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言送赠书 | 赵建忠:《聚红厅谭红》

赵建忠 古代小说网 2022-05-13


《聚红厅谭红》,赵建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19年6月版。


目  录

作者心语


上  编

红著序跋与书评

影印《民国红学要籍汇刊》序

影印庚寅本《石头记》序

罗文华《红楼与中华名物谭》序

宋庆中《红楼梦黄小田评点研究》序

韩吉辰《红楼寻梦水西庄》序

邵琳、孟庆春《红楼絮语》序

翟海潮、范文义、刘承彦主编《诗画品红楼》序

跋徐恭时《红楼梦》续书等问题的通信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景华《红学风雨》评介

“非经典阅读理论”在古典小说领域中的新尝试

——张云《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评介

古典唯美 深闳简约

——女作家温皓然续《红楼梦》评介

弥伦群言 独出机杼

——邹自振《红楼梦发凡》评介

解味寻梦辟新天

——王志尧、仝海天《红楼梦精解》评介

计文君《谁是继承人:红楼梦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问题研究》评介

何红梅《红楼梦评点理论研究》评介


红楼访谈•缅怀师友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红学前辈、著名学者冯其庸访谈

大音希声不同凡响

——缅怀红学前辈、著名学者李希凡

为芹辛苦见平生

——缅怀红学前辈、津沽乡贤周汝昌

沽上情 红楼缘

——缅怀老作家端木蕻良

啸傲江山一黾翁

——缅怀书画家王学仲

是真名士自风流

——缅怀红学家林冠夫

庾信文章老更成

——缅怀红学家杜景华

英年早逝未尽才

——缅怀诗人汪国真

此情可待成追忆

——缅怀校友熊元义


艺海拾贝•红楼书画

简评张牧石红楼印谱

简评唐云来书自作《题红诗》

简评彭连熙工笔重彩绢本精绘《金陵十二钗》

简评赵士英绘曹雪芹《黄叶著书图》


下  编

红学史及流派研究

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一芹一脂”同步创作与评点

“红学”的历史形成及其流派的产生

红学史模式转型与建构的学术意义

论红学评点派的文化渊源与批评功能

社会历史批评派红学平议

探佚派红学平议

索隐派红学平议

考证派红学的嬗变:文献考证•文学考证•文本悟证

曹雪芹家世研究实绩及存在的若干问题

《红楼梦》后四十回论争及版本研究的价值取向

红学应走出“汉学”“宋学”对立的历史阴影

红楼文化图像管窥

《红楼梦》“文化苦旅”的精神折射

林黛玉原型及其文化蕴涵

《红楼梦》续书的“大团圆”模式与民族文化心理

红学的国际视野:外来文化思潮与红学研究空间拓展

《红楼梦》在国外传播的跨文化翻译问题

园林文化·《红楼梦》构思·红学理念

《红楼梦》中的春节民俗文化

《红楼梦》研究要避免“泛文化”倾向


红学热点话题争鸣

清人裕瑞斋名“萋香轩”误刻“凄香轩”释疑

——兼谈《枣窗闲笔》的稿本笔迹问题

附:《明清小说研究》原主编欧阳健商榷文章

《枣窗闲笔》的辨伪与脂砚斋的“存在”

——与赵建忠先生等商榷

“家族累积说”:《红楼梦》作者的新命题

——由“土默热红学”引发的思考

附:《土默热红学研究》主编王正康商榷信件

《红楼梦》由洪昇原创,曹寅改续

——与赵建忠先生通信交流

刘心武《续红楼梦》刍议

附:刘心武《续红楼梦》目录及作者说明

《续红楼梦》目录

《续红楼梦》作者说明


作者心语


继拙著《红学讲演录》出版后,百花文艺出版社又将推出本人的《聚红厅谭红》,两书可视作姊妹篇互为补充。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红著序跋与书评”“红楼访谈•缅怀师友”“艺海拾贝•红楼书画”三个专题,侧重与《红楼梦》相关的学人及艺林雅事,下编包括“红学史及流派研究”“红楼文化图像管窥”“红学热点话题争鸣”,侧重红学研究本体性问题探讨,也是三个专题,侧重红学研究本体性问题探讨。

书名含有“谭红”者,民国年间有吴克岐著《犬窝谭红》,沪上致力于红学资料汇编的裴世安老人也出版过《一瓢谭红》,家乡《今晚报》还设有“灯下谭红”专栏,足见“谭红”名目渊源有自。

周汝昌为赵建忠书斋所题“聚红厅”

至于“聚红厅”,乃红学前辈、津沽乡贤周汝昌为本人书斋名而书。将“聚红厅”与“谭红”结合起来命名自己新书,是为了表达对周先生的怀念。

本书上编“红楼访谈•缅怀师友”部分,还收录了本人在《文艺报》上对红学前辈、母校恩师冯其庸的访谈文章《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同一专题下,《大音希声 不同凡响》是对红学前辈、母校恩师李希凡的深切缅怀。《沽上情  红楼缘》是追忆老作家端木蕻良与我叙述他早年创作《红楼梦》续书的经历。《啸傲江山一黾翁》则是书画家王学仲与红学家周汝昌交往以及关涉《红楼梦》诗词的点滴记忆。

本专题文章中还详细追忆了母校老师林冠夫、杜景华当年对我的具体帮助,回顾了与校友熊元义的同窗情以及对校友、诗人汪国真英年早逝、未尽其才的惋惜之情。

津门篆刻家张牧石为我治铁线篆“聚红厅”一方,一直珍如拱璧,爱不释手,赠送相关红学书籍给学界师友时常以此印钤记。

上编“艺海拾贝•红楼书画”部分,除介绍津门篆刻家张牧石的红楼印谱外,还包括津门画家彭连熙的工笔重彩绢本精绘《金陵十二钗》、津门书画家赵士英绘曹雪芹《黄叶著书图》等绘画作品。

此外,也收录了津门书法家唐云来所书自作《题红诗》的书法作品。他们都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经常为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捐赠书画作品。

上编“红著序跋与书评”专题的“序跋”部分,其中影印《民国红学要籍汇刊》序,是应邀为津沽文化学者王振良主编自己辛勤搜求的18种民国红学要籍的出版工作而撰,这是件嘉惠学林的事。

《民国红学要籍汇刊》

就两百多年的《红楼梦》研究而论,“民国红学”(1912——1949)上承晚清余绪,下启新中国开篇,堪称红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五四以降,伴随着西学东渐,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使这个特殊历史阶段的学术呈现出自身特色,《红楼梦》研究作为“民国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会折射出特定时代学术的底色。

影印《庚寅本石头记》序,是应百花文艺出版社的邀请,本人与该社编审、津门红学家任少东对相关文字反复讨论后共同完成。毋庸讳言,发现于天津的庚寅本《石头记》旧钞本,红学界对其版本价值及钞录年代的判断存在较大意见分歧,但促成该钞本影印面世以及为影印出版所作序言,正是为了让广大读者尤其是《红楼梦》版本研究者了解这个钞本的基本概貌和研究现状后,便于继续深入研考。

《红楼与中华名物谭》序,是应文友、《天津日报》高级编辑罗文华兄之请而作。

《红楼梦黄小田评点研究》序,是为河北红友宋庆中撰写。

《红楼絮语》序,是对江苏邵琳、山西孟庆春合著的介绍。这天南地北的两位红友,因了《红楼梦》而产生共鸣,遂常探究一些共同关心的红学话题,以《红楼絮语》结成硕果。业余研究红学颇不易,但他们非常执着且谭红不乏真知卓见。

《红楼寻梦水西庄》序,是应津门地方志研究者韩吉辰而作。从《楝亭诗钞》等文献可知,曹雪芹祖父曹寅与水西庄查家存在酬唱之谊,这为水西庄与红学关系的探讨提供了可能。水西庄与《红楼梦》的联系,主要集中在大观园与水西庄景点的相似性探讨,并且水西庄在清代曾是天津文化学术中心和南北文化学术的交汇处,研究这座私家园林本身也有着独特意义。

赵建忠著《红楼梦续书研究》

上述“序”之外,另收一篇“跋”文,回顾本人与沪上资深红学家徐恭时关于《红楼梦》续书等问题的的交流。

《红楼梦》续书是红学史上的重要现象之一,各类续书已逾百种,其中《红楼梦补》作者归锄子的生平梗概,本人囿于材料未能深考,便写信向徐先生求教,很快得到复信,他在信中提示我,作者自序末记“嘉庆已卯重阳前三日归锄子序于三时定羌幕斋”这句话本身有问题,因为别号前的时间概念已记载明确,而在别号后的地点“定羌”二字前重缀时间词“三时”,文意不合。

徐先生推测“三时”可能因与“三晋”的“晋”字形似造成讹误。回检当年复印的《红楼梦》续书书影及相关文献资料,道光十三年(1833)藤花榭刊本归锄子序文,果然是“三晋”二字。前辈一字不苟、深思敏求的严谨学风及宽阔的治学思路,使我深受启发。

本专题另有书评部分,如对杜景华著《红学风雨》的评介,此书概括了红学在20世纪里走过的风雨历程:

从20世纪初蔡、胡论战到20世纪90年代的学术迷失,从王国维的美学探索到20世纪70年代的政治红学,从绵延不断的红学索隐到多元的红学歧说等,从而将《红楼梦》这一迷人的文化奇观,以通俗易懂的描述展现在人们面前,不仅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步入红学殿堂的方便之门,也为红学研究者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一个再思考的较高起点。

《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

书评中提及《红楼梦学刊》编审张云在中华书局出版的《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专著,填补了《红楼梦》续书研究的不少空白,诸如续书与原著、续书与续书之间的对话关系,续写策略、方法、逻辑和接续起点的探讨,以及文本细读基础上的续书价值重估,续书的非小说形式的艺术改编等。

她的专著将以往对《红楼梦》续书的忽视甚至蔑视的阅读态度,置于“非经典阅读”的理论之下加以透视,此理论的提出对今后阅读其他非经典小说具有普适性作用。

另外,1999年金华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者研讨会上,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著名红学家刘世德曾提出建议:“在高校普设红学概论课程,所编讲义可以公开出版,面向社会,所介绍的结论应当是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公认的。”

福建学人邹自振教授出版的《红楼梦发凡》,正是这样一部著作。此书在介绍红学界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又不乏个人创见,最能体现《红楼梦发凡》学术实绩的,是将《红楼梦》与古典戏曲小说的传承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作者出版过《汤显祖综论》《临川才子论集》等专著,是全国知名的汤显祖研究专家。因此,在《红楼梦发凡》中将《红楼梦》与汤显祖剧作的比较得心应手,论述自能独出机杼。

作者与导师吕启祥先生合影

还有南阳《红楼梦》学人王志尧与仝海天先生合著的《红楼梦精解》,体现出两位作者对红学研究现状的忧患意识。

针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红学界出现的喧闹与猎奇,诸如“太极《红楼梦》”“曹雪芹毒杀雍正帝”“《红楼梦》作者新说”以及时人破译了《红楼梦》“密码”等,此书开篇“导论”对上述种种怪现象进行了认真的剖析,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难能可贵。这不仅需要扎实的红学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需要一种学者的可贵胆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计文君著《谁是继承人:红楼梦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问题研究》,作者立意在寻找一种属于中国的叙事范式,或者说是中国人独有的抒情方式。该书涉及了最大范围、最广作品的现当代作家,寻绎了复杂的文学线索,对文学的流变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将文学的通变规律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作者揭示了《红楼梦》成为经典的历史过程,借助于《红楼梦》经典在传播中的呈现特别是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以逆向的方式显现《红楼梦》的文学意义和真实内容。

而齐鲁学人何红梅著《红楼梦评点理论研究》,是前人尚未系统开掘的一个理论新领域。

此书突破了《红楼梦》评点理论研究中的“碎片化”倾向,属于宏观研究的大气象格局,在对红学评点诸多研究成果进一步整合提升和融通的基础上,作者重点把焦距对准了该流派的理论探索方面,其学术眼光无疑具有前瞻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红楼梦》评点理论的研究,还具有学术“风向标”的示范性,可以对其它明清小说的评点理论研究起到启示作用。

《红学讲演录》,赵建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版。

本书下编“红学史及流派研究”专题,其中《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一芹一脂”同步创作与评点》,因《红楼梦》作者和最早评者在诸多红学争议中颇具话题性,所以首先拈出加以讨论。

《“红学”的历史形成及其流派的产生》这篇文字,从“红学”术语始于戏谑终于《红楼梦》研究“正言”的佳话谈起,结合对朱昌鼎为代表的晚清士大夫阶层由传统“经学”向“红学”转型的思想意识剖析,探讨了学术意义上“红学”的历史形成及其成为显学的原因。

《红学史模式转型与建构的学术意义》是《南开学报》刊出的论文,主要对红学史研究模式进行了归类,即以历史分期为本位、红学人物为本位、方法论为本位、国别红学为本位等,指出研究者从各自的视角总结了其视野所及之红学,但多少都出现了由材料和方法所带来的缺陷及阐释盲点,难以把握《红楼梦》被读者接受的真正脉络。通过对红学史既有模式盲点的剖析进而探索建构新模式,是实现学术增长的有效途径。

本专题还对很多颇有争议的红学流派诸如社会历史批评派红学、探佚派红学、索隐派红学进行平议,重点考察了考证派红学由文献考证向文学考证及文本悟证的嬗变轨迹,并剖析了曹雪芹家世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论述了《红楼梦》后四十回论争及版本研究的各自价值取向,结合这些个案,提出红学应走出“汉学”“宋学”对立的历史阴影问题。

“恭王府与《红楼梦》”系列讲座由中国红楼梦学会与文化部恭王府联合主办,引发网上几百万“红迷”关注,作者应邀参与。

《红楼梦》具有大百科全书性质,近年又有学者形象喻之为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

收入本书下编的《红楼梦“文化苦旅”的精神折射》《林黛玉原型及其文化蕴涵》《红楼梦续书的“大团圆”模式与民族文化心理》《红学的国际视野:外来文化思潮与红楼梦研究学术空间拓展》《红楼梦在国外传播的跨文化翻译问题》《园林文化·红楼梦构思·红学理念》《红楼梦中的春节民俗文化》等,也仅仅是这“全息图像”的其中一部分,因此以“红楼文化图像管窥”命名专题,是符合实际的。该专题最后一节文字还提出了《红楼梦》研究要避免“泛文化”倾向的问题。

《聚红厅谭红》下编还设有“红学热点话题争鸣”专题,收录了论辩双方的相关争鸣文章。

其中,《枣窗闲笔》是当前红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大陆青年学人高树伟及台湾红学家黄一农均介入讨论,本人也曾在《红楼梦学刊》发表过《清人裕瑞斋名“萋香轩”误刻“凄香轩”释疑——兼谈《枣窗闲笔》的稿本笔迹问题》的文章。

“程前脂后说”的主要提出者、古典小说研究专家欧阳健的答辩文章《<枣窗闲笔>的辨伪与脂砚斋的“存在”》一并收录;还有本人由“土默热红学”引发思考,围绕着《红楼梦》作者问题的热点话题,在《河北学刊》发表过《“家族累积说”:<红楼梦>作者的新命题》文章,本人这个新命题是在综合了“世代累积”与“文人独创”两种写作类型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探索《红楼梦》作者问题时眼界更为开阔。本专题除收入拙文外,连同《土默热红学研究》主编王正康的商榷信件《<红楼梦>由洪昇原创,曹寅改续》一并收录。

《红学管窥》

此外,作家刘心武《续红楼梦》2011年4月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隆重推出后, 形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热点事件。舆论哗然,褒贬不一。本人在《文学与文化》刊物上撰文《刘心武<续红楼梦>刍议》,同时也收录了刘心武《续红楼梦》目录及他本人的说明。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任何研究者都可以保留自己的一家之言,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真理总是相对的,没有颠扑不破的绝对,只有无限接近的可能。不同观点之间的探讨、争论、确认、推翻、重构,才是接近真理的必经之路,后来的研究者总会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更接近情理的新结论,这也符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

需要说明的是:《聚红厅谭红》上、下编收入的各个专题的相关文章,论述角度各异,且由于“成书时间”较长,期间笔者的思维方式和行文风格也必然有差异。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观点和表述方式,可以叠放出这种差异的渐变过程。

抟合成集,除了去掉一些相关篇章之间的交叉重复和作了必要的文字订正外,没作太大的改动。在注释、参考文献以及相关表述上,尊重不同刊物的风格习惯,收入本书的文章,一般不做统一处理。

我在刚出版的《红学讲演录》“自序”中曾提到,青少年时代的我,体会到了过多的世态炎凉。

作者讲座《大观园创作构思与曹雪芹的价值追求》

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加之性情使然,曾走过一段逆境求学的曲折之路。“往日崎岖曾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往事如烟,红尘滚滚,那些经历过的磨难只能成为我在任何困境下永不懈怠的内驱力,也更加磨练了我在任何困境下坚韧不拔、愈挫愈奋的意志。

正是曹雪芹及其《红楼梦》,才使我“历过一番梦幻”后,从当年的高考落榜生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并立于红学之林。我会不忘初心,不遗余力为红学事业鞠躬尽瘁。

作为普通人,对那些惊天地、泣鬼神能扭转乾坤的历史人物自然仰视,但自己不过是个教书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这个职业的最大收获;同时我也算个学人,“煮字生涯墨磨人”,每当一篇文章发出、一本著作出版,欣悦之情溢于言表。

不错,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倘若自己的相关文字能与真心期望中国好起来的同志形成合力,对社会进步能起到一点潜移默化作用,余愿足矣!夫复何求?半生漂泊,一梦红楼。曹雪芹“滴泪为墨、研血成字”的旷世巨作成为我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

此刻,《聚红厅谭红》书稿已校阅完毕。我会力争有生之年拿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为了那些对我有所希冀的师友,也为了自己曾经失落的昨天。

赵建忠己亥新正于聚红厅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赵建忠,1963年出生于天津,1989年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研究生,1992年毕业后执教于天津师范大学,现为该校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从事《红楼梦》及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1997年在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续书研究》广受业内好评,被认为“对新时期的小说续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相关文章结集为《红学管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红学讲演录》(百花文艺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主持国家项目“红学流派批评史论”。

参与文化部“恭王府与《红楼梦》”、北京大学“伟大的《红楼梦》”慕课系列讲座及中央电视台等各类媒体策划的“红学”节目,曾发起由中国《红楼梦》学会与天津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新世纪海峡两岸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京津冀红学高端论坛”等。现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会长、《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主编。



为感谢广大读者对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的厚爱,凡在本文后留言且排序为第十名、二十名、三十者,每人将获得赵建忠教授签名赠送的新书《聚红厅谭红》一本,由作者本人免费寄出。截止时间为:2019年7月24日24点整。

【相关阅读】

赵建忠主编:《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第二辑目录

宁宗一:为新时代天津红楼梦研究进言

(新书推介)王振良主编:《民国红学要籍汇刊》

(新书推介)张云:《也读红楼》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