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文业:《三国演义》夷白堂本研究

古小说研究 古代小说网 2023-07-05



夷白堂本是《三国演义》版本中很特殊的版本,它最大特点是版本尺寸很小,可谓“袖珍本”,可能是为文人出门放入书箱中便于携带,或称“巾箱本”。

《日本藏夷白堂刊本三国志传》

夷白堂本一直没有影印出版。经日本金文京先生的多方努力联系,夷白堂本收藏单位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同意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夷白堂本的影印本,2020年7月出版,定价4800元。

因为夷白堂本是袖珍巾箱本,书边缘很窄,装订时常压住了最里面一行,为此庆应义塾大学将此本拆开复制,这样影印就很清楚了。为此要感谢金文京先生和日本庆应义塾大学。

此本分6册,收入陈翔华先生主编《三国志演义古版汇集》,此丛书已经出版了6种,夷白堂本为第7种,实际前6种都曾出版过,只有夷白堂本是第一次正式出版。

(1)叶逢春本

(2)夏振宇本

(3)余象斗本

(4)汤宾尹本

(5)黄正甫本

(6)朱鼎臣本

《西班牙藏叶逢春刊本三国志史传》

此本属于“演义”系统,日本中川谕先生曾对此本文字做了仔细比对和分析[1],主要结论和演化框图如下:

夷白堂本非常接近周曰校本,和周曰校本关系特别密切。

夷白堂本的成书时间晚于周曰校本,但比起周曰校本,夷白堂本更接近嘉靖元年本,形态更为古老。

夷白堂本不是以周曰校本为底本,有可能是周曰校本和夷白堂本以相同的底本为基础各自成书。

夷白堂本所属系统为“演义”系统较古老的版本。

本文研究证明中川先生看法是正确的,夷白堂本是属于“演义”系统,文字接近周曰校乙本,但有些地方又和“志传”系统接近,因此是个很值得研究的版本。

“演义”系统演化示意图

这次正式出版,金文京先生又对此本做了深入研究,作为序言收入此书。金先生文章《日本藏夷白堂刊本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传纪略》主要内容如下:

(1)版本概况

此书为24卷240回,和嘉靖本相同,此文详细介绍各卷的首题和回数。实际回目有合并,只有219回。

(2)文本特点

1)文字异同:此本虽然是24卷,但属于周曰校本等12卷江南系统。经仔细和各种版本比对,其文字也接近周曰校丙本。

2)批注、诗、书信等的删节:因为是巾箱本,因此文字自做了大量删节。

3)回目的合并:详细分析了回目的合并情况。

4)回目改换处的转移:对回目改换情况做了详细分析。

(3)关于夷白堂杨尔曾:介绍夷白堂的堂主杨尔曾的情况。

金先生文章分析十分仔细,具体内容可见此书。

下面本人对此本几个主要特点做简单分析。

一、巾箱本尺寸和体积

二、书名

三、关羽之死描写

四、关索描写

五、文字

夷白堂刊本卷二


一、巾箱本尺寸和体积

 

夷白堂本最大特点是尺寸小,是为便于携带的“巾箱本”。

   夷白堂缩小尺寸,体积减小了多少,还要仔细分析。

下面比较3种“演义”系列主要版本的尺寸和体积,由于夷白堂本缺卷一,因此只比较卷二。

    1、夷白堂本和嘉靖本(都是二十四卷)

    夷白堂本和嘉靖本一样,都属于“演义”系统,但两本尺寸差距极大。

    从页面积和体积看,夷白堂本都只有嘉靖本的四分之一。

    这很容易理解。

    嘉靖本是官刻本,是供文人平时在书屋内阅读,因此字大,页面积大,体积也大。

    而夷白堂本是供文人外出旅行携带的,因此页面积小,体积也小。

嘉靖本和夷白堂本每页行款都是9×17=153字,但夷白堂本页面积只有嘉靖本的四分之一。因此夷白堂本字大小也只有嘉靖本字的四分之一。

    下面是两本实际大小的比较示意图。

夷白堂本卷二第11则首页,嘉靖本卷二第11则首页

    2、夷白堂本和周曰校本(十二卷)

    周曰校本开本大小和嘉靖本差不多,因此夷白堂本页面积也大约是周曰校本的四分之一。因此周曰校本体积为夷白堂本的二倍。

    但周曰校本每页行款为13×26=338字,是嘉靖本和夷白堂本的2.2倍。

    夷白堂本页面积只有周曰校本的四分之一,但夷白堂本每页字数只有一半,因此实际上,夷白堂本字比周曰校本字略小一些。

夷白堂本卷二第11则首页,周曰校本卷二第21则首页

 因此,夷白堂本的页面积,只有嘉靖本和周曰校本的四分之一,体积也是嘉靖本的四分之一,是周曰校本的一半。夷白堂本确实是便于携带的巾箱本。但字也小很多,阅读不太方便。

二、书名


《三国演义》书名很复杂,其中“志传”系列最早刊本叶逢春本书名有两种,即《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这两种书名的区别是:第一种是“通俗演义”在前,“三国志(史)传”在后,是多数“志传”系列书名;第二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接近多数“演义”系列书名。

而夷白堂本书名各卷不同,统计下来一共有5种,每卷的书名如下,省略了前面的“新镌”二字。

1)“通俗演义三国志传”,卷2

缺卷1,可能与此相同,应该是此本最初的书名。

可能是其底本的书名。

“通俗演义”在前,“三国志传”在后,和“志传”系列书名相同。

夷白堂刊本卷七

此书名只此一例,以后就做修改,改用“便览”。

2)“通俗三国演义便览”,卷4、5、10、11、17、18、22、23、24

有9卷采用此书名,是使用最多的书名。

将“演义”和“三国”互换,可能觉得“三国演义”比“演义三国”更顺。

“三国演义”也是目前中国常用书名。

增加“便览”是为突出此本开本小,便于携带阅览之意。

3)“通俗演义三国志便览”,卷7、8

和前一书名相比,又恢复“演义”在前,“三国”在后。

和第一种书名“通俗演义三国志传”相比,只是把“传”改为“便览”,因此可认为是这两种书名的折中,或过渡。

4)“通俗演义三国便览”,卷16、20、21

和前一书名“通俗演义三国志便览”相比,少一个“志”字。

可认为是编写时疏忽遗漏了“志”字。

5)“三国志传通俗演义”,卷19

是5个书名中唯一“三国志传”在前,“通俗演义”在后的书名。

夷白堂各卷书名

和“演义”系列周曰校本等书名完全相同。

由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夷白堂书名转变过程如下:

1)开始卷2书名“通俗演义三国志传”和“志传”系列书名相同,开始书名一般抄写者不会改变,因此可能就是其底本书名。

2)卷4开始为突出此本便于携带阅览,将“志传”改为“便览”,再把将“演义”和“三国”互换,成“通俗三国演义便览”,为全书使用最多书名。

3)卷7是前两种书名的综合,先恢复了卷2开始的书名,但把“传”改为“便览”,成“通俗演义三国志便览”。

4)卷19又出现了“演义”系列常用的书名“三国志传通俗演义”。

从夷白堂书名的演变看,很有规律和特点:

卷2开始是“志传”书名的“通俗演义三国志传”。

卷4开始改为“便览”,成最多的书名“通俗三国演义便览”。

卷19又出现“演义”系列书名“三国志传通俗演义”。

夷白堂刊本卷四

因此总结此本有三种书名:

1)《三国志传》,这次出版陈翔华先生采用了此书名,其根据认为卷二书名前面都是附加语,最后为“三国志传”应该是此书书名。但此书名和“志传”系列书名相同,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此书属于“志传”系统,实际此书属于“演义”系统。

2)《通俗三国演义便览》,金文京先生采用此名,此名突出了此本的巾箱本特点。也有道理。但一般古籍是以卷一为书名,此书缺卷一,则应以卷二为书名。

3)《通俗演义三国志传》,这是卷二的完整书名,体现了此书最大特点:介于“演义”系统和“志传系统之间。”

总之,三种书名各有特点。


三、关羽之死


 《三国演义》各种版本对于关羽之死描写有很大差异。

关羽之死的描写差异主要在于用词,有的版本用词对关羽不敬,称为“首级”等,有些版本明显用词有所敬畏,改称“英灵”“归神”等。

根据各种版本上述词语差异,这些版本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志传”全部繁本,用词不敬,全部是“普静”“首级”等,是一个极端。

第二类只有嘉靖元年本一种,用词全部十分敬畏,全部”首级”都改为”英灵”“归神”。

第三类是介于上述两类之间,用词有所敬畏,部分“首级”改为“英灵”。

夷白堂本属于第三类。

关羽之死各种版本文字差异分类汇总表

关羽之死各种版本的文字差异总共有22项,其中有些夷白堂本没有,夷白堂本有以下9项。

夷白堂本关羽之死描写有如下特点。

9项统计中夷白堂本和叶逢春本相同、对关羽不敬的有5项,占一半多。

根据这8项统计,“演义”本可分为4类:

1)夷白堂本和周曰校乙本完全相同,最接近叶逢春本。

2)夏振宇本和周曰校甲本完全相同,属于中间一类。

3)朝鲜活字本最接近嘉靖元年本,单独一类。

4)嘉靖元年本彻底修改,单独一类。

从版本演化来看,各种版本的演化如下:

肯定是全部对关羽不敬的“志传”系列叶逢春本在前。

全部修正了对关羽不敬的嘉靖元年本应该在最后。

而对关羽有的不敬、有的修正的各种版本居中。

其中夷白堂本和周曰校乙本最接近叶逢春本,也是修正最少的版本,应该是“演义”系列中的早期刊本。

夷白堂刊本卷十六


四、关索故事描写


前一节曾分析了《三国演义》的“演义”系列(除嘉靖元年本外)和“志传”系列简本在诸葛亮南征插入的关索故事,其中夷白堂本描写基本和其他“演义”系统相同,但第179则“诸葛亮六擒孟获”中略有不同。

这段描写是写祝融夫人和蜀军将领作战,各种版本这段描写可分以下三类。

1)各种简本描写:关索先出战,被祝融夫人夫人飞刀击落马下,马忠、张嶷听得关索被擒出马相救,也被擒。因此是三人出战都被擒。后祝融夫人被擒后,三将都被放,故事中对关索的描写都很合理。

2)周曰校本等描写:不是关索先出战,而是张嶷先出战,他被祝融夫人夫人飞刀击落马下,张嶷、关索被擒,这里关索未出战也被擒,不合理。马忠听得张嶷等被擒出马相救,也被擒。但后来释放时只有张嶷、马忠,而没有关索,又明显不合理。

3)夷白堂本描写:张嶷首先出战和周曰校本相同,但他不是和“关索”同时被擒,而被蛮兵“用索”执缚去了。而马忠听得张嶷等被擒,出马相救后也被擒。后来释放时也只有张嶷、马忠,关索从始至终都没有出战,也没有被擒,因此释放人中也就没有关索,这很合理。

第179则“诸葛亮六擒孟获”关索描写

三种版本描写差异列表如下。

三本描写差异:

首先出战:简本先出战的是关索,而周曰校本和夷白堂本先出战的是张嶷。

首先被擒:简本描写先是关索被擒,周曰校本是张嶷、关索同时被擒,夷白堂本只是张嶷“用索”被擒,没有关索。

后被擒人员:简本关索被擒后,马忠、张嶷也被擒。周曰校本是马忠听得张嶷等被擒,去救也被擒。夷白堂本是张嶷被擒后,马忠出救也被擒,而关索没有出战,也就没有被擒。

被擒和释放人数:简本被擒是三人,释放也是三人,很合理。周曰校本被擒是三人,但释放是二人,不合理。夷白堂本被擒是马忠、张嶷二人,没有关索,释放也是二人,也很合理。

三本描写差异分析:

简本描写都很合理,关索先出战被擒,马忠、张嶷相救也被擒,三人被擒,三人释放。

周曰校本、夷白堂本不是关索出战,而是张嶷出战,这也可以。但周曰校本写张嶷、关索二人被擒,关索未出战也被擒,明显不合理。夷白堂本写张嶷“用索”被擒,关索未出战也未被擒,也很合理。

夷白堂刊本卷十九

简本写马忠出马相救,马忠和张嶷一起被擒。周曰校本和夷白堂本都是马忠听得“张嶷等”被擒。周曰校本因为前面是写张嶷、关索二人被擒,因此后面称“张嶷等”被擒,“等”是指这二人还合理。但夷白堂本只有张嶷“用索”被擒,但后面又称“张嶷等”被擒,“等”字就不合理了。

因此三本描写合理性分析:

简本描写是三人出战、三人被擒,三人释放,都很合理。

周曰校本开始只是张嶷一人出战,但后面却是关索、张嶷二人被擒,关索冒出来明显不合理。后来马忠也被擒,因此被擒是三人,但最后释放只有二人,明显不合理。

夷白堂本描写也是张嶷一人出战,张嶷“用索”被擒,马忠出救也被擒,因此被擒是二人,关索未出战,最后释放也只有二人,很合理。但夷白堂本描写只有张嶷一人被擒,后面又称“张嶷等”被擒,加“等”字不合理。

从合理性总结:

简本描写三人出战、三人被俘,三人释放,简本是三本中描写最合理的。

周曰校本描写关索未出战却被擒不合理,结果变成三人被擒,但最后又二人释放,又一次不合理。周曰校本是三本中描写中最不合理的。

夷白堂本描写关索未出战、未被擒、未释放,都很合理。张嶷“用索”被擒也很合理。只有“张嶷等”被擒,加“等”字唯一不太合理。夷白堂本合理性在三本中居中。

《花关索传研究》

周曰校本、夷白堂本关索故事的关系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它们是“兄弟”关系,有共同祖本,各自从共同祖本演化而来。另一种可能是它们是“父子”关系,一本在前,一本在后。

第一种可能,周曰校本在前,夷白堂本在后,或它们有共同祖本各自演化。周曰校本(或共同祖本)描写是张嶷一人出战,但是关索、张嶷二人被擒,明显不合理。夷白堂本发现周曰校本(或共同祖本)不合理后,因此将“关索”改为“用索”就合理了。但夷白堂本后面称“张嶷等”被擒就不合理了,可能是夷白堂本只改了前面的“用索”,没有注意后面的“张嶷等”,因此未改。

第二种可能,夷白堂本在前,周曰校本在后,或它们有共同祖本各自演化。夷白堂本(或共同祖本)是张嶷一人出战,后“用索”被擒很合理,没有关索,但后来称“张嶷等”被擒明显不合理。周曰校本修改了夷白堂本(或共同祖本),增加了关索,改为张嶷、关索二人被擒,后面“张嶷等”被擒就合理了。

《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夷白堂条

但周曰校本前面是张嶷一人出战,但后面是张嶷、关索二人被擒,就明显不合理了。可能是周曰校本想在此处插入关索,但没有注意前面是张嶷一人出战,而后面却写成了张嶷、关索二人被擒,结果加马忠就成三人被擒,但最后又写成二人释放。因此周曰校本是一错再错,出现了矛盾。

总体来看,简本有关索都合理,没有任何问题。夷白堂本没有关索也基本合理,只有“张嶷等”一处小瑕疵。而周曰校本问题最多。

周曰校本和夷白堂本关系,是夷白堂本改正了周曰校本错误,还是周曰校本想插入关索,但编写不仔细,结果出了很多错误。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不好判断。

至于简本和周曰校本、夷白堂本关系,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还是有共同祖本,也不好判断。

表面看,周曰校本、夷白堂本文字都各有不合理处,而简本都很合理。因此可能是周曰校本、夷白堂本在前,简本在后,简本发现周曰校本和夷白堂本各有错误,做了修改,最完整。

但一般来说,简本是删节本,不会对文字做如此认真地修改。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传演义》

但如简本在前,周曰校本、夷白堂本在后,本来简本描写很合理,为何周曰校、夷白堂本要各自做不同修改?还各自都有不同的错误,是否是修改中发生的错误?这也不好解释。

对各种版本中关索故事的统计,总共有18处关索故事,其中简本18处全部都有,周曰校本少5处。是原本有18处,周曰校本删除了5处;还是原本只有13处,是简本增加了5处,还很难判断。

《三国演义》版本编写和演化很复杂,很多问题至今无法圆满解释,关索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例,关索故事是《三国演义》版本至今没有很好解释的问题之一。


五、文字接近周曰校本


日本中川谕先生对夷白堂本文字做了仔细分析。经日本中川谕先生对夷白堂本文字比对[2],夷白堂本文字非常接近周曰校本,但有些文字又和嘉靖元年本相同,因此中川谕先生看法是:比起早先发行的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夷白堂本保留了更古老的形态。

所以尽管夷白堂本与周曰校本关系密切,但是夷白堂本应该不是以周曰校本为底本。有可能是周曰校本和以相同的底本为基础各自成书的。

《三国志演义的夷白堂本与周日校本》

这次出版,金文京先生也对夷白堂文字和周曰校本等做了仔细比对,也认为文字最接近周曰校本。

前面分析,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的修髯子(张尚德)“三国志通俗演义引”撰写时间都是“嘉靖壬子”,因此可以认为它们有共同祖本即嘉靖壬子本。

而夷白堂本文字很多和周曰校本相同,第一章版本整体专题分析中也指出,夷白堂本在7个项目中都和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相同。虽然夷白堂本因为缺卷首和卷一,无法判断是否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引”,即此引言的撰写时间。但根据以上文字分析,夷白堂本很可能和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属于同一类,其祖本也是嘉靖壬子本。


六、夷白堂本总结


夷白堂本属于“演义”系列的袖珍“巾箱”本,文字做了很多删节,但它在很多处和其他“演义”本不同,此处分析了其中的三个问题。

第一是书名,夷白堂书名各卷不同,其中卷二的书名《通俗演义三国志传》,和“演义”系列书名《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不同,而和“志传”本相同。

夷白堂本在“演义”版本中的位置

第二是关羽之死,“志传”本叶逢春本对于关羽之死全部称“首级”,“演义”嘉靖元年本将“首级”全部改为“英灵”,而夷白堂本有一半和“志传”本一样,保留为“首级”,在“演义”系列里最接近叶逢春本。

第三是关索故事,在诸葛亮六擒孟获中,夷白堂本只是张嶷“用索”被擒,关索并未出现。而周曰校本是张嶷一人出战,但却和关索二人被擒。

另外,经文字比对,夷白堂本在关羽之死等文字中最接近周曰校本,可能和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属于同一类,其祖本也是嘉靖壬子本。

但在第179则“诸葛亮六擒孟获”的关索故事中,夷白堂本文字和周曰校本不同,理论上可能是夷白堂本对周曰校本文字做修改,但也可能是周曰校本文字对夷白堂本做修改。

最关键是夷白堂本书名和现有“演义”版本书名都不同,尤其是现存开始卷二书名“通俗演义三国志传”和“志传”系列书名相同。如此本底本是现有“演义”系统书名,就没有必要去改变。

魏安《三国演义版本考》

综上所述,夷白堂本从整体上看肯定属于“演义”系统,它和其他各种“演义”系统版本肯定有共同祖本。
    但夷白堂本和其他“演义”系统的版本又有一些不同之处,这些都说明夷白堂本不是“演义”系统中简单的删节本,还有其特殊性,它是“演义”系统中最接近“志传”系统的版本,其底本不是目前所知的任何“演义”系统版本,是个未知的版本,此本很可能保留了一些“演义”系统祖本的形态,其版本价值就在于此,因此很值得仔细研究。


注释:

[1] 中川谕《〈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96—107页。

[2] 中川谕《〈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96—107页。


【相关阅读】

金文京:日本藏夷白堂刊本《新镌通俗三国演义便览》纪略周文业:《三国演义》嘉靖本、志传本校勘本比对本简介
周文业:谈《三国演义》下邳、徐州和曹操“东有表、绣之患”错误
周文业:《三国演义》版本简介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