)等若干篇。



注释:

[1] 当然,我自己已发表的文章,在书稿中基本保持原貌。


【相关阅读】

李舜华: “乐学与诗(曲)学”专栏主持人语

李舜华:从乱世到治世——以稗史自任(从山林到台阁:元明之际迄永宣间小说观念的变迁之一)

李舜华:《剪灯新话》——元明易代的伤痕记忆(从山林到台阁:元明之际迄永宣间小说观念的变迁之二)

李舜华:《剪灯余话》——永宣间小说的台阁化(从山林到台阁:元明之际迄永宣间小说观念的变迁之三)

张钰翰:李舜华《明代章回小说的兴起》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